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简·斯迈利的小说《一千英亩》蕴涵多种文学伦理内涵,其中隐性的毒物描写可以将该作品归入后自然小说之列。本文以环境文学之毒物描写为切入点,从环境伦理思考、环境伦理话语、环境伦理诉求三方面分析《一千英亩》的环境伦理主题,指出《一千英亩》等后自然小说中的毒物描写源于作者的毒物意识,是毒物危机背景下人类关于环境末世的环境伦理思考;潜隐在土地之争、父女矛盾等传统伦理话语下,小说揭露人类滥用化学毒物以提高土地产量, 忽视毒物对环境和女性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危害, 表面先进繁荣的农场暗藏着人与土地的生态危机,构成环境危机背景下典型的环境伦理话语;基于毒物描写的环境伦理主题反映了后自然小说的环境伦理诉求,表现出文学创作对特定历史阶段各种伦理观念和伦理道德的独特表达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上帝之子》用令人颤栗的笔触,讲述了巴拉德暴力、凶残、怪诞的一生。童年时期父母的缺位、混乱的生活环境,以及暴力的合谋,致使他未能完成伦理选择,进而认同了动物伦理,通过暴力建立了骇人听闻的"地下王国"。最后,经过乔伊斯式的"顿悟",他认识到自己一丝尚存的人性,通过走向死亡,完成了伦理选择。在人类伦理失序的语境下,借用"上帝之子"之名,小说深刻揭示了巴拉德面临的种种伦理困境,并通过其作出的正确伦理选择最终完成了对社会的回归,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切关照。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的母亲大多是有悖于伦理常识的形象,她们构成张爱玲式的"巫母群像",这种母亲形象表现出张爱玲对传统母性观的批判。此倾向的形成,与张爱玲对其母亲的情绪记忆密切相关。同时,张爱玲对母性的批判也暗含着她对女性及人性层面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期待。  相似文献   

4.
孙少山小说中逆造了许多女性形象,一类是道德伦理规范下的女性,另一类道德伦理失范下的女性。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表达了作对生命状态的认识和立场,以及对理想人生范式的确认。  相似文献   

