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藏色季拉山高山松种群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山松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及其空间关联性。【方法】2014年6-8月,在西藏色季拉山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50m×50m的高山松林样地4块,对样地内的高山松进行定位和每木检尺,按胸径12cm、≥12~32cm、≥32cm将高山松分为小树、中树和大树,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s L函数,对高山松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色季拉山高山松种群径级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种群自然更新良好,属增长型种群;(2)高山松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各异,小树在小尺度范围内的聚集强度均明显强于中树和大树,中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而大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3)样地1与样地2中,高山松小树与中树、大树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基本上均呈负关联关系,但中树与大树之间基本上无关联;样地3和样地4中,高山松不同龄级的小树、中树和大树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关联性小。【结论】在从小树发育到大树的过程中,高山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过程基本表现为由集群分布到随机或均匀分布;高山松种群的更新不仅受种间竞争的影响,同样受种内竞争的制约;在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高山松种群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是影响其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天然栎类阔叶混交林是皖南山区低山丘陵常见植被类型。本文以铜陵县叶山林场天然栎类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地调查,采用Ripley’s K(d)点格局分析法对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种群栎类直径分布呈偏左正态分布,具有同龄林直径分布特点,为发展种群。在种群空间格局上,麻栎在0~39 m的尺度上为聚集分布,在40~42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在大于41 m尺度上为均匀分布。青冈栎在0~40 m尺度上聚集分布,在41~47 m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大于47 m尺度上均匀分布。在种群的空间关联性上,麻栎和青冈栎在0~34 m尺度上负相关,在大于43 m的尺度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麻栎和青冈栎大树(胸径≥20 mm)和小树(胸径<20 mm)之间的关联性都表现为小尺度上(0~25 m)正关联,大尺度(51~65 m)上的负关联,中等尺度上(26~50 m)的不显著关联。在大多尺度上,栎类与其伴生树种都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祁连山青海云杉空间结构特征,于2010~2011年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大野口流域设置1hm2(100m×100m)大样地,调查了25个样格内胸径(DBH)≥1.0cm的1 460株青海云杉的胸径、树高及个体相对坐标(x,y),并运用点格局理论,分析不同径级树木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不同径级树木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木相对胸径频率分布呈反"J"形曲线,结合胸径累计频率分布及年龄结构分析,青海云杉符合天然异龄林的分布规律.在研究尺度内,青海云杉种群整体在39m半径内呈聚集分布,之外呈随机分布;幼苗呈聚集分布;幼树、中树和大树分别在30、19、31m半径内呈聚集分布,之外呈随机分布.青海云杉径级间空间关联性在0~30m均呈显著正关联,随尺度的增大关联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天然栎类阔叶混交林是皖南山区低山丘陵常见植被类型。本文以铜陵县叶山林场天然栎类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地调查,采用Ripley’s K(d)点格局分析法对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种群栎类直径分布呈偏左正态分布,具有同龄林直径分布特点,为发展种群。在种群空间格局上,麻栎在0~39 m的尺度上为聚集分布,在40~42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在大于41 m尺度上为均匀分布。青冈栎在0~40 m尺度上聚集分布,在41~47 m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大于47 m尺度上均匀分布。在种群的空间关联性上,麻栎和青冈栎在0~34 m尺度上负相关,在大于43 m的尺度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麻栎和青冈栎大树(胸径≥20 mm)和小树(胸径<20 mm)之间的关联性都表现为小尺度上(0~25 m)正关联,大尺度(51~65 m)上的负关联,中等尺度上(26~50 m)的不显著关联。