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方牧业》2007,(12):26-26
<正>1清热药抗病毒作用清热药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这在组织培养、鸡胚、整体动物上均得到验证。上世纪70年代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等用体外直接杀菌试验筛选数百种中草药,其中具有抗菌或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绝大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中药清热药抗肿瘤作用的确切性进行文献再分析。方法:以《中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教材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清热药作为文献再分析对象,通过查阅、归纳、整理2017年以前公开发表的有关清热药抗肿瘤作用的原始研究文献,根据重复和综合评价等原则,自拟清热类中药抗肿瘤作用的评定标准,对21味清热药具有的抗肿瘤作用进行文献再评价,以明确清热药抗肿瘤作用的可靠性。结果苦参、黄芩、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这充分印证了中医对肿瘤发病原因与病理机制的认识与清热解毒药作用的契合。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呈多途径多角度,其中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和调控细胞信号通路及传导占主导。  相似文献   

3.
黄芩苷是清热燥湿、泄火解毒类中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当前被作为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认为[1],黄芩苷具有光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能够对多种细菌或病毒产生有效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4.
32种中药及其复方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菌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中药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菌效果,取五倍子、秦皮、乌梅等32种中药,采用水提法制备药液.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各药液对体外培养的嗜水气单胞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筛选出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作为主药,结合中兽医理论,与牡丹皮、龙胆草、蒲公英等18种中药组成复方,测定中药复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和MBC。结果表明,五倍子、诃子、栀子等8种中药对嗜水气单胞茵有较强抑菌作用.8种主药与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毒药分别组成复方,其中五倍子、诃子、乌梅与其他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抗菌作用增强,同时,主药与主药组成复方后抗菌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清热类中药对发热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发热性疾病一般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因此中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自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中药的抗菌作用大多十分轻微,没有什么临床意义。为了深入阐明中药治疗发热性疾病的机理,人们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中,中药对内毒素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清热药抗畜禽病毒感染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用于兽医临床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及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畜禽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率、发病畜禽的种类也有增高的趋势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中药与西药相比有副作用小、不易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很少在动物及其产品中形成有害残留等优点 [1 ] ,而清热药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抗肿瘤、抗氧化、调节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因此 ,清热药已经广泛地用于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 ,并且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探讨清热药抗病毒的机理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清热药 ,或与其他中药、西药配伍 ,充分发挥其抗畜禽…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是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具有共同的抗菌作用机制,即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属于繁殖期杀菌药,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一直以来在临床上视为抗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抗菌抗病毒中草药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中草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而且作用范围广、毒性低、无残留以及与西药合用有增效与减毒等优点。目前 ,在畜禽养殖中 ,病菌、病毒感染仍然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在尚无理想的抗病毒药 ,病菌产生耐药性的情况下 ,抗菌抗病毒中草药能发挥出重要作用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1 抗菌中草药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草药 ,主要是清热药 ,泻下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止咳药、开窍药、收敛药、消食药和外用药等也有抗菌作用。抗真菌药主要为外用药。驱虫药、消食药、补虚药等也抗真菌。中草药的抗菌范围和抗菌程度各有不同。广谱抗菌的中草药 ,对革兰氏…  相似文献   

9.
抗炎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仅次于抗感染药的第二大类药物,除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外,传统中药尤其是清热解毒类中药也是应用很广泛的抗炎药.合理使用抗炎中药具有抗炎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且资源丰富,因此,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传统中药的抗炎机制与临床应用一直是新型抗炎药开发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喹诺酮类(quinolones)是指一类具有4-喹诺酮环结构的药物.1962年Lesher等人研制出第一个吡啶酮酸类抗菌剂萘啶酸,1963年应用于临床.此后,近三十年来,此类药发展极为迅速,大大超过了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增长率(分别为3%、4.1%),增长速度之快居各类抗菌药物之首.临床实践证明,喹诺酮类抗感染药可部分替代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作为全身感染治疗的替换药物,特别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尤有临床价值,因而,该类药物将在抗感染药物领域内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药大黄抗新城疫病毒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药大黄具有抗菌、抗病毒、清热、滋阴凉血等作用。大黄的有效成分经乙醇提取,然后在鸡胚上研究其抗新城疫病毒的作用。结果表明,中药大黄提取液对新城疫F48E8毒株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兽医药学理论指导下,根据相关文献报道确定了清热类、祛湿类、理血类、理气类等114味中草药,以鸡大肠杆菌O78作为目标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筛选出6种具有一定抗菌作用的中药,包括芦荟、穿心莲、大蒜、锦灯笼、乌梅和石榴皮,其抑菌圈分别是15、12、12、11、11和7 mm。运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ODS柱层析对芦荟的抗菌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经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得到抗菌单体物质,确定为延胡索酸。进一步抗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延胡索酸对金黄色葡萄球、链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是50、50、780和780 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是100、100、1560和780 μg/mL。  相似文献   

