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3年4~5月,在南通东朋水产品有限公司吉成河蟹育苗场进行河蟹育苗,共育出四批大眼幼体。前两批以丰年虫无节幼体为主要饵料,1.500m^3育苗水体共育出大眼幼体370kg,平均出苗量0.25kg/m^3,蟹苗质量较好(规格为15万只/kg左右),但育苗成本很高,为800元/kg;第三批苗以新鲜淡水蚤(桡足类)为主要饵料,丰年虫无节幼体为辅助饵料,495m^3育苗水体共育出大眼幼体99kg,平均出苗量0.20kg/m^3,蟹苗个体小(规格在44万只/kg左右),质量差;第四批育苗完全不用丰年虫无节幼体,而是采用生态法育苗,施肥培育单细胞藻类,450m^3水体共育出大眼幼体260kg(3900万),平均出苗量0.5kg/m^3左右,育苗成本低,大眼幼体质量好。规格在8000只/kg的幼蟹,回捕率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产前强化培育增强亲蟹体质,提高成活率和抗病力,所抱卵发育速度快且一致。对天然海水池塘要进行改造使之符合生态育苗的要求。通过饵料的培养与补充,保障幼体的营养。利用生态育苗技术在天然海水池塘培育蟹苗,667m^2水体可生产蟹苗40—50kg,用此蟹苗1kg平均可培育成150—200只/kg的扣蟹200~500kg。  相似文献   

3.
不同饵料对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华虎头蟹苗种繁育过程中饵料及投喂的影响,进行了不同饵料对中华虎头蟹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中华虎头蟹各期幼体生长发育效果较好的饵料为动物性饵料,Z1期以卤虫无节幼体为开口饵料,只投喂扁藻后期幼体发育较差;Z2以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搭配为好;Z3期则以轮虫为适宜饵料;M期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淡水浮游动物(Fresh water zooplankton)的来源、淡水浮游动物的筛选与处理、蟹苗饵料的营养搭配、蟹苗饵料的投喂等方面。介绍了以淡水浮游动物作为主要饵料进行中华绒鳌蟹(Eriocher sinensfs)育苗的技术。笔者认为模仿生态,用淡水浮游动物进行中华绒螯蟹育苗不仅大大的降低了育苗饵料的成本,而且培育的大眼幼体出池产量高(0.35kg/m^3)、蟹苗规格大(15万只/kg)、质量好。  相似文献   

5.
魏国重  裴光富 《水产科学》2007,26(3):173-174
单胞藻在海水动物育苗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如何培养出纯度高、密度高、细菌少、生长鲜嫩的藻类,直接关系到海水动物育苗的质量和产量。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Cleve)在自然海水中分布广泛,是引起海水赤潮的主要藻类之一,同时也是海水动物幼体的主要饵料,是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梭子蟹(Portunus trituuberculatus)和青蟹(Scylla)涵状幼体的适宜开口饵料。骨条藻营养丰富,对幼体生长、发育和变态起重要作用,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海水小球藻营养丰富.生长条件要求不低.是河蟹幼体(zl~Z5)、轮虫和卤虫的理想饵料。作为一种优质单细胞饵料.海水小球藻已经实现人工培养生产。与人工室内培育小球藻相比,室外土池培育小球藻操作程序简单、培育成本低、产量高,现将海水小球藻室外土池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全埋式无地沟无法吸污的育苗条件下,利用鲜活生物活饵料进行中华绒螯蟹(Eriocheur Sinensis)俗称河蟹的大棚育苗,配套生物饵料培养池50,000m^2,育苗水体1,680m^3,平均每m^3育苗水体培育出河蟹大眼幼体0.289kg。共育河蟹大眼幼体486kg,其中试验池为1,520m^3水体;单位水体出苗量为0.314kg,对照池为l60m^3水体;单位水体出苗量为0.190kg。试验池比对照池每m^3水体出苗量增产39.5%。  相似文献   

