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把渝西打造成"重庆、成都非去不可"的旅游增长极。本文正是基于渝西地区特殊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业态,分析了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发展优势和机遇,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助推渝西农旅融合发展,提升现代农业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渝东南的地理概况,引入了旅游审美的内涵及"概率筛选"效应,分析了渝东南旅游景观的特点,进而从民族建筑美、民俗风情美、历史文化美、饮食特色美的基本美学形态方面,对渝东南民俗文化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和阐释,认为运用旅游美学分析认知民俗旅游资源的独特价值,并在旅游开发中将其显示出来,有助于渝东南旅游文化特色之美的保存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旅游开发的不同主体,分别从政府、旅游企业、普通民众角度,就渝东南民俗保护与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60-162
草莓是经济效益高的浆果类果品,近些年中国草莓产业发展迅速,为主产区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梁平是重庆打造渝东北特色生态涵养区的重要战略区域,它有着集旅游和观光一体的独特先天条件。阐述重庆梁平草莓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探讨梁平草莓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依据重庆市委对渝东北新的功能定位,文章选择城口、巫溪、巫山、奉节、云阳5县作为研究渝东北山区的代表区域,立足于对渝东北山区"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探讨,通过分区调查,结合法定统计数据,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一村一品”生态旅游竞争力识别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渝东北11个县(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该区域每个县(区)的"旅游基础因子""一村一品旅游因子""农民生活因子"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万州旅游基础因子和旅游综合竞争力最强;开县、云阳、奉节等3县的"一村一品因子"很强;梁平县、垫江县、忠县的"农民生活因子"很高;城口县、丰都县、巫山县、巫溪县的综合评价较低;最后提出了提升该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渝东北11个区县甘薯生产和品种应用情况,对甘薯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甘薯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渝东北甘薯产业发展及品种推广建议:积极引进培育甘薯加工企业,大力开发甘薯精深加工新产品;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品种,建立健全种薯种苗繁育体系;统筹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科技服务力度。  相似文献   

7.
云阳县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村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产业,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本文以渝东北云阳县乡村旅游发展为例,分析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促进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重庆市2008年、 2013年和2018年A级景区点位数据,从重庆市及四大片区两个视角出发,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变.结果表明:重庆市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总体布局"西南密,东北疏"; 10年间主城片区以及渝东北片区景区分布先分散后极化,渝东南片区以及渝西片区景区不断聚集,并且聚集程度逐渐加深;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分布的高密度区不断从主城片区扩散,基本形成覆盖主城片区及渝西片区的全域核心密度圈;景区分布重心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略有偏移;地形地势、旅游政策、经济水平以及交通格局对A级景区的空间凝聚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旅游精准扶贫是依托旅游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是长远收益的扶贫、是有产业集聚的扶贫、是有尊严的扶贫。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区域之一,也是重庆市重点扶贫区域之一。渝东南地区通过精确识别,精准扶贫,加强对贫困对象的正确价值引导,产业融合,实施"旅游+"的产业扶贫路径,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实现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是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市分为两部分:以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为半径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三峡库区为主的“渝东北翼”和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的“渝东南翼”。“两翼”地区包括17个区县,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农村人口、80%的贫困人口,有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1个市级贫困县。  相似文献   

11.
成渝区域乡村旅游基地构思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爱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779-4780
通过分析成渝乡村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建成渝中国最大乡村旅游基地的构思,指出加强成渝区域合作,推进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品牌、增强竞争力和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两个指标对重庆市36个二位数工业行业的空间集聚情况进行了考察和定量测算。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资源密集型产业、知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情况较明显,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较分散;一小时经济圈内各产业企业集聚显著,渝东北、渝东南翼只有在某些资源型产业占有一定的份额,这与一圈两翼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7):259-260
旅游城镇化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旅游城镇化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使得当地居民产生"趋"与"避"的双重心里。通过深入分析造成"趋"与"避"的主要原因,提出缓解趋避冲突,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重庆渝东北翼是一个地理条件特殊的地区,也受着经济极度落后的制约。选取合适的指标对该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结论,并为该地区如何推进城市化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气象为农服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重大.为进一步提高渝东北山区气象为农服务水平,现在深入分析渝东北山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提升渝东北山区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防能力、完善渝东北山区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助力渝东北山区的农村气候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气象支撑渝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渝东北基...  相似文献   

16.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ESDA方法和区域粮食增产潜力测算,探究粮食单产空间差异变化及空间格局演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粮食均衡增产潜力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间,重庆市粮食单产变动态势呈现"V"型,2007年单产水平最低。(2)重庆市粮食单产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总体差异贡献度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区渝东南区,区域差异为渝东北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区。(3)研究期间,粮食单产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4)重庆市可划为3个一级、8个二级均衡增产类型区,粮食单产增产潜力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区渝东南区,总增产潜力表现为渝东北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区,全市总增产潜力为4.20×10~6 t。  相似文献   

17.
保定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红色文化闻名,生态优势明显,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先天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随着建立京津冀"大旅游"格局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保定作为京津翼协同发展的中心城市,如何借势借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当前保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就保定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改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保定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重庆区域发展不均衡,以三峡库区为主的“渝东北翼”和以武陵山区为主的“渝东南翼”集中了全市8O%的贫困人口,城乡收入差距很大。2010年2月21日,重庆市政府召开会议,重庆统筹城乡从“最不发达板块”发力,在“两翼地区”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市长黄奇帆表示,到2012年,全市“两翼”地区300余万农户,近1000万人,95%都将通过林业经济的发展实现1万元的增收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2016年中央七号文件也提出"加快发展旅游、养老、健康、文体、休闲等产业,把东北地区建成世界知名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沈阳作为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其凝聚力、辐射力、带动力都对东北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战略为沈阳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释放了一系列政策红利,沈阳市应乘势而上,加快  相似文献   

20.
依据重庆市委对渝东北新的功能定位,文章选择城口、巫溪、巫山、奉节、云阳5 县作为研究渝东北山区的代表区域,立足于对渝东北山区“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探讨,通过分区调查,结合法定统计数据,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