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稻-麦轮作体系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氯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但是含氯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中氯离子含量和盐指数都较高,关于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未见报道。论文旨在明确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变化,探明含氯化肥对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机理,为含氯化肥的科学施用和土壤肥力的保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已开展22年的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采集含氯处理(含氯化肥配合稻草还田,(NPK)Cl+S)与不含氯处理(NPK+S)、以及不施肥对照(CK)和单施化肥(NPK)的土壤,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分析含氯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种类及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长期施用含氯化肥显著降低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等养分的不含氯处理(NPK+S)相比,含氯化肥(NPK)Cl+S稻季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降低为不含氯处理(NPK+S)的35.7%、18.0%、69.8%,麦季土壤分别降低为不含氯处理的31.6%、24.5%、75.6%。主成分分析表明,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作为土壤生物活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优于酸性和中性磷酸酶、硝酸盐还原酶。PLFA分析表明,含氯处理微生物量和种类最低,比等养分不含氯处理PLFA生物量降低24.7%,比对照降低43.2%;施用含氯化肥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及数量,G+细菌显著降低,对真菌和放线菌影响较小;微生物种群量的减少与含氯处理土壤pH降低和酶活性下降有关。长期施用含氯化肥作物产量有降低的趋势,含氯处理比等养分的不含氯处理水稻季产量和周年产量22年平均下降6.8%、3.3%。【结论】长期施用双氯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引起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及土壤生物活性降低,并表现出一定的减产趋势。建议不要长期施用双氯化肥,尤其要避免长期施用氯离子含量高的氯化铵。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蔬菜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11年连续施用含氯化肥(氯化铵),各种植21茬不同蔬菜施用氯化铵的长期定位试验表明:在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氯化铵的施用对蔬菜的产量未产生不良影响。从蔬菜品质看,在施用等量养分情况下,长期施用氯化铵对蔬菜作物的含糖量未产生不良影响,对大多数蔬菜来说,含糖量有增加的趋势,而施用氯化铵较施用硫酸铵处理的Vc含量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3.
含氯化肥是指肥料中含有氯离子的一类化肥,如氯化钾、氯化铵、各种复合肥等。使用含氯化肥时氯离子容易随肥料而带到土壤中,使土壤中盐浓度提高,引起作物的氯害,其至出现烧种烧苗。那么,如何用好含氯化肥呢?  相似文献   

4.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甘蔗和土壤氯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蔗上连续四年施用含氯化肥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含氯化肥的施用对甘蔗的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未产生显著不良影响;蔗叶和蔗汁的氯含量随施氯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氯量对蔗叶和蔗汁中氮、磷、钾含量无不良影响;在第四年,施氯量最大的处理,其0~20cm土层土壤的氯含量较基础土壤仅增加15~17mg/kg;施含氯化肥可使土壤pH值降低。因此,含氯化肥可以在甘蔗上使用,但在酸性土壤施用,应适当配合碱性肥料,防止土壤的酸化。  相似文献   

5.
