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 gE基因的遗传变异特性以及其对仔猪的致病性。[方法]利用 Vero 细胞从疑似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流产死胎猪的脑组织进行病毒分离。通过PCR进行初步鉴定,对分离株 gE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以及该病毒对6周龄左右仔猪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成功分离到1株 PRV 毒株,命名为 PRV N5B 株,该病毒能在 Vero 细胞上增值,在15代 TCID50达到107.125/0.1 ml;PCR检测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gE基因全长1740 bp,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分离株与2012年以来新流行的毒株属于同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7%~100%;而与以往发表的国内外相关序列比较,在2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有3个连续碱基的插入。动物试验表明,2 ml的该病毒(106/0.1 ml)滴鼻接种能使6周龄左右仔猪100%死亡。[结论]该研究中的 PRV N5B分离株 gE基因的遗传变异特性以及其对仔猪的致病性试验对于目前流行的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新的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江西省猪伪狂犬病原流行情况及遗传变异情况,对2017—2018年收集的疑似伪狂犬样品,以1对针对猪伪狂犬病毒gE基因的检测引物进行病原检测,并随机挑选15株PRV阳性样品,对PRV病毒复制必需的糖蛋白gB基因和主要毒力基因gE与TK基因克隆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用以探究其遗传变异关系。临床结果显示:猪伪狂犬病毒检出率由2017年的4.76%PRV gB/gE/TK全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调查的15株伪狂犬病毒毒株与中国株处于同一分支,与美国株Bartha差异较大。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15株PRV gB基因相互间同源性为98.9%~100%;与参考毒株的gB基因的同源性96.7%~100%;gE基因相互间同源性为99.1%~100%;与参考毒株的gE基因的同源性98.1%~100%;TK基因变异相对较小,相互间同源性为100%,与参考PRV毒株的gE基因的同源性99.1%~100%。研究结果表明,gB基因和gE基因存在较多的变异,可能是当前流行毒株抗原变异及毒力增强从而使现有疫苗免疫保护力不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014年9月山东潍坊某猪场发生疑似猪伪狂犬病疫情,采集病死仔猪的脑组织等,利用Vero细胞做病毒分离,并设计一对伪狂犬病病毒(PRV)gE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病毒进行PCR鉴定及家兔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脑组织上清液接种Vero细胞后有典型的细胞病变;PCR扩增产物电泳后显示出990bp长的目的片段,目的片段基因序列与6株PRV毒株的gE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在97.7%~ 100%之间,证实该病毒为PRV;分离病毒接种家兔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临床诊断结合实验室鉴定以及动物接种试验,确诊该病例为猪伪狂犬病.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河北某免疫猪场发生的疑似猪伪狂犬病进行确诊,并针对猪伪狂犬病毒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本试验对该猪场送检的病猪进行剖检,将其脾、肺、肾及淋巴结的混合研磨液经PK15细胞接种分离,后经PCR扩增及动物回归试验,证实成功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毒(PRV),并命名为SH151218。根据GenBank上传的PRV及其gE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检测引物以及1对扩增gE基因的引物,并对其gE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SH株属于GI亚型,与哈尔滨变异株同源性最高,所分离的PRV毒株为变异强毒株。此变异株的发现对PRV变异机制的研究及研制新疫苗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防控广西伪狂犬病,本研究采集广西北海发生疑似伪狂犬病疫情(AD)猪场的犬和猪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通过动物接种试验、电镜观察及核酸检测,证实分离到2株PRV毒株。2毒株与GenBank上登录的参考毒株gE和gC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4%~100.0%和91.3%~99.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1%~100.0%和86.6%~99.5%。基于gE基因和gC基因的进化分析显示,2株分离毒与国内不同时期的毒株在进化树上共同构成一个进化分支,与欧洲和美洲的毒株亲缘关系较远。对氨基酸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2株分离毒的gE基因决定毒力的关键位点未发生突变。基于gE蛋白质与gC蛋白质的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与国外毒株(Rice和Bartha)相比存在多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但与国内的分离毒,尤其是2011年后的流行毒株,变异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于2013年从南京某猪场送检发病仔猪脏器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病样组织液上清经BHK细胞分离培养后,利用PCR和间接免疫荧光反应进行鉴定,PCR可以扩增出PRV gE基因的全长片段,且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中呈现阳性荧光反应。将命名为NJ株的分离病毒接种家兔,被接种的家兔很快出现瘙痒、死亡等伪狂犬病症状。与以往发表的伪狂犬病毒gE基因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由中国兽药监察所提供的伪狂犬病阳性血清对分离株有一定的中和能力。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南京某猪场流行的伪狂犬病毒存在一定的抗原变异。  相似文献   

7.
