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杂种马褂木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叶培忠先生的鹅掌楸属种间杂交育种研究基础上按遗传设计与环境设计开展了扩大北美鹅掌楸遗传基础条件下的正反交以及前人从未做过的回交和F1 间杂交 ,并进行了杂种马褂木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1)正反交F1 、BC1 和F2 4种交配系统杂种的 1a生幼苗普遍存在显著正向生长杂种优势 ;幼苗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在家系内具有很大变异性 ;回交家系表现特别优良 ,因而家系选择、单株选择以及BC1 和F2 利用潜力很大。 (2 )初步提出“光合优势假说”(Photosyntheticsuperiorityhypothesis)作为杂种马褂木和其它杂种树木杂种优势机理的理论解释。 (3)简单估算了一些重要遗传参数  相似文献   

2.
鹅掌楸种源材性遗传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鹅掌楸两个种及其杂种多地点7年生种源试验林中,随机抽取3块试验林共282株样本,分别遗行木材基本密度(BD)和纤维长度(FL)的测定分析,在分布型拟合与精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一般线性方差模型分析,结果为:中国鹅掌楸种源间BD和FL均差异显著(a=0.05),5个北美鹅掌楸种源间BD和FL未达到显著差异,地点间差异及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平均值T检测表明中国掌楸与北美鹅掌楸两种间BD和FL均不存在显著差异,鹅掌楸的BD总均值为0.397g/cm^3,FL总均值达1.603mm,属于中小密度,长纤维或近长纤维树种,差异分析揭示了种内差异是掌释属的主要变异来源,种内种源间存在选择的遗传基础,性状遗传相关分析认为,鹅掌楸BD和FL之间相互不密切(r=0.157),两本材料状与各生长因子间相关亦不密切,说明他们之间基因连锁不紧密,可独立选择。BD种源广义遗传力为H^2BD=0.65,受遗传控制较强,FL为H^FL=0.29,受遗传控制中偏弱,两性状年-年间遗传相关密切,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方3种标准进行了鹅掌楸属材料种源选择,其中,在“强度选择”条件下,选出BD优良的种源为庐山和桑植,FL优良的种源为浏阳和赣武夷,均为中国掌楸种源,北美种源虽然与中国种源在总体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多数处于中等水平上,对照杂种夫性系BD和FL的均超过鹅掌楸性状总均值,但未超过最好的种源。  相似文献   

3.
鹅掌楸属种间F1杂种与亲本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鹅掌楸属种间正、反交F1杂种及双亲的扫描电镜(SME)观察表明:马褂木和反交F1的下表皮细胞具明显乳突,北美鹅掌楸和正交F1则呈现平坦状;北美鹅掌楸和正交F1下表皮气孔密度显著高于马褂木与反交F1;杂种与双亲的下表皮蜡质纹饰和气孔器形态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正、反交F1的气孔开口明显大于双亲。  相似文献   

4.
鹅掌楸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和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花粉材料,运用多种检测方法,检测花粉的萌发或生活力的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方法,花粉的萌发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其中看护培养的方法效果最佳;(2)看护培养北美鹅掌楸花粉的萌发率约为90%,说明本年度花粉和柱头是亲和的,花粉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5.
对5种油松天然群体同功酶的研究表明:1)5种群体在GOT,ADH,SDH,MDH的分析中均有不同的谱带表现;在ME分析中所有的单株中均有1条清晰的谱带,属于1个染色区,受1个位点控制,该位点只有1个等位基因,属单态位点。2)5种群体在7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在不同酶位点间存在着较大的异质性。3)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群体内个体间,平均占总群体的95.02%。  相似文献   

