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禽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是由A型或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Ficken,1997).1961年英格兰首次报道,此后许多国家都有报道(Ficken,1991).该病给养鸡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以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为特征,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
禽坏死性肠炎 (NecroticEnteritis ,NE)是由A型或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Clostridiumperfrin gens,Cp)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Ficken ,1997)。196 1年英格兰首次报道 ,此后许多国家都有报道(Ficken ,1991)。该病给养鸡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以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为特征 ,病死率高。一般在潮湿温暖的季节发病较多 ,多发生于 2~ 8周龄 ,主要见于肉鸡、蛋鸡、火鸡、鸵鸟等也有报道(Dhillon ,2 0 0 4 ;Kwon ,2 0 0 4 )。以往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兽医临床症状及治疗 ,但实际生产中亚临床症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临床症状 ,主要导致…  相似文献   

3.
最近浏览World Poultry(世界家禽)网站,无意中看到了<世界家禽>杂志原主编Wiebevan der Sluis在2009年1月9日写的一篇专栏文章,感到此文虽然不长,但观点独特新颖,故将其概要翻译出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4.
当前由于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限制和禁用,世界范围内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的发生率大幅上升,威胁着家禽产业及公众健康。了解NE的模型构建和发病机理对鸡NE的有效防控起着积极作用。文章综述了产气荚膜梭菌及其毒素、NE感染的组织生物学变化、NE诱导因素及试验模型建立方法和评价等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张学勤 《饲料广角》2006,(18):47-50
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 NE)于1961年在英国肉鸡中首先报道,以后在全球大多数家禽生产国陆续报道。根据2000年196名养禽专家对全球肉鸡NE的调查(代表了全世界43个主要养禽业国家和地区),普遍感染产气魏氏梭菌芽孢杆菌(鸡群中大于40%的鸡群感染)的鸡群比例:亚洲63%,欧洲5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CPA)的C末端(CPAC)与中和抗原表位NE(ARGFAK)的串联融合蛋白并评价其免疫原性,对已知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CPAC及NE的编码基因进行优化设计,并将两个基因的三拷贝序列串联,经人工合成获得基因片段GCPAC3NE3。将该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中进行表达与纯化,获得重组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重组蛋白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抗血清的反应性。随后,以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家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方法检测家兔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在二免后21 d,以1个MLD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对家兔进行攻毒。结果表明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表达且能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抗血清反应。每毫升的一免抗血清可中和40个最小致死量(MLD)、二免抗血清可中和80个MLD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1个MLD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攻毒后,对照组4/4死亡,免疫组得到了100%(4/4)的保护。以上结果说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从而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鸡坏死性肠炎(NE)是由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菌)A型或C型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在2周至6月龄的鸡,多发生于肉鸡,很少有产蛋鸡发病报道。笔者曾于2003年9月接诊一起蛋种鸡坏死性肠炎病例,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分布1961年,Parish首次报道了家禽的坏死性肠炎,并用病原魏氏梭菌复制出了本病。以后世界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类似的病例报道,我国一些养鸡地区,先后都报道过多起鸡坏死性肠炎。本病又称梭状芽胞杆菌肠炎(Clostridialenteritis)、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小肠细菌生长过度症(SIBO)。病死禽以肝肿大,肠道出血,肠黏膜有麸皮样坏死灶为特征。二.病原坏死性肠炎的病原为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部分菌株在体外培养等产生毒素较少,难以分型。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α毒素,产气荚膜梭菌C…  相似文献   

9.
家禽坏死性肠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又称肠毒血症,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家禽最重要的梭菌性肠炎。病鸡食欲不振,饮欲增加,消瘦,脱水,多在1~2周内死亡,1月龄左右的雏鸡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病鸡肠道黏膜完整性被破坏,造成饲料转化率低,经常表现饲料便,垫料潮湿,给养殖业带来极大危害。本文综述了坏死性肠炎的病原、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发病诱因和综合控制措施等。  相似文献   

