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牛巴贝斯虫的培养中,使用不同含量人血清和牛血清混合物,如:20%+20%,30%+10%,40%+0%,0+40%以及199培养液。牛巴贝斯虫稳定株接种给小犊牛,在染虫率6%时使用。培养液每隔24小时更换一次,每间隔24小时培养液的颜色由鲜红变为深咖啡色,红细胞染虫率的增加在24-28小时内最大。同时也观察到红细胞染虫率在1:2稀释明显高于1:1稀释。在培养液Ⅰ中,50%牛血清被人血清替代,红细  相似文献   

2.
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研究采用微气静相培养技术,对一株采自人工感染的去脾脏水牛犊的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进行了80天的连续体外培养·继代26次,累积增殖6.51×10~((?))倍;累积稀释2.19×10~(35)倍。培养24小时红细胞的染虫率为2.63±0.50%;48小时为7.18±1.39%;72小时为20.78±4 52%。最高红细胞染虫率达33.50%。体外培养的牛巴贝斯虫与采自病牛血液内的牛巴贝斯虫形态一致,说明已建立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对影响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几种因素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显著地影响虫体的繁殖,最适的体外连续培养的pH为7.2;合适的血清浓度为40%;血清灭活后,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明显降低;脱纤血分离的血清和自然凝固血析出的血清用于培养的效果相同;RPMI-1640和TCM-199培养液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应用冷冻血清对1株采自自然感染的水牛牛巴贝斯虫进行了长达72d的体外连续培养,共继代20次,培养72h红细胞染虫率最高达14.1%,平均为8%~10%。培养20d和30d的牛巴贝斯虫经液氮保存复苏后,接种于去脾水牛犊均引发了严重的牛巴贝斯虫病,从而说明已建立了水牛牛巴贝斯虫的体外连续培养,且经培养后的牛巴贝斯虫致病力没有改变。本试验利用6头份的冷冻健康水牛血清同时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并非所有的健康水牛血清均适合于体外培养牛巴贝斯虫。这一发现对建立水牛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和研究水牛牛巴贝斯虫病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体外培养巴贝斯虫的工作起始于1978年,由Frp等采用悬浮培养(Suspensionculture,又称旋转培养SpinnerflaskmethodSFM)成功地进行了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但培养中红细胞染虫率不高。1980年,Levy等仿照Trager(1976)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技术建立了微气静相培养技术(MicroaerophilousstationaryphasecultureMASP),实现了牛巴贝斯虫的体外连续培养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之后,该方法被迅速应用于双芽巴贝斯虫、分歧巴贝斯虫、大巴贝斯虫、犬巴贝斯虫、隐藏巴贝斯虫、马巴贝斯虫等多种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均获成功。目前,该方法已被…  相似文献   

5.
牛巴贝斯虫PCR检测及体外培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通过PCR方法检测出牛巴贝斯虫单一感染的牛全血样本,并探讨了牛巴贝斯虫病患牛全血体外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PCR检测结果显示检测方法效果较好,单一感染样本的新鲜血液中虫体在含40%牛血清的完全培养液和37 ℃、5% CO2的条件下能建立起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虫体可以连续培养14 d,传代13次,最高染虫率可以达到12.5%,平均染虫率为4%。  相似文献   

6.
猪卵母细胞在玻璃化冷冻液中的培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的目的是要选择较好的用于猪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的玻璃化冷冻液,玻璃化液由TCM-199、mPBS、Kiev液分别加20%的犊牛血清与3种抗冷冻剂(丙三醇、1,2──丙二醇和乙二醇)组成。猪卵母细胞采自屠宰厂的卵巢并培养在TCM-199+20%犊牛血清、mPBS+20%犊牛血清和Kiev+20%犊牛血清中,在37℃、湿度100%条件下培养至少5个小时。5小时后逐渐加入抗冷冻剂,使其终浓度达50%。培养5分钟后,将猪卵母细胞依次移至抗冷冻剂浓度为25%,12.5%和0%的培养液中,培养5分钟,而后进行台盼蓝死活染色。结果表明猪卵母细胞在各组培养后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乙二醇结果优于其它抗冷冻剂,而TCM-199好于其它两类培养液。  相似文献   