于2013年从南京某猪场送检发病仔猪脏器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病样组织液上清经BHK细胞分离培养后,利用PCR和间接免疫荧光反应进行鉴定,PCR可以扩增出PRV gE基因的全长片段,且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中呈现阳性荧光反应。将命名为NJ株的分离病毒接种家兔,被接种的家兔很快出现瘙痒、死亡等伪狂犬病症状。与以往发表的伪狂犬病毒gE基因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由中国兽药监察所提供的伪狂犬病阳性血清对分离株有一定的中和能力。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南京某猪场流行的伪狂犬病毒存在一定的抗原变异。  相似文献   

8.
将分离到的8种PRV分离株的g E、TK基因与国内外的毒株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分离毒株的gE、TK基因与15株国内外已发表的代表毒株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3%~99.9%、98.7%~99.9%;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毒株与国内近年分离自不同省份的代表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与国外分离的代表毒株亲缘关系较远;而对gE、TK基因氨基酸主要变异位点分析表明,gE和TK基因都有一些位点已经发生突变。结果表明猪PRV广东部分地区分离毒株已发生变异,为规模化猪场对猪伪狂犬病的净化以及疫苗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自2011年底以来,PRV发生了变异,传统的PRV弱毒疫苗已不能对PRV变异株提供完全保护,这给我国PR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解安徽省PRV流行特征及其主要毒力基因遗传变异情况。利用PCR技术、细胞接种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兔体接种试验等方法,对安徽省临诊病例中疑似PRV感染的病猪进行病原检测及PRV分离鉴定,并通过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对PRV分离株主要毒力基因(gEgITKgBgCgD)进行克隆及测序分析。2016—2018年安徽省临诊病例中共分离鉴定15株PRV;PRV分离株主要毒力基因序列均与2011年后国内PRV变异株同源性较高;与2011年前国内PRV经典株序列比对,PRV分离株gEgBgCgD基因存在多个位点的一致性替换、插入或缺失,且gEgC基因多位点突变位于其重要的抗原表位区。本研究分离的15株PRV均为变异株,变异株已成为安徽省主要的流行毒株。15株PRV分离株的gITK基因序列较为保守,而gE、gC蛋白抗原表位区域氨基酸的突变可能导致其毒力及抗原性发生改变。部分PRV分离株与邻近地区PRV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可能与频繁跨省调运生猪、跨区引种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给猪伪狂犬病病毒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参考GenBank中猪伪狂犬病病毒(PRV)gE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PRV GZ-Z1株DNA为模板,进行gE基因的PCR扩增,扩增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鉴定正确后,再亚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中,经鉴定后测序。结果表明:目的片段为PRV gE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大小1 734bp,编码577个氨基酸,在pET32a(+)载体中位置正确,表明,pET32a-gE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该基因与国内外其他18株PRV的gE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8%~98.6%;与国外分离株属同一个进化分支,遗传关系相对较近;而与国内Fa、Min、GDSH等毒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1.
