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表现的归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工外出打工数量日以增多,农民工子女已经成为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之后,除了就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适应更应当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探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心理适应,消除造成农民工子女心理障碍的社会因素.促进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性.为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既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也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精神,四平市农业发展银行团委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以“心手相牵、快乐成长”为主题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民工子女购买了书包、学习书籍等,帮助农民工子女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儿童节。  相似文献   

3.
对于随迁农民工子女来说,家庭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绍兴市柯桥区随迁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工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投入不足,整体家庭学习环境较差;农民工父母对子女采取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方式,同时两者之间缺少亲子沟通;农民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落后,过度关注学习,忽视子女心理健康;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存在脱节现象等。因此,应强化政府职能,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帮助农民工父母形成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学习现代化的家庭教育观念,建立起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衔接渠道。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农民工子女成长的不利环境,指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农村改革使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得以消除,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外地务工反映了农民工务工地决策中的地点选择,对其研究有助于在微观层面了解农民工流动的倾向及其内在原因。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回归方法,分析子女性别差异对农民工外地务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地务工的农民工收入相对更高,同时家中拥有儿子的农民工更可能选择外地务工。第一胎为男孩将显著提高农民工外地务工的概率,从子女所处成长阶段看,当子女处于婴幼儿和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时,子女性别对农民工外地务工影响较小;而当子女处于婚配阶段时,生养儿子将显著提高农民工外地务工的可能性;当子女家庭趋于稳定之后,子女性别的影响不再显著。研究表明,男孩偏好观念对子女性别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当子女处于婚配阶段时,助儿购/建房是农民工外地务工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积极落实与二胎政策相关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子女分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两类,这两类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凸显出了各种问题,其中心理问题尤其突出。为保障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其心理健康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应该从整体、全局的高度来解决流动子女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目前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工与子女缺少亲情沟通,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祖辈对孙辈采取的是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脱节倾向;家庭教育投入实用性较强,教育方式缺乏民主等.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一些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中农村人口流动衍生出的一个社会问题.通过以昆明市呈贡区、盘龙区等区域的农民工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当前教育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着家庭教育薄弱、受教育机会不均、失学辍学现象普遍存在以及社会融合不足等问题,进而从制度上、管理上以及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上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自身素质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云南省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子女是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关注。本研究借助生态系统理论,从一个个案社会工作的分析出发,探讨了如何发掘和调动农民工子女及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社会的能力和资源,共同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子女"包括"流动子女"和"留守子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梳理了相关研究的脉络,并从问题、成因、对策三方面来归纳学界研究的成果,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国际公约的视角,认为无迁徙自由权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受教育的不公平造成了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难;性别不平等造成了农民工女童的升学难;不良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难。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从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就读情况、日常生活的市民化程度和身份认同等层面展开调查分析,重点考察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合与城市居民接纳度之间的偏差和不对等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有效促进城市农民工子女的顺利融合。  相似文献   

13.
教育政策视角下农民工子女社会融人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子女将会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有效地融入城市社会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历了过多的隔离和排斥,不利于融入城市社会。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困境,并从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3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子女将会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有效地融入城市社会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历了过多的隔离和排斥,不利于融入城市社会。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困境,并从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3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制约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菁  付玮  刘治纲  罗进  陈静 《农业考古》2005,(5):297-299
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和制度两个方面分析制约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切实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处于边缘状态、学校教学条件差等问题,根源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过度分权、农民工子女学校得不到政府的有效支持。建议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子女上学扫清障碍;建立合理的财政供给制度,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发挥公办中小学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优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份农民工流入地学校随机抽样数据,选取排序logit模型对农民工流入地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初中后阶段教育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比例和学校性质,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后的办学经费、学生管理变化,是否存在政策支持、对政策是否满意等因素,都影响着农民工流入地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初中后阶段教育意愿.基于此,提出加大对农民工流入地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初中后阶段教育的鼓励性政策支持、保证学校运行经费、加强学校学生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伟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129-131
农民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是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失学、辍学现象比较突出。本文就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进行了概括,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原因加以分析,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农民工子女的知识援助问题得不到重视,农民工子女获得知识的途径仍局限于教科书,极易导致农民工子女知识面狭窄,容易被其他不良兴趣爱好吸引等问题出现。因此,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正确的知识援助和引导,本文针对公共图书馆对提升农民工子女知识援助的策略提出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20.
人文关怀: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要过的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子女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是农民工子女自我封闭,还是社会缺乏温情?笔者以为,物质和制度上的保证并不能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的一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以实现教育的相对公平,是全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