5.
韩颖莉 《河南农业》2020,(12):56-57,62
面对城乡变迁中出现的诸多颠覆传统伦理的事件,乡土小说作家孙全鹏立足于乡土社会和农民生存变化的现实,针对乡村中出现的伦理危机与人伦道德困境,通过伦理书写揭示了处于历史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灵史、变化史,表达了对乡村伦理现状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霍乱时期的爱情》写尽了两位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忠贞与背叛。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以此来认识19世纪拉美地区的社会家庭伦理秩序,进而体验马尔克斯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7.
从拉康的心理分析角度来看,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反映了男主人公振保从主体的自我分裂逐渐走向自我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中出现的镜子是一个关键的隐喻,在振保的自我认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暗示了振保在镜像阶段的心理发展。从对振保的自我认知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无论他生命中出现的是“红玫瑰”或“白玫瑰”,振保真正需要的,与其说是“玫瑰”,不如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认同。经由镜中之像,他逐渐建立起来一个统一的自我形象,自我认知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诸如"择业期望功利化、择业价值自我化、择业定位感性化、择业观念保守化、择业诚信淡漠化"之类的伦理"危机"。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详尽而精辟地论述了青年择业时的态度、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则与基本方针等择业理论。解读这些择业理论,可以挖掘与梳理化解上述"危机"的相应对策:即严肃认真择业,走出择业伦理的功利误区;正确认识自我,清除择业伦理的感性色彩;坚定择业信念,转变择业伦理的陈旧观念;树高职业理想,批判个人主义择业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0.
采用班杜拉的自我效度理论,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考察其与单词记忆的关系,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启示.研究表明,较之其它认知或情感因素,自我效度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目标及结果作出更准确的预测和解释.自我效度强的学生在记忆的规律性、记忆方法的技巧性及自我调控的科学性上都要明显优于效度弱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采用加工分离程序探讨了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对不同效价情绪面孔(积极、消极、中性情绪面孔图片)的记忆偏向,以了解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的外显和内隐记忆加工特征.结果发现:记忆任务中,在意识提取上,高低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无意识提取上,高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对3类情绪面孔图片的提取值都显著高于低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在对不同效价情绪面孔的意识和无意识提取值上,负性情绪面孔的提取值都高于中性和正性情绪面孔,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对国家空间的想象立足于大美的视野,以"中央"为国家空间想象的核心,并承载浓厚的人文色彩,将空间的自然秩序与人文秩序相统一,以满足大汉时代大一统社会文化需要。这样的大美空间在《淮南子》中无限广大、美不胜收,呈现出大道感性之美。《淮南子》以远古大道之初为想象性的大美时间,赋予其终极意义与最高生命价值,用来帮助人从现实中超越出来,实现一种自由、纯粹的生命理想。《淮南子》通过一种超越性的时间设计来应对当下,去寻求一种社会之道的理想图景;同时又明确历史现实存在的必然,理性看待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文"事"迹。《淮南子》关于大美时间的远古想象,是一种文化理想建构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心理素质、领悟社会支持、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建立了一个有调节作用的中介模型,并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对全国2 03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青少年心理素质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②心理素质既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③负性生活事件对该中介模型起到了调节作用,即负性生活事件较多时,心理素质和领悟社会支持对自杀意念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认为领悟社会支持在心理素质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该中介过程会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正确评价灌区的干旱状况,利用泾惠渠灌溉试验站1953—2011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降水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降水Z指数三种干旱指标在灌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三种指标均能较好地体现降水的年际变化趋势,但SPI对于降水变化的反映比降水Z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更准确。在干旱出现年份的判定方面,三种指标得到的结果一致;在干旱程度的判定上,在发生中旱及以上干旱的1969、1986、1993、2000年,SPI和降水Z指数比降水距平百分率判定准确,在发生重旱的1977、2000年,SPI的判定比Z指数更符合实际。分析泾惠渠灌区SPI变化趋势发现,灌区在1990年后干旱发生次数占研究期内总干旱次数的55.6%,干旱程度也有增加的趋势,采取合理措施抗旱将成为灌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张九龄的被罢相和贬为荆州长史,既是盛唐政治之大变,也是诗人政治理想破灭的标志,故其心态之忧愁危苦,是其早期迁放洪州期间所不能比拟的。此时的张九龄,心态中常交织着历史、现实和身世的深沉感慨,对现实政治深感忧虑和不满;他感慨仕途风波之恶,对自己的遭遇和人生世态充满了迷惘。然而,张九龄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对君王的忠诚勤慤之心和报恩之志,因他对君王的忠诚与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忠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诗人与迁放洪州期间一样,对归田隐逸和世外境界有一种深情的向往,而此时则更多地具有一种寻找身心最后归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旨在探究过表达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GhMYB4基因对棉花茎秆木质素合成的影响。利用Wiesner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棉花茎秆进行染色,并用Klason法对棉花茎秆的局部位置进行木质素总量测定。对距离下胚轴0~1 cm、2~7cm、10~12 cm处不同茎秆部位的次生壁木质素进行化学组织染色,定量分析染色组织结构发现,大部分的转基因株系相比对照受体株系在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的染色范围、细胞层数和染色程度上均有一定的显著性增加。通过对29个过表达转基因株系和对照受体株系在棉花茎秆距离下胚轴2~7cm处木质素总量的定量分析发现,有23个过表达转基因株系相比于对照受体株系的木质素总量有显著性的增加和1个株系出现显著性降低的现象。这些结果表明GhMYB4基因参与调控棉花茎秆的木质素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8.
Joseph Rotblat was born in Warsaw in 1908. He trained in nuclear physics and later specialized in radiation biology.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95, with the 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 "for their efforts to diminish the part played by nuclear arm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in the longer run to eliminate such arms." In this essay, he reflects on his experiences and recounts how he has applied his ethical principles to his work as a scientist and educator in Poland,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world. He urges other scientists to apply eth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survival of humankind above all others.  相似文献   

19.
针对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经常面对的两难困境和伦理难题,用一个案例来说明是十分有效和清晰的。本文选取了一个典型的事件,分析其主要涉及的伦理困境,并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伦理价值观和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案例做出可能的抉择、建议,从而达到当事人的期望,满足家庭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