为构建TK、gE和gI基因缺失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采用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对从湖北某猪场送检的病料中分离到的PRV HB2017株进行基因编辑,并利用蚀斑纯化等方法获取基因缺失株。随后,采用PCR、基因测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生长曲线测定及安全性和效力试验对基因缺失株的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PRV HB2017株的TK、gE和gI基因已缺失,缺失毒株PRV HB2017ΔTKΔgE/gI与亲本毒株PRV HB2017株在PK-15细胞中的生长曲线差异不明显且具有较高的病毒滴度;PRV HB2017ΔTKΔgE/gI株传代至30代,TK和gE/gI基因缺失部分序列稳定,不能恢复;PRV HB2017ΔTKΔgE/gI株对仔猪是安全的;将该基因缺失株以10~(6.0) TCID_(50)和10~(7.0) TCID_(50)的病毒剂量接种仔猪,可保护仔猪免受10~(8.0) TCID_(50)病毒剂量强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g E基因的遗传变异特性以及其对仔猪的致病性。[方法]利用Vero细胞从疑似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流产死胎猪的脑组织进行病毒分离。通过PCR进行初步鉴定,对分离株g E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以及该病毒对6周龄左右仔猪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成功分离到1株PRV毒株,命名为PRV N5B株,该病毒能在Vero细胞上增值,在15代TCID50达到107.125/0.1 ml;PCR检测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g E基因全长1 740 bp,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分离株与2012年以来新流行的毒株属于同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7%~100%;而与以往发表的国内外相关序列比较,在2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有3个连续碱基的插入。动物试验表明,2 ml的该病毒(106/0.1 ml)滴鼻接种能使6周龄左右仔猪100%死亡。[结论]该研究中的PRV N5B分离株g E基因的遗传变异特性以及其对仔猪的致病性试验对于目前流行的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新的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猪伪狂犬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南某发病猪场大批死亡仔猪的脾、肾及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猪伪狂犬病毒(PRV)毒株,该毒株经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后,接种PK-15细胞能够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且能被PRV阳性血清中和.病毒对氯仿、乙醚敏感,56℃水浴30 min能使其灭活.将所分离的病毒接种家兔和小鼠,均出现明显的伪狂犬病临床症状.PCR鉴定结果表明,用gp50基因序列引物能够从该毒株上扩增出目的条带,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5株PRV毒株进行比对分析,同源性达99%.证实所分离病毒为猪伪狂犬病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制针对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的疫苗提供候选毒株。【方法】构建针对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的gE/gI缺失重组转移质粒pMD-LA-RA及携带EGFP标记基因的重组转移质粒pMD-LA-EGFP-RA,将pMDLA-EGFP-RA与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PRV AH进行同源重组,利用EGFP为筛选标记,获得携带EGFP基因的gE/gI基因缺失突变株PRV AH gE~–/gI~–/EGFP~+,以此毒株与pMD-LA-RA进行第2次同源重组,筛选去除EGFP基因的gE/gI基因缺失突变株PRV AH gE~–/gI~–,并通过生长曲线、易感细胞连续传代和动物免疫评价其增殖能力、遗传稳定性及免疫原性。【结果】通过2次同源重组,结合荧光观察、空斑纯化和PCR检测,成功获得了PRV AH gE~–/gI~–,经PCR鉴定、荧光观察及测序鉴定,证实该毒株g E和g I基因被成功缺失,且不携带EGFP标记基因。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毒株增殖能力与亲本毒株相当,遗传稳定性及免疫原性良好。【结论】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免疫原性良好的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gE/gI基因缺失突变株,为研制针对流行毒株的基因缺失疫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郭锐  田永祥  周丹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502-8503,8515
