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甜菜夜蛾是我国严重为害蔬菜的害虫之一,本文测定了粘质沙雷氏菌菌株PS-1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及其试验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用菌株PS-1菌悬液与人工饲料混配饲喂甜菜夜蛾2龄幼虫48 h,对其幼虫的存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其蛹和成虫有明显的后致死作用。在2×101~2×108 cfu/g的浓度范围内,有明显的浓度效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甜菜夜蛾幼虫的死亡率明显提高,蛹的存活率明显降低,成虫产卵量明显减少,其试验种群的增长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4.4%~100%。用浓度为1×103、1×105和1×107 cfu/m L的PS-1菌悬液分别配制成10%蜂蜜水饲喂甜菜夜蛾成虫2 d,各浓度处理组成虫的寿命分别比对照缩短了5.70、5.91和7.16 d,产卵量也明显减少。用浓度为1×109 cfu/m L的PS-1菌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加入到人工饲料中饲喂甜菜夜蛾2龄幼虫48 h,幼虫8 d累积死亡率达70.0%,显著高于对照。用组建生命表的方法评价了菌株PS-1对甜菜夜蛾的全面作用,该菌株对甜菜夜蛾试验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其抑制了甜菜夜蛾幼虫和成虫的存活率以及成虫的生殖力。这些结果为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和粘质沙雷氏菌PS-1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长期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不仅增强了黄曲条跳甲的耐药性,也会导致蔬菜农药残留增加,危害人们的饮食健康。因此,利用绿色防控手段防治害虫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室内测定了以植物源甘油酯为主要成分的植物油乳剂、绿僵菌以及二者混配液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并对油菌混配液的田间防控效果进行了评价。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施用植物油乳剂50~800倍液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第2 d的死亡率为37.93%~100%;施用绿僵菌1.25×107~2×108孢子/mL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第5 d的死亡率为32.2%~93.22%;施用植物油乳剂和绿僵菌混配液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第1 d的死亡率在95%以上,显著高于2种单剂,且混配液能够极显著缩短黄曲条跳甲致死中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植物油乳剂100倍液和绿僵菌1×108孢子/mL混配处理第6 d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相对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均达60%以上,第8 d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相对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80%和74.62%,显著高于同时间同浓度2种单剂。本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源甘油酯乳剂和绿僵菌在防治黄曲条跳甲方面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二者混合使用可以弥补各自的防治缺点并有效地防治黄曲条跳甲。为探究和利用生物源农药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防控害虫提供了实用案例。  相似文献   

3.
从海南自然感病死亡的瓜实蝇上分离到1株对瓜实蝇高毒力的致病性菌株BC-hn,对其生防潜能进行评估.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确定菌株BC-hn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用1×108 cfu/mL的菌悬液接种瓜实蝇进行室内杀虫活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接种7d后成虫的平均死亡率为81.2%;卵孵化抑制率为37.5%,幼虫平均死亡率为53.0%,对蛹羽化的抑制作用最小,平均死亡率24.0%.用浓度为1×104~1×108菌悬液处理瓜实蝇成虫,7d后的LC50为1.16×106 cfu/mL.对其他昆虫致病性测定发现,菌株BC-hn对菜蚜也有较高的致死作用,接种7d后的死亡率为60.0%,但对供试的斜纹夜蛾、菜青虫、玉米螟和黄粉虫的死亡率均低于10.0%.菌株BC-hn对瓜实蝇成虫的毒力高,并对昆虫具有一定的专化性,具有较高的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4.
从马铃薯田自然罹病马铃薯块茎蛾幼虫上,分离到1株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具有较强致病作用的菌株ML-1,通过形态及16S rRNA序列测定分析,确定该菌株ML-1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采用饲喂法分别测定了该菌株ML-1菌悬液、发酵液及发酵上清液对马铃薯块茎蛾初孵3日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用ML-1菌悬液、发酵液及发酵上清液饲喂后第7 d时,马铃薯块茎蛾3日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3.16%、80.70%和49.12%,在3.0×109 cfu/mL浓度下的LT50分别为4.71、3.04和6.47 d,在发酵液处理后第3、5和7 d的LC50分别为9.784×1010、1.855×108和5.434×105 cfu/mL。综上所述,黏质沙雷氏菌ML-1菌株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有较强的毒力,在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中具有一定的开发潜能。  相似文献   