7.
从非流行区购进无蜱寄生的健康黄牛5头与水牛犊1头,其中3头成年黄牛(2~8岁)在畜舍内用从流行区水牛身上采得的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haemaphysaloideshaemaphysaloides成虫,置于牛耳壳内叮咬;1头运至流行区放牧,让蜱上身叮咬;1头黄牛犊(10年龄)去蜱后2周,用液氮保存的患病水牛染虫血4ml(4×10 8个虫体)皮下注射;另一头去蜱水牛犊亦同时注射相同剂量的染虫血,作为对照。5头黄牛在试验期间其体温、精神、食欲正常,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感染后10~12d外周血液中出现少量不典型的牛巴贝斯虫,红细胞染虫率在0.1%以下,持续3~56消失;对照牛则体温升高(39.8~41.1℃),出现贫血、黄疸等症状,红细胞压积(PCV)降至26%,外周血液中出现典型的牛巴贝斯虫,红细胞染虫率(PPE)高达12%。对采用蜱叮咬及注射来自病水牛的染虫血为何不能使黄牛感染发病,文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吉氏巴贝虫的体外培养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微气静相培养技术,对吉氏巴贝虫体外培养条件进行了比较,在RPMI1640中补充体积分数(下同)40%犊牛血清,在5%O2、5%CO2、90%N2高湿度环境中进行通气培养,每24h更换1次培养液,每7d补充一部分红细胞,获得了较高的染虫率。以体外培养结合SCID小鼠腹腔注射交替的方式进行传代培养,每进行一轮体外培养,可使红细胞染虫率升高,连续培养时间延长。目前的试验中体外培养时间可维持48d,长期培养的吉氏巴贝虫仍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9.
莫氏巴贝斯虫和羊巴贝斯虫在我国的分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发展及病愈的小尾寒羊血液中分离出2种巴贝斯虫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初步证实该地区“坏肠子”病的病原为巴贝斯虫。一种小型虫体鉴定为羊巴贝斯虫,另一种为大型虫体,鉴定为莫氏巴贝斯虫,含羊巴贝斯虫的血液注射给除脾羊后,第14d血涂片中红细胞的染虫率达最高点(为0.5%),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羊自然耐过,含有混合虫种的血液注射给易感除脾羊后,红细胞染虫率迅速上升到30.0%,感染后第6d羊因  相似文献   

10.
BFF,rbGH对牛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屠宰黄牛卵巢,对2~5mm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IVM)、体外受精(IVF)、受精卵的体外培养(IVC)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在成熟培养液中单独添加10%D0ECS(发情当天牛血清)获得了卵泡卵母细胞受精后较高的卵裂率(64.7%)、桑椹胚发育率(39.9%)和囊胚发育率(24.8%),说明在成熟培养液中单独添加D0ECS是可行的;在含10%D0ECS的成熟培养液中再添加10%或20%BFF(牛卵泡液),均能提高受精卵的卵裂率以及桑椹胚和囊胚的发育率,以添加20%BFF效果较好,其囊胚发育率(35.0%)显著高于对照组(24.8%,P<0.05);在卵泡卵母细胞成熟培养系统和受精卵共同培养系统中添加10μg/L重组牛生长因子(rbGH),虽对体外受精卵的卵裂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卵裂胚的囊胚发育率(P<0.05)  相似文献   

11.
用质粒PuN121从墨西哥虫株M建立牛巴贝斯梨形虫DNA的基因族,并克隆于大肠杆上,选择几个与标记的牛巴贝斯梨形虫基因DNA杂交的重组质粒,进一步分析,发现PMu-B1敏感性较高,能检测出25pg纯净的牛巴贝斯梨形虫DNA。10μl感染全血中300个梨形虫或0.00025%虫血症,PMu-B1含有6.0kb牛巴贝斯梨形虫DNA插人物,该插人物不与双芽巴贝斯梨形虫,伊氏锥虫,恶性疟原虫,边缘边虫,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牛巴贝斯虫核酸探针的检测性能,制备了地高辛标记的牛巴贝斯虫C15A核酸探针。该探针检测牛巴贝斯虫DNA的灵敏度为32pg,检测探针DNA的灵敏度为0.1pg;检测其他对照血液原虫(双芽巴贝斯虫、边缘无浆体、瑟氏泰勒虫、伊氏锥虫、卵圆巴贝斯虫)和牛血细胞的DNA,均未出现非特异性反应。与光敏生物素标记的牛巴贝斯虫C15A核酸探针比较,光敏生物素标记探针能检出10%带虫血12.5μL,而地高辛标记探针能检出10%带虫血0.015μL,且杂交背景浅,显色深。  相似文献   

