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文已经明确,害虫生化机理是害虫发生抗性的直接原因,但这种改变是受各种抗性基因所控制的。因此,抗性基因(R)的产生是发生抗性的根本原因。 遗传因子—基因是表达任何性状的遗传单位。无数基因如念珠一样地有秩序的排列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为总书记在"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问题上,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问题上,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问题上,强调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对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它文明的文化基因关系,既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是城市体育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继承、延续及其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城市体育文化 基因遗传进化的通道,具有丰富的内涵、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特征是文本性与诠释性共存、记 忆与遗忘的互动、持续性与重构性相溶;基本类型有口语类、智力类、记录类、实物类、实践类等。  相似文献   

4.
<正> 一、前言基因(gene)作为一个遗传学上的概念,自从孟德尔(Mendel)通过豌豆杂交试验,在提出基本遗传规律时,首次使用“遗传因子”这一概念,后经约翰逊(Johannsen)于1909年定名为“基因”以来,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基因概念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充实。本世纪四十年代前,即在1903年Sutton首先提出遗传因子或基因是携带在染色体上的,  相似文献   

5.
一、基因的功能: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在他的分离假说里明确提出生物的每个相对性状是由相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一词后来被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的基因一词所代替。因此孟德尔的一个遗传因子决定一个生物相对性状的理论就变成了一个基因决定一个生物性状的理论。在当时这个理  相似文献   

6.
明清实学既是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的学术思潮 ,又是当时一个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向前追溯 ,宋明、汉唐、甚至先秦文化中就有实学文化的基因 ;向后延伸 ,在清末民初 ,以至近现代的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实学文化的重大影响。所以我们说实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基本的价值倾向 ,有其逐步形成、发育、成熟的过程 ,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导向性和激励性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实学文化的普世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应关注女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开展差别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应突出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的契合点,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构建农类、非农学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体系是农林院校转型期发展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学科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学科文化建设能克服学科制度建设客观和主观上的局限,推动学科自觉融通与创新。必须建立"大学科"文化理念,构筑一条从文化溯源、文化扬弃到文化体认与内化的学科文化建设逻辑链。  相似文献   

9.
以湖北省翟家岭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理论视角出发,根据实地踏勘调研,梳理出翟家岭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谱系.结合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所遇到的困境和其文化基因特征,提出修复物质文化载体、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4,(4):33-37,54
任何一种文化体系都必定包含着人生哲学,而由人生哲学的基本理念升华而出的种种文化体系,尽管关联着诸多因素,尽管有着种种不同的外在样式,但究极而言,有什么样的基因与内核,就将生长出什么样的枝叶与果实。至于它是否生长得繁茂,则要看有无续之不断的源头活水了。  相似文献   

11.
严淑华  周子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83-3384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理清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思路及途径,即:从培育主体意识入手,激发内在文化力量,建立文化融通机制,培育地区新文化.  相似文献   

