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香荚兰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河口和海南省兴隆香荚兰种植区的96株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强致病性菌株占56.3%,中等强度致病性菌株占9.4%,弱致病性菌株占21.8%,非致病性菌株占12.5%;云南省西双版纳、河口及海南省香荚兰种植区根腐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并从中筛选出12株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作为香荚兰根腐病防治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2.
从唐山地区采集大花蕙兰根腐病病株样品50份,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及菌株鉴定.结果表明,发病部位分离物中有2类病原菌,为镰孢属(Fusariumspp.)和枝顶孢属(Acremoni-um link=Cephalosporiumcorda).但主要优势菌群为镰孢属.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和复合接种试验发现,茄病镰刀菌(F.solani)及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致病性最强,接种后发病株率达85%以上,木贼镰刀菌(Fusariumequiseti)、串珠镰孢中间变种(F.moniliformevar.intermediumNeish et Leggetl)和占枝顶孢霉(A.strictum Gams.)致病性弱,潜伏期长,接种发病率为5%~18%.占枝顶孢霉与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混合接种后的发病率均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证实大花蕙兰根腐病是以茄病镰刀菌及尖孢镰刀菌为主要病原菌,并由木贼镰刀菌、串珠镰孢中间变种和占枝顶孢霉复合侵染导致的一种病害.  相似文献   

3.
黄瓜枯萎病病株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集来自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保定、银川、西宁及杭州等8个地区黄瓜大棚内的43株枯萎病病株,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共分离获得478株镰孢菌。根据形态学鉴定,确定它们属于7种镰孢菌,其中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占77.62%,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占0.21%,木贼镰孢菌(Fusariumequiseti)占3.97%,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占15.48%,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占1.46%,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占0.84%,以及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占0.42%。对所有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只有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致病性,发病率为71.43%;而其他菌株均未发病,表明其他菌株为非致病菌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贵州山豆根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山豆根根腐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保湿培养法和组织分离法对感染根腐病的山豆根植株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对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收集的病株组织样本中共分离获得200株真菌菌株,选取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差异明显的67株菌株进行ITS测序并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n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7株菌株中包含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35株、茄腐镰刀菌(F.solani)7株、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23株和帚状弯孢聚壳(Eutypella scoparia)2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和茄腐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均可侵染山豆根引起典型的根腐病症状,且茄腐镰刀菌致病性明显强于尖孢镰刀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认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结论】贵州山豆根根腐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复合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5.
文山三七根腐病病原真菌的鉴定与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文山三七药材基地感染根腐病的三七组织获得分离物,并对其进行培养和纯化,并运用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进行病原菌回接感染,得3株致病明显的菌株,后对此菌株进行生物学和18S-rDNA全序列分析鉴定及室内药效防治。结果表明,此3株菌分别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甲基硫菌灵、根康、多菌灵对茄孢镰孢菌、尖镰孢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腐霉利、甲基硫菌灵对链格孢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该研究可为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链格孢菌引起的三七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太原盆地特殊的生态条件下,从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镰刀菌14株。根据显微观察,确定它们分别属于3类镰刀菌菌株,其中尖孢镰刀菌占52.13%,串珠镰刀菌占19.24%,茄类镰刀菌占28.36%。对3种镰刀菌进行黄瓜致病性验证测定,尖孢镰刀菌病原菌株对蔬菜有明显致病性,串珠镰刀菌、茄类镰刀菌株表现非致病菌或弱毒株。采用室内离体平皿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黄瓜枯萎病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40%福星EC,10%世高DG和50%福美双DC对黄瓜尖孢镰刀菌抑菌作用优异。  相似文献   

7.
