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水牛泰氏锥虫细胞培养的虫体裂解抗原,致敏双醛化绵羊红细胞,用以检查乳牛和水牛的泰氏锥虫感染,不仅特异性强,敏感性也很高,且与伊氏锥虫无交叉反应,是一种简易快速而又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本法较外周血液虫体培养检出率高32—36%。用本法随机检查乳牛1168头,阳性581头,阳性率49.74%;水牛395头,阳性168头,阳性率42.5%。在伊氏锥虫疫区的水牛,用二种间接血凝方法检测,部分牛表现伊氏锥虫和泰氏锥虫均为阳性,表明水牛可同时感染这二种锥虫。本文还讨论了泰氏锥虫感染同乳牛白血病、盱眙水牛病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以及泰氏锥虫有可能致病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伊氏锥虫在我国地理分布广泛,寄生于马、驴、骡、黄牛、水牛、骆驼和犬等家畜体内,感染后发病急,死亡快,危害很大,多年来,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研制防治伊氏锥虫病的疫苗,由于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频繁,所以未能成功.我们曾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程序作了观察,发现有一定规律.因此我们对伊氏锥虫新疆株在兔中的抗原变异程序进行观察,用昆明系小白鼠95只,新西兰兔4只进行试验,先用来源于新疆骆驼株体内经过单虫克隆的虫株,接种兔2只,接种量为10~6条/只,每3d 采兔血一次分离  相似文献   

3.
从牛白血病淋巴细胞培养分离出一株泰氏锥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头确诊为白血病的病牛淋巴细胞培养和3头淋巴肉瘤牛的肿瘤组织培养中,分离到5株非致病性锥虫,其形态和培养特性完全一致,表明为同一种锥虫。本锥虫在细胞培养上生长良好,能连续继代,并呈现一定的生长曲线和生活史阶段。通常在接种后1—4天为对数生长期,主要为锥虫鞭毛虫期锥虫,形态较一致,后端尖细,动基体偏近核,有游离的长鞭毛;5天至6天进入平衡期,这一时期除锥虫鞭毛虫期虫体外,还出现许多形态不规则的虫体(包括短胖型和蝌蚪型等),并往往聚集成团,它们可能是核上鞭毛虫期锥虫;第7天后进入衰老期,虫体溶解消失。在培养末期细胞层上出现很多球状的无鞭毛虫期(利什曼型)虫体,大部粘附在细胞间隙,在部分细胞浆内亦可见有此种利什曼型虫体。 本锥虫虽较泰氏锥为虫小,培养要求也较高,但从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看,应可鉴定为泰氏锥虫。  相似文献   

4.
以自然感染微型包囊的肉孢子虫的水牛食道6务,切碎,混匀,分别感染仔猫5只,幼犬6只。结果所有犬均获得感染,排出卵囊或孢子囊。潜隐期为9~17天。所有猫在试验期内没有排出卵囊或孢子囊。以试验犬获得的孢子囊2.8×10~5,6.2×10~4及1.5×10~5个分别感染水牛犊2头及乳牛犊1头。2头水牛犊感染后均表现严重生长不良,1头于第60天扑杀,淋巴结触片发现裂殖体样虫体。另一头于102天扑杀,食道肌肉内有微型包囊。但1头乳牛犊和对照牛(1头水牛犊,1头乳牛犊)生长良好,组织学检查未发现虫体。作者根据其为微型包囊,感染犬获得成功、回归黄牛没有成功,初步认为是李氏肉孢子虫 Sarcocystis levinei。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伊氏锥虫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情况,用伊氏锥虫安徽株克隆虫体 ShTat1分别感染兔和豚鼠。在兔体30d 中,每3d 分离兔血中锥虫并克隆,获得10个克隆锥虫,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生物素抗生物素酶标试验鉴定,为9个抗原性互不相同的抗原变异体 ShTat1.1~1.9.同中方法在4只兔体内30d 获得同样9个变异体,并且出现顺序一致,该克隆在豚鼠体内15d 所获得的5个变体,经鉴定均在兔体现出过,  相似文献   

