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膘厚度对约克夏妊娠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妊娠母猪不同背膘厚度对其窝产仔数、死胎数和初生窝重的影响,对120头3胎次的约克夏母猪在分娩前进行背膘测定,根据背膘厚度分为薄组(16mm)、适中组(16~22mm)和厚组(22mm)3组,同时记录母猪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死胎率和初生窝重。结果表明,背膘厚度适中组的产仔数11.62头,显著高于背膘厚度薄组产仔数9.83头和厚组9.61头(P0.05);背膘厚度适中组的窝产活仔数为11.62头,显著高于背膘厚度薄组窝产活仔数8.82头和厚组8.00头(P0.05);背膘厚度适中组初生窝重为17.71kg,极显著高于背膘厚度薄组初生窝重14.36kg和厚组12.54kg(P0.01);背膘厚度适中组的死胎数和死胎率分别为0.10头和0.01%均极显著低于背膘厚度薄组和厚组(P0.01)。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母猪膘情适中对于提高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以及降低死胎数和死胎率有积极作用,在生产中应积极加强对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确保妊娠母猪膘情使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母猪的繁殖成绩与膘情相关,如何通过饲喂量调控母猪背膘厚,一直是猪场生产中的重要关注点。本试验通过对消瘦妊娠母猪饲喂量的调整,分析其P2点背膘的变化量,以确定不同饲喂量对母猪P2点背膘变化的影响,为妊娠阶段消瘦母猪的背膘调控提供量化饲喂标准。在试验中观察到,在妊娠前中期,P2点背膘每增加1 mm,对应的饲喂量增加约为4 kg~6 kg;在妊娠后期,背膘每增加1 mm,对应的饲喂量增加约为6 kg~10 kg;在日增加饲喂量超过1 kg时,消瘦母猪背膘恢复速度约为每5 d~7 d恢复1 mm。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智能饲喂站静态群养模式对母猪背膘调节效果的影响,试验选择妊娠35日龄的母猪,按胎龄、初始背膘厚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智能饲喂站静态群养模式和传统妊娠大栏饲喂模式,对比两种不同饲养模式对母猪背膘改善度及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喂站组对妊娠母猪背膘的改善效果要比传统大栏人工组好;(2)繁殖情况和哺乳能力两个方面两种模式无显著差异;(3)饲喂组可以减轻劳动强度;(4)饲喂站组可以降低耗料。综合试验结果分析,智能饲喂系统值得在规模化生猪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饲喂频率对妊娠母猪背膘厚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 挑选加系杜洛克经产母猪480头,配种时按照胎次(2~7胎)、背膘厚(11~22 mm)相近的原则随机将母猪分为T1组(每天饲喂1次)和T2组(每天饲喂2次),两组每天等量饲喂。T1组母猪220头,饲喂时间为8:00;T2组母猪260头,饲喂时间为8:00和15:00,每次饲喂量为总量的一半,定位栏饲养。[结果] ①饲喂频率不影响妊娠56 d、开配-妊娠56 d的背膘厚(妊娠56 d背膘厚-开配背膘厚)(P>0.05);T2组妊娠110 d(P=0.06)、妊娠56-110 d(P=0.09)背膘厚(妊娠110 d背膘厚-妊娠56 d背膘厚)有高于T1组的趋势。②饲喂频率对窝产总仔数、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胎数、初生窝重以及初生个体重均无显著(P>0.05)影响。③在三胎母猪中,T2组妊娠110 d(P=0.01)、妊娠56-110 d(P=0.04)背膘厚均显著高于T1组;五胎及以上母猪,T2组妊娠56-110 d(P=0.08)背膘厚有高于T1组的趋势。④饲喂频率不影响二胎母猪窝产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胎数、初生窝重以及初生个体重(P>0.05),但二胎母猪中T2组活仔数有高于T1组的趋势(P=0.07)。[结论] 饲喂频率由每天两餐减少到每天一餐不会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郑梓  闫峻  李宁  李平  马墉  穆淑琴  李小兵 《猪业科学》2018,(12):112-114
文章旨在研究后备母猪不同饲喂量及妊娠各阶段背膘厚度对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长×大)二元后备母猪180头,分3组,每组60头,分别为:正常饲喂量组、减少30%饲料饲喂量组和增加30%饲料饲喂量组。选取猪P_2点,即最后肋骨距背中线6.5 cm处,测定母猪妊娠30 d,60 d,90 d和产前背膘厚,记录产仔数、死胎数和窝重。结果为:不同饲喂量对母猪的背膘厚和生产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正常饲喂量组生产性能最佳;后备母猪在妊娠30 d,60 d,90 d和产前背膘厚度分别控制在14~19 mm,17~19 mm,19~22 mm和21~24 mm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养猪》2016,(4)