5.
tcdA1B1为昆虫病原细菌-发光杆菌Photorhabdus luminescens的杀虫毒素基因。本文测定了转tcdA1B1基因的阴沟肠杆菌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和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4种重要农业害虫的杀虫活性与毒力。在室内条件下,浓度为5.0×108cfu/mL的工程菌悬浮液,采用叶片浸渍法饲喂甜菜夜蛾2龄幼虫、斜纹夜蛾2龄幼虫、黄曲条跳甲成虫、东亚飞蝗2龄若虫,在11d、11d、15d、19d后的致死率分别为80.05%、81.83%、72.31%、39.74%;LT50分别为8.64d、8.38d、11.04d、28.22d。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Cry3Aa蛋白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致死效果及作用机理,采用浸叶法测定了黄曲条跳甲成虫取食Cry3Aa蛋白后的死亡情况,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Cry3Aa蛋白处理后成虫中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取食浓度为2 mg/mL的Cry3Aa蛋白6 d和12 d后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死亡率分别为33.33%和77.78%;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蛋白处理后成虫中肠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理变化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柱状细胞变形、细胞间隙增大、微绒毛缩短并肿胀、线粒体变形、内质网肿胀。本研究表明黄曲条跳甲成虫中肠是Cry3Aa蛋白的重要作用部位,研究结果为揭示Cry3Aa蛋白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蒋春艳 《植物保护》2022,48(5):129-133
为探索绿僵菌对黄曲条跳甲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分别用浓度为1×108?2×108?4×108?8×108?1.6×109个/mL的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孢子悬浮液处理黄曲条跳甲成虫, 对侵染后黄曲条跳甲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后120 h内, 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48 h时SOD活性达最高, 分别为69.5?72.5?74.5?75.9?76.7 U/g, SOD活性与孢子悬浮液浓度呈正相关; 各处理POD活性在处理后72 h时开始上升, 96 h时活性最高, 分别为1 020?1 066.67?1 240?1 086.67?1 166.67 U/g, 分别为对照组的3.33?3.48?4.04?3.54倍和3.80倍, 随后开始下降; CAT活性变化总体趋势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 3种酶活性最后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各处理组最大值间差异显著, 且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明3种保护酶在黄曲条跳甲抵御金龟子绿僵菌入侵过程中均做出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利用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5种孢子悬浮液浓度(3.6×104~3.6×108个/mL)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和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在3.6×108个/mL浓度下成虫死亡率最高达86.72%,幼虫死亡率最高达87.69%,成虫的LC50为2.319×105个/mL,幼虫的LC50为3.082×105个/mL。在3.6×104~3.6×108个/mL浓度处理下成虫的LT50依次为8.57、6.14、5.18d和4.28d,幼虫的LT50分别为8.09、6.03、4.96d和4.53d。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在室内对平菇厉眼蕈蚊的成虫和幼虫有较强的毒力。  相似文献   

9.
斯氏线虫对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州,深圳等多个地点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施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Agriotis 品系的侵染期线虫悬浮液来控制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幼虫的种群数量,当线虫剂量为100万条/m~2时,线虫的寄生率为40%—70%,有效虫口密度下降38%~84%;以50万条/m~2剂量的线虫与低浓度(1∶1000)的敌百虫混合施用,对跳甲的作用效果和前一种处理所取得的效果相接近。线虫施进土壤后15—20天内对跳甲幼虫尤其是三龄幼虫种群数量控制作用较好,超过这段时间其作用明显下降。因此,在蔬菜移栽至收割期间,施用二至三次100万条/m~2剂量的线虫悬液或50万条/m~2剂量的线虫与1000倍的敌百虫混合液,对黄曲条跳甲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叶片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成虫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用4000μg/ml苦瓜叶片乙醇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取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对苦瓜叶片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在4种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拒食作用最强。用2000μg/ml和4000μg/ml的苦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处理甘蓝叶片48h后,在选择性试验中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拒食率分别为41.42%和66.27%;在非选择性试验中的拒食率分别为30.90%和59.62%。  相似文献   

11.
黄板对菜地黄曲条跳甲的诱杀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十字花科蔬菜地中用黏性黄板可诱捕到菜蚜、黄曲条跳甲、美洲斑潜蝇、稻飞虱、叶蝉等害虫,其中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良好的诱杀效果.黄板的悬挂高度以黄板底边低于菜株顶部5cm或与菜株叶片顶部持平,对黄曲条跳甲成虫诱杀效果最佳,每日以11~15时诱虫量最多.黄板诱杀可以作为防治黄曲条跳甲的1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曲条跳甲药剂敏感性监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浸叶法、点滴法和滤纸药膜法对黄曲条跳甲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的重复间变异系数比较表明,用点滴法测定黄曲条跳甲成虫药剂敏感性的重复性最好,变异系数为6.42%;其次为浸叶法和滤纸药膜法。利用点滴法和浸叶法测定了4个菜区黄曲条跳甲成虫对毒死蜱、丁硫克百威、氯氰菊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点滴法和浸叶法测定结果均能一致反映出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的药剂敏感性水平。  相似文献   