苜蓿根腐病的病原分离、鉴定与杀菌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河北苜蓿根腐病病原种类,以便有目的地加以防治,对从河北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和室内毒力测定。根据形态学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4和ITS5、延伸因子EF-1H和EF-2T序列作为引物鉴定,分离出的71株致病菌株均为镰孢菌属(Fusarium),其中,木贼镰孢(F.equiseti)55株,尖孢镰孢(F.oxysporum)7株,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6株,变红镰孢(F.incarnatum)2株,茄镰孢(F.solani)1株。尖孢镰孢菌株D19-2、层出镰孢菌株S45和茄镰孢菌株Q1的致病性最强。通过含毒介质法测定,结果表明,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WP)、50%多菌灵WP、嘧环·咯菌腈(37%嘧菌环胺和25%咯菌腈)水分散粒剂(WDG)、50%福美双WP、70%甲基硫菌灵WP和10%苯醚甲环唑WDG对这3个菌株菌丝生长均有较好抑制作用,而80%代森锰锌WP、99%恶霉灵WP、40%菌核净WP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大蒜主产区根腐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山东省大蒜主产区根腐病的病原菌及种类,于2020年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金乡县,菏泽市巨野县,临沂市兰陵县等采集发病大蒜植株,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4株分离物,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Blast同源性分析,利用MAGE 7.0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孢菌(F.solani)、芳香镰孢菌(F.redolens)、木贼镰孢菌(F.equiseti)是山东省大蒜主产区根腐病的致病菌.通过对比4种镰孢菌对大蒜根腐病的致病性发现,分离出尖孢镰孢菌的植株根腐病最为严重,可见尖孢镰孢菌是大蒜根腐病病害的主要致病菌.结果可为大蒜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和防治及大蒜——根腐病互作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致病性和毒素化学型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致病性差异和致病机制,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北省黄骅市和张家口市宣化区部分苜蓿种植地苜蓿根腐病样品的150株镰孢菌(Fusariumspp.)(2015年分离获得72株,2016年分离获得78株),采用平皿法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所分离获得的镰孢菌菌株是否具有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毒素的潜力进行了检测,并对获得的粗毒素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镰孢菌对萌发的苜蓿种子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强弱存在差别,除三线镰孢(F.tricinctum)和大部分木贼镰孢(F.equiseti)菌株致病性较弱外,大多数镰孢菌菌株表现出较强致病性;在所获得镰孢菌菌株中,菌株KD3(F.oxysporum)、菌株QD3-2(F.oxysporum)、菌株N6-1(F.equiseti)、菌株N9-2(F.acuminatum)、菌株NT1-1(F.acuminatum)和菌株QD10-1(F.acuminatum)共6株镰孢菌具有产NIV毒素潜力,未发现具有产DON毒素潜力的菌株;将NIV毒素化学型菌株QD3-2发酵培养后经有机溶剂萃取获得粗毒素,对其进行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粗毒素对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苜蓿镰孢菌根腐病致病机理、有效防治苜蓿根腐病和保障苜蓿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尖孢镰刀菌致病菌营养体亲和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离、鉴定侵染黄瓜的尖孢镰刀菌的基础上,测定30个尖孢镰刀菌菌株(包括6个专化型)对黄瓜的致病性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侵染我国黄瓜的尖孢镰刀菌至少有5个以上的营养体亲和群(VCGs),除来自黑龙江的9909-1菌株与膜的黄瓜根茎腐专化型(Fusarium axysporum f.sp.radicis-cucmeinun,FOCS)菌株属同一亲和群外,其它菌株均与希腊的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o.f.sp.cucumerinum,FOC)和FORC不亲和,本文所测定的尖孢镰刀非致病菌株均与致闰 株不亲和,不同专化型的尖孢镰刀菌菌株归属于不同的营养体亲和群。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了应用营养体亲和性区分菌的致病性及专化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三个重要的药用作物镰刀菌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导了广东省3种重要药作用物:山药,玉竹,丹参烂根或死株的主要病原菌分别为:尖孢镰孢山药专化型腐皮镰孢根生专化型及腐皮镰孢深蓝变种,均为中国新报导的对生产危害大或较大的病害,其中尖孢镰孢山药专化型为国内真菌新纪录。  相似文献   

12.