8.
唐晟凯  王庆  杨家新 《水利渔业》2005,25(6):34-35,37
驯化的蒜头藻经过培养可以达到一定的密度,其对轮虫种群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海水小球藻、酵母,用此轮虫以及海水小球藻、酵母强化的轮虫、蛋黄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1到Z2期,发现这4种饵料所喂养的蚤状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59.5%、55.0%、50.0%、35.5%;蜕皮时间分别为68.5 h、71.5 h、76.5 h、73.5 h.由此可见,海水蒜头藻强化的轮虫能明显缩短蚤状幼体从Z1到Z2的蜕皮时间,并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在全埋式无地沟无法吸污的育苗条件下,利用鲜活生物活饵料进行中华绒螯蟹(Eriocheur Sinensis)俗称河蟹的大棚育苗,配套生物饵料培养池50,000m2, 育苗水体1,680m3,平均每m3育苗水体培育出河蟹大眼幼体0.289kg。共育河蟹大眼幼体486kg,其中试验池为1,520m3水体;单位水体出苗量为0.314kg,对照池为160m3水体;单位水体出苗量为0.190kg。试验池比对照池每m3水体出苗量增产39.5%。  相似文献   

10.
盐藻(Dunaliella SP.),是我国分离培养的海水单胞藻类中的一种,是一种嗜盐性强、并能游动的海产团藻类,也是刺参幼体(耳状幼体、樽形幼体)最喜食的优良饵料。每年在海参人工育苗盛期(7月中上旬-8月末),及海参幼体大量摄食的时候,由于受高温影响,各种大小类型的敌害生物开始大量繁生,  相似文献   

11.
叶锦春  张洁明 《淡水渔业》1986,(3):36-37,40
<正> 卤虫(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是鱼类仔鱼、虾和蟹幼体的优良生物饵料之一。目前国内外已将卤虫卵孵化的无节幼体广泛用于培养名贵鱼类仔鱼、虾和蟹幼体的生产中。它已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畅销品。在天然条件下采集的卤虫卵一般孵化率较低。陈清潮(1975年)将卤虫卵用海水浸透后置于-15至-25℃条件下冰冻10—30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卤幼(Artemia sp.)、强化卤幼、背刺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背刺胸刺水蚤 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4组生物饵料投喂4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Z4幼体,以大眼幼体的成活率、Z4→大眼幼体变态时间、头胸甲长度和大眼幼体中脂肪酸组成作为评价指标,探讨了4种生物饵料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及其脂类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背刺胸刺水蚤(C组)、背刺胸刺水蚤 日本新糠虾(D组)投喂组的中华绒螯蟹幼体可以获得较高的成活率(70%左右),幼体发育时间缩短1~2 d,大眼幼体头胸甲长度显著大于卤幼组(A组)和强化卤幼组(B组)(P<0.01),各组大眼幼体头胸甲长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组、D组、B组、A组;(2)强化卤幼可以提高其总脂、磷脂及DHA含量,背刺胸刺水蚤和日本新糠虾具有较高的AA、DHA和HUFA含量;(3)各组大眼幼体中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P<0.05),DHA和HUFA含量随着饵料中含量的上升而上升(n=9,P<0.01),饵料中的DHA含量和大眼幼体的头胸甲长度呈显著正相关(n=9,P<0.05).由此可见,背刺胸刺水蚤和日本新糠虾可以作为中华绒螯蟹Z4到大眼幼体阶段的优质活饵料,可以提高其成活率和头胸甲长度.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对虾种苗生产中,主要使用硅藻、小球藻等单细胞浮游植物以及海水丰年虫等浮游动物作为幼体饵料。但是,培养这些饵料,不但需要大量的设备,劳动力和经费,硅藻和小球藻的培育,还受到光照、水温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要进行稳定生产比较困难。因此,已开始研究以人工超微粒子饲料代替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14.
通过自制人工海水培育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幼体,与天然海水对比分析人工海水特性及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状况,探究人工海水对罗氏沼虾幼体生长发育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在广西南宁国家级罗氏沼虾良种场进行,罗氏沼虾幼体和饵料丰年虫无节幼体均由该良种场提供,罗氏沼虾幼体规格(湿重)为(1.476±0.050)g,共80万尾;在幼体开始培育前配制人工海水1 000 kg,配比为海盐:MgSO_4∶CaCl_2∶KCl∶H_3B_3O_3∶KBr∶ETDA∶生石灰=2000∶600∶72∶36∶24∶4∶1∶2;设置天然海水为对照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设置4个重复。结果显示,人工海水中,Mg~(2+)∶K~+∶Ca~(2+)=3∶1∶1,与北部湾天然海水接近,且水质无毒性作用;与天然海水相比,人工海水培育的罗氏沼虾幼体成活率为95.00%,蜕皮率为16.82%,并提高了幼体的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降低了摄食率;幼体在天然海水中生长和脱壳所用能量[(18.83±1.35)%和(0.99±0.16)%]分别显著低于人工海水[(19.64±0.51)%和(1.47±0.06)%](P0.05);而在呼吸、排泄和排粪上的能量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自制的人工海水对罗氏沼虾幼体的生长发育、蜕皮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杭州湾咸淡水河蟹人工育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5年,用杭州湾咸淡水和池塘养殖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亲蟹,在水温10~14℃、海水比重1.0125条件下催产,加温孵化;溞Ⅰ幼体放养密度为20万~40万/m3,以丰年虫无节幼体为主要饵料,水温24.5~25.5℃。390m3育苗水体中,两茬生产大眼幼体110.4kg,每立方水体出苗量0.28kg。  相似文献   

