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琥珀蚕(Antheraea assama)是一种珍贵的野蚕资源,研究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对阐明其嗅觉行为和识别机制有重要意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琥珀蚕成虫触角表面的结果表明:成虫的触角有4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腔锥形感器较少;雌性与雄性成虫的触角外形、感器数量和种类都有明显的差异,雄蛾触角呈羽状且较宽,毛形感器Ⅰ和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雄蛾的触角,而雌蛾触角呈栉齿状且较窄,毛形感器Ⅱ、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为雌、雄成虫所共有。琥珀蚕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总体较少(雄蛾有4种,雌蛾有3种),从雌、雄成虫触角毛形感器的分布差异初步推测,雄蛾特有的毛形感器Ⅰ具有探测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功能,雌、雄成虫共有的毛形感器Ⅱ主要用于探测寄主植物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昆虫信息激素的种类。着重就桑蚕信息激素(桑蚕醇、桑蚕醛)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信息激素的感受机制,电生理反应和嗅觉感受的学说,以及对桑蚕信息激素的扩散和雄蛾最终找到雌蛾的机制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是桑树等多种经济林木的蛀干害虫。为筛选可用于桑天牛防控的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采用触角电位仪测试桑天牛成虫对不同浓度反-3-己烯醇、壬醛、癸醛、Z-乙酸-3-己烯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植物源单体挥发性化合物以及5种化合物不同配比混合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并用自制"Y"型嗅觉仪测试雌、雄成虫对上述不同浓度植物源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桑天牛成虫对5种植物源单体化合物均有明显的EAG反应,而且化合物浓度在0.000 1~1 mol/L范围内,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EAG反应值有增大趋势;以不同单体化合物配制混合物进行的测试中,桑天牛成虫对第5、8、9、10号方案的混配物的EAG反应相对值较高。在应用单体化合物测试桑天牛成虫的嗅觉行为反应时,反-3-己烯醇、癸醛对桑天牛成虫表现出较强的驱避作用(P0.01),而壬醛、Z-乙酸-3-己烯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则对其有较好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4.
蚕的雌雄配子形成后,通过交配相互结合成合子,发育形成新的个体,下面就这个过程的有关问题作一介绍.一.交配蚕蛾的交配由雌蛾诱惑腺释放出性信息素(家蚕醇)而引起,雄蛾借助触角上的感觉毛感知性信息素的存在,强弱及方向,去寻找雌蛾并靠近.雌雄蛾接触所带来的触角刺激,成为交尾行为的诱发因子,使两者形成交尾状态而开始交配.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镜对荔枝粗胫翠尺蛾雌雄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荔枝粗胫翠尺蛾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羽状,分布有以下7种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芽孢形感器、耳形感器、指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芽孢形感器雄虫特有。描述了各种感器的形态特征和着生规律。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雌、雄成虫对其寄主椰树叶片中的十三醇、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苯乙醛等10种挥发性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这10种挥发物组分除了庚醛对雄虫EAG反应不显著外,其他均能引起椰心叶甲雌、雄成虫明显的EAG反应,其中十三醇对雌、雄成虫的EAG反应值最大。根据雌、雄成虫对这10种挥发物EAG反应的强弱,进一步测定雌、雄成虫对1×10-6 ~1×10-1μL/mL等6个浓度梯度的十三醇、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苯乙醛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的EAG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这4种挥发物对椰心叶甲雌、雄成虫的EAG反应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1×10-4μL/mL时达到最大值,除了苯乙醛的引诱率在1×10-5μL/mL时达最大值(65.00%)外,其他3种对雌、雄成虫的引诱率均在1×10-4μL/mL时达最大(均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7.
家蚕新突变型从性黑蛾(sml)的遗传分析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保存的遗传系统18-130的蛾体色表现特殊性状,雄蛾为灰黑色,雌蛾为白色。用多个白色蛾系统与之进行杂交分析,饲养F1、F2和RF1代,分析该黑蛾的遗传规律,结果:18-130系统黑蛾由常染色体上隐性突变基因控制,且表现为从性遗传,在雌体中几乎不能表现黑蛾性状,而在雄蛾中黑体色表现明显,即性别不同是影响其表型的主要因素。研究证明该灰黑蛾是家蚕从性遗传的一个典型代表,命名为sex-controlled m ela-n ism,基因符号为sm l。同时,经过连锁分析探明sm l基因与第7连锁群的鹑斑(q)、第13连锁群的隐性赤蚁(ch)、第16连锁群的颊尾斑(cts)均为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8.
一、X—幅射诱导食性突变田岛于1952年开始的实验是选用一些生产用品种,在蛹的后期,对雌蛹和雄蛹进行辐射处理,采用的x-射线剂量为6~8KR(千伦琴)。处理蛹化蛾后,使与无处理的配偶蛾进行交配。检验其杂种一代能否喂饲甜菜叶。在三龄蚕中检出变种的机率为11/937,910(0.001%)。但只有一只雄蛾存活,因为甜菜叶带有毒性。这只幸存的雄蛾与同系无处理的雌蛾交配,其F_1代显示正常的食性。第二个试验是把变异的雄蛾的后代进行  相似文献   