为研究母猪妊娠期采食水平对其体况、哺乳期采食量和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58头大约克母猪,配种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食高、中、低水平采食量饲粮,测定母猪不同阶段的背膘厚,统计母猪妊娠和哺乳期采食量,以及母猪的繁殖性能,分析母猪妊娠期采食量对其背膘厚、哺乳期采食量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猪妊娠期高水平的饲喂量可增加其妊娠30 d、分娩和28日龄断奶时的背膘厚,分别增加13.77%~17.34%、28.11%~28.87%、16.60%~17.58%,高水平饲喂量使母猪分娩时的背膘厚达到21.74 mm,而妊娠期中低水平饲喂母猪分娩时的背膘厚为16.87~16.97 mm,极显著低于妊娠期高水平饲喂母猪分娩时的背膘厚。妊娠期的采食量与泌乳期采食量负相关;妊娠期中低水平饲喂的母猪,其分娩后的采食量增加较快,且保持在较高水平,分娩至断奶日均采食量达到3.66~4.30 kg。妊娠期饲喂中等水平母猪的初生仔猪数、21日龄仔猪数和28日龄仔猪数最多,其次分别为高水平饲喂组、低水平饲喂组,中饲喂水平组初生仔猪数显著高于妊娠期饲喂低水平采食量的母猪,而且所产仔猪整齐度最好,仔猪初生、21日龄、28日龄体重的变异系数低于10%,而其他两组均高于10%。由此可见,母猪妊娠期间饲喂水平自1.4倍维持需要逐渐增加至2.6倍最为适宜,不仅有利于母猪分娩后采食量的快速增加,保障仔猪的营养需求,而且有利于使母猪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背膘厚保持在适宜水平,母猪哺乳期的体脂损耗减少。  相似文献   

7.
保持不同阶段的最适宜背膘厚是猪场妊娠阶段的重点工作,也是衡量猪场饲养管理水平的可量化指标。通过精准化饲喂来调控妊娠母猪的背膘厚,既能减少不必要的饲料浪费,又能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但是,不同猪场的背膘管理水平差异较大,本文总结和分析了规模化猪场妊娠母猪背膘管理的生产意义、常见误区,并结合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测膘喂料技术,旨在为更多猪场做好背膘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妊娠不同阶段母猪背膘厚度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妊娠不同阶段母猪背膘厚度对产仔性能的影响。对正常妊娠的经产长大二元杂种母猪551头进行背膘测定,对不同妊娠阶段的母猪以不同标准按背膘厚度进行分组。结果表明:1)妊娠前期母猪体况显著影响产总仔数与产活仔数(P0.05),此阶段背膘厚为17~19 mm的母猪产总仔数与活仔数最高,显著高于14~16 mm背膘厚的母猪(P0.05),但与背膘厚14 mm和大于19 mm的母猪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2)妊娠中期母猪体况显著影响产活仔数与健仔数(P0.05),此阶段背膘厚为15~19 mm的母猪产活仔数与健仔数显著高于背膘厚15 mm的母猪(P0.05),较背膘厚19 mm的母猪产活仔数与健仔数有提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3)妊娠后期母猪体况显著影响产活仔数与健仔数(P0.05),背膘厚为17~21 mm的母猪产活仔数与健仔数显著高于背膘厚17 mm的母猪(P0.05),但与背膘厚21 mm的母猪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4)分娩时母猪体况显著影响产总仔数与健仔数(P0.05),背膘厚17 mm组与背膘厚17~21 mm组母猪产总仔数显著高于背膘厚21 mm的母猪(P0.05),背膘厚17~21 mm组母猪产健仔数较背膘厚21 mm组高1.06头,且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母猪在妊娠不同阶段的体况对产仔性能的影响不完全一致,在不同阶段按不同标准对母猪体况进行评判以调节饲喂水平有利于母猪繁殖性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吕万博  梅强  姜卓  赵丰 《养猪》2023,(1):54-62
本试验旨在研究成年母猪不同妊娠阶段背膘厚度和体况评分对产仔性能的影响,为下一胎次科学饲喂提供依据。选取47头加系大白母猪,试验周期5个月。分别在配种当天及妊娠第30 d、第60 d、第90 d和第110 d测定母猪背膘厚,同时进行体况评分。仔猪出生后观察活力,并测定母猪产仔性能。得出结论如下:各妊娠阶段背膘厚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对于提高母猪产仔性能有一定作用,配种时的适宜背膘厚度在17~19 mm;妊娠第30d适宜背膘厚度在19~21 mm;妊娠第60 d适宜背膘厚度在15~17 mm;妊娠第90 d适宜背膘厚度在16~18 mm;妊娠第110 d适宜背膘厚度在15~17 mm; 3分体况对产仔性能有利。建议本场加强母猪营养,以利于产后体况恢复并延长利用年限。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16,(2)
母猪背膘厚是母猪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母猪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利用超声波对美系大白母猪第1胎妊娠105 d背膘厚及断奶背膘厚进行测定统计,分析其对断奶至再配间隔及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母猪在妊娠105 d背膘厚18 mm时,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都极显著低于妊娠105 d背膘厚10~14 mm时;显著低于105日龄背膘厚在14~18 mm;断奶背膘厚在15~17 mm之间时,断奶至再配间隔天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妊娠105 d至断奶背膘变化为-4~0 mm之间的断奶至再配间隔明显低于其他2组,且断奶7 d内的发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2组。表明母猪背膘厚对其产仔性能和断奶发情率有显著影响,膘情适中的母猪繁殖性能最强。  相似文献   

