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恩施要实现"2019年整市脱贫"精准扶贫目标,要走文化扶贫之路。要抢抓机遇,争取政策支持,要积极开展文化活动,要打造文化名片,文旅融合,要保护和发展恩施文化并与教育扶贫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3.
交通运输是扶贫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实现农村脱贫的先导性条件。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的力度、角度,从多方面加快农村脱贫脚步。改善农村道路状况是引导并加快农村脱贫的重要手段,是实施交通扶贫的先决条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是打破城乡双重结构,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旅游业有着强大的市场优势和新生的产业活力,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成为当前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的主要措施。但是,在进一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做到制定科学长期的规划、筹集资金、培养从业人员等也是很关键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整合资源,精准制定资金援助方案,并向员工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以期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2020 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年,是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进入小康社会的实现 之年,在全面推进精准脱贫中,产业扶贫是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在精准扶贫中,要立足于实 际,探索一条以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以产业推动脱贫致富、以产业巩固扶贫成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精 准产业扶贫道路。文章从产业扶贫概念和意义为切入点,剖析了当前农业产业扶贫的现状,并基于精 准扶贫视角下探究了农业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以期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缪力 同心打好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在扶贫工作方面重视度大大提高。对此,政府专门成立了扶贫办等相关的工作小组,并且与国家旅游局共同合作,对于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试点开展全面工作。从现在的状况来看,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旅游扶贫对贫困地区的脱贫具有深远的参考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并且成为我国精准扶贫中占比较高的一种方案。本文是以我国精准扶贫为背景,主要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对于旅游扶贫的精准识别,通过探讨等方式方法,找到问题,并且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且结合现状,展望未来,找到适合我国发展的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政策,与我国的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以及潜力进行分析,对于旅游扶贫项目进行了准确识别,分析了旅游扶贫项目的利与弊,以及如何使贫困地区快速发展起旅游业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时期.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培育发展产业也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1].甘肃省永昌县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摘帽",该文以永昌县为例,通过分析该县的扶贫模式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效,表明在后扶贫时代中,以党支部为核心,多方面、多层次的联合发展模式,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等方面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8.
传统意义上对农村扶贫问题的研究.多是以物质贫困为切入点.而忽视了精神贫困和政治扶贫的重要性。对此.本文概括性地提出了扶贫的多种具体途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考  年旻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3):132-133
扶贫不仅要对贫困家庭进行物质帮扶,更要通过心理层面的慰藉和鼓励提升脱贫的志向、能力和信心,扶贫政策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扶贫绩效。在总结部分地区由于扶贫政策原因导致扶贫绩效不高的基础上分析扶贫政策满意度影响扶贫绩效的机理,提出通过提升相关政策的满意度提升扶贫绩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扶贫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为了研究我国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采用灰色关联度来分析我国不同来源和不同投向的扶贫资金与扶贫效果的关联度。结果表明:从资金来源看,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对贫困地区扶贫效果作用最为明显;从资金的投向看,对扶贫效果作用最明显的是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其次是对农户人力资本的投入。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将高作镇作为实征对象,充分围绕高作镇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农业产业扶贫模 式,并总结了高作镇农业产业扶贫的成果,旨在希望通过本研究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贫困农户面临脱贫机遇和陷入极端贫困风险时的生产经营投入决策,对改变贫困状态起到关键的作用。基于贫困地区农户的多期追踪调查数据,采用二分变量Logit模型,分析贫困农户的生产投入决策对贫困状态转变的影响,探讨贫困农户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摆脱贫困的方式,为贫困人口退出贫困的动力寻找理论源泉。结果表明,按照官方贫困线,样本农户的贫困发生率由2006年的20.7%下降到2009年的7.3%,每年的脱贫率为63.2%-71.7%。在农户的生产经营投入中,尽管对小商品经营活动的投入较少,但却得到较高的回报。那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贫困农户,当生产经营投入转向高风险、高回报的小商品经营活动,或提升生产经营投入的多元化水平时,脱贫的概率会显著提高。小商品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增加1倍,其脱贫的概率大约会提高6%;生产经营投入由专业化转向完全的多元化,其脱贫的概率大约提高50%,但这些生产投入决策对那些处于极端贫困的农户却没有效果。研究表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贫困农户可以通过改变生产经营投入决策退出贫困状态。因此,建议政府应该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信用支持,鼓励和引导有一定基础的贫困农户进入高收益的生产经营领域,增加农民的收入渠道。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极端贫困人口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妇女多维贫困度,采用MPI指数的A-F方法,利用2015年福建省妇联"巾帼扶贫"五年攻坚计划专项调研数据,从11个维度对贫困妇女进行多维贫困测量,并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福建省贫困妇女最为严重的贫困状况为9个维度同时存在贫困现象。社会关系、健康、教育、卫生设施、决策权这些维度对福建省贫困妇女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高。龙岩、泉州、漳州、南平等地区在不同维度取值下分别显示贫困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在打造"大扶贫"格局、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落实的时代背景下,应切实发挥农业保险扶贫的作用。选取2009—201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时间序列DEA模型评价中国农业保险扶贫的效率。结果表明,中国农业保险扶贫效率整体较好,但并非逐年有效,且对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存在着投入冗余即资金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最后,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有效推进农业保险扶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广东省“双到”扶贫开发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在全国是一个创举.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对促进帮扶对象脱贫致富发挥了显著作用,提升了扶贫开发的工作效能,把党和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户的帮扶真正落到了实处.作为一种新的模式,目前“双到”扶贫开发还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
生态扶贫作为一项需政府引导、社会融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通力合作的系统性工程,全国各地根据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逐渐走出困境。近几年在内蒙古、甘肃、贵州、山东等地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在生态扶贫的过程中发现,在扶贫方式、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后期成果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亟待解决,从国家与地方政策完善、资金来源、人才储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地域类型划分及减贫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2年最新确定的国家扶贫重点县名单中涉及西南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267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西南地区贫困县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揭示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高程、坡度、人均GDP、少数民族占比、距省府距离等因素的分级和聚类分析,划分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地域类型,针对各类贫困乡村的关键致贫因子,提出减贫脱贫措施。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分异表现为:地势较低,坡度相对较缓的地区,贫困的发生率及贫困乡村的密度相对较低;而地势较高、坡度变化较大的地区,贫困县的分布较为集中;少数民族比重较高、距省府较远的区域,贫困的发生率及贫困乡村分布越广泛;2)通过综合聚类分析,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共划分成九类;3)针对九类贫困乡村的关键致贫因子提出相应减贫对策:深化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并延长产业链;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共进与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短贫困乡村与经济中心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改善其通达状况。  相似文献   

19.
涞源县既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点扶贫县,又是河北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该县通过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技能培训和社会帮扶,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未摆脱农民纯收入低,贫困人口基数大;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落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能缺乏;科技服务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公共服务落后,农民生活质量差的贫困现状,提出需加大扶贫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Two phenomena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last four decades are the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offfarm employment and the progres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China. Although both of them have been well documented in the literature,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two.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that off-farm employment has played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China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not only for China but also for those countries that are trying to reduce poverty. Here, we examine the impact of off-farm employment 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China. Using the data from two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household panel surveys(China National Rural Survey and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Survey), this paper provides supporting evidence that off-farm employment contributes to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China. Specifically, if household participation in off-farm employment increases by 10 percentage points, the likelihood for a nonpoor household to fall into poverty will decrease by 0.88 percentage point whereas the likelihood for a poor household to climb out of poverty will increase by 3.5 percentage points. In a word, off-employment can not only prevent rural residents to fall into poverty but also help those already in poverty climb out of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