6.
猪囊尾蚴“四性细胞系”细胞(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使用对象动物(猪)46头,以猪囊尾蚴“四性细胞系”的颗粒性抗原(细胞)作为免疫原,用不同的细胞剂量,免疫使用对象动物(猪)37头,9头作对照,只进行1次免疫,待到第35、38、82d,最长127d时,进行攻虫,每组攻虫量分别为2500、6000、25000枚虫卵。约3个月后屠宰检查虫体,发现300万细胞免疫组有50%的实验动物(猪)未感染虫体,25%感染1个虫体,25%感染7个虫体;25万细胞免疫组有40%未感染虫体,20%感染1个虫体,20%感染2个虫体,20%感染14个虫体。2组免疫动物(猪)的免疫结果是:40%-50%无感染,20%-25%只感染1个囊尾蚴,20%感染2个囊尾蚴,20%-25%感染7-14个囊尾蚴,对照组染虫量最多的动物有52个囊尾蚴,平均38.3个,而实验组的动物平均染虫0.5个,是对照组染虫量的1.3%,平均减虫率为98.7%,用猪囊尾蚴“四性细胞系”细胞,分别以10万、25万、50万、100万、300万、500万、1000万为1个免疫剂量,作一次免疫后,攻虫实验的结果表明,该细胞系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一次免疫的免疫剂量以300万细胞加改进的完全弗氏佐剂为最佳,疫苗安全,保护率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1984年3~7月在湖南汉寿县、西湖农场、常德县(市)等地,以磷酸左旋咪唑对48头自然感染刚刺颚口线虫的猪进行驱虫效果试验,将48头阳性猪随机抽样,分为3、4、6、8、10mg/kg组及一个对照组,每组均为8头猪,以5%磷酸左旋咪唑一次颈侧肌洼给药。试验结果表明:治疗组给药后12小时开始排虫,36小时排虫高峰,第三天排虫停止,共收集虫体513条,其中未成熟的虫体84条;第五天粪检虫卵,全部转阴;第七天后将  相似文献   

8.
用自然感染的中国水牛食道上的梭形肉孢子虫(Sarcocystis fusiformis)的包囊喂猫6只、犬5只、仔猪2头及3名自愿受试者。包囊大小为6—17×2—7mm(平均11.64×3.84mm)。所有试验猫均排出孢子囊,而犬、猪及自愿受试者未发现孢子囊或卵囊。猫的潜隐期为7—13天。开放期为61—69天以上。其中有一只猫试验结束时继续排出孢子囊,未见任何症状。孢子囊大小为7.8—13×6.5—7.8μm(平均为10.6×6.8μm),内含4个子孢子及一个残体,无微孔及斯氏体,通常是单个的,偶而成对。 以人工感染猫的孢子囊分别喂犊水牛3头和小乳公牛1头,未见任何症状。第50天解剖其中1头犊水牛,其心、肝、肾及食道周围淋巴结有明显病理变化,并发现虫体。小乳牛既无病变,亦未发现虫体。  相似文献   

9.
胶乳凝集试验诊断水牛巴贝斯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体外培养所得的可溶性牛巴贝斯虫(Brabesia bovis)抗原进行胶乳凝集试验的结果表明,本抗原与其它血液原虫,如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边缘无浆体(Anaplasma marginale)、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及瑟氏泰勒虫(T.sergenti)之间无交叉反应。非特异性凝集因子试验、胶乳凝集抑制试验也表明本抗原有较强的特异性。去脾水牛犊人工感染牛巴贝斯虫后第3天,应用胶乳凝集试验即可在血清中查到相应抗体,感染后12~15天抗体滴度达到高峰(1:2560);对成年水牛,感染后第8天应用本法即可查到抗体,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滴度达5个月。致敏抗原在4℃和20~30℃可分别保存6个月和3个月。此类抗原作为本病的诊断抗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弓形虫NT强毒虫株,经紫外线全暴露垂直连续照射,通过细胞致弱培养筛选出抗辐射变异虫株NTA-Ⅲ系。本虫对猪、兔和小鼠的毒力均明显减弱。猪安全试验116头,21头出现弱反应,占18.1%,无重病或死亡;非带虫免疫试验36头,连续测35128天,均末查到虫体和包囊。用含虫数10~5/毫升弱毒虫苗每头猪接种1毫升,6个月免疫保护力为100%。  相似文献   

11.
将自然感染枯氏住肉孢子虫的牛心脏绞碎后喂给狼,当狼粪中此虫孢子囊数达最高峰时将其宰杀,然后从狼小肠内获得枯氏住肉孢子虫孢子囊,再经口喂4头孕牛,当感染后21天,孕牛出现吃食减少,体重减轻,流涎,拉稀,肌肉颤抖,后躯摇摆,行走困难,背毛易脱等症状。其中两头孕牛在感染后第28天和第29天分别死亡,胎儿也死于腹中。另两头牛在感染后第24天和第25天发生流产,一头产下死胎,另一头产下很虚弱的胎儿,不久死亡。尸体剖检,发现各内脏器官均有点状及斑块状出血性变化,从各内脏及肌肉组织切片中均发现有住肉孢子虫包囊,从一头流产胎儿的脑部发现住肉孢子虫包囊。这说明此虫可由母牛径胎盘传给胎儿。  相似文献   