<正>含氯化肥是指含有氯离子的一类化肥,如氯化铵、氯化钾,也包括以氯化铵、氯化钾为原料配制而成的复(混)合肥、专用肥、配方肥等。含氯化肥是目前生产量和施用量较大的一类化肥,用好含氯化肥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用含氯化肥时氯离子容易随肥料而带到土壤中,使土壤中盐浓度提高,引起作物的"氯害",甚至出现烧种烧苗。那么,如何合理施用含氯化肥呢?1.因作物施用。不同作物和品种对氯的忍耐性差异很大。根据作物对氯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滴灌施肥中传统施氮和减氮的处理对宁夏引黄灌区温棚两年蔬菜的产量、氮素平衡和硝态氮累积及淋洗状况的影响。【方法】试验于2004~2006年在宁夏引黄灌区日光温室条件下,以番茄-番茄-黄瓜-番茄四茬蔬菜为材料,研究滴灌施肥中的传统施氮和减氮两处理对宁夏引黄灌区温棚两年蔬菜的产量、氮素平衡和硝态氮累积及淋洗状况的影响。【结果】在前两茬传统施氮与增(减)氮两处理,对番茄的产量与吸氮量影响不大,在第三、四茬随着施氮量的下调,蔬菜果实产量、总吸氮量受到影响,第4茬番茄产量比第1茬下降了48.7~72.3 t•ha-1;不同施氮处理会造成对当季蔬菜收获后土壤表层0~30 cm NO3--N累积量高,在第4茬番茄收获后,在表层NO3--N累积量比第1茬下降了91.1%~92.2%,同时造成下茬蔬菜收获后土壤NO3--N累积量向下层运移,第2茬冬春茬番茄收获后,在60~90 cm土层NO3--N累积量比第1茬增加了105.4%~137.3%,在第3茬秋冬茬黄瓜收获后,90~120 cm土层NO3--N累积量比第1茬增加了4.8%~30.8%,而120 cm以下土层NO3--N累积变化不大;连续种植四茬蔬菜,有机肥也有向下淋失的可能。第4茬番茄收获后,在有机肥处理和有机肥后效处理中60~90 cm土层的NO3--N累积量比第2茬高22.7%;在黄瓜-番茄种植体系下,滴灌量及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对土壤溶液NO3--N含量有直接影响,表层土壤溶液中NO3--N有不断向下层淋洗的趋势,施氮量高的处理表现的更为明显;四茬蔬菜整个种植体系下氮素平衡,在氮素的总输入项中,以施氮量和灌溉水为主,总输入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素输出项中以Nmin残留为主。【结论】在当地设施蔬菜滴灌施肥条件下,传统施氮量800 kg•ha-1过高并没有使当季蔬菜增产,造成当季蔬菜收获后土壤表层0~30 cm NO3--N累积量高,并对下茬蔬菜收获后有向下淋失的趋势影响,因此采取减量施氮是切实可行的。在有机肥和磷钾肥配施基础上,秋冬茬番茄氮肥推荐施用量在100~150 kg•ha-1、冬春茬番茄推荐施氮量在250~300 kg•ha-1、秋冬茬黄瓜氮肥推荐施用量在400~450 kg•ha-1。  相似文献   

7.
杨晓杰 《吉林农业》2006,(12):18-18
含氯化肥是指肥料中含有氯离子的一类化肥,如氯化钾、氯化铵、农盐等。使用含氯化肥时氟离子容易随肥料而带到土壤中,使土壤中盐浓度提高,引起作物的氯害,甚至出现烧种烧苗。那么,如何用好含氯化肥呢?  相似文献   

8.
在玉米-玉米-大豆的轮作周期中,施等NPK养分的条件下,连续20年施用氯磷铵钾(双氯)复混肥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氯磷铵钾复混肥对玉米的肥效与尿素 普钙 KCl(单氯),尿素磷铵钾(无氯)处理基本相当;对大豆作物,比尿素 普钙 KCl、尿素磷铵钾处理产量分别降低了12.8 kg/667m2和10.4 kg/667m2,均达到了5%显著水准;施氯磷铵钾处理比施尿素磷铵钾处理的玉米、大豆籽粒纯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了8.0 g/kg和19.2 g/kg.对玉米淀粉和大豆脂肪含量无不良影响.连续20年施用氯磷铵钾复混肥处理在0~60 cm土层中氯的积累量为19.1 kg/667m2,0~20 cm土层中最高含氯量为75.0 mg/kg土,未达到玉米、大豆作物耐氯临界值.pH值由6.37下降到4.80,土壤出现明显的酸化现象.施氯磷铵钾复混肥处理土壤交换性钙、镁和盐基饱和度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正>在农业生产施用化肥的环节中,含氯肥料是一类不可或缺的主要肥种,主要品种为氯化铵(含氯离子66.3%)和氯化钾(含氯离子47.5%)两大肥种。