在大多尺度上,栎类与其伴生树种都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云冷杉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及其关联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揭示长白山云冷杉林物种共存的维持机制,基于Ripley爷s K 的双相关函数g(r),分析了5.2 hm2 云冷杉林 中鱼鳞云杉和臭冷杉的种群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种间空间关联性。结果显示:样地中鱼鳞云杉与臭冷杉共 8 730 株,占样地全部个体数的68.1%,胸高断面积之和占样地全部个体胸高断面积的51.9%,在样地中占据绝对 优势地位。2 个树种的径级结构均呈反冶J冶型分布。空间格局分析显示:小径级的臭冷杉和鱼鳞云杉均呈聚集分 布,尤其是在小尺度上更加明显;而随着径级增大,则呈随机分布,聚集强度也随尺度的增大而降低。臭冷杉的大 树和小树在0 ~50 m 尺度上呈负相关,显示这2 组个体存在非常激烈的种内竞争。而不同径级的鱼鳞云杉之间在 小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或无明显相关性,说明鱼鳞云杉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弱。小径级的臭冷杉与所有径级的鱼鳞 云杉,小径级的鱼鳞云杉与所有径级的臭冷杉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2 个树种均适宜在对方林冠下生存。臭冷杉 和鱼鳞云杉的中径级和大径级的个体,两两之间呈负相关或无显著相关性;表明随着径级的增大,臭冷杉与鱼鳞云 杉之间存在强烈的种内和种间竞争。2 个树种的种群分布格局主要受到种子扩散限制和负密度效应的影响,而相 似的耐荫性使得2 个树种可以在该森林群落中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存分析函数和成对相关函数g(r),对木林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5 hm2大样地内多脉青冈的种群动态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点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多脉青冈种群第Ⅰ、Ⅱ龄级出现死亡高峰期,低龄级个体数量波动较大;年龄结构完整,呈金字塔型,属增长型种群;存活曲线在Ⅰ~Ⅳ龄级为Deevey-Ⅲ型,Ⅴ~Ⅷ龄级为Deevey-Ⅰ型;小树(1 cm≤DBH≤5 cm)、中树(5 cm20 cm)个体点格局分布聚集强度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在小尺度上强烈聚集,聚集频率随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弱,在大尺度上趋于随机分布。在113~150 m尺度上,年龄越大的个体其聚集强度越弱,小树显著聚集分布,中树保持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减弱,成树由随机分布过渡为均匀分布。小树、中树的聚集强度分别在0~4 m和144~150 m尺度上与成树无关联,分别在5~150 m和0~143 m尺度上与成树正关联。  相似文献   

7.
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5个主要植物种群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1hm~2的固定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L函数讨论了西藏色季拉山白桦、糙皮桦、川滇高山栎、急尖长苞冷杉与林芝云杉5个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5个主要植物种群与种间关联对空间尺度均具有较为强烈的依赖性,并且该区域5个主要植物种群的聚集强度和种间的相关性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呈现出交替或者摆动现象;5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表现为:林芝云杉、白桦和糙皮桦在较小尺度和较大尺度范围内主要呈随机分布,在小尺度和中尺度下主要呈集群分布,并且林芝云杉和糙皮桦在中尺度的聚集强度要明显强于白桦。而急尖长苞冷杉和川滇高山栎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种群分布格局基本上呈集群分布;5个主要种群的空间关联分析总体表现为:以负关联和无关联为主,只有白桦和糙皮桦在43~44m尺度下表现为正关联。白桦与糙皮桦、川滇高山栎、林芝云杉、急尖长苞冷杉,川滇高山栎与糙皮桦、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在中尺度下均呈明显负关联,其他尺度下无明显关联性;糙皮桦与林芝云杉、急尖长苞冷杉在任何尺度下均无明显关联性。说明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主要植物种群间竞争非常激烈,群落结构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黄龙山林区松栎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及其胸径、树高分布特点,探究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为相关林区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2013-08,在陕西延安黄龙山林区选取典型的松栎混交林建立100m×100m的标准地,调查标准地内树木的坐标、树高、胸径等因子,划分径级和树高级,计算重要值;应用L(r)函数分析该林分主要树种在不同尺度下的分布格局,应用L12(r)函数分析不同树种在空间上的关联性;最后利用方差比率法计算总体联结系数,以此分析标准地内主要树种的总体关联性。【结果】标准地内胸径大于1cm的树种有21种,物种丰富,树木密度较大;重要值位于前4位的油松、辽东栎、白桦和茶条槭为主要树种;林分胸径分布为倒"J"形曲线,树高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曲线;油松、辽东栎和白桦在0~50m尺度上呈集群分布,茶条槭在31~50m尺度上有随机分布的趋势;油松与辽东栎、油松与白桦、辽东栎与白桦在0~50m研究尺度上为不显著的正相关,茶条槭与其他主要树种在大部分研究尺度上呈现出不显著的负相关;研究区内主要树种的总体联结系数为1.01,表明该林区树种总体上表现为弱的正相关。