12.
从人血清天然杀伤伊氏锥虫活性作用着手,深入研究在自然选择下人血清和锥虫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揭示人体抗锥虫感染非特异性免疫奠定基础。首先,用体内和体外试验检测表明,正常人血清对 T.b.evansi 的体外杀锥虫活性明显受血清浓度,孵育时间和温度影响.被人血清溶解前 T.b.evansi 有一系列形态变化,虫体肿胀、变圆、游离鞭毛明显化、表膜毛边化等.还发现不同个体人血清溶虫活性有显著差异,但与血型无关;同一个体血清溶虫活性稳定不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体外培养技术,通过接受γ-射线和紫外线辐照的影响,定向选育突变虫株。首次对伊氏锥虫的细胞工程苗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受γ-射线或紫外线辐照的虫体接种小白鼠后,潜伏期和病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辐照虫体体外培养后接种小白鼠,潜隐期和病程均与对照组相似。经紫外线处理后辐照的伊氏锥虫转入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作支持细胞的培养基内培养,培养7~10d使突变表型表达。然后加入嘌呤类似物继续培养2周,筛选出基因突变株,建立细胞系。小白鼠试验测得该细胞系LD_(50)为10~(-3.5)·mL~(-1),比强毒株毒力减少60倍,其免疫保护率达90%。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结果表明,山羊感染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后,用血液压滴标本法查虫无效:小白鼠接种法在感染的检查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而间接血凝试验(IHA),因其检查结果具有早期性、重复性和可靠性,故被认为在疾病的诊断和带虫的普查上是较为理想的方法。笔者根据183头份血样的IHA测定結果,发现山羊感染锥虫6天以后,血凝效价最低为1:10,最高为1:1280;未感染锥虫的山羊血凝效价始终小于或等于1:10。因此可将1:20及其以上的血凝滴度定为感染的阳性标准,1:10为可疑,小于1:10则属阴性。  相似文献   

15.
<正>牛巴贝斯虫病是牛被双芽巴贝斯虫等病原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发作的血液寄生虫病,导致病牛出现贫血、高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以下介绍牛巴贝斯虫病的感染特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供养殖户参考。一、巴贝斯虫病感染特点巴贝斯虫有多个种类,其中我国已报道可感染牛的有3种,分别是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它们都有多形性的特点,且虫体大小不一。双芽巴贝斯虫体长2.8~6微米,呈梨籽形、椭圆形等形态,主要寄生在红细胞内,  相似文献   

16.
伊氏锥虫病亦称苏拉病,是由伊氏锥虫寄生在马属动物、牛、骆驼等的血液内的一种原虫病.马属动物常呈急性经过,而牛、骆驼等多呈慢性病程.本病发病季节与传播本病的昆虫的活动季节相关.牛和骆驼等一些耐受性较强的动物,经吸血动物传播后,常受感染而不发病,待到枯草季节或劳役过度、抵抗力下降时,才引起发病;饲养管理不善时,也可造成急性发病,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两种重组抗原分别制成免疫刺激复合体疫苗进行猪囊虫病免疫预防实验。实验猪接种二次,间隔14d,第二次接种后7d 用有钩绦虫卵感染,2万个·头~(-1)。感染后116d 屠宰剖检。对照组9头猪共发现1067个囊虫,平均118.6个·头~(-1);免疫 A 组8头实验猪共发现510个囊虫,平均63.75个·头~(-1),减虫率为46.2%;免疫 B 组9头实验猪共发现83个囊虫,平均9.2个·头~(-1),减虫率为92.2%.在免疫 B 组实验猪体内发现的囊虫发育不全,眼观虫体小,囊液少,囊膜较厚,不透明,呈乳白色;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囊虫组  相似文献   

18.
伊氏锥虫病在我国流行广泛,在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及西北地区均有发生,以马、骡、水牛、骆驼发病最为严重。此病若不及时确诊治疗,均可造成死亡;呈隐性感染及亚临床经过者则引起农畜生产能力的大幅度下降,这都给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伊氏锥虫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进一步控制伊氏锥虫病的流行以致最终消灭伊氏锥虫病作出努力,我们于1986年开始从事抗伊氏锥虫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剂量的伊氏锥虫排泄分泌抗原(ESA)对小鼠进行常用免疫,用同株伊氏锥虫攻击,观察并记录小鼠死亡时间,死亡只数,比较免疫后血清抗体水平,结果表明:降对照组5μg组未产生特异性抗体外,其余各组垃产生较高滴度的抗体,其中200μg组为1:6400,100μg组为1:3200。ESA50,100和200μg免疫组可对小鼠产生有效的保护,小鼠存活时间较对照延长2~3倍,100μg组产生的保护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20.
<正>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在猪的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常见消化道内寄生虫病,主要危害3~5月龄的猪,患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严重者导致死亡。一、病原及发育史猪蛔虫是寄生于小肠肠腔或胆管中最大的寄生虫。虫体细长,雄虫长14~28厘米,雌虫长20~40厘米,圆柱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