9.
草原毛虫(Gynaephora alpherakii)属鳞翅目(Lepici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草原毛虫属(Gynaephora)的昆虫,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危害最严重的重大害虫。草原毛虫雌蛾具有原地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蛾交配的特点。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乙醚、乙酸乙酯、甲醇和二氯甲烷四种有机溶剂粗取草原毛虫性信息素,并检测四种性信息素粗油在野外环境下对雄蛾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四种有机溶剂的性信息素粗提物对雄蛾的引诱效果存在差异,表现为:乙醚粗油>乙酸乙酯粗油>二氯甲烷粗油>甲醇粗油。同时,引诱效果最佳的乙醚粗油对草原毛虫雄蛾引诱效果存在节律性,11:30和15:30出现两个高峰,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的引诱数量(P<0.05)。由此可见,草原毛虫雌蛾乙醚性信息素粗油对草原毛虫雄蛾具有良好的引诱作用,有望成为草原毛虫生物防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桑瘿蚊是我县桑树的主要害虫,为了摸索对该虫的测报和防治途径,在蔗螟,稻瘿蚊性引诱的启发下,从七七年起,我们利用桑瘿蚊雌虫活体的性外激素诱杀雄虫试验、事实证明,桑瘿蚊具有较强性引诿的特点,这就为桑瘿蚊的综合防治提供一个新途径,现将试验方法,及三年来试验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引言 工业配合饲料产业是动物源食品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良好管理规范对于生产安全饲料和安全食品这一产业链的每个阶段--从上游生产到最后加工阶段的都至关重要.因此,饲料和食品链的生产企业有责任推行良好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所生产的产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在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北京E2株TK基因克隆,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转移载体质粒,为ILTV TK基因缺失毒株的构建作准备,先用PstI将pSV-gal线性化,再经EcoRi不完全酶切,分离含SV40立即早期启动子和增强子的4.2Kb的LacZ报告基因片段,并用Klenow大片段补平,将克隆TK基因的载体pTK用SnaBI处理,后用T4DNA连接酶将以上两个片段平端连续成重组质粒,转化 JM109  相似文献   

14.
The first case of Entamoeba of the 1-nucleate mature cyst group in birds is described. Trophozoites and cysts of Entamoeba have been found in ostriches (Struthio camelus) from farms located all over Spain. The cysts are large (13.47microm mean diameter); they possess one nucleus when mature, with a large endosome and peripheral chromatine arranged in small granules; chromatoid bodies, when present, are large and elongated. Trophozoites are large (19. 88microm mean diameter), with a clear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ecto- and endoplasm, this containing numerous vacuoles; the nucleus is large and diff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moeba resembles but do not completely fulfill those of E. suis and E. chattoni; also, these species are from mammals.  相似文献   

15.
Six mule deer (Odocoileus hemionus) with dermatomycosis are described. Trichophyton verrucosum was isolated from four. All infections were mild and were not debilitating. The lesions involved the legs in five animals and the face in two. This is the second report of ringworm in a wild ungulate in North America.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肠毒素ST1-LTB融合基因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含大肠杆菌肠毒素ST1—LTB融合基因的质粒pXSLT1,回收084kb的ST1—LTB融合基因,再将载体pET—28b(+)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然后将其与ST1—LTB融合基因连接,转化至受体菌BL21(DE3)中。经EcoRⅠ、HindⅢ、BamHⅠ酶切反应鉴定重组子质粒,得到了理想重组质粒pXETSLT1。重组菌株BL21(DE3)(pXETSLT1)经IPTG诱导后,其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ELISA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可以高效表达ST1—LTB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3321%,而且无天然ST1生物毒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