6.
【目的】鹅掌楸属花色种间差异较大,是研究木本植物花色形成与调控机制的较理想材料。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CHS)是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与植物花色形成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研究科以下系统发育的理想基因,种间进化差异较大,因此 CHS基因用于研究鹅掌楸属花色差异形成机制有较强的可行性。本研究克隆北美鹅掌楸的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分析,以期为鹅掌楸属树种花色的形成和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北美鹅掌楸的花芽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和 RACE 技术克隆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LtCHS),并进一步扩增该基因的基因组序列。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 RT-PCR 方法分析 LtCHS基因在鹅掌楸属种间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获得2个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LtCHS1与LtCHS2。LtCHS1基因的 cDNA全长875 bp,包含1个702 bp的ORF,其基因组DNA ( gDNA)只含有1个外显子,没有内含子,编码233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71.88 kDa,等电点为5.09。LtCHS2基因的 cDNA 全长1457 bp,包括1个1185 bp的 ORF,其 gDNA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编码39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120.0 kDa,等电点为4.97。2个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LtCHS 基因不仅在同一树种不同组织间存在差异,而且在种间也存在表达差异。LtCHS1基因仅在北美鹅掌楸中表达,LtCHS2基因在鹅掌楸中表达,在杂交鹅掌楸中二者均有表达。【结论】获得的2个 LtCHS基因属于同一基因家族,但执行不同功能。二者在种间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与鹅掌楸属花色形成有关。结合鹅掌楸属种间花色特征,可初步推测,LtCHS1基因与 LtCHS2基因可能分别调控不同类型花青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7.
猕猴桃雌雄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猕猴桃(Actinidia)雌雄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电泳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雌雄株之间同工酶的酶谱存在着明显差异。酶谱的变化与叶片生长量、植株的生育期、不同种类有关。其酶带变化的总趋势是,在开花期雌株在负极一端比雄株多1条酶带,植株进入结果期,其结果相反,雄株比雌株多1条酶带。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同工酶的酶谱还表现出,靠正极,在结果期比开花期多1条酶带。同时用未开花植株进行测定,其酶谱变化与上述雌雄株有相似结果,在靠负极一端雌株多1条酶带,有时雄株靠正极端不出现酶带。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对西南桦(Betula alnoides Buch。-Ham.ex.D.Don)6个种源苗期酯酶同工酶,11个种源苗期过氧化物同工酶比较分析表明:西南桦不同种源间在酯酶、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带数、迁移率(Rf值)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源内不同个体间在酶酶、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带数、迁移率(Rf值)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西南桦在群体、个体上存在广泛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9.
鹅掌楸属树种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木兰科鹅掌楸属的2个种,即中国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的17个种源试验林为材料,分析了各种源12a生时的生长量。结果表明:生长量在两个种间差异明显,北美鹅掌楸明显优于中国鹅掌楸;同时,生长量在种内不同种源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而种源内个体间差异不显著。对中国鹅掌楸12个种源的生长量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鹅掌楸的生长量有从南至北逐渐增加的趋势,呈现出渐变群的地理变异模式;而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相关不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中国鹅掌楸12个种源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对杂种马褂木与双亲重要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分胁迫状态下鹅掌楸属 (Liriodendron)种间正反交F1 杂种及双亲的一些重要生理性状的研究表明 :水分胁迫状态下亲本与杂种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的降低速率和RNase活力的升高速率排序为马褂木 >北美鹅掌楸 >正交F1 >反交F1 ;短时间水分胁迫对马褂木伤害最大。3H Gly标记取得的直接证据证明 ,水分胁迫导致亲本与杂种RNase基因在翻译水平上表达而从头合成RNase ,RNase基因表达强度排序为马褂木 >北美鹅掌楸 >正交F1 >反交F1 。蛋白质生物合成抑制剂取得的间接证据表明 ,水分胁迫状态下双亲RNase活力升高除与细胞质mRNA翻译有关外 ,还可能涉及叶绿体和 或线粒体RNase的释放、活化和 或合成 ,而正反交杂种RNase活力升高可能主要来自细胞质mRNA的翻译而不涉及到叶绿体和 或线粒体。上述实验证据充分证明 ,杂种马褂木正反交F1 杂种具有对水分胁迫抗性的显著超亲杂种优势 ,而正反交杂种中反交F1 的抗性又强于正交F1 。研究结果从水分胁迫抗性差异角度揭示了杂种马褂木强大正向生长、适应性和抗性杂种优势现象形成的分子机理 ,并表明在杂种马褂木杂种优势固定利用实践中必须特别注意反交F1 杂种无性系的选育与开发  相似文献   

11.
鹅掌楸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以湖北省京山县鹅掌楸属种源试验林2个树种鹅掌楸与北美鹅掌楸共20个种源为对象,进行了14 a时的生长和主要木材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北美鹅掌楸的生长优于鹅掌楸,而木材性状则不及鹅掌楸。在胸径、树高、材积、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5个测试性状中,各种源之间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差异,为优良种源的选择奠定了基础。相同试验材料不同试验点的结果存在较大分歧表明:鹅掌楸受到较强的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在进行种源选择时必须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鹅掌楸叶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掌楸叶蜂是对马褂木与东皋长柿林造成严重危害的食叶害虫,本文对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地理种源鹅掌楸幼苗生长适应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南方6省7个不同地理种源鹅掌楸幼苗在南京地区阳生生境中的生长表现,测定了2年生幼苗生长量差异和光合日进程中净光合速率差异。结果表明,就光生理而言,盐津、金平和资源等种源在南京地区的阳生生境中生长状态良好,铜鼓种源则生长较差。  相似文献   

15.
以杂交鹅掌楸不同时期的插穗为研究材料,对其韧皮部中的物质采用水浸提和80%甲醇浸提,进行白菜籽发芽测定,结果表明插穗韧皮部中含有抑制白菜籽发芽及生长的物质,对白菜籽发芽率、平均茎生长、平均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并且不同类型浸提液和不同时期的浸提液抑制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鹅掌楸混合芽的发生和形态建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汝汶  尹增芳 《林业科学》1992,28(1):65-69,T002
本文继中国鹅掌楸花芽分化细胞形态学观察的研究之后,我们又系统观察了混合芽从发生至花器官建成的形态变化、芽的类型和分布以及芽端生长点的细胞形态学,试图为鹅掌楸属的系统学研究、植物性分化的生理学研究和种子品质的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褂木等各5个优良地理种源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建设中推广应用造林.通过对造林地土壤监测表明:采用桤木、马褂木等阔叶树种造林后,林地的土壤改良效果明显,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油桐根腐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守常  肖育贵 《林业科学》1989,25(2):113-119
油桐根腐病是油桐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形态学和培养性状研究表明,致病菌为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Sacc.)。将该菌与国内供试8个腐皮镰孢专化型菌株比较可看出,菌落生长较快,大型分生孢子短而粗,是一种短粗类型。其次,人工接种试验得知,此菌不侵染6科7属7种供试的专化型寄主植物;又经8个专化型菌株接种油桐试验,也不发生侵染关系。此菌仅侵害大戟科油桐属的油桐,是一种专化性病菌。再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此菌与供试菌株的脂酶同工酶的谱带特征和相对迁移率均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将油桐根腐病鉴定为腐皮镰孢一新的专化型,命名为油桐腐皮镰抱(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f.sp.aleuritidis Chen et Xiao f.sp.nov.)  相似文献   

19.
檫木三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运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檫木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湖北省的3个檫木天然小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3个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49.5%,等位基因平均数为1.64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280,群体内杂合体不足,纯合体过量,处于非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