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鸡传染性腺胃病"病原分离、鉴定、病原分离株的抗原性和血清型分析、病原分离株S1纤突基因克隆、全序列测定等多方面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首次在我国提出并证明本病原是致腺胃病变型为特征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2.
鸽新城疫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SPF鸡胚从送检发病鸽的脑、脾脏组织分离到 6株病毒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病原分离、鸡胚病变特征、病毒含量测定、分离病毒回归鸽试验、分离病毒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和HA与HI血清学试验证明近年来新疆鸽群中广泛流行的疫病为鸽新城疫 ,其病原为鸽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3.
从患传染性腺胃病的病鸡中分离到4 株病毒,其中H95株在SPF鸡胚上已稳定传代。病料及H95 传代后的鸡胚尿囊液经蔗糖梯度和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的纯化物,电镜下为大小80~160 nm 、有囊膜的病毒颗粒,囊膜表面有纤突,呈冠状形态。病毒在CsCl中的浮密度为1.19~1.23 g/cm 3, 对热和氯仿敏感,耐酸,能抵抗1% 胰酶,无直接血凝性,经卵磷脂酶C处理后的病毒则能凝集鸡红细胞,能干扰新城疫病毒在鸡胚上的增殖。应用杂交瘤技术筛选出4 株抗H95株的阳性克隆,经Western blotting, 其中3 株单抗能识别54 kd 蛋白多肽,该条带也能与来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M41 株的针对N 蛋白的单抗反应。中和试验表明, H95株与其它IBV 毒株在血清型上存在差异。上述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鸡传染性腺胃病的病原是冠状病毒科的成员,并且很可能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中以腺胃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致病病型。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清远地区3群肉鸡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肿眼、流鼻水等症状,临床治疗处理效果不理想。在3群病鸡中各取病鸡鼻窦腔分泌液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和瑞氏染色,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玻片凝集和生化试验。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瑞氏染色呈蓝色,油镜下可见细菌呈短杆菌或球杆菌,两极着色,3群分离株均与副鸡嗜血杆菌A型血清完全凝集反应,与B和C型血清无凝集反应,确定肿眼肉鸡病原为A型副鸡嗜血杆菌。同时选用多种药物研究了该病原菌的药敏性,结果显示,A型副鸡嗜血杆菌对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和青霉素3种药物均表现极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福建地区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临床感染菌株的进化关系以及致病能力。【方法】对福建地区疑似MS感染鸡群的上颚裂和气管拭子样品进行病原检测、分离和鉴定,获得MS临床分离株,并进行vlhA基因进化树分析;选取其中6株MS分离株,通过点眼滴鼻途径感染7日龄SPF鸡,观察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和解剖病理变化、气管组织病理损伤、气管病原再分离以及MS抗体阳性率,比较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和水平传播能力。【结果】气管拭子的MS检出率显著高于上颚裂拭子。通过分离、鉴定共获得9株MS分离株,遗传进化关系分析表明vlhA基因存在着多样性,不同分离株具有不同的进化来源。根据vlhA基因的进化关系,选择6株MS分离株感染7日龄SPF鸡,未观察到明显的临床症状;临床解剖发现,感染HI株14 d、感染HI和SD6株21 d各有1羽鸡出现了气囊炎,而其余各鸡以及同居对照鸡均未发现有明显病理变化。气管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不同MS分离株在感染后7、14、21 d的病理损伤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气管MS病原再分离结果显示,不同分离株在气管的定殖和复制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并且SD19和SD6...  相似文献   

6.
从不同发病地区患鸡传染性腺胃病的鸡中分离出2株病毒,采用胰蛋白酶和水解蛋白酶处理后测定其血凝性,试验表明,对鸡的红细胞凝集价高达211.分离毒株,通过鸡胚盲传6代后,可出现矮小胚.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国内发病鸡群中分离到的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D971株),在SPF鸡胚上连续传120代,培育出了毒力明显减弱、免疫原性良好的弱毒IBV-D971 1P株.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鼻炎河南株分离鉴定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畅  牛桂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84-7185
[目的]为了进行鸡传染性鼻炎河南株分离鉴定及防治的试验。[方法]从25个怀疑发生鸡传染性鼻炎的鸡场病料中分离到11株副鸡嗜血杆菌,经血清型鉴定A型8株,C型3株,对该鸡场进行病原分离鉴定、药敏试验、防治试验。[结果]用分离株研制的二价油乳剂灭活苗用于该病的预防和用分离株筛选的敏感药物用于治疗,效果均良好;用敏感药物给发病鸡饮水配合研制的二价油乳剂灭活苗给发病鸡紧急免疫接种,治疗鸡传染性鼻炎,效果更佳。[结论]该研究为制定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措施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血清学诊断等,初步确定聊城、枣庄发生禽脑脊髓炎。用SPF鸡胚快速传代,从自然发病鸡脑中分离出两株病毒,经雏鸡接种、鸡胚接种和琼脂扩散等试验,初步确定两分离株为禽脑脊髓炎病毒  相似文献   

