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作者1987年在春蚕期家蚕饲育中,从中系限性夏秋种“秋丰”原种约2000头蚕当中,发现一头黑色斑纹的雄蚕。该突变体的主要形态特征是,大蚕体色黑色(背、腹面全黑),但在第二胸节背面及背侧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均有粉红色波浪形条纹。体型中等偏粗,健壮。化蛹蜕皮的皮壳为黑色。蛹体呈棕黄色,与一般蚕品种相同,但在蛹腹面腹部各环节、在腹中线两侧有一对棕色斑点或点块,这与一般蚕品种不同。茧色白、椭圆。  相似文献   

2.
看蚕识病歌     
一听蚕的吃叶声二看蚕体和动静,三摸蚕体有弹性,四定健蚕与病蚕,皮肤乳白拖白水,有的焦脚黑气门,大蚕体肿环节高,此病发生在中肠,大小不齐长得慢,粘性稀粪带白色,病蚕蜕皮体缩小,垂头倒尾叶底睡, .试才‘ 如雨沙沙响不停; 活泼整齐体均称; 不软不硬冷冰冰;一消毒淘汰保丰产。血液型脓病 狂躁爬行爱跑边; ·令中得病多不眠; :疚破流脓把病传。中称里旅病· 发病缓馒病程长; 一少吃懒动体色黄, 头尾扁瘪腹肿胀; 大蚕病重头空亮; 吐水拉稀命不长。 三、空头软化病(病毒性软化病)夏秋此病多常见,吃下传染发现晚,起蚕发病体缩小,皮带锈色不伸展;…  相似文献   

3.
在介绍本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谈一谈蝇蛆在蚕体内是怎样得到空气而行呼吸的。当多化性蚕蛆蝇产卵在蚕体上后,经过相当时间,卵即孵化。卵中幼蛆即钻入蚕体。其后蛆之分泌物与蚕体内破坏的组织以及蚕儿的反抗作用等,在蛆的后半身形成一个蛆囊(即我们外观的黑色病斑)。这蛆囊形如喇叭,口径大的一端包住蛆的后半身,口径极细的另一端则与蚕儿体皮相连。同时这蛆囊和喇叭一样中间有气道(在病斑上可以用放大镜看到一个小孔)。这样蝇蛆最后玻节上的两个后气门(图①)就能呼吸到蚕体外的空气了。  相似文献   

4.
莫嘉凌 《广西蚕业》2003,40(4):56-57
核多角体病是蓖麻蚕的一种主要病害。蚕儿食下病毒多角体后,在中肠碱性胃液的作用下,多角体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这些病毒粒子首先在中肠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进而侵入血细胞、脂肪细胞及真皮细胞,生殖腺膜细胞也有寄生。病重时,丝腺、神经细胞都有多角体形成。 蓖麻蚕核多角体病仅能水平传播,食下传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感染病毒后,小蚕期经过3~4天,大蚕期经过5~7天发病死亡,死后蚕体变软。染病的蚕儿,食欲减退,发育迟缓,出现较多的小蚕、迟眠蚕、半蜕皮或不蜕皮蚕。蚕儿狂躁外爬,蚕体环节肿胀,节间膜发亮。重病蚕,背部及两侧气门处…  相似文献   

5.
郑焕生 《广西蚕业》2003,40(3):51-52
蚕农在养蚕中,为了防老鼠、蚕蝇或小偷偷蚕,常把蚕室门窗关得密不透风,或用“口袋屋”养蚕,蚕室空气不流通,空气污浊,气味难闻,多数蚕农都不知道蚕期要加强通风换气的重要性!因而,养蚕多以失败而告终。一、通风换气的重要性1、蚕呼吸的需要。蚕虫是生物体,必须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氧化体内有机物质,产生能量,以供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作用。而蚕的呼吸与人不同,它是靠蚕体两侧的气门,通过氧压差来吸进氧气的,也就是说当空气含氧量大于蚕体内时,氧气就能顺利进入蚕气门,所以,压差愈大,以扩散方式进入蚕体内的氧气量也愈多,假如蚕室不…  相似文献   