氯离子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如下: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氯肥后,氯离子、氢离子两项结合后生成盐酸,大大增强了土壤的酸度,在中性和碱性土壤里施用氯肥后,分解残留的氯离子与土壤中的钙离子结合生成溶解度较大的氯化钙。所以,长期单独施用含氯等生理酸性肥料后,一则导致土壤变酸,使活跃在土壤里的有益微生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含氯肥料对不同质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不含氯肥料为对照(CK),连续5 a定位研究含氯15%肥料(T1)、含氯30%肥料(T2)对3种质地(砂土、壤土、黏土)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壤土0~20 cm土层T1、T2处理和40~60 cm土层T2处理,黏土20~40 cm土层T1、T2处理,其pH值均较CK显著降低。砂土、黏土0~20、20~40、40~60 cm土层的T2处理氯离子含量均较CK显著升高。砂土40~60 cm土层T2处理水溶性盐含量较CK显著降低,壤土0~20、40~60 cm土层和黏土0~20、20~40 cm土层水溶性盐含量随含氯肥料施用量的增加有升高趋势。与CK相比,砂土0~20 cm土层及壤土40~60 cm土层T1、T2处理水溶性钙含量显著降低;壤土20~40 cm土层和黏土0~20、40~60 cm土层T1、T2处理水溶性钙含量显著升高。>0.05 mm土粒占比方面,与CK相比,砂土0~20、40~60 cm土层T1处理和壤土20~40 cm土层T2处理均显著升高,而壤土0~20 cm土层T1、T2处理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
研究山东省设施农业生产体系养分的投入情况,常年施肥的设施菜田土壤肥力变化以及土壤氮、磷累积和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为未来设施菜田清洁生产,降低氮磷流失风险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山东省不同区域设施黄瓜和番茄化肥和有机肥施用情况的调研,以及对种植5、10、15年和20年的设施菜田土壤进行0~100 cm分层取样,以周围粮田土壤作为参照,分别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结果表明:设施蔬菜化肥养分投入量显著降低,有机肥的养分投入量和化肥投入相当,总养分投入量仍然过高,黄瓜氮、磷、钾的总投入量分别为1033、765 kg·hm~(-2)和1068 kg·hm~(-2),番茄为710、503 kg·hm~(-2)和755 kg·hm~(-2);设施蔬菜果实养分输出占总养分投入比例提高,分别为25%(N)、10%(P_2O_5)和29%(K_2O);长年施肥的设施菜田土壤中,硝态氮发生严重淋洗,速效磷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表层0~20 cm土壤中,速效磷含量达到了345 mg·kg~(-1),常年轮作模式种植,加剧了土壤酸化以及速效养分的累积和迁移;40~60 cm是硝态氮向深层土壤迁移和累积的关键土层,主要发生在种植10~15年间;速效磷的累积在前期5~10年,主要发生在浅层土壤0~40 cm,并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逐渐向深层发生迁移,在10~15年间主要表现在深层土壤40~100 cm。设施菜田养分投入量降低,但投入总量仍然过高;长期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会促进土壤速效养分的累积和迁移,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硝态氮和速效磷在设施菜田中由浅层向深层土壤迁移和累积存在时空差异,10年左右的种植年限是设施菜田0~100 cm土层中养分累积和迁移速率转变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2.
