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黑糯米为原料,采用固态发酵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黑糯米低醇发酵酒的最佳工艺条件:甜酒曲质量分数为1%,酒母质量分数为2%,发酵温度为15℃,发酵时间为48h,可得营养丰富、口味鲜美的黑糯米酒。  相似文献   

2.
以蟠桃原浆为原料,采用液态发酵工艺进行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分析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糖度对酒精发酵的影响,以及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酒精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6 d,发酵温度29℃,初始糖度12%,此条件下酒精体积分数为6.5%。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6 d,发酵温度30℃,初始酒精体积分数为6.5%,此条件下总酸质量浓度为4.6 g/100 mL。  相似文献   

3.
以桑椹和宁夏枸杞为原料,采用发酵工艺,得出桑杞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枸杞添加量5%,两次蔗糖添加比例60:40,SO2质量浓度为80mg/L,酵母质量浓度为1000mg/L。成品酒呈深紫红色,酒精体积分数11.5%,果香醇香协调,酸甜适宜。  相似文献   

4.
以油茶枯饼为主要原料,以地衣芽孢杆菌、黑曲霉、葡萄汁酵母和米曲霉组成的混合菌种为发酵菌种,优化生产蛋白饲料的发酵条件。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在150 mL的三角瓶中,培养周期为5 d,装料量20 g,总接种量5%,油茶枯饼发酵后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可提高至18.19%。  相似文献   

5.
以尖椒、生姜为主要原料,经乳酸菌发酵后与蜂蜜等调配成为功能性饮料。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尖椒汁(质量分数80.0%)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3%,白砂糖添加量3.0%,食盐添加量1.5%,发酵温度25℃,发酵周期8 d。生姜汁(质量分数80.0%)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0%,白砂糖添加量4.0%,食盐添加量0.8%,发酵温度30℃,发酵周期12 d。乳酸菌发酵尖椒、生姜蜜汁饮料产品的最佳配方为:尖椒发酵液9.0 g,生姜发酵液8.0 g,蜂蜜5.0 g,白砂糖3.0 g,柠檬酸0.08 g,稳定剂(海藻酸钠与CMC-Na质量比为1∶1)添加量0.15%。  相似文献   

6.
采用低温淀粉酶对玉米生料发酵酒精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粉碎度为40目,活性干酵母加量0.3%时,玉米淀粉生料发酵制备酒精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底物质量分数为30%,发酵温度30℃,搅拌转速为75 r/min,自然初始pH值,低温淀粉酶加量为200 U/g(液化酶100 U/g,糖化酶100 U/g),在此条件下,发酵醪的酒精体积分数达到16.4%。  相似文献   

7.
以猕猴桃果脯厂产生的废糖液为原料,对其酿造果酒的生产工艺及最佳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废糖液较佳的澄清条件为离心处理;②废糖液较佳的脱色条件为活性炭处理;③较佳发酵温度为22℃,发酵时间为9d;④废糖液酿造果酒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糖分的质量分数为20%,pH值为6,酵母质量分数为4%。  相似文献   

8.
以北方常见蔬菜为原料,研究泡菜制作中CaCl2添加量、食盐质量分数、白砂糖添加量、发酵时间等因素对泡菜品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最佳配比,确定泡菜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即CaCl2添加量为0.10%,食盐质量分数为6%,Na2CO3添加量0.20%,白砂糖添加量为10%,发酵时间为99 h,发酵温度为20℃,并对泡菜的感官、微生物、理化3方面进行检测。泡菜采用真空包装法,700 W微波杀菌60 s,在20℃可贮藏长达34 d。  相似文献   