11.
以妊娠母猪的整个妊娠周期为研究对象,应用多重比较等统计方法对胎次体重相近的40头妊娠母猪进行数据分析,以探索发酵饲料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饲料组背膘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饲喂发酵饲料组的背膘达到了20.35mm,而对照组为17.85mm;发酵饲料组和对照组尿液总氮分别为6.3mg/m L和6.75mg/m L,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饲喂发酵饲料日粮的母猪分娩时间显著低于饲喂对照组日粮的妊娠母猪,分娩时间分别为203min和228min,差异极显著(P0.01)。饲喂发酵饲料日粮的母猪所产仔猪的死胎率也相应的下降,从对照组的2.85降低到了1.96,弱仔数比例从8.97%下降到5.88%,分娩性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综合来说添加发酵饲料在妊娠母猪生产上有较佳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膘厚度是母猪整体膘情的一个反映指标,而母猪体况状态与其膘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妊娠母猪体况与其繁殖性能密切相关,妊娠母猪不同时期的背膘厚对其繁殖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母猪妊娠阶段,进行科学合理饲喂,控制好膘情,才能发挥其最大繁殖性能。文章综述了妊娠母猪体况评定方法、背膘厚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妊娠母猪体况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母猪繁殖效率,探究妊娠期不同背膘厚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分娩产程的影响,本研究以广西某公司2 969头大白母猪和1 787头长白母猪为试验群体,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妊娠期3个阶段(妊娠30、80和107 d)背膘厚与分娩接产记录数据,分析背膘厚与分娩产程、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等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白母猪分娩产程时间显著短于长白母猪(P<0.05),大白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显著优于长白母猪(P<0.05)。在妊娠30 d时,背膘厚在18~20 mm组的大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最大;背膘厚在18~20 mm组的长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在妊娠80 d时,背膘厚≥20 mm组的大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最大、产程最短;背膘厚在16~18 mm组的长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较高、母猪产程较短。在妊娠107 d时,背膘厚在14~16 mm组的大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最大,但母猪产程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背膘厚≥20 mm组的长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较大。妊娠期背膘厚减少1~2 mm的大白母猪,其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初生窝重较小,产程较长。而背膘厚减少>2 mm的长白母猪,其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初生窝重较大,产程较短。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在母猪妊娠期间,合适的背膘厚可有效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母猪分娩期间的福利水平。养殖场可以根据营养配方和猪群品种建立背膘数据库,通过精准饲喂将母猪背膘厚调整至最佳范围,同时合理控制妊娠期背膘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养猪》2018,(6)
