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种常见石斑鱼的线粒体DNA酶切物理图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识别5、6碱基序列的17种限制性内切酶,即BamHⅠ、BglⅠ、BglⅡ、DraⅠ、EcoRⅠ、EcoRⅤ、HindⅢ、KpnⅠ、MluⅠ、PstⅠ、PvuⅡ、SalⅠ、ScaⅠ、SmaⅠ、StyⅠ、XbaⅠ和XhoⅠ,对南海海域石斑鱼属(EpinephelusBloch)野生蜂巢石斑鱼(E.merra)、鲑点石斑鱼(E.fario)、青石斑鱼(E.awoara)、赤点石斑鱼(E.akaara)和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RFLP分析。测算出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七带石斑鱼的mtDNA分子大小分别为(18.52±0.21)kb、(18.44±0.21)kb(、18.56±0.18)kb、(18.57±0.19)kb和(18.36±0.11)kb。通过单、双酶切分析,分别构建了蜂巢石斑鱼10种酶共20个酶切位点、鲑点石斑鱼9种酶共17个酶切位点、青石斑鱼8种酶共16个酶切位点、赤点石斑鱼7种酶共12个酶切位点和七带石斑鱼7种酶共13个酶切位点的酶切物理图谱。BglⅡ和XhoⅠ两种内切酶的酶切谱带可作为鉴别这5种石斑鱼的RFLP标记。  相似文献   

2.
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和仔鱼培育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是名贵海洋经济鱼类,活石斑鱼畅销于港澳市场。近年来福建、广东和浙江沿海渔民大力发展石斑鱼钓渔业,以活鱼外销,为国家创汇。随着我国海水增养殖业日益发展及香港企业化网箱养殖石斑鱼,对赤点石斑鱼需求量与日俱增,出现苗种供不应求局面。目前,天然种苗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因此开展石斑鱼人工繁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点石斑鱼(Epincphelusakaara)是名贵的海水经济鱼类之一,因其肉质爽滑、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由于受到近岸海水污染,滥捕的影响,赤点石斑鱼已很少捕获,在我省沿海已接近绝种的边缘。开展对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拯救该鱼类,已是水产业界的当务之急。近十多年来,各国水产工作者也十分重视,对赤点石斑鱼进行过人工繁殖,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 awoara)、赤点石斑鱼(E. 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 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 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 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石斑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斑鱼(Epinephalus)属鲈形目能科,是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水性鱼类,在中国近海有31种,其中,南海有30种,东海8~9种,黄渤海仅1种。目前我国大陆沿海养殖的种类主要有: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等。  相似文献   

6.
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芬  郑松勇 《水产科学》1994,13(5):12-14
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贾芬,冯德庆,刘建,林刚,郑永标(福建神州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350003)郑松勇(厦门水产学院361000)关键词:赤点石斑鱼,配合饲料,营养成分石斑鱼(Epinephelussp.)是沿海夏秋季钓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又是一...  相似文献   

7.
赤点石斑鱼雄性性腺及性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Temminck et Schlegel)是名贵的海产经济鱼类,近年来因钓捕过度,资源日趋衰退。为了开展赤点石斑鱼人工增养殖,我们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的研究。S.M.Tan和K.S.Tan(1974)报道了巨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雌雄同体现象,曾文阳(1982)对赤点石斑鱼性转变年龄作过描述,  相似文献   

8.
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母本,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子一代的形态和生长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一代的生长趋势接近父本云纹石斑鱼,体型和体色接近母本赤点石斑鱼,在室内可以正常越冬。云纹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进行经济型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和赤点石斑鱼(E.akaara,♂)进行了杂交实验,并对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和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显示,杂交子代受精卵为圆形、透明、浮性卵,卵径0.858±0.022 mm,有油球一个,居卵中央;在水温26±0.5℃、盐度32、pH 8.2、静水微充气的孵化条件下,胚胎可以正常发育,共经历了受精卵、卵裂、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6个阶段28个时期,历时25h 15 min完成胚胎发育。统计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的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别为87.3%、91.6%和9.5%。在仔稚幼鱼生长方面,杂交石斑鱼的生长速度介于云纹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之间,快于云纹石斑鱼而慢于赤点石斑鱼,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为石斑鱼种间杂交经济型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以云纹石斑鱼为母本,赤点石斑鱼为父本进行种间远源杂交,对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及越冬作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可以取得杂交受精卵,受精卵的受精率、孵化率均在90%左右,杂交子一代比对照组仔鱼畸形率高;杂交子一代的生长趋势接近母本云纹石斑鱼,体色接近父本赤点石斑鱼,在室内可以正常越冬.云纹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进行经济型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石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我国沿海主要有青石斑鱼、云纹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等,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现将云纹石斑鱼网箱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赤点石斑鱼是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海水网箱养殖的名贵经济鱼类。目前,国内外养殖石斑鱼的饵料主要是小杂鱼和虾蟹等。随着近渔渔业资源减少,作为饵料的新鲜小杂鱼数量越来越少,满足不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福建霞浦进行了配合饲料饲养赤点石斑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石斑鱼属于(鱼旨)科石斑鱼属,其种类有100余种,世界上的暖水海域均有分布。我国产的石斑鱼约有廿多种,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常见的有青石斑鱼(土鲙)(Epinephelus awoara(T.R.S))、鲑点石斑鱼(红鲙)(E.faris(Thunberg))、赤点石斑鱼(E.akaara(T.R.S))等。石斑鱼为肉食性、底栖性鱼类,多栖息于热带及温带底质多岩礁的海域,进行深浅洄游,,但活动范围甚小,喜欢吞食鱼类和虾类,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质嫩等特点,其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体色美,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在港澳地区被视为吉祥之物,享有上等佳肴之美称。目前,在香港,重500克左右的石斑鱼售价达200元港元,若遇传统假节日,售价更高,是一种竞争能力较强的创汇品种。就目前的生产水平看,石斑鱼养殖虽然投资较大,但生产效益高,一般投入  相似文献   