16.
长耳珠母贝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解剖方法取得长耳珠母贝的成熟卵子和精子,在氨海水中诱导受精。在—定范围内,提高氨海水浓度可使受精率提高(达65%),但正常发育率和孵化率有所下降;氨海水浓度以取0.14%为宜。用金藻或合浦珠母贝的精液(或两者混合)作为长耳珠母贝幼体前10天的饵料(10天后投喂扁藻),能使育成率提高(达17.4%),酵母不宜作为长耳珠母贝幼体的饵料。  相似文献   

17.
用配制海水进行中华绒螯蟹人工繁殖的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乃刚 《水产学报》1980,4(1):95-104
本文报道了用人工配制的海水繁殖中华绒螯蟹的试验。介绍了人工配制海水的总盐度、各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水温、溶氧量、饵料等,对中华绒螯蟹交配、产卵、孵化、骚状幼体的发育的影响。据试验,总盐度在10‰到17‰对中华绒螯蟹的促产是比较适宜的。其中钙的含量在144mg/L至335mg/L之间时,都有可能将潘状幼体育成大眼幼体,而且在此幅度内随着含量的提高育成率也有提高的趋势。镁的含量以461mg/L到935mg/L之间比较适宜。钾的适宜含量约在200mg/L到400mg/L之间。铁的适宜含量是0.02mg/L到0.05mg/L。铜的需要量似乎极微,即使缺无也无明显影响。水温变化对蟹卵的孵化及骚状幼体的发育有影响。中华绒螯蟹产卵时的适宜温度在14℃以上,蟹卵在21.1~26.9℃条件下,约需13—27天孵化,潘状幼体的发育的适温似乎比孵化时的适温要稍稍高些。中华绒螯蟹骚状幼体对缺氧的忍受度远较鱼类低,当溶氧量在2mg/L时引起骚状幼体大量死亡,下降至1.4mg/L可引起立即死亡。骚状幼体正常发育所需的溶氧量在4mg/L以上.盐水丰年虫的无节幼体是培育中华绒螯蟹的骚状幼体理想的饵料。  相似文献   

18.
在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的培养中,已使用了数种饵料。其中,海水戮化小球藻(以下简称小球藻)是最普遍采用的,因为培养方便,而且饲养经验证实小球藻轮虫(即用小球藻培养的轮虫,以下凡用酵母培养的轮虫也依次类推称之)的饵料价值高,最近也由鱼贝类幼体营养需求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彤 《水产科学》1997,16(3):42-43
早春育苗期间,利用回收贝类培育废水增减单胞藻饵料,结果使新月菱形藻的细胞密度达到450万细胞/ml、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达140万细胞/ml。而通常所采用的自然砂滤海水经加热升温后培养新月菱形藻细胞密度为320万细胞/ml,叉鞭金藻密度为100成细胞/ml,利用贝类培育废水培养饵料具有生长快、节能等特点是有其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20.
卤虫无节幼体(体长约0.5mm)是培养牙鲆等多种海产鱼和对虾幼体的理想饵料,它在一般幼体饵料系列里,居轮虫与桡足类之中。由于桡足类等天然浮游生物难于进行计划性采集,往往导致种苗生产不能顺利进行。因此,人工培养其休眠卵随手易得的卤虫及大型卤虫、以大型卤虫取代桡足类等天然浮游生物,确保初期饵料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日本曾采用以面包酵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