母猪背膘厚是母猪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母猪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为了系统地分析母猪各个阶段不同背膘厚对其繁殖性能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响,利用超声波对加系大白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的配种背膘厚、妊娠30 d背膘厚、临产背膘厚和断奶背膘厚进行测定统计,并根据背膘厚把繁殖各个阶段的母猪细分为4组,分析不同阶段母猪的背膘厚对产仔性能及配种分娩率等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后备母猪配种背膘厚和妊娠30 d背膘厚均在21~26 mm时,产死胎数和产死胎的母猪比例都最低,产活仔数达到最高;经产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在13~16 mm时,产死胎数和产死胎的母猪比例达到最低,分娩率和产活仔数达到最高;经产母猪妊娠30 d背膘厚在17~26 mm时,分娩率、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较高;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产前背膘厚为23~30 mm组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都显著低于8~14 mm组(P0.05);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背膘损失在1~4 mm时发情间隔最短,断奶后7 d内发情率最高;初产母猪断奶背膘厚在17~20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7 d内发情率和下一胎的配种分娩率最高;经产母猪断奶背膘厚在13~16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7 d内发情率和下一胎的配种分娩率最高。表明母猪背膘厚对其产仔性能和断奶发情率有显著影响,配种时和妊娠前期背膘较厚和妊娠后期膘情适中的母猪繁殖性能最强。因此,应针对不同繁殖阶段的母猪采用合理的营养控制方案来调控母猪背膘,从而提高母猪利用率,使其达到最佳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5.
妊娠期背膘厚对母猪产程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母猪繁殖效率,探究妊娠期不同背膘厚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分娩产程的影响,本研究以广西某公司2 969头大白母猪和1 787头长白母猪为试验群体,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妊娠期3个阶段(妊娠30、80和107 d)背膘厚与分娩接产记录数据,分析背膘厚与分娩产程、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等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白母猪分娩产程时间显著短于长白母猪(P0.05),大白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显著优于长白母猪(P0.05)。在妊娠30 d时,背膘厚在18~20 mm组的大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最大;背膘厚在18~20 mm组的长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在妊娠80 d时,背膘厚≥20 mm组的大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最大、产程最短;背膘厚在16~18 mm组的长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较高、母猪产程较短。在妊娠107 d时,背膘厚在14~16 mm组的大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最大,但母猪产程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背膘厚≥20 mm组的长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较大。妊娠期背膘厚减少1~2 mm的大白母猪,其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初生窝重较小,产程较长。而背膘厚减少2 mm的长白母猪,其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初生窝重较大,产程较短。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在母猪妊娠期间,合适的背膘厚可有效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母猪分娩期间的福利水平。养殖场可以根据营养配方和猪群品种建立背膘数据库,通过精准饲喂将母猪背膘厚调整至最佳范围,同时合理控制妊娠期背膘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母猪不同阶段的背膘厚度与仔猪均匀度及部分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二次项回归拟合的方法,对9458头纯种长白母猪和13317头纯种大白母猪的分娩、背膘厚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母猪背膘厚度处于合理的范围有利于提高其产仔性能和窝产仔均匀度,母猪过肥和过瘦均不利母猪繁殖效率的提高。该场的长白母猪配种当天、妊娠30日龄、妊娠80日龄和妊娠105日龄背膘厚度分别为14.0~18.0mm、15.0~20.0mm、16.0~20.0mm、17.0~20.0mm更有利于仔猪均匀度及母猪繁殖性能的提高;该场的大白母猪配种当天、妊娠30日龄、妊娠80日龄和妊娠105日龄背膘厚度分别为13.0~16.0mm、14.0~17.0mm、15.0~18.0mm、15.0~19.0mm更有利于仔猪均匀度及母猪繁殖性能的提高。妊娠期间的背膘厚度对仔猪均匀度及繁殖性能有一定影响,但母猪产仔性能最好的背膘状态并不是产仔均匀度最佳值。  相似文献   

17.