9.
以番茄为原料经取汁、发酵、澄清等工艺制得番茄发酵酒,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0.8g/L,温度25℃,pH值4.2,添加质量分数为0.025%的1%壳聚糖溶液澄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生防细菌SY286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生防细菌SY286 菌株液体发酵条件,提高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以菌体生物量和发酵液抑制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活性为指标,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的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SY286 最适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0 g/L、牛肉膏7.5 g/L、氯化钠2.5 g/L、硝酸钾5 g/L;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7℃、培养时间72 h、初始pH 7.0、250 mL三角瓶装液量90 mL、接种量体积分数5%、摇床转速150 r/min。在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菌株SY286发酵液抑菌率达到99.19%,抑菌能力提高6.98%。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方法,对马铃薯淀粉发酵生产L-乳酸的培养基主要因子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发酵马铃薯淀粉生产L-乳酸的种龄为12h,培养基碳源质量浓度为120g/L,MgSO4·7H2O含量为0.30%,MnSO4含量为0.05%;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发酵培养基中氮源的最适质量浓度分别为酵母粉5g/L,蛋白胨5g/L,牛肉膏5g/L;在此条件下L-乳酸质量浓度为108.3g/L,得率为90.3%,L-乳酸产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RSS-1菌株产生抗菌物质的最佳条件,提高其抗菌活性物质的产量,以发酵液抑制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活性为指标,在摇瓶条件下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该菌株的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RSS-1产生抗菌物质的最佳培养基组分比例为2.0%的玉米淀粉,1.5%的蛋白胨,0.05%的MgSO_4;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6.0,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5天,100 mL三角瓶装液量25 mL,接种量为0.1%,转速为180 r/min。优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RSS-1菌株的无菌培养滤液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菌活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木薯淀粉生料发酵生产酒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坤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6):119-123
木薯生淀粉生产酒精工艺淀粉需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工序所需能耗占整个酒精生产30%左右,研究木薯生淀粉生产酒精工艺能降低生产所需能耗,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影响木薯生淀粉发酵生产酒精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并通过正交实验进行条件优化,得出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因素为发酵时间,生淀粉酶用量和酵母接种量等,木薯生淀粉发酵生产酒精最佳条件为,料水比1:2.5,生淀粉糖化酶用量315 U/g,酵母接种量7500 cfu/mL,发酵时间5天。发酵醪酒精浓度可达到12.9%(v/v),残糖含量为0.38%,淀粉利用率为73.86%。淀粉利用率不高与低温水解发酵工艺相比尚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14.
乳酸菌的分离选育及对樱桃番茄果脯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樱桃番茄自然发酵液和酸奶为原料,通过分离、纯化、产酸量测定、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试验等方法,筛选出优质乳酸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不同的接种量、不同的发酵时间、不同的发酵温度对樱桃番茄果脯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共筛选出乳酸菌7株,其中L-5,L-4,L-3在产酸速度、产酸量、耐糖性等方面优于其他的4株菌;这3株菌株中,L-5最好。接种L-5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为2%,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15 h,制得的产品色、香、味俱佳。  相似文献   

15.
以种植和野生蓝莓果实为原料,采用发酵法酿制蓝莓果酒,优化高档蓝莓果酒的生产工艺。通过不同发酵工艺的对比试验表明,蓝莓带皮发酵和清汁发酵原酒在-5~-3℃下冷冻浓缩30%,可提高种植蓝莓果酒干浸出物浓度40%以上,口感丰满醇厚,果香浓郁;苹-乳发酵和鸭梨酒调兑(鸭梨原酒∶野生蓝莓原酒为2∶8)可以有效降低野生蓝莓果酒的总酸浓度,使酒体均匀,口感柔顺,果香突出。  相似文献   

16.
纳豆激酶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纳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液体发酵生产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的培养基组成(碳氮比和离子组成)和培养条件(温度、pH值、发酵时间、接种量和装液量等)对产酶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分别为:可溶性淀粉2.0%,大豆蛋白胨1.5%,Na2HPO4·12H2O0.4%,KH2PO40.2%,MgSO4·7H2O0.075%,CaCl20.01%,培养温度37℃,pH值7.0,发酵时间24h,转速180r/min,种龄16h,接种量3%,装液量25mL/250mL。在优化发酵条件基础上,进行了5,20L发酵工艺放大的初步研究,在此条件下,摇瓶,5L罐和20L罐发酵酶活最高分别达到915,1086,946IU/mL。  相似文献   

17.
以缺铁平邑甜茶(M.hupehensis Rehd)为试材,用富铁苹果发酵液进行恢复试验。结果表明:对一年生平邑甜茶幼苗,T3处理(稀释300倍发酵液+FeSO4)较T1处理(去离子水对照)明显提高了平邑甜茶幼苗CAT、POD的活性和MDA、可溶性糖含量,且T2处理(稀释100倍发酵液+FeSO4)比T4处理(稀释500倍发酵液+FeSO4)作用明显;对于三年生缺铁苹果树来说,A3(发酵液+ FeSO4)处理较A1(浇去离子水对照)、A2(FeSO4 溶液)处理明显提高了CAT、POD的活性和MDA、可溶性糖的含量。 总体上,稀释300倍发酵液+FeSO4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蒋继志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253-257
为明确前期筛选获得的放线菌MC-15菌株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作用,探讨了该菌株产生抑菌物质的最佳发酵时间、抑菌产物的稳定性、以及在马铃薯离体组织上和田间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实际效果。结果显示,种子液培养5d后再扩大培养10d所获得产物的抑菌率最高(95.2%);发酵产物经30W紫外灯垂直距离30cm照射10h后抑菌率仍保持在81.2%以上,100℃下处理60m后仍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78.67%),pH6-8范围内抑菌率为92%,在室温(20-24℃)下贮藏60d后抑菌率仍达76%,连续传代10代后抑菌活性基本保持不变;人工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后,该菌株发酵产物在马铃薯块茎切片和离体叶片上的相对保护率均达到90%以上,用该菌株发酵产物处理马铃薯种薯后,对种薯在出苗、幼苗生长、田间抗晚疫病以及经济产量方面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出苗早2-4d、株高平均高出3.1cm、分枝数多1.6个、叶片数多2.1个,病情指数在21以下,相对保护率达到74%以上,相对增产率达到30%以上。MC-15菌株在田间实际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