以长期定位施肥蔬菜保护地土壤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磷素在剖面上分布特征的 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剖面中均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 势,而且在同一土层内,施有机肥各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不施有机肥各处理。在0-60cm土体内 施有机肥各处理土壤磷素活化系数明显高于对照和不施有机肥各处理。在土壤剖面中施肥各处理有 机磷含量均高于对照,配施有机肥处理也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磷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和长期施用有机肥 是导致土壤磷素向下层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氮管理对蔬菜地硝态氮淋洗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3年(1999~2001)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中国北方露地蔬菜种植中不同水氮管理方式对蔬菜地NO3--N淋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蔬菜生长期内,通过减少灌溉水量不但能够降低蔬菜地水分渗漏量,而且明显降低蔬菜地NO3--N淋洗量。减少施氮量同样明显降低蔬菜地NO3--N淋洗量。说明在蔬菜生产中将施氮量降低到传统施氮量的20%~40%,土壤含水量保持在蔬菜生长的有效土壤含水量的50%~80%,能够明显降低NO3--N的淋洗风险,且蔬菜产量未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比较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化学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综合分析评价土壤肥力质量,探索更加合理的配肥模式,为核桃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共设置5种配肥模式:1)不施肥(CK);2)单施化肥(T1);3)化肥配施有机肥(T2);4)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T3);5)化肥配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T4)。在核桃成熟期,对不同配肥模式下的土壤进行分层取样,测定0~60 cm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模式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T4处理的土壤全N、全P含量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处理,在20~3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硝态N、有效P、速效K含量最高,分别是CK处理的1.60、1.31、1.49、1.27倍(P<0.05);在50~60 cm土层,T1处理的土壤硝态N含量最高,较T4处理高了29.67%(P<0.05);在10~20 cm土层,T1处理的土壤铵态N含量最高,是CK处理的1.43倍(P<0.05);在20~3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pH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30~4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EC值最高,是CK处理的1.11倍(P<0.05)。2)在5~40 cm土层,T4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N、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4)在0~5、5~10 cm土层,各处理土壤肥力质量得分为正,且高于下层;T4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处理。化肥配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可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提高土壤的整体养分水平,防止N素损失及P、K的固定,具有提高土壤肥力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无机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劲峰  崔红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490-5492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耕层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的影响。以玉米品种丹玉16为试材,采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1979~2003年),设不施有机肥区(CK)、低量有机肥区(M1)和高量有机肥区(M2),有机肥施肥量分别为13.50、27.00 t/(hm2.a),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不同时期耕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播种前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耕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含量,这种规律在玉米施肥后以及抽穗期较为明显。多种化肥配合施用也可以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在作物播种前、施肥后、苗期、抽穗期都明显高于单施氮肥处理。在拔节期施用高量氮肥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硝态氮含量和铵态氮含量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高于其他处理。该研究探明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无机态氮含量影响的季节变化规律,为玉米合理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灌耕灰漠土合理施用磷肥,通过土壤培养试验,设置不施磷(CK)、重过磷酸钙基施(TSP)、磷酸一铵基施(MAP-B)、聚磷酸铵基施(APP-B)、磷酸一铵一次性滴施(MAP-D)和聚磷酸铵一次性滴施(APP-D)6个处理,研究磷肥品种和施用方式对土壤有效磷和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磷肥基施处理(TSP、MAP-B和APP-B)的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随培养时间显著降低,MAP和APP一次性滴施处理(MAP-D和APP-D)的5~1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随培养时间呈现增长的趋势。不施磷处理灌耕灰漠土中无机磷以Ca10-P和O-P为主,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47.94%和23.76%。3种磷肥基施处理均提高0~20 cm土层灌耕灰漠土有效磷含量、无机磷总量以及Ca2-P、Ca8-P、Al-P、Fe-P的比例,但以上含量和比例在三者之间(TSP、MAP-B和APP-B)均无显著差异。与MAP和APP基施处理相比,二者一次性滴施处理只显著提高灰漠土 0~5 cm土层有效磷含量、无机磷总量和Ca2-P、Ca8-P的比例,显著降低Ca10-P的比例,提升了0~5 cm土层的供磷能力。