影响母猪繁殖的因素有许多,包括遗传、营养、疾病、饲养管理和环境。母猪背膘厚度和体况已被确定为优化高产母猪活产仔数量和随后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Maes et al,2004)。背膘厚度包括断奶背膘、妊娠背膘和临产背膘等,对于相同条件下的母猪来说,背膘与体重呈正相关关系。Douglas等人(2014)对23项研究和5个生产数据集进行了meta分析,量化了多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妊娠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产活仔数与母猪妊娠初期与末期的活重相关,妊娠末期母猪活重与产活仔猪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妊娠末期,仔猪断奶体重与母猪胎次以及妊娠期母猪初始和最终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背膘厚(BF)是母猪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实际生产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针对国内出现的多个国家引种猪只,如法系、丹系、美系等,笔者认为不能以统一标准衡量不同品系母猪不同阶段的最佳背膘。本研究数据来自实际生产中日常收集加以分析,结果发现国外引种法系种猪妊娠112d时背膘厚处于14~16mm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均处于最佳状态,断奶时母猪背膘厚处于12~15mm母猪的断配间隔与断配受胎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生产实际表明母猪背膘厚对其产仔性能和断奶发情率有显著影响,膘情适中的母猪繁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9.
母猪背膘厚是母猪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母猪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扬翔公司2017年5月—2018年6月份期间的扬翔1号猪配套系,母本为纯种美系长白、美系大白、丹系长白和丹系大白的背膘测定和繁殖记录。利用超声波对母猪妊娠107 d背膘厚及断奶背膘厚进行测定,分析其对产活仔数、断奶至再配间隔及7 d内发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系长白、丹系大白在107 d时背膘厚度为14.0~16.0mm母猪产活仔数高,其中丹系长白的初生窝重最重;美系长白、美系大白在107d背膘厚度17.0~19.0mm时母猪产活仔数高,初生窝重最重。丹系长白、丹系大白同样在断奶时背膘厚度维持在为11.0~16.0mm之间时,断奶至再配间隔天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且断奶7d内的发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组;断奶背膘厚度美系大白维持在14~16mm,美系长白维持在17~19mm之间时,断奶至再配间隔天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且断奶7 d内的发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组。该研究说明母猪膘情管理在品系和品种间有差异,应针对不同品系或者品种合理进行膘情管理和饲喂管理,促使遗传潜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初产母猪不同妊娠期背膘厚度对其窝产仔数、死胎数和初生窝重的影响,本实验对加系长白和大白母猪第1胎妊娠开始(配种当天,74头)和结束(妊娠110 d,217头)时的背膘厚度进行测定,记录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和初生窝重等繁殖指标。结果表明:配种时背膘厚为14.0~18.0 mm的后备母猪总产仔数13.62头、活产仔数12.32头,显著高于配种时背膘厚为<14.0 mm和>18.0 mm的母猪;后备母猪妊娠110 d的背膘厚度为12.6~15.5 mm时,其总产仔数(13.14头)、初生窝重(14.93 kg)及初生个体重(1.37 kg),均高于其他3个组(P>0.05);哺乳期背膘损失随妊娠110 d后备母猪背膘厚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当母猪妊娠110 d的背膘厚>18.0 mm时,其哺乳期背膘损失达4.11 mm,且9.0~12.5 mm组和12.6~15.5 mm组的背膘损失与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