10.
王瑞云 《中国家禽》2002,24(14):16-16
鸡坏死性肠炎(NE)是由A型或C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11周龄以下的幼鸡,以发病突然、急性死亡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绵羊、山羊和其他动物的肠道疾病,不同毒素型的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等。产气荚膜梭菌对宿主通常具有破坏性影响,根据发病羊群的以往病史、临床病变和剖检病例变化是羊产气荚膜梭菌病初步诊断的基础,而该病的确诊还需实验室检测后方可确认。确定羊产气荚膜梭菌病最广泛被接受的方法是从患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羊肠内容物检测到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此外,大脑的组织病例理学检查对于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诊断中十分有用。本文对各种类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疾病的临床病变和组织病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肉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是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发的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给肉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深入了解肉鸡坏死性肠炎的致病因子和致病机理,本文对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毒素及其在肉鸡坏死性肠炎致病机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概述,为该病的临床诊断、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要求养禽业停用饲用抗生素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就增加了家禽的健康问题 ,尤其是增加了坏死性肠炎的发生率。选用适当的日粮原料 ,可能代表着此病的另一种防制方法。  在养禽业中饲喂抗生素主要是为了改善家禽的生产性能 ,却较少注意饲喂抗生素对预防坏死性肠炎的作用。坏死性肠炎主要是由肠道中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的增殖和产毒而引起的 ,这种细菌分布很广 ,对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对进行平养的集约化家禽饲养构成了强大威协。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在肠道中的增殖导致急性临床疾病和高死亡率 ;在亚临床患鸡则可见到生产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正>坏死性肠炎(NE)又称肠毒血症,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一种传染病,会对肠道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近年来,坏死性肠炎已经重新成为危害养禽业的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这促使养禽生产者更多的考虑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防控措施,以最大程度的维持家禽的生产性能。在饲养过程中,家禽的胃肠道可能会不断受到各种潜在的有害因素的威胁,对其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不利的影响。外界环境变得  相似文献   

15.
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 (Clostridiumperfringens)简称产气荚膜梭菌 ,又称魏氏梭菌 (Clostrdiumwelchii) ,根据该菌产生的α、β、ε、ι 4种主要毒素 ,将其分为A、B、C、D、E 5型。1 994年笔者报道了国外由A、B、C型菌感染或混合感染所致仔猪坏死性肠炎的猝死症。近年国内也时有由产气荚膜梭菌A、B、C、D、E五型菌所致多种家畜猝死症的报道。现将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疫病、所产毒素及近年国内由产气荚膜梭菌所致家畜猝死症概述如下。1 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疫病及所产毒素类型毒素中和试验对…  相似文献   

16.
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广泛存在于羊场的养殖环境中,7日龄以内羔羊感染后死亡率可达60%以上。本文结合某大型山羊养殖场防控该病的成功案例,介绍羊产气荚膜梭菌病的发病特点、症状和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奶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又称为猝死症。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但一般认为是由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临床上以病牛突然死亡,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出血为特征。大、小奶牛都可发病,但以犊牛、孕牛和高产牛多发,死亡率70%~10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高发。目前该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呈全球流行态势,严重危害各国畜禽业发展,对奶牛生产也造成了很大危害。笔者现将一奶牛场发生奶牛产气荚膜梭菌病  相似文献   

18.
魏氏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高。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杆菌,且可与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使死亡率进一步提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季等气候变化较大时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畜牧生产造成极大损失。产气荚膜梭菌主要通过分泌外毒素、酶类对机体产生致病性。根据分泌的致死性毒素类型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 5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可对机体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笔者主要介绍了产气荚膜梭菌的血清型分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以期为魏氏梭菌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犬猝死症的主要病原菌,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预防犬猝死症的疫苗。本试验以分离自犬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为制苗菌株,首先对利用甲醛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培养液脱毒的浓度和时间进行了优化,然后利用脱毒后的产气荚膜梭菌培养液对小鼠和犬进行免疫,并对不同佐剂(铝佐剂和油佐剂)和不同免疫途径(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产气荚膜梭菌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免疫后小鼠体内可产生高水平的血清抗体,抗体效价最高可达6.25×104。产气荚膜梭菌铝胶灭活疫苗对犬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单次免疫(4mL/只)或2次免疫(2mL/只)均可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5/5)。结果表明,本试验制备的犬A型产气荚膜梭菌灭活疫苗可用于预防犬产气荚膜梭菌感染。  相似文献   

20.
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um peerfringens)引起的的一种肠道细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鸡、火鸡和少数其它禽种.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导致肠粘膜受损.此病呈世界性分布,由于禽只死亡或更温和的亚临床感染病型、生长缓慢和饲料利用率差,给肉鸡生产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商品化饲养的肉鸡群,临床疾病通常发生在2~5周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