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20个切花菊品种抗旱性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个切花菊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对其进行干旱处理(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左右),测定了与抗旱性相关的6个指标:茎粗、株高、根冠比、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并利用方差、主成分、隶属函数和聚类对多指标变量进行分析,全面评价了20个切花菊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与切花菊抗旱性相关的6个指标经主成分分析被提取归纳为2个主成分,其中茎粗、株高、根冠比、RWC和MDA胁迫指数与切花菊抗旱性密切相关。采用聚类分析法将20份供试材料的抗旱性分为高抗旱、抗旱、低抗旱、不抗旱4个等级。其中,‘南农雪峰’为高抗旱品种,‘南农墨桂’‘金莲’‘南农红雀’‘风车菊2’‘小丽’‘南农玉珠’‘切花红’‘韩4’‘南农霞光’‘风车菊1’‘青心红’和‘南农双艳’12个为抗旱品种,‘南农小丽’‘精心之诚’‘韩2’‘金秋’‘南农勋章’和‘南农红枫’6个为低抗旱品种,‘南农惊艳’为不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2.
以南农紫星、南农粉樱、南农顺发、南农金桂、南农红袖和南农红雀6个切花菊品种为试材,用170mmol.L-1NaCl溶液处理幼苗,测定受害叶片比例,结合形态观察初步评价6个切花菊品种苗期耐盐性;通过株高生长抑制率、叶绿素含量、叶片电导率、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测定,探讨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与耐盐性关系。结果表明:南农红雀、南农金桂、南农顺发、南农红袖耐盐性较强,南农紫星和南农粉樱耐盐性弱;根据叶片盐害程度可以对切花菊耐盐性进行评价;叶片盐害程度、株高生长抑制率、电导率的变化率、SOD活性及变化率可以作为切花菊耐盐性评价的指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形态学水平上研究切花菊叶片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对189个切花菊品种的12个叶部性状进行观测和统计,包括性状的分布分析、性状在品种内的稳定性和品种间的差异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叶长、叶宽、叶长/叶宽、顶生裂片相对于叶的长度、最低位一级裂刻深度和叶上表面绿色程度的数量性状符合正态分布。质量性状在品种群内的分布都不均匀。叶长、叶宽、叶柄相对于叶的长度、叶柄与茎的夹角、叶上表面绿色程度和叶基部形状,这6个性状同时符合品种内稳定性好和品种间差异明显的要求。对叶部形态影响最大的性状主要是顶生裂片相对于叶的长度、最低位一级裂刻深度、叶边缘锯齿数量和叶基部形状。叶部性状综合得分较高的品种有‘南农凯歌’‘南农朱雀’‘南农单金翠’‘南农紫庐’‘南农金焰’‘南农粉葵’‘欧元黄’和‘南农凯悦’等。[结论]切花菊叶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顶生裂片相对于叶的长度、最低位一级裂刻深度、叶边缘锯齿数量和叶基部形状是引起切花菊叶部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采用层析分析法构建多头菊切花综合评价体系,对8个品种切花多头菊进行综合评价,探索不同品种在赣南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8个多头菊切花的扦插成活率差异不明显,其中6个品种均可在赣南地区栽培,但各品种的切花品质存在差异,黄金岛、安葵、闪耀红等3个品种品质最佳,吉姆橙、波波粉表现最差,不宜在赣南地区大面积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5.
切花多头菊新品种不同定植期特性及品质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浙北地区平地设施栽培的切花多头菊新品种,对7个多头菊品种的5期定植期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测量和评分,并初步建立切花多头菊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切花多头菊品种在5个定植期中生育期和光反应周期均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情况,而开花率中大部分品种均无变化,只有艾丽微风和时光在低温定植期出现极显著下降.花枝数和花朵数随着定植期的延迟而出现下降趋势,而部分品种的叶片数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情况.不同多头菊品种的叶片大小差异较大,所以定植期的影响差异各有不同.花枝长、花序长度和株高等伸长性性状均对低温出现敏感,第5定植期性状均受到抑制,长度缩短.通过切花多头菊的综合评价模型,发现自育多头菊新品种都市霞光综合性状优良,适合浙北地区多个季节设施栽培.  相似文献   

6.
多头切花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建立多头切花菊品质综合评价综合体系,为快速筛选优良品种和新品种引进与选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09年和2010年通过大田试验对收集保存的160个多头切花菊品种主要品质性状进行观察统计,并应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法建立评价体系。【结果】应用专家咨询法并结合其它观赏植物评价体系,筛选出11个对多头切花菊品质性状影响较大的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定量评价,其中株型对多头切花菊品质影响最大,其权重为0.228;花色次之,其权重为0.150;分枝长度居第3位,其权重为0.132。对160个多头切花菊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为,优等级品种41个,占25.63%;良等级品种71个,占44.38%;中等级品种35个,占21.88%;差等级品种13个,占8.13%。【结论】品种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经验相符,表明应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法建立的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对多头切花菊品种进行评价和分级。  相似文献   

