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查清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种群的现状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马鹿资源,2010—2011年采用截线抽样法对新疆南山山区天山马鹿的栖息地和种群现状进行了考察。共调查35条样线,总长度78km,遇见马鹿158头,平均密度为0.52512±0.064758头/km2,栖息地面积697km2,估计马鹿总数为366.0±45.1头。雌雄比例2.5:l,亚成体和成体数量明显大于幼体和老体数量。研究区域内马鹿的种群密度和资源总数量比往年有所下降;但从性比和年龄结构来看该研究区域马鹿种群有增长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2008和2009年,我们采取漂流调查和行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长白山脉(中国境内区域)的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繁殖种群分布状况进行了连续和重复调查.每年的调查都包括春季对中华秋沙鸭繁殖对和夏季繁殖家族的调查.两年期间,共调查了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牡丹江4个水系的17个河段,调查距离总计1553 km,共记录到中华秋沙鸭个体1354只.全部调查河段的中华秋沙鸭繁殖密度为每公里河段0.26±0.30个中华秋沙鸭繁殖对;春季中华秋沙鸭种群个体密度为平均每公里河段0.75±0.88只中华秋沙鸭个体.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初步估计在长白山脉我国境内区域分布的中华秋沙鸭繁殖种群数量大约为170对.在该项调查过程中,我们还探明了在长白山脉3个最主要的中华秋沙鸭繁殖栖息地.  相似文献   