[目的]通过对从湖北省某猪场分离获得的伪狂犬病毒的gE基因克隆和测序,分析其遗传变化规律。[方法]参考GenBank中猪伪狂犬病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gE基因的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PRV湖北株gE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PCR产物克隆到pMD 18-T载体。对重组质粒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基因测序,与GenBank收录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标准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和比较。[结果]与标准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5.0%~98.0%,进化树分析表明,PRVHBXS2014株与河南焦作株EU561349-China同属于一个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但存在个别位点的基因突变。[结论]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一株能够融合表达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GP5-M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PRV-GP5-M毒株,以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变异株TK基因缺失株PRV FJ01/TK-为病毒载体,以gI/gE基因为插入靶点,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和CRISPR/Cas9技术敲除gI/gE基因,并在gI/gE位置上插入CMV-GP5-M表达盒,经噬斑纯化,成功构建能够正确表达GP5-M蛋白重组病毒PRV-GP5-M。进一步对该毒株的稳定性、生长动力学、培养特性、安全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该重组毒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安全性,易于增殖培养。研究结果为靶向PRRSV GP5与M蛋白生成新的PRRSV疫苗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可为预防近些年流行的PRRSV NADC30-like毒株和PRV变异株的疫苗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分离到的1株伪狂犬病毒,命名为猪伪狂犬病毒C株,并对其进行鉴定、纯化。在gE和gI基因段上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闽A株在5 000 bp处出现目的条带,该毒株在1 500 bp附近出现目的条带,对目的条带测序,扩增产物大小为1 538 bp,在第989—4 468位基因缺失,缺失片段大小为3 570 bp,该缺失片段包含了伪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毒力基因(gE基因),除此缺失片段外,分别在第873、4 665、4 666、4 950位发生了碱基突变,同猪伪狂犬病病毒Bartha K61同源性为95.0%—96.0%,与PRV Bartha K61不是同一个毒株。用该毒株对部分省市分离到的伪狂犬毒株和标准毒株闽A株进行中和试验,中和指数为708—6 761,该毒株可完全中和临床分离的伪狂犬病毒株,故可用作候选疫苗毒株。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毒TK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利用PCR对猪伪狂犬病毒SX株TK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国内外经典毒株、疫苗毒株以及近些年的变异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SX株TK基因序列包含963 bp的编码区,共编码320个氨基酸;与国内流行的变异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100%,与国内外其他经典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在99.4%—99.7%,氨基酸同源性在99.1%—99.7%。与经典毒株相比,变异毒株TK基因编码的蛋白大部分都出现了第215位由苏氨酸(T)突变为缬氨酸(V)和第284位由丙氨酸(A)突变为缬氨酸(V)。氨基酸进化分析也表明,SX株及变异毒株与经典毒株呈现各自独立的遗传进化分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变异后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致病性,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从病料中分离PRV,通过PCR方法对PRV相关基因进行扩增,对毒株进行特异性试验和病毒滴度的测定,并通过动物试验对PRV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PCR可扩增出大小与预期相符的PRV gG基因片段、gE基因片段以及...  相似文献   

20.
《山西农业科学》2017,(11):1844-1848
根据Gen Bank中收录的PRV Becker株的gE基因序列,设计了合成1对引物,对山西PRV流行株包含主要抗原表位区的gE部分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并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经测序,山西PRV流行株包含主要抗原表位区的gE部分基因核苷酸序列长度为997 bp,编码322个氨基酸。测序后对山西流行株包含主要抗原表位区的gE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18株PRV参考株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山西PRV流行株包含主要抗原表位区的gE基因核苷酸序列与18株PRV参考株之间同源性为97.8%~100%,其中与YY株(湖南)、SC-1-2015株(四川)、HNXX2012株(湖北)、HN-DZ株(广东)及DL14-08株(长春)同源性最高,均为100%,与75V19株(比利时)同源性最低,为97.8%。山西PRV流行株包含主要抗原表位区的gE基因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18株PRV参考株之间同源性为96.1%~100%,其中与YY株(湖南)、SC-1-2015株(四川)、HNXX2012株(湖北)、HN-DZ株(广东)及DL14-08株(长春)同源性最高,均为100%,与Rice(美国)同源性最低,为96.1%。山西PRV流行株包含主要抗原表位区的gE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山西PRV流行株属于2012年以来分离的PRV变异株群,与YY株和HNXX2012株亲缘关系较近,与欧洲和美洲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