综上所述,3种磷肥基施处理均提升了0~20 cm土层的供磷能力,MAP和APP一次性滴施处理仅显著提升了0~5 cm土层的土壤供磷能力,因此生产实践中建议选择价格较低的重过磷酸钙基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土壤有机质及其活性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研究洞庭湖区典型双季稻轮作水稻土总有机碳、全氮积累及其活性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特征,为稻田施肥管理和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国家稻田土壤肥力与施肥效应长期试验平台,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农户习惯施氮磷钾化肥(CF)、施氮钾化肥(NK)、均衡施氮磷钾化肥(NPK)、低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LOM,有机肥氮比例为30%)、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HOM,有机肥氮比例为60%)影响下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积累效应、有机碳氮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比例的变化特征。【结果】26年不施肥0-20 cm土层土壤TOC含量基本稳定,仅较原始土壤增加0.64 g·kg-1,持续植稻可能是其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两土层土壤TOC、TN含量在长期不同施肥后均有显著增加(P<0.05),但其储量仅仅在均衡施氮磷钾化肥特别是与有机肥配施后显著提升(P<0.05)。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变幅分别为64.54-708.76、22.92-92.25、39.06-63.24、10.76-31.87 mg·kg-1,均随土层加深而下降。施肥后0-20 cm土层土壤MBC、MBN、DOC、DON含量提高34.1%-81.8%、56.1%-134.4%、23.5%-42.0%、20.3%-83.2%,20-40 cm土层则分别提高-3.8%-38.1%、32.5%-78.2%、8.2%-37.5%、9.3%-56.8%,施肥对相同土层土壤MBC、MBN、DOC、DON含量的增加效应均表现出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明显优于化肥单施的处理效应,但不同化肥处理间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溶解性有机碳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土层加深,土壤MBC/TOC、MBN/TN、DON/TN数值显著降低,而DOC/TOC值则有所增加。长期不同施肥有利于提升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中活性组分比例,且以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其两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中各活性碳氮组分的分配比例均较CK处理显著提高(P<0.05),且该效应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强。土壤MBC、MBN、DOC、DON两两之间及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容重、pH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与碳氮比、粘粒含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但总体以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所获相关系数高于溶解性有机碳氮。施肥明显提高早、晚稻产量,两土层MBC、MBN、DOC、DON均与周年水稻产量呈现正相关性,但相关系数总体上随土层加深而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洞庭湖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后,相同类型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中活性氮组分含量增加较活性碳组分更明显,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活性,更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氮积累及生产力提升,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更敏感地预测长期施肥影响下土壤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以连作黄瓜土壤为研究对象,夏季休闲期设定接种与非接种根瘤菌还田处理,主栽作物时期设定传统施肥、75%施肥、50%施肥裂区试验,系统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填闲大豆显著增加不同土层pH,降低土壤可溶性盐浓度和速效氮质量分数,且接种优于非接种处理;接种还田50%施肥处理增加秋冬茬土壤pH,降低电导率效果显著;接种还田50%施肥处理黄瓜拉秧期显著增加速效钾质量分数;黄瓜结瓜初期接种还田75%、50%施肥以及非接种还田50%施肥显著增加速效氮质量分数。0~20cm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土层,填闲非接种大豆增加显著,黄瓜初瓜期和拉秧期接种大豆还田下传统施肥显著增加0~20cm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总之,填闲大豆可有效降低夏季休闲期土壤电导率和表层速效氮累积,增加土壤pH,接种根瘤菌大豆还田75%、50%施肥可提供秋冬茬作物较高的速效氮养分。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种植年限对菜田土壤肥力、盐渍化及酸碱度的影响,采集西安市8个涉农区县露地、大棚和日光温室全部菜田共422个样本0~20 cm土样进行了土壤养分及盐分和p H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大棚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露地和大棚蔬菜土壤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变化,日光温室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露地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变化,大棚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露地蔬菜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大棚和日光温室蔬菜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总的来看,随种植年限增长,设施蔬菜土壤养分含量呈不断增加趋势,养分富集十分明显,这与设施蔬菜化肥投入过高有关,必须控制设施蔬菜化肥用量,从而避免肥料的浪费与环境污染。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和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含量和土壤盐分均无显著变化,但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含量是露地蔬菜的2.2~2.3倍,土壤电导率是露地的2.0~3.3倍,说明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和盐分累积十分明显,对蔬菜生产形成潜在不良影响,应通过控制化肥用量加以防控。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和设施蔬菜土壤p H值均无显著变化,两者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