3.
红花尔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黑琴鸡种群密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琴鸡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内蒙古海拉尔地区是其主要栖息地之一,但该区黑琴鸡种群数量统计的资料较少。2007年12月15~26日,在内蒙古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黑琴鸡越冬期种群密度进行了专项集中调查,结果表明:整个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黑琴鸡种群密度为(0.052±0.0188)只/ hm^2。与历史资料对比,该地区黑琴鸡种群密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可能与该地区天然火灾、人类活动日益加剧和偷捕偷猎活动有关。该研究对制定黑琴鸡的保护管理计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盐城越冬丹顶鹤栖息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士成 《野生动物》2009,30(1):37-39
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项鹤越冬数量已由建区前的230只增加到2000年春的1128只,但近几年分布数量呈下降趋势,2008年1月仅有640只。未来于本区越冬的丹顶鹤种群在核心区的栖息仍然保持稳定及增加趋势,另有部分群体继续向异地迁移的可能。各种类型的工农业开发项目导致栖息地大范围缩小,生境破碎化,是盐城越冬丹顶鹤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该地区滩涂自然规律,在保护区核心区外允许开发的区域规划和实施人工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实现栖息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2007年2~6月运用路线法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常见鹭科鸟类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内常见鹭科鸟类的最大种群数量为4274±92只,其中池鹭1949±41只,小白鹭1098±25只,牛背鹭994±19只,夜鹭243±12只.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盟位于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之间,大兴安岭纵贯呼伦贝尔盟中部,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有着比较丰富驼鹿(Aloesaloes)资源,在1991~1996年我们进行了驼鹿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共调查72只,检出寄生虫11种。1材料与方法1.1剖检新猎获的驼鹿和在驼鹿的加工中收集寄生虫。共剖检驼鹿72只。1.2按寄生虫完全剖检法进行,收集虫体,分部位保存,并做详细记录。蝉:用70%酒精保存,10%氢氧化钾处理,酒精逐级脱水,二甲苯透明,加拿大树胶片片,低倍镜下观察。线虫:用加热到70℃的福尔马林固定、…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马鹿(Cervus elaphus)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维护内蒙古贺兰山的生态平衡。于2017年11—12月,2018年4—6月、11—12月,2019年4—6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的马鹿进行调查,采用Distance R进行数据分析,估测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并对种群结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马鹿在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452(1678—3578)只,种群密度为3.705(2.539—5.048)只/km2,遇见率为1.943只/km。遇见率年际间变化不明显(F=0.12,P=0.986);混合群出现的次数最高,雄性群出现的次数最低,不同集群类型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群大小在不同季节的差异不显著(P=0.132);雌雄比在不同季节中没有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于2003—2016年采用样线法对鄱阳湖越冬黑鹳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同步调查,调查范围包括鄱阳湖周边三市13县72个子湖泊及周边草洲。结果表明: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平均值为(35. 5±38. 5)只,其中2005年数量最多,为145只。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际波动较大。共在15个子湖泊记录到黑鹳,主要分布区域为鄱阳县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鄱阳县湖区黑鹳记录总数量为371只,占鄱阳湖区历年黑鹳分布数量总和的74. 6%。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呈聚集型分布,只有17. 3%的黑鹳分布在鄱阳湖区主要的候鸟保护区内。本研究表明鄱阳湖越冬黑鹳主要分布于鄱阳湖重要的候鸟保护区范围之外,为有效地保护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建议加强黑鹳种群监测,建立健全黑鹳种群就地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
大鸨属大型草原鸟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古的东部,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鸨的主要栖息地,繁殖数量约200多只。1998年开始记录到越冬大鸨个体,2003年冬季越冬数量达到165只,近几年由于环境变化,大鸨数量有所减少,但均保持在100只左右。本文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数量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大鸨保护和恢复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渤海斑海豹种群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丕烈  韩家波  马志强 《野生动物》2008,29(1):29-31,39
2003~2007年,对斑海豹在渤海的繁殖区和辽东湾北部双台子河口、大连旅顺虎平岛及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3个栖息地,分别进行了斑海豹种群数量调查,并对黄海北部韩国白翎岛斑海豹度夏栖息地进行了现场考察.调查结果表明:渤海3个栖息地斑海豹数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空间分布格局虽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斑海豹种群数量有下降趋势.白翎岛栖息地斑海豹数量波动与渤海3个栖息地斑海豹数量密切相关.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尤其近年偷猎现象增多,严重威胁着本种群的生存.为此,亟待加强对斑海豹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华南虎及栖息地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东省于1990—1992年进行了华南虎及其栖息地调查。通过现场虎迹与访问等调查方法,确认广东省华南虎现存数量为6—8只,主要分布于粤北山地林区。本文介绍了华南虎生物学习性,提出南岭中段山地林区是华南虎现今分布的中心地带,并有较理想的栖息地。阐明了实施“华南虎保护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虎(Panthera tigris)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保护伞物种,在维持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虎种群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生存对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具有深远意义。我国现分布有印支虎(P.t.corbetti)、孟加拉虎(P.t.tigris)、华南虎(P.t.amoyensis)和东北虎(P.t.altaica)4个虎亚种,其中最有希望恢复野生种群的就是东北虎。虎的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虎种群数量和分布区的动态变化不清;适宜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退化、扩散通道受阻;缺乏针对虎生态景观系统保护的实施规划及国家财政建设资金的保障;人虎冲突严重;虎生态保护与管理科学研究薄弱等。鉴于此,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虎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对策。(1)在栖息地景观保护与恢复方面:推进虎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增大其栖息地的受保护面积,形成保护区群;同时构建廊道,使保护区群网络化;建立跨国生态廊道,实现景观水平的保护,并且加大虎猎物种群及其栖息地恢复力度。(2)在虎种群保护与恢复方面:启动虎种群专项调查与常态监测;推进虎的野化放归;设立"老虎生态保护特区";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期新常态的虎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野牦牛栖息地环境及种群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藏高原特有种野牦牛的栖息地生境条件———特有的地形地貌、严酷的大陆性气候和适宜于野牦牛的草原植物类型、野牦牛的取食生态、水源及保护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结合项目研究结果,对目前野牦牛栖息地的变迁、分布区域、种群数量和密度采用科学的模拟和推算,得出我国野牦牛种群数量均值为19 940±3 952头,平均种群密度0.03~0.04头/km2;在此基础上,从野牦牛的种群组成、种群繁殖参数、社群行为、种群死亡原因及经100多年变迁后青藏高原目前野牦牛的环境容量等方面评价了野牦牛的种群生存力。  相似文献   