13.
增免灵对鸭腺病毒蜂胶复合佐剂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免疫增强剂是指与抗原分别在同一动物上应用即可通过非特异性途径提高机体对抗原产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并可改善畜禽机体的免疫应答。现有的免疫增强剂有许多种 ,如卡介苗、干扰素、胸腺类、左旋咪唑、脂质体等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成本高、不易自制或提取、不易吸收[1~ 3] 。中草药作为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早在国内外兴起。目前研究的大多是补益药类的免疫增强作用 [7~ 9] ,清热药类作为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很少。为了研究由清热药组方而成的增免灵对鸭腺病毒蜂胶复合佐剂灭活苗的增强作用开展了本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1 .1 .1 供…  相似文献   

14.
甲氧苄啶(TMP)是一种常用抗菌药,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TMP一般用作抗菌增效剂和抗菌药联合使用,增强磺胺类药物及其他种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由于中药在抗菌方面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本文中药研究工作者对TMP与中药联合应用,增强中药抗菌效果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就20余年来TMP对中药抗菌增效作用研究情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正>大肠杆菌是鸡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目前国内外一般借助于抗生素治疗大肠杆菌病,效果良好。但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应用及不合理用药,导致细菌的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耐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耐药谱的不断扩大,大多数病原菌对抗生素都可产生多重耐药性,因而给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研究发现,有些中药或中药提取物,特别是清热类中药具有很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并且中药一般不易产生耐药性,残留量少,毒副作用小,可以克  相似文献   

16.
正1何谓抗感染药物抗感染药物是指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原虫等)的作用,可以治疗人和动物全身或局部感染的中药、西药。2抗感染西药的功与过2.1抗感染西药的功自第一个磺胺类化学合成药———百浪多息(1907年被发现,1935用于临床)和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1929年被发现,1940年针剂始用于临床)应用后,其他抗菌西药陆续被发现和应用于临床。2.2抗感染西药的过  相似文献   

17.
<正> 近些年来,中西兽药的结合应用,在畜禽疾病的防治中占有相当比例,已成为兽医临床用药的一种趋势。由于中兽药和西药的药性、作用机理、作用途径不同,中西兽药的结合应用在有效防治疾病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它们的负效应。临床兽医应进行合理配伍,在发挥结合用药优势的同时,有效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药物残留、增强疗效、降低治疗成本。中草药具有毒副作用小,不产生耐药性等功效,用药强调整体功能,强调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长期使用安全可靠。西兽药尤其是抗感染类药,具有作用强、见效快、使用方便等优点。两者结合应用可取长补短、内外并重,整体与局部并重,获得相得益彰的功效。其主要优势有以下方面。1 协同作用具有抗菌效果的中草药与抗感染类西药结合应用时,其疗效常优于两者。如清热解毒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氟苯尼考是动物专用的氯霉素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猪、鸡、绵羊、水产动物的抗感染治疗.具有抗菌谱广、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泛、无潜在性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作用等优点.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氟苯尼考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际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19.
氟喹诺酮类药是最近十几年来研究、开发出的新一代抗菌药。其特点是抗菌谱广,抗菌力强,血容量大,体内分布广等。对多数致病菌的抗菌效力不亚于头孢菌素类。一,氟喹诺酮类药的结构与特点喹诺酮类药六十年代最早使用的是奈啶酸等,由于药效低、副作用多、应用很少。七十年代初研究出第二代吡哌酸等,药效有了提高,但由于其抗菌效力远比不上抗菌素  相似文献   

20.
1 诺氟沙星 70年代日本最先合成的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兽医临床常见病原菌,尤其对霉形体感染有较强作用。此药口服吸收快,血药浓度高,毒性小,在畜禽疾病防治上,对鸡败血霉形体病、鸡白痢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猪肺疫、牛乳房炎等有良好效果。用诺氟沙星治疗猪肺炎支原体病,饲料中添加20mg/kg,1日2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