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拉克AH油田是一个以孔隙型为主、局部发育缝洞的碳酸盐岩背斜油藏,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和注水开发。结合油井生产动态分析,针对油井见水、含水高和油水关系复杂的特点,根据水油比曲线划分出6种典型产水类型,延伸了产水特征曲线的应用范围。研究表明,以孔隙型储层为主的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类型是水驱开发的关键地质要素,局部受溶蚀塌陷作用的影响。通过储层分类表征,有针对性地制定稳油控水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S86缝洞单元为倒,对塔河油田缝洞单元注水开发进行了研究。选取S86单元内TK835CH2井和TK836CH井作为单元试注井,从示踪剂响应情况、生产动态响应情况、干扰试井情况3个方面对单元井间连通性进行了分析,爿从前期受效情况和注水调整情况对TK836CH-S86井组和TK835CH2-TK743井组的注水效果进行了了分析。实施周期注水后受效井生产效果由坏变好,累计增油27043t。值得注意的是,实施周期注水关键是既要造成地层压力的明显波动,又要保持油藏有足够的驱油能量,需要在注水初期优化注水参数,并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受效井生产动态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3.
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现有测井方法受径向探测范围限制很难发现远离井眼的缝洞储集体。利用偶极横波四分量测井资料,采取波形转换、压振、波幅补偿、波场分离和偏移成像等处理技术,对井周3~50m范围内的地质反射界面进行成像,得到地质反射界面的距离和走向。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裂缝、孔洞及洞穴等地质界面的成像特征,分析了偶极横波远探测技术方法的适用性,建立了反射体的解释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技术及解释模型能有效识别远井眼隐蔽储集体,解释结果与酸压结论一致,为隐蔽储层识别和酸压改造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缝洞型碳酸盐岩是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的主要储集层,油藏的储渗空间主要为规模不同的洞穴、溶蚀孔隙以及各级裂缝。缝洞连通性是油田勘探开发实践中高效井优选的重要依据,连通的大型缝洞集合体是研究的主要目标。缝洞量化描述技术是储层描述中的关键技术,重点解决裂缝量化研究、缝洞连通性以及缝洞体系储集规模等方面的问题。针对研究区缝洞型储层的强非均质性,提出裂缝强度量化描述、裂缝方向量化描述与缝洞体系储集规模量化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缝洞体系连通性进行量化分析,确定连通单元边界,最终指导油藏高效开发井组部署。  相似文献   

5.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且裂缝发育具有强非均质性的特点,钻完井往往需要进行酸压改造储层以期沟通井周缝洞体。根据该区块酸压施工曲线的形态,并结合地质和生产资料,将酸压施工曲线分为:未沟通缝洞体、沟通一定规模裂缝系统、沟通较大规模裂缝系统、沟通天然裂缝4类,以此判断酸压施工对储层的沟通改造效果。在实际酸压施工进行储层改造时,可根据压力曲线的变化形态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施工参数,以达到有效沟通储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多样多期的地质成因和内部强烈的非均质性,使得常规建模手段难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结合地质体特征和地震相,运用聚类分析技术实现缝洞集合体的几何结构建模;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测井资料少、储层内部结构复杂和非均质强的特征,将地质统计学地震反演技术用于储层岩相和孔隙度建模工作中,针对塔里木盆地典型区块缝洞集合体建立静态模型,实现其定量地震描述;进一步利用单井与井组内动态数据,修正缝洞体的规模、边界和连通性,研究成果指导了基于缝洞集合体井位的高效部署、高效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碳酸盐岩不同储层类型酸压后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立了G函数曲线评价、裂缝净压力双对数曲线评价、酸压后不稳定试井曲线评价等3种酸压压降评价方法,分析了3种评价方法对储层特征定性判别的系统评价体系,定性地判断出井周围的缝洞发育情况,有效地指导下一步的酸压设计和施工。以某井区A井酸压施工层段为例,运用3种评价方法对储层特征有较明确的认识,建立了一套酸压压降评价方法对储层特征判别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塔中Ⅰ号气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在衰竭式开发下采收率低,需要采取注水注气方式来提高采收率。首先,运用离散裂缝方法针对不同储层类型的理想模型建立了相应概念的地质模型;其次,根据不同储层类型及不同油气藏特征而采取注水或注气开采方式下的采收率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进行综合对比,得出适用于不同凝析油含量和不同储层类型情况下的合理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油田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地层由于长期开采,地层压力逐渐降低,缝洞较发育,经过频繁酸化酸压改造后,形成了超低压的缝洞型漏层,经常发生恶性井漏,严重影响了该区块的开发进程。为此,分析了碳酸盐岩地层堵漏难点及相应的堵漏措施,结合中古X-H7井的漏失情况,制定了投球综合堵漏的技术措施。采取向漏层投不同尺寸的树脂球,树脂球通过初步架桥将大型缝、洞改变为小的缝隙,并配合加入雷特超强堵漏剂的酸溶性综合堵漏浆进一步封固,有效封堵内外漏失通道,并具有较高的承压能力,最终实现堵漏设计目的。投球综合堵漏技术在中古X-H7井成功实践,验证了该工艺在解决塔中地区大型缝洞引起的恶性漏失的可行性,将为后续该区块堵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针对区块葡I4及以下油层埋藏深度大、储层发育差、动用程度低等特点,在区块葡I4及以下油层开展了分压注水试验:上部油层采取周期注水,下部油层提高注水压力,克服薄差储层的启动压力。试验结果表明,分压注水可以提高油层的吸水能力,改善油层动用状况,对特高含水期水驱精细开发、高效注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发现和探明的古潜山油气藏储层为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碳酸盐岩,其储集空间以孔洞、裂缝为主,潜山内幕有效储层与致密层并存,非均质性强,物性横向变化较大,裂缝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主导因素,因此裂缝预测对该区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了应用体曲率属性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进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预测和刻画了储层缝洞体系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油田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同时也为类似地区的储层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缝洞型油藏仍采用常规油藏数值模拟器的现状,提出了更符合缝洞型油藏大尺度缝洞体流体流动规律的等效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是在分析缝洞型油藏储渗空间类型和流体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对大尺度缝洞体等效渗透率大小的确定和分布进行研究。分析表明对大尺度缝洞体进行等效模拟时可以基于Possuellie方程设置等效渗透率近似值;通过模型方案对比,在采用渗流模型等效模拟 Darcy-Stokes模型时,等效渗透率分布应设置为缝洞体中间大、边部小。该方法从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规律的角度出发寻找到了对大尺度缝洞体等效模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塔中奥陶系油气藏为礁滩型和层间岩溶储集体控制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准层状凝析气藏,整体富气局部含油,储层非均质性强,相态特征复杂,气油比变化大。通过对塔中I号气田气油比变化特征,划分出基本稳定型、上升型、波动型和先升后降型4种气油比变化类型。分析了不同变化特征的主控因素,储集空间类型、驱动方式、相态变化及钻井轨迹是影响气油比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结合生产需要,提出了根据气油比变化在该气田的应用方法,如出水预警机制、钻井轨迹优化、提高采收率对策等。  相似文献   