12.
水稻eui基因及其e-杂交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ui基因具有遗传解除水稻不育系包穗的功能,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曾被誉为杂交稻种子生产的第四遗传因子。随着一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已将eui基因的育种应用推向生产。eui种质具有遗传多型性,发现新的eui基因,称eui2。eui1、eui2基因具有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已分别发现一系列碱基缺失不一的eui1、eui2突变系。已用图位克隆法分离出EUI1、EUI2基因。利用辐射诱变的方法,建立了e-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一批遗传解除包穗的长穗颈不育系,组配出相应的e-杂交稻组合。长穗颈不育系能达到解除或基本解除包穗且对“920”的敏感,其种子生产只需少量的“920”。e-杂交稻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和产量潜力,但具有明显较强的生长优势。本文概述了eui基因及其一杂交稻研究进展,并展望了eui基因和e-杂交稻育种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家庭文化的兴起,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健康向上的农村家庭文化,有利于创造美好的文化环境、促进科技兴农热潮、排除封建落后的文化观念、群体意识的回归。在村级文化建设中,要给家庭文化建设以重要的位置。根据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原则,正确地引导家庭文化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既尊重农村家庭的差异性,又走民办公助之路。让农民在家庭文化中接受全方位的文化影响,使之与村级文化设施、村级文化活动有机配套结合,进一步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因芯片(DNA芯片,微阵列)是20世纪后期在杂交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个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大量的核苷酸探针以点阵列方式排列于特定的固相支持物上,与放射性或荧光标记的样品靶DNA杂交,通过激光共聚焦等技术来分析靶DNA的存在和量的方法-基因芯片技术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应用于功能基因研究.杂交测序、药物筛选诊断、基因表达、基因多态性和突变检测等,在生物学、医学、制药学、环境保护学和农林业等领域上都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和线粒体基因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对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因子的细胞器定位、线粒体基因组嵌合基因及其表达产物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产生的关系、育性恢复基因对线粒体嵌合基因表达的影响、线粒体质粒和RNA 编辑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影响等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王克荣 《世界农业》1991,(11):41-42
在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真菌在培养性状及致病力上经常发生变异,其变异频率之高是用染色体发生突变的观点难以解释的。因此,人们转而寻找起作用的核外遗传因子,发现真菌的病毒和有关的双链核糖核酸(dsRNA)等遗传因子与这些变异性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胚胎期毛囊的发生发育是决定毛囊数量、毛被类型和毛品质的关键阶段,挖掘该阶段的重要基因是育种工作者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关于毛囊发生发育相关重要基因的鉴定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进展,但由于毛囊结构复杂、细胞组成多样且细胞分化快等问题致使研究人员在完整毛囊细胞系的建立、主效基因的挖掘和基因功能的确定等方面进展缓慢。因此,了解毛囊的基本结构、发育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号途径/基因,是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所在。本文对哺乳动物毛囊形态结构及其在胚胎期发生发育过程(以小鼠为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归纳总结了与毛囊发生发育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以及目前已发现的重要遗传因子。结果表明:1)胚胎期真皮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可进一步分化为各类毛囊细胞,因此适时诱导/阻滞其分化是成功构建细胞群的关键。2)在毛囊发生发育调控过程中,同一信号通路中不同信号途径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向,如Wnt信号通路偏向于Wnt/β-catenin信号途径、Edar信号通路偏向于Eda-A1/Edar/Edaradd信号途径,而TGF-β/BMP信号通路则偏向于Smads依赖性信号途径。3)毛囊发生发育过程中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和多个遗传因子共同调控,其中Wnt、Edar信号是毛囊基板正常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信号通路,而TGF-β信号通路是毛囊各类细胞分化和毛囊向下生长过程关键信号通路之一。综上,对哺乳动物毛囊发生发育过程和机制有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是进一步挖掘与毛囊发育相关重要基因的重要基础,其可为提高毛用型经济动物的生产性能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CS/Th.elongatum和CS/Th.besarbicum两个双二倍体与黑麦和粘果山羊草的可杂交性,分析了中国春(CS)的隐性kr基因在普通小麦-偃麦草双二倍体下的遗传表达。结果表明,偃麦草种Th.elongatum和Th.besarbicum中可能存在抑制CS隐性kr基因在普通小麦-偃麦草双二倍体中正常表达的遗传因子,其抑制效应因与普通小麦-偃麦草双二倍体杂交的父本不同而异。同时,Th.elongatum和Th.besarbicum两个种中的抑制因子的抑制效应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丝状真菌转座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座子是一类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在丝状真菌基因组中广泛存在。转座子可以引起遗传变异,也可以用于标签基因,近10a来对丝状真菌转座子的分离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综述了丝状真菌转座子的研究进展,内容涉及转座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分离方法及其在丝状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杂草稻的抗逆性及遗传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杂草稻作为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遗传因子相互渐渗而形成的稻种类型,一方面在稻田中有杂草性危害,另一方面它从普通野生稻中继承且在长期的野生环境中积累了众多非生物胁迫抗性的遗传因子,因此在水稻改良特别是在抗性育种上是优良的稻种资源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