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邹静 《植物医生》2009,22(5):49-49
2009年8年17日,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工作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专家们交流了各地小麦生产情况,分析了2009年小麦秋冬种形势.讨论了《2009-2010年小麦秋冬种技术方案》,研究了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2.
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是危害小麦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近年来,小麦红吸浆虫在我县一些乡镇部分麦田发生严重危害,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针对这一情况,为搞好小麦红吸浆虫的防治工作,控制其发生危害,我们自1984年开始至1987年对小麦红吸浆虫的发生危害规律与预测预报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药剂拌种春季接力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研究潘学锋(安徽省霍邱县植保站237400)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讨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技术,作者于1992~1993年对小麦纹枯病进行了药剂拌种及春季接力防治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小麦连作、迎茬和轮作对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8-12年长期连作、小麦-大豆-小麦迎茬和玉米-大豆-小麦轮作条件下麦田杂草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小麦长期连作区杂草密度最大,杂草最多,小麦-大豆-小麦迎茬次之,玉米-大豆-小麦轮作杂草最少。小麦-大豆-小麦迎茬和玉米-大豆-小麦轮作区之间差别小于两者与连作区的差别。3种茬口杂草密度、杂草数量顺序为连作区>小麦-大豆-小麦迎茬>玉米-大豆-小麦轮作。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小麦连作区一些杂草种类增加,同时也有些杂草种类减少。小麦连作10年增加的杂草有龙葵、鸭趾草、鬼针、苋及野苏,连作12年增加的杂草有问荆、扁竹菜和猪秧秧,而减少了龙葵、鬼针、野苏和苣荬菜。小麦连作区主要杂草为藜、龙葵、荠、稗、鬼针、鸭趾草和卷茎蓼。  相似文献   

5.
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及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冲  姜玉英  李春广 《植物保护》2020,46(6):186-193
本文总结分析了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及其演变情况?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和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当前我国小麦上的主要病虫害?2011年-2018年这8种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4 416.45万~6 051.42万hm2, 占小麦全部病虫发生面积的74.89%~86.07%?通过防治, 每年挽回小麦产量损失307万~2 136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60%~18.44%, 平均年挽回损失1 134.94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0.56%,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经防治后平均挽回损失分别为598.13万?1 056.42万?1 272.8万和1 612.35万t; 防治后每年仍造成小麦产量损失220万~640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97%~6.52%; 平均年实际损失346.95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23%,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分别实际损失378.11万?337.31万?355.50万和316.90万t?2000年以来, 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迁和品种更替等因素影响, 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提高?发生区域呈北抬西扩趋势, 蚜虫上升为黄淮海麦区最重要的害虫, 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小麦常发性病虫害发生相对平稳, 小麦条锈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趋降, 新发病虫害在局部麦区扩散危害等特点, 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小麦病虫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小麦病虫害长期灾变规律?集成和完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6.
小麦黑胚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2000~2002年对小麦黑胚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到春性强的早熟小麦品种易感小麦黑胚病,小麦灌浆至成熟期降水多是该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防治上应以选育、选用抗病品种为前提,加强小麦健身抗病栽培,灌浆盛期施药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7.
小麦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国内外近20年来80余篇参考文献为基础,从抗旱小麦品种演变,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机理的历史和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抗旱性和节水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及抗旱节水遗传等方面,对小麦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认为随着小麦抗旱高产育种研究的不断深入,旱地育种研究逐渐从抗旱性生理遗传育种研究发展到现在的抗旱节水性生理遗传育种研究,通过育种手段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成为节水农业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西北荒漠绿洲区传统精耕细作土地沙化和生产力水平低的农业生产现状,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设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冬油菜→玉米、小麦→玉米3种轮作模式,小麦免耕留茬和传统耕作两种耕作模式,研究了免耕轮作对作物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小麦/玉米→小...  相似文献   

9.
Ug99(TTKS)为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秆锈菌新小种,对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具有强毒力.此小种致病性极强,传播迅速,给全球小麦生产带来威胁.在肯尼亚用Ug99对我国118个小麦生产品种和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感品种占98.3%.该小种一旦传入我国,将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笔者对国内外关于小麦抗Ug99遗传研究、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研究现状及我国应对措施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章正 《植物检疫》2007,21(1):32-35
2 检疫科技合作 从1966年至今40年来,为了保证实施小麦矮腥病菌的检疫立足于生物学基础,促使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检疫实践中实现了对小麦矮腥病菌的系统性研究,从比较形态学及近似种界定、病菌萌发生理寻求准确有效的检验鉴定技术开始,进行了小麦矮腥病菌的生物学和寄主病理学的研究。根据中国冬麦区不同的农业气候条件,运用生物气候相似距进行小麦矮腥病菌在中国冬麦区的潜在地理适存性研究。在病菌生态学和地理植病学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小麦矮腥病菌在中国冬麦区的定殖风险区划研究、小麦矮腥病菌侵染能力的研究,相应地研究了小麦矮腥病菌的检疫处理,形成结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具有创造性、系统性的小麦矮腥病菌检疫研究工作,为检疫治理提供了科学基础。以下将重点摘述中国进行小麦矮腥黑穗病菌检疫科研的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