10.
2001年冬季,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猪群出现无名出血高热疾病,其临床表现为仔猪高热稽留、极度呼吸困难及相当高的病死率;怀孕母猪发生一过性高热及流产率显著升高,应用抗菌素治疗效果差。对收集的22份典型病料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结果从36%病料中观察并分离到链球菌,27%的病料中观察并分离到附红细胞体,而且混合感染比较严重,其中以伴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居多。共分离出6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2株衣原体,1株猪伪狂犬病毒,还分离到2株不明病原。说明该病的流行并非由单一病原引起,而是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对豫南地区分离的20株猪链球菌进行分群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猪链球菌病病原流行株以C群链球菌为主,其次是D群链球菌,还有2株暂未定群。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子鉴定法对连云港班庄镇的桃细菌性穿孔病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根据形态特征和16S-23S ITS 序列扩增结果与Gen-Bank中同源序列比对分析,初步鉴定分离株为树生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pruni)。  相似文献   

13.
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鉴定初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鉴测等方法 ,对不同地区 5群自然发病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和病理解剖学及组织学检查 ,同时采集病料感染鸡胚和传代。每代鸡胚尿囊液用血清学检测效价滴度。结果 :共分离出 5件病毒 ,其中 4株感染和盲传鸡胚均能致死鸡胚 ,传代后能引起鸡胚肾单层细胞病变 ,HA价在 1∶ 40以上 ,DN和 EDS-76(A3除外 ) H1试验均为阴性 ,AGP试验阳性 ,证明为 AIV;另 1株则为NDV。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部分地区鸡志贺氏菌病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对河南省部分地区鸡志贺氏菌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调查,对河南省6个地区的鸡腹泻病病料进行了细菌学检查,经细菌分离培养、形态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动物试验,共分离鉴定出12株鸡源志贺氏菌。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存在种和型的差异,其中8株为福氏志贺氏菌,3株为鲍氏多价志贺氏菌,1株为痢疾Ⅱ型志贺氏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12株鸡志贺氏菌均具有致病性,且毒力不同,其中,从三门峡分离的菌株有很强的毒力,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多数鸡志贺氏菌对氨苄/舒巴坦和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对其他药物具有严重的耐药性,且不同地区分离的鸡志贺氏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15.
鸡链球菌病病原分群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南省荥阳、淇县、武陟、修武、兰考、郑州等地送检鸡只的病料中分离到17株链球菌,经对其中13个典型菌株进行系统生化分群鉴定,结果表明,上述地区发生的鸡链球菌病主要是由C群兽疫链球菌(6/13)、D群鸟链球菌(4/13)和D群粪链球菌(2/13)引起,另有1株未能定群。  相似文献   

16.
放线菌对4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从广州市郊和云南陆良39个点采集土样,经室内分离获得放线菌株73株,用4种病原真菌(玉米大斑病菌太和菌株、玉米大斑病菌良田菌株、茶树云纹叶枯病菌、茄子褐纹病菌)进行拮抗试验,结果筛选出具有明显抑菌作用的放线菌株18株,并对其拮抗作用及培养性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发病AA肉仔鸡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细菌,经微生物学鉴定表明为078血清型的鸡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8.
臧金灿  马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53-6153,6177
[目的]为了明确河南省新乡市某肉种鸡场种鸡的发病原因。[方法]利用常规培养基,对190日龄发病种鸡的脑组织进行细菌分离与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回归试验和药敏试验,并研制鸡大肠杆菌疫苗。[结果]从病鸡脑中分离到10株大肠杆菌,经O血清型鉴定,表明O22和O53各为4株,O86为2株。通过病原分离鉴定,确定此次肉种鸡脑型大肠杆菌病的病原为O22、O53和O86,并以此研制出油乳剂灭活苗。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硫酸新霉素敏感。选择敏感药物进行积极治疗,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结论]用分离菌株研制成油乳剂灭活苗,用于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效果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金银花褐斑病防治的靶向性,加强对银花褐斑病病原的检测。依据科赫氏法则,采用‘巨花一号’金银花褐斑病病叶为试材,经过平板分离、菌种纯化、叶片接种试验和ITS鉴定。通过3次病原菌分离、检测,共分离真菌71株,从金银花叶片上首次筛查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solaini)、旋丝毛壳(Chaetomium bostrychodes)两种潜在致病菌;另外,还有2株具有生防价值的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试验证实拟茎点霉(Phomopsis sp.)为金银花褐斑病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西藏设施辣椒根腐病病原,从西藏采集典型根腐病标本,利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9个真菌分离物,经柯赫氏法则确定2株真菌可引起西藏设施辣椒根腐病,其中2号菌株在分离菌落中出现频率为43.6%,为优势菌株。对其进行孢子形态鉴定、通用ITS序列及镰孢菌专用引物tef1-a和cbh-c序列扩增分析将其鉴定为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