【结论】在保持林分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在黄龙山林区松栎混交林内可采取一些抚育措施,使森林更好地发挥其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天山云杉林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新疆西部天山云杉林6hm2永久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天山云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之间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样地内天山云杉群落物种组成简单,仅7个物种,区系成分均为温带成分,是以天山云杉为主的单优植物群落。2)样地内天山云杉大树个体数较多,小树和中树个体数较少,不同发育阶段其个体密度大小顺序为:大树中树小树,表现为衰退型种群。3)天山云杉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与研究尺度紧密相关,各发育阶段均以聚集型分布为主;不同尺度下均表现为小树的聚集强度最大,中树次之,大树最小。4)天山云杉种群不同发育阶段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大树和小树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中树和小树在中小尺度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大尺度上相关性不显著;中树和大树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西藏色季拉山主要林型土壤的水文功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典型样地法,对林芝地区的林芝云杉、高山松、方枝柏等6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的水文生态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林芝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总厚度林芝云杉最大,为8. 55cm;川滇高山栎林总厚度最小,只有2. 52cm;其它各种林分凋落物总厚度介于林芝云杉和川滇高山栎之间。总储量高山松林最高,为82.26t/hm2,川滇高山栎林最低,仅为10. 81t/hm2。林芝地区主要林分中林芝云杉的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最大持水量最大,分别为52. 44、54. 50、63. 00t/hm2,未分解层川滇高山栎林最低,为5. 82t/hm2,半分解层糙皮桦最低,为9. 52t/hm2,已分解层西藏箭竹最低,为5. 78t/hm2。方枝柏土壤容重最小,为0. 50g/cm3,土层最薄(0. 70m),但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最大。森林土壤蓄水能力大小排序为:方枝柏(7 987. 00t/hm2 )>林芝云杉(7 291. 00t/hm2 ) >糙皮桦(6992. 00t/hm2 ) >川滇高山栎(634. 70t/hm2 ) >高山松(5 980. 00t/hm2 ) >西藏箭竹(4 696. 50t/hm2 )。土壤渗透性高山松林最好,林芝云杉最弱;川滇高山栎、方枝柏林A层渗透速度远远大于B层、C层;糙皮桦和西藏箭竹林B层、C层相差不大,但都稍低于A层。  相似文献   

11.
以藏东南波密岗乡自然保护区原始林芝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建立空间结构参数的三元分布,揭示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一元分布看,林木整体属于随机分布,林分强度混交,树种的优劣程度参差不齐,整体处于中庸状态;在混交度和角尺度分布中,以随机分布和强度混交林木株数最多,大小比-角尺度组合中,均以随机分布轴线和中庸轴线两侧基本对称;三元结构参数组合为强度混交、随机分布、亚优势状态林木分布较多。主要树种的混交程度较高,呈现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状态;其中林芝云杉和华山松为该群落的优势树种随机分布,其他主要树种都为轻度聚集分布;树种间大小比数差异明显,其中林芝云杉最低,<0.252,处于亚优势状态。全面分析原始林芝云杉林的空间结构,为林芝云杉林结构优化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为藏东南天然林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吴胜义    张方圆    王飞    林双福    刘强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3):133-138
以201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数据为基础,叠加数字高程模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研究区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通过应用GIS空间分析,探究川西云杉林、高山柏林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川西云杉、高山柏仅分布于石渠县西南部,金沙江及其一、二级支流两岸的高山峡谷地带,面积19 329.08 hm2。川西云杉林、高山柏林分布范围基本位于3 250~4 600 m;3 700~4 300 m海拔区间是集中分布区,川西云杉林占比92.19%,高山柏林占比80.78%。川西云杉林、高山柏林各坡度分布趋势相同,集中在26°~45°,占比分别为78.27%、78.68%。川西云杉林、高山柏林各坡向分布差异明显,川西云杉林多分布在阴坡、半阴坡,占比72.91%;高山柏林则多分布在阳坡和半阳坡,占比80.04%。  相似文献   

13.