13.
局部施用斯氏线虫对黄曲条跳甲的控制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斯氏线虫对黄曲条跳甲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由于其田间使用量较大,成本高,生产上无法推广应用,利用斯氏线虫在潮湿土壤生境中具有的主动搜索能力,提出条带式施用方法,不仅显著了降低虫用量,而且对黄曲条跳甲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采用条带施用(条带宽约10cm,带间距22.5cm),可将线虫用量降低到17.5亿条/hm^2,对黄曲条跳甲幼虫的感染率在71.28%左右,防效为72.2%,且与全施无显著差异。并使黄曲条跳甲幼虫的感染率在71.28%左右,防效为72.2%,且与全施无显著差异。并使黄曲条跳甲种群趋势指数I值降为2.416,干扰控制指数为0.252。  相似文献   

14.
55%扑甲灵乳油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廷锋  李斌 《广西植保》2006,19(2):10-11
正值2004年秋季,合浦县沿海一带天气干旱少雨,给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加上气候适合黄曲条跳甲(狗虱虫)的大量发生,对菜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黄曲条跳甲食量大而杂,以甘蓝、白菜、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为主,但也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其成虫食叶成孔洞而致枯萎,幼虫啃食根部,可使菜苗枯死,成虫善于跳跃,高温时还能飞翔,有假死的特性,因此对防治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探索有效防治黄曲条跳甲的药剂,笔者引进扑甲灵等3种产品进行药效试验,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55%(扑甲灵)敌畏·马…  相似文献   

15.
非嗜食植物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拒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测定24种非嗜食植物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非选择性及选择性拒食活性,结果表明:繁缕、烟草乙醇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非选择性拒食效果最好,其拒食率为81.37%~100.00%;而花椒、莴苣、艹律草、烟草、烟碱、胜红蓟乙醇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选择性拒食效果最好,其拒食率为81.28%~100.00%。  相似文献   

16.
闽南菜田黄曲条跳甲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striolata)是闽南菜区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之一,成虫、幼虫均为害.为害损失最严重的蔬菜主要是白菜类,为害率高达100%,损失率35%~60%,甚至绝收;甘蓝、花椰菜发生相对较轻,主要在苗期为害.严重影响蔬菜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鱼藤酮与氟虫腈混用增效对黄曲条跳甲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曲条跳甲是蔬菜重要害虫,生产实践中亟需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采用浸渍法从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新型杂环、植物源类等共16种常用杀虫剂中筛选出对黄曲条跳甲成虫触杀活性较高的鱼藤酮和氟虫腈,两者以3:2混用时,处理后24h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LC50为9.60μg/mL,共毒系数为230.14,增效作用明显。以此配方配制成6%鱼氟乳油,质量稳定合格,触杀活性强,作用迅速,以0.45μg/cm^2和0.75μg/cm^2剂量药膜法处理后48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72%和98.70%;以50μg/mL处理试虫致死中时LT50为10.12min。鱼氟乳油处理显著增强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呼吸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主要增效机制。6%鱼氟乳油450mL/hm^2处理后10天内,田间虫口减退率为72%~96%.防治效果为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田间自然种群消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曲条跳甲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采用黄板诱集,通过2005~2006年连续系统的监测,结合气象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每年4~11月为成虫活动的活跃期.1年有春夏季高峰和秋季2个高峰期.春夏季高峰发生量明显高于秋季高峰发生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初日、终日分别可确定黄曲条跳甲成虫活动频繁的初始和结束日(进入越冬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6 ℃初日、终日为黄曲条跳甲成虫进入活动减弱期的起始和结束日;黄曲条跳甲成虫活动高峰期一般出现在日平均气温17.5~24.4 ℃的温度区域内.  相似文献   

19.
球孢白僵菌MZ050724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毒力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浓度为4.0×104、4.0×105、4.0×106、4.0×107、4.0×108个/mL的球孢白僵菌MZ050724分生孢子液对3龄和4龄的亚洲玉米螟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对3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8.65%,致死中浓度是(2.195±0.135)×104个/mL,致死中时间是(4.30±0.16)d;对4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5.75%,其致死中浓度(4.362±0.088)×105个/mL,致死中时间为(4.77±0.11)d。相比较对3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对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国利  朱建兰 《植物保护》2007,33(6):140-142
利用四脊裸孢壳Dh菌株不同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钩麦蛾幼虫和菜青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分析Dh菌对钩麦蛾和菜青虫幼虫的作用。结果表明:Dh菌1×106、5×106、1×107、5×107个/mL和1×108个/mL 5种浓度分生孢子悬浮液对钩麦蛾和菜青虫幼虫均有致病力,致死中浓度钩麦蛾幼虫为4.426×106个/mL,菜青虫为1.279×107个/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