14.
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是一种生活于东半球的食腐鸟类。多数中国种群生活于青藏高原。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对其种群的了解。我们分别于2003、2009和2012年着重研究了栖息于墨竹工卡县直贡梯寺高山兀鹫种群的大小、栖息地以及保护现状。白天,它们主要在高山草甸上活动;夜间,主要栖息于海拔4400–5000 m的悬崖上。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寺庙周围高山兀鹫个体数量约为230只,2009年约为250只,2012年约为200只,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种群。分析认为,藏传佛教的僧侣和当地居民在高山兀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当前,因对其缺乏更多的了解使得有效的保护措施难以实施。  相似文献   

15.
1996~2000年采取样带法实地调查和分布区社会调查相结合方法,对辽宁省黑熊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查清了黑熊在辽宁省分布于3市6县(市、区),具体分布地点有20个乡镇,分布面积3594.21 km2,种群数量总计347只,平均种群密度0.10只/hm2.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黑熊资源动态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保护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狍的种群数量及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7月~2009年2月,在吉林省狍主要分区域东部长白山区,根据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长白山区的地形、地貌、林型等特征,结合走访调查,在狍的适栖面积内随机布设样带196条,每年冬季调研。对样带内狍的活动痕迹、实体进行综合分析,统计样带密度。然后用DPS 7.0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狍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狍在长白山区种群数量2007年约为(40200.43±2725.45)只、2008年约为(41084.09±2773.61)只,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分布面积扩大。同时提出对狍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迁地保护的海南坡鹿种群可以分为野放、半野放和圈养等3种主要类型。野放种群个体数量最多,约占迁地保护种群个体总数的55.3%;其次为半野放种群,其个体数量占35.6%;圈养种群个体数量最少,只占9.1%。半野放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坡鹿种群恢复方式。在海南坡鹿的迁地保护中,应该增加半野放种群个体数量。本文就海南坡鹿的迁地保护提出了7点保护管理及科学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驯鹿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敖鲁古雅民族自治乡,是驯鹿在中国的唯一栖息地。在这里,鄂温克人散养驯鹿已有数百年历史。由于种群闭锁,现有的904头驯鹿繁殖缓慢,活动范围缩小,近交衰退严重。  相似文献   

19.
正褐马鸡是我国的珍稀特禽,中国鸟类协会的会标、世界雉类协会会徽上的图案动物,山西省省鸟,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代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造成物种种质遗传多样性降低,威胁到褐马鸡这一珍稀物种的进化发展。人工饲养是褐马鸡物种保护、恢复物种种群数量的有效措施,也是褐马鸡自然栖息地再引入的基础。近年来,太原动物园做了很多关于褐马鸡饲养管理的研究工作,饲养数量已达68只,  相似文献   

20.
苏立英  邹红菲 《中国鸟类》2012,3(3):147-164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在全球范围受胁物种,数量是除美洲鹤(G.americana)外最少的鹤。尽管丹顶鹤一直受到鸟类学家、自然保护工作者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无论是从其种群动态,还是繁殖地和越冬地的栖息地状况来看,丹顶鹤的大陆种群都面临严峻的威胁。栖息地丧失和栖息环境恶化是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其整个分布区内——繁殖地、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天然栖息地大量丧失,迫使丹顶鹤进入农田觅食。因此而导致这些鹤类更容易受到人类的伤害,如中毒或因损坏庄稼而与农民发生冲突。回顾30年的科学研究成果,利用东部迁徙通道的东部种群相对稳定或略有升高;而利用西部迁徙通道的西部种群数量下降。西部越冬种群的数量从多于1100只,到少于500只。这期间不仅仅是种群数量下降至不足原来的一半,更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以每年冬天50–150只的惊人速度下降。目前,西部种群的越冬区域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8%。因此,亟待采取行动对丹顶鹤栖息地进行严格保护,加强执法力度和加大对民众的环境教育,以遏制这一物种数量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