以氮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基质配比为影响因素,以华山松幼苗苗高、地径为试验指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在秦岭南坡陕西省宁陕县火地塘林区就华山松容器育苗基质配比及施肥组合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2年生华山松幼苗苗高的影响,基质配比最大,P肥施用量次之,N肥施用量最小;对地径影响,基质配比最大,N肥施用量次之,P肥施用量最小。华山松容器育苗基质配比及施肥组合最优方案为每10 kg营养土施用3 g N肥,每100 kg营养土施用3 kg P肥,营养土配比(黄心土∶砂∶羊粪体积比)为4∶2∶3。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寒温性针叶林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西南地区20种寒温性针叶林主要乔木树种地理分布数据为依据,通过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因子,预测各乔木树种在未来(2070年)气候变化下的潜在适生区动态并分析潜在分布区的环境特征,旨在为气候变化下寒温性针叶林资源保护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20个树种的地理分布模型的AUC值均>0.85,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较高。2)2070年BCC-CSM2-MR模式SSPs126和SSPs245情景下,20种寒温性针叶林适生区整体呈现向高纬度、高海拔迁移的趋势;其中,苍山冷杉、冷杉、长苞冷杉、急尖长苞冷杉、鳞皮冷杉、大果红杉、云杉、丽江云杉、川西云杉、西藏云杉和青杄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均呈现扩张趋势,锡金冷杉、巴山冷杉、岷江冷杉、祁连圆柏、大果圆柏、麦吊云杉、青海云杉和紫果云杉的潜在适生区呈现缩小趋势,而川滇冷杉潜在适生区变化最小。3)寒温性针叶林地理分布的6个主导环境影响因子及范围依次为:海拔(1 283~4 800 m)>降水量(389~1 623 mm)>气温的季节性(446~1 073)>坡度(2°~34°)>等温性(30~52)>最冷月最低气温(-20~3 ℃)。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负氧离子浓度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指导呼伦贝尔森林康养活动,选取呼伦贝尔典型的沙地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利用12个月的连续负氧离子浓度、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等数据资料,分析研究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内负氧离子浓度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凌晨和下午2个时间段内的负氧离子浓度基本可以反应日内平均水平,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内负氧离子浓度日内均值为1 186个/cm3,符合林业标准所规定的空气负(氧)离子3级标准,可满足森林康养要求;2)林内负氧离子浓度日内表现出“双峰单谷”规律,即24:00负氧离子浓度最高,8:00负氧离子浓度最低,尽量避开早晨时间段进行森林康养活动;3)林内负氧离子浓度季节性特征表现为仲秋的空气质量最好,其次为春末至夏季,初春的空气质量最差;4)气象因素对林下负离子浓度影响程度不同,风速对林内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最大(P<0.01),空气湿度次之,气温对林内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较小,原因可能是半干旱区气候干燥,常绿针叶樟子松林郁闭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优势种群细叶云南松的3种林分为对象,采用常规化学分析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其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并利用冗余分析分析了它们与林分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种混交林的植物多样性、非空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明显不同(P<0.05)。2)3种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均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细叶云南松和多种阔叶树混交的林分(PY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较低,其AWCD、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也显著低于另外2个林分(细叶云南松和栎类,PYⅡ;细叶云南松和铁坚油杉和栎类,PYⅢ)(P<0.05)。在3种混交林中,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利用量均较高。3)土壤微生物功能特性与林分结构关系密切。结果显示了林分类型、结构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关系,可为南盘江流域森林及土壤资源的评价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任毅华      罗大庆      方江平      卢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60-65