13.
经作者等深入研究,发现湖北省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不是牛巴贝斯虫Babesiabovis与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而是一新种——东方巴贝斯虫Babesiaorientalissp.nov.。病牛红细胞中的虫体呈梨形(单梨形多于双梨形)、椭圆形、指环形、边虫形及杆状。以梨形虫体居多,病的初期其长度均小于红细胞半径,其平均大小为2.2×1.3μm,双梨形虫体尖端相连多排列成钝角或一字形,位于红细胞偏中央处。病的后期(出现虫血症后5~6d)及体外培养72h,有少部份(1~2%)虫体直径大于红细胞半径。新种的传播者为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haemaphysaloideshaemaphysaloides经卵传递(由第二代成蜱传给健康牛)。在成蜱的血淋巴中的虫样体(裂殖子)呈圆锥状、一端钝圆、尾部直而尖,不形成钩。新种对黄牛不能感染致病,只能使水牛致病。以199培养基加黄牛血清进行体外培养(微气静相培养技术)不能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4.
牛巴贝斯虫病的诊断进展概况周金林,沈杰(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牛巴贝斯虫病(BSbeSIOSIS)是由巴贝斯虫(Babes!asPP.)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动物原虫病。目前,已经报道的牛巴贝斯虫有8种[‘’,但被公认的只有...  相似文献   

15.
将出生后50~70日龄的羔山羊,经超数排卵处理以后,从卵泡中抽取卵母细胞,取外观形态正常的卵母细胞分成五组,在含有10%胎牛血清(FCS)的TCM-199培养液中分别经12、16、18、20和24h的体外成熟培养后进行体外受精,探索不同体外成熟培养时间对体外受精及卵裂率的影响。另外,在成熟用培养基内还分别添加了发情母羊血清(ENGS)和FCS以观察其培养效果。结果表明,经过12~24h体外成熟培养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受精后的48h检查卵裂率分别为10%、37.1%、50.0%,41.2%和25.0%,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培养16~20h的卵裂率显著高于12h和24h的卵裂率。在成熟培养基内分别添加ENGS和FCS,其体外受精卵的卵裂率分别为60.3和46.8%,卵裂率在添加两种血清的培养基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从牛巴贝斯虫病症区采集的镰形扇头蜱叮咬和皮下接种液氨保存的含虫血两种方法,感染去脾和未去脾犊牛,证实了牛巴贝斯虫可以感染水牛犊并使去脾水牛犊发病,但不能使未去脾水牛犊发病。连续注射氢化泼尼松可收提高去脾水牛犊的红细胞染虫率。本试验还详细观察和探讨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虫体在病牛血液中的消长规律、血液学变化及病理解剖学变化。  相似文献   

17.
牛卵形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长期在液氮或-80℃冷冻保存虫株-牛卵形巴贝斯虫(B.ovata)的体外培养方法,并探讨了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液氮内保存2年之久的牛卵形巴贝斯虫809814号虫株,先经过BO-SCID小鼠体内大量增殖后,在完全埋头液和37℃,5%CO2,5%O2,90%N2培养箱内能够快速增殖,连续培养45天,继代9次,B.ovata在BO-RBC-SCID小鼠体内染虫率可达15%以上,体外培养最高染虫率为6.3%,染虫率5%以上红细胞可作诊断用抗原的制备材料或用液氮(或冷冻)继续保存。  相似文献   

18.
猪附红细胞体的体外连续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床疑似猪附红细胞体病猪红细胞,经Giemsa染色镜检及PCR扩增,证实感染猪附红细胞体(M.suis)。PCR扩增片段(781hp)与M.suis已知序列(AJ504999)同源性达99.4%。经预试验对红细胞接种量、血清添加量、pH等条件优化后,选用添加新生牛血清、酵母浸出液、葡萄糖等成分的PPLO肉汤,将染虫红细胞接种到细胞培养板上,置于37℃、含5%CO2的培养箱培养,定期更换培养液,约72h后红细胞溶血变为带虫血影(Ghost)。除首次接种外不添加任何红细胞,连续培养达280d以上,染虫率维持近100%。对培养的带虫血影进行了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PCR鉴定、感染阴性红细胞试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证实与接种物为同一病原,并保持有感染阴性红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应用双芽巴贝斯虫染虫血和液氮保藏株,进行体外培养技术初步研究,获得了生长、增殖和保种效果。双芽巴贝斯虫在牛红细胞内带虫率达5%,低染虫率的连续培养已超过25d。奠定了双芽巴贝斯虫培养技术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20.
牛的巴贝斯虫病(Babesiosis)又称焦虫病,主要是由巴贝斯科(Babesiidae)、巴贝斯属(Babesia)的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和牛巴贝斯虫(B.bouis)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引起的呈急性发作的严重寄生性血液原虫病。该病的发生呈一定的地区性、季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