6.
1984年夏蚕期,发现生产品种“532”蚕体上有褐色斑点(Browa Spot).此种褐斑.出现于第1—9体节侧背线上、气门上方的脱皮腺位置,是由位于该处的液泡型脱皮腺分泌物堆积于体皮上之结果,为黄褐色结晶体.可用水或酒精擦洗掉.它出现于蚕儿幼虫各龄期起蚕,其色泽随经过逐渐淡化而消失.至下龄脱皮后复又出现,尤以四眠脱皮后最为明显,蛹、蛾期未有发现.它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作普通遗传;斑点的数目和大小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由至少三对同义基因控制.有关褐斑的报道,曾见于幸村(1949)和辻田(1951)的文章.笔者发现之褐斑,其出现位置、形态、成因虽与幸村等报道的一样.但遗传方式更为明朗.  相似文献   

7.
龙角蚕     
桑蚕起源于我国,由于人们长期有目的地选择和培养,形成了许多品种,其中龙角蚕就是我国特有的蚕品种.龙角蚕外形与其他品种蚕大致相似,但在幼虫胸部第2环节至腹部第8环节,或其中一部分环节的侧背线上,有1对或1个大形的瘤状突起,这是体壁细胞在眠中进行异常分裂而形成的.这种瘤状突起在3龄前不出现,4龄起蚕开始出现,其大小和对  相似文献   

8.
桑蚕中肠型脓病蚕排出的蚕粪,含有大量病毒及多角体,能污染桑叶传染于健蚕,是蚕座内传染的媒介。病原物是以游离的状况分布于蚕粪的表面。 蚁蚕及各龄起蚕添食多角体后,经48小时排出的蚕粪有致病力。稚蚕期感染后,3—4龄排出的蚕粪带病原最多,是蚕座内传染的成期。而3—4龄染病的蚕儿绝大多数在五龄发病,且蚕粪的病原物也很多。通过对蚕儿添食病毒或多角体,病蚕混育,病蚕粪混育及病蚕粪浸液添食等试验,均证明以上的规律。因此,加强稚蚕期的消毒防病工作,是预防中肠型脓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石灰为蚕座消毒剂,有能杀灭及隔离散布在桑叶及蚕粪表面的病原的作用,在三龄期以后各龄起蚕及盛食期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蚕丛墓寻考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载:“四川相传蚕丛氏为蜀侯,后称蚕王,经常穿着青衣,巡行郊野、教民养蚕,乡人立祠祭祀,称作青衣神.”李白曰:“蚕丛及鱼凫凫,开国何茫然.”四川古称“蚕丛”,盖蚕丛氏乃川蜀古代最早之一部族,且历代史志均有蜀王蚕丛教民养蚕的记载,古世人多谓古蜀国为蚕丛国.蚕丛之名最早见于西汉杨雄的《蜀王本记》,称言“蜀之先,名蚕丛,教民养蚕.”《史记》有“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华阳国志》也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  相似文献   

10.
牦牛中华皮蝇蛆和藏羊的皮蝇蛆扫描电镜形态学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寄生于牦牛体的中华皮蝇蛆和藏羊皮蝇蛆进行了形态学扫描观察,结果:感染藏羊皮蝇幼虫气门板稍平,呈平面方形,气门钮稍突出,气门孔周围有少量小的突棘,第10节腹面前后缘均未发现棘。感染牦牛的中华皮蝇幼虫,气门板稍有凹陷,气门钮突出。第10节腹面前后缘均有棘,气门孔周围有少量小的突棘。  相似文献   

11.
家蚕新的体型自然突变型——体节畸形(body segment moster,基因记号mbs),其形态特征与其他遗传性畸形蚕显著不同.幼虫以第8~10体节前后愈合形成畸形为主,不同个体在第2~11体节上一处或多处、2~3个环节或更多个环节发生畸形,在蚕体背面形成程度不同的瘤状突起和愈合痕,并引起体形扭曲、短缩及腹肢缺少或错位、个别有过剩尾角等.本研究系统调查描述了此突变型幼虫、蛹、蛾及胚胎的畸形性状,摄制了相应的形态图片,并调查了历代群体发生畸形蚕的比例,与其他畸形蚕进行了形态上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余杭县丁河公社三官堂大队第二生产队自1979年以来年年春蚕张产超百斤茧或接近百斤茧,1983年产茧114斤.经验有以下几条:1.坚持消防毒养蚕以前蚕室先认真打扫、清洗,室外四周刮去地平泥,蚕筐先在河中浸透,后用喷雾器冲洗,一至四龄用蚕具全部在养蚕前消好二次毒.对蚕体消毒,收蚁当天在第三次给桑前和各龄起蚕饷食前,三、四龄期中,都用敌蚕病蚕体消毒一  相似文献   