分析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下灌木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倒木的关联性,探讨该森林生态系统内灌木的分布规律,并从空间分布格局角度量化倒木对灌木分布的影响。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下灌木和倒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用点格局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与倒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有灌木7种,总密度730株·hm-2,不同灌木种群分密度依次为杯萼忍冬(359株·hm-2)>长尾槭(185株·hm-2)>西南花楸(61株·hm-2)>猴斑杜鹃(55株·hm-2)>冰川茶藨子(53株·hm-2)>光秃绣线菊(株·hm-2)>峨眉蔷薇(株·hm-2);2)在0~50 m空间尺度内,冰川茶藨子、猴斑杜鹃、长尾槭、杯萼忍冬以集群分布为主要特征;西南花楸以随机分布为主要特征,只是在个别尺度呈现显著的集群分布;3)Ⅰ腐烂等级倒木与灌木在0~50 m空间尺度上呈显著的负关联,倒木整体与灌木及Ⅱ~Ⅴ腐烂等级倒木与灌木在0~50 m空间尺度上均无显著关联。不同灌木种群因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灌木空间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及倒木对灌木空间分布的影响均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以长白山地区白桦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对林分结构特征进行研究,为森林结构调整优化提供参考。于金沟岭林场设立一块100 m×100 m的白桦红松混交林标准地,对样地内的整个林分以及白桦、红松直径结构运用负指数函数、三参数Weibull函数进行拟合,对于空间结构特征,采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密集度4个结构参数进行描述。结果表明:1)林分中树种种类较多,直径大部分分布在6~12 cm径阶,大径材林木较少。2)对直径进行拟合时,三参数Weibull函数对红松和整体林分的直径拟合效果较好,负指数函数对白桦直径拟合较好。3)零元分布和一元分布中,白桦红松混交林中大多林木处于随机分布状态,中等程度混交,树冠较为密集,各个优势等级上林木数量分布均匀。从林分结构多元分布来看,无论参数如何组合,混交林各树种均表现出不同结构组合下大多数林木树冠分布密集或林木随机分布的格局。多元分布能够直观地描述各个树种多个结构参数组合的频率分布,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高云昌    赵广智    马增旺    邢存旺    刘春鹏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5):30-35
通过林木保存率、林木生长、自然更新和防护功能4个指标来反映河北坝上地区北京杨和樟子松2种主要人工固沙林的生物学稳定性。结果表明,北京杨随着林龄的增长,死亡株数迅速增加,25 a林木保存率仅有21.5%,且生长衰退现象严重,大多为萌生个体,幼树全部为萌蘖更新,5 a和25 a林分内的输沙率分别为5.7、5.1 g·cm-1·d-1;24 a樟子松林木保存率达到70.4%,但生长分化现象严重,林内存在天然更新幼苗,但数量很少,8 a和24 a生林分内的输沙率分别为1.9、0 g·cm-1·d-1。坝上地区北京杨人工固沙林生物学稳定性差,而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则有较高的生物学稳定性。人工固沙林的生物学稳定性从林分层次反映了造林树种对造林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可为坝上地区的造林树种选择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50个胡杨林样地调查资料对民勤沙区的胡杨林健康状况进行模糊判别分类,并以其中19个样地的土壤取样测定数据,分析胡杨健康指标及伴生植物健康指标与土壤水分、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土壤速效P以及土壤粒度的关系。模糊判别分类结果表明,健康序列1的胡杨无枯枝枯梢且更新苗相对最多;健康序列2的胡杨植株最高且龄级数最全,更新苗次多;健康序列5的胡杨过熟株、成熟株、中龄株和幼龄株均有枯枝枯梢,且样地上无更新苗。胡杨林健康指标与土壤水分、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土壤粒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越是靠近农田水分条件好的地块胡杨林的健康状况相对越好;土壤pH值在8.0左右时胡杨林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土壤pH值>8.5胡杨林健康状况最差;胡杨林的健康状况与土壤有机质和全N及速效P含量正相关;健康状况较好的胡杨林地土壤中细砂、粉粒和粘粒含量较高。在民勤沙区,土壤干旱缺水是导致胡杨林退化的主要原因,土壤pH值在8.0左右的微碱性细沙地上的胡杨林相对较健康。对目前退化的胡杨林应适当补充人工灌溉,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5% 以上。营造人工胡杨林要选择靠近农田边缘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块。0~60 cm的土壤速效P和0~20 cm的土壤细砂含量较多的土壤胡杨更新苗相对较多,可作为选定胡杨造林地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