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SWAT的猫跳河流域径流及土壤侵蚀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了解猫跳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状况,预测水文物理过程、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其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GIS支持下,构建SWAT模型所需的空间数据库、气象数据库、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壤属性等数据库,考虑西南岩溶地区水文特点,对模型中的岩溶水功能模块进行改进,成功构建了猫跳河流域SWAT模型,模拟分析了流域的径流和土壤侵蚀过程,并对SWAT在该地区的适应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SWAT模型很好地概化了研究区的参数,模拟效果较好,在整个流域内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通过计算27个子流域内的侵蚀模数,对流域内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结果显示流域下游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是水土流失防治及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蒸发是陆面过程中联系能量和水分循环的重要过程。蒸发模拟估算在流域水资源研究和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概述了互补相关(CRAE)模型的结构及其应用与发展。CRAE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避开了复杂的土壤-植被系统,只输入常规的气象资料,即气温、日照、湿度,就可以估算陆面蒸发。CRAE模拟的流域年蒸发量误差在1%~10%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因此,CRAE模型在流域蒸发估算、水文资源分析、农业生产中有较强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干旱区局地暴洪灾害的分布特征并对其预测预报方法进行探讨,笔者利用石羊河流域的降水、暴洪灾害和灾情等资料,分析了该流域暴洪灾害分布特征,构建了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该流域暴洪灾害呈逐年上升趋势;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沿祁连山一线高海拔地带以及以乌鞘岭为界的南北两侧,从上游天祝县到下游民勤县风险逐渐降低;暴洪主要集中在4—9月,其中7月最多,占总灾害次数的42.6%;暴洪出现的主要时间与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基本吻合;生态脆弱的凉州区灾情最严重。尝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要素资料和气候系统监测指数资料,通过逐步消空法和最优子集回归法从短期、中长期降水趋势及大降水场次预测入手,对暴洪趋势进行潜势预报,通过评分检验,效果良好,基本满足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4.
洋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洋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期水文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洋河流域径流的年际、年内分配规律及典型丰、枯年份的变化,进而建立了降雨-径流关系模型,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洋河流域径流量存在减少趋势,尤其是80年代后下降趋势更明显;径流的减少除了受气候变化影响外,人类活动如工农业生产取水、人口增加导致的生活用水激增以及水库截流蓄水等水土保持措施是导致径流量减少的主要的原因,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径流减少量占径流减少总量的83.2%。  相似文献   

5.
生态水文学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流域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间的关系是当前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科学举措。植被对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有着密切联系。流域内的植被不仅提供减少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改善水质等生态服务,还通过截留、蒸散、下渗等作用维持流域内水资源与土壤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流域内土地、气候和水文资源等条件也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分布及演替;本研究基于生态水文学理论,从植被变化对流域生态修复作用和水文响应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植被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并探讨了相关生态水文模型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指出解决流域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失衡问题是今后亟需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冶河流域径流减少的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1970—2000年滹沱河的重要支流——冶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气候和地表覆被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流域降水量减少,流域内的年平均气温上升并达到显著水平。流域1995年有林地和高覆盖草地所占面积同20世纪80年代相比大幅减少,林地和草地的质量有所下降,到了2000年有所回升;流域内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同时流域的径流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流量自1966年以来不断减小,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下降趋势更明显。以致上游长年有水河流部分河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流。  相似文献   