14.
赛51高产碳酸盐岩基岩油藏的发现,揭开了二连盆地大规模勘探潜山油藏的序幕。对赛汉塔拉凹陷前中生界基岩油藏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前中生界基岩与下白垩统断陷湖盆的有机结合是基岩油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基底结构、基底岩性及地层层序、构造发育史和下白垩统断陷湖盆的发育情况等区域地质背景,决定了基岩油藏的形成特征:中生古储的流体源、高产风化壳储集体、多层状储盖组合、右旋剪切应力场控制下的圈闭模式。  相似文献   

15.
涠西南凹陷基底灰岩潜山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多幕、多重性质的构造运动,平衡剖面技术与地球物理手段相结合,对涠西南1号断层带储层发育有利区带进行预测。通过盆缘向盆内,结合露头和钻井信息进行地层对比,分析了凹陷自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发育史。研究认为,涠西南1号断层带与2号断层带构造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号和2号断层是印支期所形成的逆冲断层,在后期(新生代)负反转回滑所形成。缝洞类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印支期挤压和新生代张裂所形成的构造缝;另一类是印支期挤压和新生代张裂所形成的古地貌后的岩溶作用形成的缝洞。通过建立三维岩溶模式、地震属性等手段,对两类缝洞的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深部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是目前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孔、缝、洞发育,井壁失稳一直是困扰深部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的突出问题.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区块深部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为背景,系统介绍了其工程地质特征及井壁失稳情况,从井壁失稳机理和井壁稳定控制方法2个方面对国内外深部碳酸盐岩地层井壁稳定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复杂的地应力环境、天然裂缝发育导致的岩体力学强度劣化是深部碳酸盐岩地层井壁失稳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提高钻井液封堵和化学固壁能力,合理优化钻井液密度和工程参数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井壁的作用;建议深化深部裂缝性碳酸盐岩地层热流固化多场耦合井壁稳定分析模型研究,深刻揭示井壁失稳机理,加快研发耐高温高强度井筒固壁核心处理剂,从而有力保障深层超深层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气温上升,鱼池需经常加注新水增氧。若改进常规注水的老方法,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减少鱼病发生都会取得明显效果。1.改白天注水为夜晚注水。夜晚1~2时或3~4时注水,能提高塘水溶氧量,改良水质,控制缺氧浮头,对防止泛池及病害发生都有明显效果。而且,与农村一般夜间供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过程中,油井一旦见水便迅速水淹,缺少立竿见影的控水稳油方法和手段,这类油藏后期开采的难度极大。通过对雾迷山组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井生产特征、产量变化规律及采取的降压开采方式生产动态进行分析,结合该类油藏的双重介质特征及油水井的开发规律,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及数值模拟技术,评价了该油藏的开发效果,并提出了后期开发进一步深化挖潜的措施。研究认为采用继续注水同时适当提液的方式进行降压开采,可更好地把中、小缝洞及岩石系统的生产潜力进一步提升,抑制含水上升和产量递减,可进一步挖掘基质剩余油、提高原油最终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针对塔河油田六区缝洞型油藏采取综合挖潜技术,即对高含水井储层实施堵水或转层酸压技术、对多井单元实施整体注水技术,同时部署直井和侧钻井提高采收率。结果表明,采取综合挖潜技术可以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以长垣外围葡萄花油田某水平井为例,依托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尝试应用几种常见的水驱特征曲线计算可采储量,分析开发动态,讨论改进措施。水平井可采储量在1.2×104t左右,采出程度不足50%,开采潜力巨大。含水率变化表现为"厂"型见水特征,具有见水早、见水后含水上升快、高含水期长等特点,指示点状见水局部水淹模式,伴有部分稳定水驱特征,产生机理可以解释为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注水单点突进造成局部单向水淹,这也进而造成投产早期开发曲线高于理论曲线。后期随着连通注水井转为短周期间注,含水率变化渐趋稳定,实际开发曲线逐渐向理论曲线靠近,显示开发效果好转;不过含水快速上升趋势未变,暴性水淹风险尚存。为此,有必要采用"层内均衡注水、层内温和注水"的原则,前者对应措施包括完善注采井网,吐水、酸化解堵增注,关闭与油井连通性好的水井或进行间注;后者实现手段为小流量、低压力、短周期注水,超前注水,及时根据含水特征调控油井生产压差和采液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