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经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长期稳定承包权、土地流转、征地留用地制度等一系列新型制度,奠定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现行的农村土地征地制度在补偿标准、农民意愿、征用地管理等方面问题较多,农村土地市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还没有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加以明确和规范,尚处于自发和隐性的状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合法性也尚未明确。加快土地立法改革,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进而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重要的制度变革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我国至今仍然没有颁布一部关于集体建设用地的正规法律,仅仅只是在基本法《宪法》以及民事基本法《物权法》等法律中涉及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法律支持方面还有所欠缺。对此,本文提出建立健全集体土地流转管理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产权制度、修改限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及建立起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的监督制度,以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显化农村土地资产价值、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在现行产权制度下,以重庆市"地票"交易模式为例,分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显示:(1)重庆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产权交易信息不完善、流转基准地价缺失、流转收益分配不规范、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2)为推进"地票"交易,需要创新与完善制度与机制,在制度层面要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普查制度、农村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制度,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等;(3)为活跃"地票"交易市场,需要建立"地票"购买主体激励机制、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机制等;(4)针对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运行实际,提出规范地票交易主体、建立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地票交易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流转。在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运作制度、制定配套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土地流转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大背景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已成必然趋势,通过对中国土地市场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发现国内学者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含义、法律制度障碍、运转模式以及支撑体系等定性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潜力测算、价值内涵与价格测算、风险识别与评估等定量方面的研究缺失。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前提,再次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建议: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制度、集体土地利用规划制度、集体建设用地地价管理制度、集体建设用地地籍管理与登记制度、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交易中介机构、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交易中介机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分配制度。确保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的需求越发紧张,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其使用权的流转既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与流转实践却出现了脱节的状况,立法的滞后以及现有法律的冲突造成了诸多规避法律的现象,这对于土地的整体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农村集体、农民权益的保障都是一个弊端,明显的阻碍流转行为的有序进行.对于此种现象需要进行法律层面的探讨和分析,以求利用法律的手段来完成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这既要从完善现有法律制度的角度出发,也要强化政府监督管理与权力制约,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流转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农村社保制度等等,形成一套相对合理、科学的规范体系,这对于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无疑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正>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农民权益保护的薄弱环节。近期,我们对北京、河北、河南一些乡村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指集体工矿用地、原集体公益用地,不包括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权益问题进行了调研,对农民权益受损的现象、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一、流转中农民权益受损的表现在城中村和城市近郊区,由于土地流转获得的收益很高,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量大,村民一般比较重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也逐渐形成了相应的程序  相似文献   

9.
<正>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农民权益保护的薄弱环节。近期,我们对北京、河北、河南一些乡村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指集体工矿用地、原集体公益用地,不包括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权益问题进行了调研,对农民权益受损的现象、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一、流转中农民权益受损的表现在城中村和城市近郊区,由于土地流转获得的收益很高,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量大,村民一般比较重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也逐渐形成了相应的程序  相似文献   

10.
现行"城乡割裂"的建设用地市场法律制度具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被严格限制、国有建设用地流转一元独大、弱私法强公法、城乡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天差地远等特点。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法律制度应包括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主体法律制度、行为法律制度和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对甘肃省陇西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进行实证研究,指出法律不完备成为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制约因素,收入分歧已成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的难点,主体不明、产权模糊、缺乏统一流转平台、不符合规划用途管制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为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合法有序流转,必须修改完善《土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流转利益分配机制,加强规划管控,完善流转机制,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建设用地市场的供应以政府为主,农村土地难以直接进入用地市场,因而农村集体可获得的土地收益较为有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出让制度,需要立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的法律规定、国家政策安排以及实际出让情况。当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面临出让主体制度不完善、增量范围不清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不明确、处分权能不健全、统一交易市场未形成等方面的制约。为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应当从完善出让主体制度、增量机制、出让收益分配制度,以及保障处分权能、构建统一用地市场等方面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制度加以完善,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陈焱  阮敏  强昌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56-15959,15963
从“股份合作制土地流转模式”、农村集体、集体成员成员权等相关概念的法律界定出发,说明股份合作制土地流转下农村集体成员成员权保障的必要性。在成员资格界定方面,胎儿、外嫁女、入赘婿等部分成员权益得不到保障;在权益保护方面,成员的部分权益得不到保障,集体成员个人股权权能不完全,基于股权而产生权益不足、不均、不稳定、不及时;基于主客观两方面原因,成员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民主管理权被淡化甚至被剥夺,基本生活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提出应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经营的社会保障机制,一是将拥有土地并以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社和未参与土地流转的成员都纳入保障对象;二是在土地流转环节,明确土地流转补偿标准、成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三是社会保障基金账户的资金由成员个人、土地使用方(股份合作企业)、政府共同缴纳;四是基金运作要注重保值增值及安全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周晖 《北京农业》2012,(18):216-21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农村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的依法由农村集体使用的土地,通过土地承包合同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性质,属于用益物权,可以流转.法律规定流转的方式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实践中所采用的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代耕等流转方式各有利弊.目前我国土地流转方式更加多样化,采用入股、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份,投资成立农业经营公司等方式,政府制定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及收益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28-13431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资产价值的内在要求。收益分配是土地流转中的核心问题。正确界定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内涵,探究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内在机理和形式,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流转方式下收益分配的矛盾及其影响,是推进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进一步规范现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制定流转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创新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尚在试点工作中的背景下,通过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法规政策进行详细的梳理分析,总结程序上存在的法律、市场、监管、收益分配等各方面阻碍。在深入探究了南海、芜湖、重庆、广东等几大入市模式特点与经验的基础上,着手于改良农民集体主体制度、完善相关法律体制、规范交易程序、解决其与国有城市建设用地及农村征地范围的矛盾冲突,制定合理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等多方面,进而提出有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河南是农业大省,对粮安天下责任重大。通过实证论述河南省发展生态农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出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离不开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条红线”。在得出河南省生态农业前景广阔的前提下,提出河南省全产业链生态农业推进路径及推进策略,加快生态农业科学规划、产业化经营、建设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创新农村金融、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益将极大提升河南省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8.
叶军红  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852-7855
建立白洋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该流域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补水不能持续、淀内农村污染加剧以及生态移民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主体功能区、公共物品、福利经济学、财政转移支付、流域治理等理论,提出白洋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补偿主体主要是流域内各级政府和受益者,补偿客体主要是流域内各级政府、生态建设者和受害者,补偿途径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博弈协商型,补偿标准有转移支付、流域上下游补偿、农村环保"征补共治"、生态移民以及跨界断面类型。白洋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确立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和地位、生态补偿基金要专款专用、实施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补偿社会治理体系和推动流域治理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生态补偿思想、生态补偿法规和各项有关生态补偿政策的总和。构建一个系统、科学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对于缓和我国恶劣的生态环境形势,促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环境公平和正义,意义重大。对生态补偿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系统分析,可以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理论指导。从法学的角度厘清生态补偿的涵义,是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和构建的起点。认识和厘清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构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云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88-90,160
目前洱海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存在补偿资金来源有限,补偿标准不尽合理,补偿形式单一等问题,指出政府要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责任,构建森林价值评估体系和补偿标准,拓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渠道,建立健全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法规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