从西瓜根腐病病株中分离得到镰刀菌10株,经鉴定分别为尖孢镰刀菌(7株)、串珠镰刀菌(2株)、茄病镰刀菌株(1株).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为88.2%,其他两种菌的发病率较低,分别为28.4%和29.7%.对尖孢镰刀菌进行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表明万寿菊杀菌素水乳剂与适乐时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选取孜根腐病病株根系分离、鉴定出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Rhizoctonia sp.和未知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种属待定)4种主要致病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4种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性,未知真菌单独接种发病率为70.0%,致病性强,是孜然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其次为F.oxysporum和F.solani,发病率分别为50.9%和43.2%;Rhizoctonia sp.的发病率较低,为11.0%.用未知真菌、F.oxysporum、F.solan和Rhizoctonia sp.进行混和接种,其发病率为97.4%,症状典型,说明孜然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氯酸盐对从西双版纳、河口、海南香荚兰种植园根腐病标样中分离得到36个尖孢镰刀菌进行诱变。诱导获得459个nit突变体,并用不同氮源培养基对突变体进行鉴定,划分出nit1、nit3、nitM、nitX等4种突变类型,其中nit1出现的频率最高,nitM亲和性最强。经配对实验将36个菌株归为15个VCG组群,表明尖孢镰刀菌香荚兰专化型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且VCG组群与菌株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利用有益微生物降解根系自毒物质、缓解香草兰连作生物障碍,并储备有益菌种资源,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草兰根际土壤酚酸类自毒物质降解菌株,并测定其在液体培养基和连作土壤中对酚酸类物质的降解效果及其对病原菌的平板抑制能力。结果表明:从香草兰连作种植园根际土壤筛选到6株可降解酚酸类自毒物质的菌株,分别为真菌BM-5、FD-21、BD-8和细菌ZD-4、ZH-19、ZH-20。菌株FD-21在摇瓶培养72 h时对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和水杨酸的降解率分别为78.87%、89.5%和93.62%;但在香草兰连作土壤中接种该菌株恒温培养7 d后降解率分别为43.5%、34.2%和67.28%。平板抑菌效果试验表明,该6株菌对香草兰土传枯萎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nillae )具有一定拮抗作用,其中菌株ZH-19、ZH-20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分别达82.87%和82.94%;FD-21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为45.49%。16S rRNA 和ITS序列比对结果表明,ZD-4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H-19为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ZH-20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M-5为黄丝曲霉(Talaromyces sp.)、FD-21为青霉(Penicillium sp.)、BD-8为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说明筛选到的微生物菌株可降解香草兰根系酚酸类自毒物质且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
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鉴定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中国不同地区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为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对病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通过茄镰孢豌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 sp. pisi)致病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对病原菌分离物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6个病原菌分离物鉴定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致病性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对豌豆品种“草原27”致病,其中81.3%的分离物致病力强,10.4%的分离物致病力中等,只有8.3%的分离物具弱致病力。用4个致病基因PDA、PEP1、PEP3和PEP5 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96个分离物中共检测到10种基因组合(基因型),其中含有4个基因组合和3个基因组合的分离物约占91%,这些分离物绝大多数具有强致病力(87.4%)或中等致病力(9.2%),而检测不到PDA的分离物基本上都是弱致病力类型,表明致病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与茄镰孢豌豆专化型的致病力水平有关。【结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是引起中国豌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豌豆主产区大多数分离物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17.
新疆阿勒泰地区大豆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2007和2008连续两年自新疆阿勒泰地区采集分离到的大量大豆镰刀菌根腐病分离物进行的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所得253个镰刀菌属菌株分属于5个种和1个变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茄腐镰刀菌、禾谷镰刀菌、茄腐镰刀菌蓝色变种、燕麦镰刀菌和节状镰刀菌.各个种或变种所占的菌株比例分别为46.6;、24.1;、11.8;、9.8;、7.5;和0.8;.以黑河5号大豆品种为接种材料进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除节状镰刀菌无致病性外,其余4个种和1个变种对大豆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其中尖孢镰刀菌为大豆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中出现频率最大且致病性最强的优势致病种,茄腐镰刀菌次之.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7个西瓜产区(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湖南、河南及河北)的西瓜枯萎病病株和病土样中分离获得31株西瓜枯萎病菌株,采用幼苗共培养法测定各菌株的致病力。利用12个寡聚核苷酸随机引物对受试菌株的全基因组DNA进行PCR-RAPD分析。结果表明:31个受试西瓜枯萎病菌株可被划分为非致病型、弱致病型和强致病型3种致病型;其中非致病型菌株5株,致病型菌株26株。利用UPGMA软件对受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也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西瓜枯萎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型分化;不同致病型的西瓜枯萎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划分为两个大的基因型,但与菌株的致病型没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