7.
SCS模型在紫色土坡地降雨径流量估算中的运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合理利用紫色土流域的水土资源,对紫色土坡地的降雨产生的径流量进行模拟,为农田非点源污染物输出模拟提供科学依据。此次试验地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独特的紫色土资源与亚热带气候的最佳组合成为四川农业的主体区域,运用SCS模型计算试验小区在2005年的三场降雨产生的径流量,通过校正Ia和CN参数,小区计算值和实测值的误差分别为6.46%,10.22%和8.40%,得到了可信度较高的结果,同时说明了SCS模型在估算紫色土流域径流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CA-Markov模型的甘州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以黑河流域2000年和张掖市2007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数据集的矢量数据、2014年Landsat 8 OLI_TIRS 8月份遥感影像和Google Earth影像为数据源,以Arc GIS10.1、ENVI 4.8和IDRISI 17.00为计算平台,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2014年甘州区LUCC解译数据作对比分析,其Kappa系数为87.87%,表明预测与现实一致性较佳。最后对2021年甘州区土地利用分类进行模拟和预测。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2000—2021年间甘州区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未利用地面积呈现较快的减少趋势;林地和水域呈现缓慢地增长趋势;草地面积变化较小。简要分析了其变化原因主要归因于政策、社会经济、人口和科学技术几方面。对2021年甘州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管理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预测未来5年(2011-2015年)中国水产品的年总产量。本研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首先分别构建常规GM(1,1)模型和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06-2009年中国水产品年总产量进行预测分析并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精度。然后选择预测精度较高的模型对未来5年中国水产品年总产量进行预测研究。常规GM(1,1)模型和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06-2009年中国水产品年总产量预测的精度比较显示: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预测精度更高,预测误差更小,更适用于水产品年总产量的预测研究。因此,选择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中国未来5年水产品年总产量进行预测,即2011-2015年中国水产品年总产量将分别达到5532.333、5746.315、5972.634、6202.738、6443.838万t,年均增长率达到3.7%,远高于《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设定年均增长2.2%的目标。本研究结果表明: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适用于水产品产量预测的研究;2011-2015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完全可以实现渔业“十二五”规划设定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梁滩河流域氮磷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空间和气象数据构建流域SWAT氮磷负荷模型,并利用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借助投影寻踪法综合评价各子流域的主要非点源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适用性,流域氮磷排放主要集中在丰水期(5—9月)且占全年的76%,氮磷负荷主要来自于农药化肥且以总氮排放为主。从空间上看,流域中部地区以地表径流污染为主,而西部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且污染负荷与泥沙排放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水位波动对流域气候暖湿化特征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青海湖水位变化及农牧业特征对气候暖湿化的响应,通过分析流域气象、水位以及草地NDVI变化、建立水位评估模型,计算各因素贡献率,定量评估各要素对湖水位和农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气候呈显著暖湿化趋势,降水量总体呈弱的增加态势,但近15年增加显著并在2003发生突变;流域内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均呈显著的升高趋势(P<0.01)。湖水位从1961年开始下降趋势显著,速率为-0.5 m/10 a(P<0.01);2004—2015年的近10年连续上升,上升速率达1.44 m/10 yr(P<0.01)并在2004年发生了突变。前一年降水量、流量及蒸发量对水位影响大,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流量、降水量和蒸发量。因此,近15年降水量增加及其导致的河流径流量增加可能是水位上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City expansion is a major driving force altering local and regional hydrology and increasing non point source (NPS) pollution. To explore thes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urbanization, long term runoff and NPS pollution were assessed in Beijing, P. R. China. The assessment was based on land use types, soil hydrology, and long term precipitation data.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model L THIA was used. The outcomes indicate that the area likely would be subjected to impacts from urbanization on runoff and some types of NPS pollution. Urban sprawl will increase runoff volume considerably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losses of COD and certain heavy metals such as Pb, Zn in runoff.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efforts to protect and remediate water and habitat quality in the Beijing area. The techniques described herein can be used in other areas.  相似文献   

13.
以分析南方山地茶园小流域降雨对径流的变化规律,为南方小流域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福建省安溪县山地茶园小流域的出口设置卡口站,连续3 年(2014—2016 年)对该区域降雨量、径流以及对卡口站中泥沙量进行监测,且对泥沙颗粒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受气温影响,降雨多集中在7、8 月,径流受到降雨及气候影响,导致径流的补给年内分配差异较大。随着土壤由湿润到水分饱和,入渗量逐渐减小,径流量增大,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能力增强,径流量由小变大使得大颗粒泥沙被冲刷。另外,在卡口站入口处的颗粒分布从上层到下层呈增大的趋势。该区域降水逐年递增,径流量主要受到气候的变化,随降水量增大而增大。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大,对该区域径流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了解长江源径流的演变特征和变化趋势,笔者以长江源为研究区,采用集中度、集中期、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模比系数差积曲线,研究了长江源区径流的年内、年际、年代际趋势性变化,突变点检测和丰枯周期性。结果显示:长江源区1956—2012年径流量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上游径流量年际变化较下游剧烈。长江源径流集中度主要集中在55%~85%,上游集中度高于下游。集中期主要分布在7月下旬—8月上旬且有推后趋势。沱沱河站径流主要受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直门达站径流主要受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21世纪以来,长江源径流进入丰水期,直门达站比多年平均增加19.3%,上游沱沱河站增加更为明显,达53.8%。沱沱河站年径流量突变点发生在2005年。直门达站年径流量突变点发生在1961、1968、2008年。1956—2012年沱沱河站有1个完整的丰平枯周期,直门达站有3个丰平枯周期。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M的东江湖风景区水文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是流域分析的主要数据源,提供了丰富的地质地貌、水文信息。详细介绍了利用DEM数据提取水文特征的方法,包括洼地填充、水流方向、汇流累积量、水流长度和水文分析。以东江湖流域为例,采用ArcGIS软件的Hydrology模块提供的D8算法以确定水流方向,通过汇流累积量的计算和相关阈值的设定,提取东江湖水文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最大水流长度为113651 m;采用该算法模拟的流域数字水系与水利部门提供的地形数据基本相符,真实反映了研究区水系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东江湖流域的植被生态环境演变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蒋菊芳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1):121-126
为保护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为主要因素,分析了石羊河流域治理前后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7—2016年石羊河流域气温显著升高,降水略增加,日照时数增加,蒸发量增大。植被覆盖面积增大,2007—2016年与2000—2006年相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0.3~0.5之间的面积增大0.9%。2007年流域治理以来,机井数量和耕地面积较前二十年减少。2000—2016年石羊河年平均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尤其蔡旗水文站向下游下泄水量明显增加。2005—2016年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沙丘移动和沙漠边缘进退速度明显减缓,流域地下水位埋深稳步回升。青土湖重现水域以来,水域面积平均每年增加3.59平方公里,地下水位埋深平均每年回升0.12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重庆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