14.
17α-甲基睾酮对赤点石斑鱼性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Temminck et Schlegel)是我国名贵海产经济鱼类。近几年来,因盲目钩捕,在东南沿海资源日益减少。因此,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赤点石斑鱼性腺发育进行周年研究,并开展了人工繁殖和育苗试验。然而,由于此鱼雌雄同体,雌性先熟,在六龄鱼才转变为雄鱼。由此常见因缺少雄鱼无法开展人工繁殖。所以,作者在非繁殖季节,试图用外源性雄激素拌入饵料中,喂低龄和高龄赤点石斑鱼,目的在于诱发其性逆转,现已取得显著的效果,这对于解决雄鱼困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赤点石斑鱼(E.akaara)♂]与其亲本的生长差异。采用形态学测量方法,分别测定了3种石斑鱼体质量和7个形态性状,对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进行通径分析,并分析杂交子代杂种优势。结果显示,3种石斑鱼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体质量与全长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0.932,杂交子代体质量与尾柄高的相关性最高(0.955),与全长的相关系数为0.927;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斜带石斑鱼保留体长、体高、尾柄高和体厚,赤点石斑鱼保留全长、体高和尾柄高,杂交子代保留全长、体高、尾柄高和体厚。对杂交子代杂种优势进行分析发现,体质量平均杂种优势为3.43%,体长平均杂种优势为3.02%,杂交子代同时表现出正向超亲优势和负向超亲优势。该研究表明杂交子代(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的差异要小于赤点石斑鱼,杂交子代形态性状更偏向于母本。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斜带石斑鱼(E. coioides)、云纹石斑鱼(E. moara)、棕点石斑鱼(E. 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全基因组中微卫星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使用Micro-Satellite (MISA)软件对公共数据库中获取的5种石斑鱼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微卫星筛选,分析了微卫星重复类型、重复拷贝类别及核心拷贝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5种石斑鱼全基因组中,均筛选出超过28万个微卫星位点,相对丰度介于271~296个/Mb之间,平均长度在22 bp左右,微卫星数量在全基因组中的占比为0.59%~0.67%,其重复类型数量、占比和相对丰度的分布趋势一致,二碱基重复最多,其次为单碱基,且随着重复单元碱基数目的增加而减少。重复拷贝类别A、AC、AAT、AAG、AGC、AATC、AAAT、AGAT、AATG、AGAGG、AAAAT、AAGAT、ACAGAG、AAANNN和AANNNN (N为除A外其他3种碱基)为优势类别。不同重复类型微卫星的拷贝数变化范围较大,但每种重复类型的拷贝数变化趋势一致,即随着拷贝数增加,微卫星数目随之递减,拷贝数为6和12时微卫星数目出现峰值。其中,各个重复类型中均有拷贝数量尤为突出的位点:鞍带石斑鱼中T、TA和AGACAG分别拷贝502、803和48次,云纹石斑鱼中GAG、CACT和CCACA分别拷贝205、652和111次。5种石斑鱼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鞍带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中存在与其他3种石斑鱼显著差异的重复拷贝位点。本研究可为5种石斑鱼高质量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提供数据参考,并为其基因组进化、遗传变异、亲缘关系和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赤点石斑鱼围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营养价值较高,属于高档优质鱼类。浙江省温岭市于2002年引进赤点石斑进行网箱养殖,获得成功。随后,为探索赤点石斑鱼的池塘高效养殖,笔者又从福建、舟山、温州等地引进自然种苗开展试养,积累了一些技术与经验,现将赤点石斑鱼围塘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赤点石斑鱼的普通变形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2年7~9月在广东省阳西县发生大规模死亡的赤点石斑鱼进行病原学研究,现场调查发现养殖赤点石斑鱼平均死亡率高达80%,病鱼的体征为鱼体体表有轻度溃疡,明显的腹部膨胀。解剖发现内脏严重病变,肠坏死,有少量腹水。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心、肝、肠、脾脏中存在大量的细菌,菌体呈现弥漫分布,透亮,个体为球状或短杆状。从以上器官及血液分离到3个优势菌株,分别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感染健康赤点石斑鱼,筛选出其中毒力较强的1株。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PI20E试剂盒,结合专用电脑软件进行鉴定,确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vulgaris)。用该菌株配制成梯度浓度的菌悬液,再次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对健康赤点石斑鱼进行感染试验,得到其LD50为6.7×104cfu/ml,证实了普通变形菌对赤点石斑鱼具有强毒性,可能是引起这次大规模死亡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9.
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母本、云纹石斑鱼(E.moara)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一代,俗称红云石斑鱼(红云斑)。本文通过活体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溶液,采用头肾细胞直接制片法,研究红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红云石斑鱼染色体数目为48(即2n=4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各1对,2对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20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其染色体臂数(NF)为56,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2m+2sm+4st+40t, NF=56。本研究为红云石斑鱼的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变异,以及杂交后代种质鉴定、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20.
石斑鱼,从其分类上来说,大致有宝石斑鱼、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纵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等,地方名称为:青斑、花斑、条石斑等,属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及砂砾底质海区,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为广东省沿海习见经济种类。它的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丰富,在港、日市场最畅销,内地的各级宾馆酒楼备受欢迎,是筵宴的名贵佳品。其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