13.
家蚕蝇蛆病不同防治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蝇蛆病是家蚕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由多化性蚕蛆蝇产卵于蚕体表面,孵化后的幼虫(蛆)寄生蚕体所引起的非传染病.贵州各蚕区一年中几乎每个蚕期都遭危害,尤以6~9月的夏秋季危害最重,严重时蝇蛆率高达6%以上.  相似文献   

14.
桑蚕有9对气门,是呼吸孔道,外观,气门由黑褐色气门片,气门片内缘发出的筛板构成.若切除筛板,可看到在气门片内缘的前半园周及后半园周分别配置着前膜与后膜.前膜与后膜之间的空隙距离随气门的开闭运动而减增,这个空隙距离称为气门的开度.气门开度的大小和单位时间开闭次数,反映呼吸的强弱.1984年春蚕期我们观察了  相似文献   

15.
家蚕第2数珠蚕的发现与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x射线诱发,获得一种可遗传的体形突变蚕,其形态特征与数珠蚕(mf:12-39.8)相似.幼虫节间膜深缢,环节紧缩,形似数珠,体细而硬,易脱肛.遗传分析表明,受常染色体上隐性单基因支配.因其为数珠蚕的相似突变,故称之第2数珠蚕(monilifonm 2),基因符号暂记为:mf-2.  相似文献   

16.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牦牛皮蝇三期幼虫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寄生于牦牛体的牛皮蝇、纹皮蝇和中华皮蝇(Hypoderma bovis,H.lineatum.H.sinense)三期幼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3种三期幼虫头部的形态结构差别不大。牛皮蝇三期幼虫气门板呈漏斗状,气门孔周围有粗壮的突棘,纹皮蝇三期幼虫气门板扁平,气门孔周围无棘;中华皮蝇三期幼虫气门板稍有凹陷,气门孔周围有少量小的突棘。牛皮蝇三期幼虫第十节的前缘和后缘上面无棘;纹皮蝇三期幼虫第十节的后缘上面有刺,前缘无棘;中华皮蝇三期幼虫第十节的前缘和后缘上面均有棘。  相似文献   

17.
第1 饲育环境蚕体周围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等等气象要素极大地影响蚕的生长发育,为了让蚕健康地发育,需要有适当的气象环境,这个环境随着蚕的发育时期和发育状态不同是要变化的.1.饲育温度蚕的发育温度范围随发育时期不同有所变化,大体上是7—40℃,一般随着温度增高呼吸置增加,脉膊数也增多,并且食下量、消化量也提高,代谢增进,发育生长加快。实用的温度范围是20~30℃,比此温度高或低都会产生代谢作用不均衡,蚕儿不健康。适温随蚕品种、蚕龄、蚕期、营养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日本种、欧洲种比中国  相似文献   

18.
“桂蚕二号”是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于2000年育成的一对强健、好养、高产、茧丝质优的四元杂交种。蚕体强健,对叶质有较好的适应性,各龄蚕眠、起齐一,壮蚕体色青白,正反交均为素蚕((白白蚕蚕)、蚕体粗壮,食桑旺盛;熟蚕正交营茧快,反交稍慢,大蚕均有背光密集性,上蔟光线宜暗,  相似文献   

19.
1 蚕室蚕具为什么要彻底消毒养蚕能否丰产,首先要看有无蚕病发生,无病才能高产,所以,消毒防病是养蚕的重要技术环节,是优质丰产的关键.养蚕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性蚕病,造成的损失要占蚕病损失的70%以上.传染性蚕病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有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20.
蚕业是集农工贸、产供销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产业链各环节关系紧密,要推动蚕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兼顾各环节的利益。“公司 基地 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就是在蚕业发展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把蚕业经济活动中产、供、销各主体的利益链接起来,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