7.
金玉蝶是以辽菊1号为母本、比华利14为父本,经人工杂交得到的黄色托桂型多头切花菊新品种。该品种生长势强,出花率高,抗锈病、蚜虫。适宜在辽宁地区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8.
适于秋季基质栽培的切花多头菊品种筛选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合浙江省秋季基质栽培的切花多头菊品种,对引选的多头菊品种进行基质栽培,依据切花菊评价标准和菊花DUS测试技术,对48个品种的16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测量和评分,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影响因子的综合权重,对所有品种进行打分和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23个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
对8个切花菊品种进行花粉超低温保存,并比较其超低温保存前后的花粉活力和杂交结实率。结果发现,4个切花菊品种Amedia、Menalisa Pink、CA-154、CA-249的花粉超低温保存后的花粉活力没有显著变化,3个切花菊品种Lisbon、Florange、CA-7的花粉超低温保存后的花粉活力显著降低,1个切花菊品种CA-308的花粉超低温保存后的活力显著升高。将超低温保存的切花菊品种Lisbon和CA-7的花粉用于田间育种,保存了1个月和1年后的花粉结实率和新鲜花粉相比没有显著变化。Lisbon和Florange这2个品种的花粉超低温保存后存在多重花粉管现象,但不能判定超低温保存是引起此现象的因素。说明超低温保存技术用于切花菊花粉的保存和杂交育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张黎  汪洋 《农业科学研究》2011,32(4):6-9,50
以8个品种切花菊多头无根苗为试验材料,进行扦插育苗试验,将培育的种苗定植后,探讨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对光照处理和激素处理的反应,通过对不同品种生长发育性状和物候期等的比较,分析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筛选出适宜本地区栽植的品种;并对其栽培管理及花期调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个切花菊多头品种扦插成活率无差异,各品种均适合宁夏地区栽培,但品种之间有差异.庞奇、粉色罗西、鲑色罗西表现最好,依次为库噶、华沙、碧松,华尔兹翎羽、沙芬.  相似文献   

11.
多头切花菊新品种的引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性状优良,适合在连云港地区推广的多头切花菊品种。[方法]引进39个多头切花菊新品种试种,并根据切花菊评价标准和菊花DUS测试技术,对主要性状进行测试,最后建立一个综合评分模型来评价。[结果]筛选出得分在2.5(含2.5分)以上的18个优良品种,得分在2.0~2.5(含2分)的17个保留品种和低于2.0分的4个品种。[结论]筛选出的18个优良品种可在连云港地区根据花色和瓣型的不同需求组合进行商品生产和种苗繁育。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适合浙江省秋季基质栽培的切花多头菊品种,对引选的多头菊品种进行基质栽培,依据切花菊评价标准和菊花DUS测试技术,对48个品种的16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测量和评分,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影响因子的综合权重,对所有品种进行打分和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23个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3.
切花菊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主要以常规人工杂交的方法对切花菊新品种进行了选育,采用40个品种菊配成72个组合,获得885株一代杂种单株,从中初选出夏菊72个,国庆菊235个,早秋菊60个,经过复选,共选出切花菊15个品种,其中夏菊3个品种,国庆菊10个品种,早秋菊2个品种。它们均具有植株高,茎秆挺直,花型圆整,花色鲜艳,叶质厚硬,叶色深,生长势强等优良性状。本文并对切花菊新品种选育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多头切花秋菊品种rossi黄和红菊复色进行杂交的F1代群体(108株)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对切花菊杂交F1群体的花部、茎部、叶部共17个观赏性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菊花的F1杂交后代进行遗传以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杂交群体表型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18.22%~62.99%之间;杂交F1群体部分性状具有相关性,且全部是正相关;该杂交后代群体的花径、梗长、株高、叶柄长度由一对主基因控制;舌花、瓣长、瓣宽和叶厚由2对主基因控制;其他性状显示无主基因控制。舌状花瓣数、瓣宽、梗长、株高、叶厚的主基因遗传力均大于50%,属于高度遗传力,受环境影响较小,在早期世代即可进行选择。本研究初步明确多头切花秋菊杂交F1群体观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效应与遗传变异,对多头切花秋菊的杂交育种和亲本选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2013,(11):26
南农香槟由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杂交选育,2010年育成,属单瓣型多头切花品种,适宜江苏省菊花产区种植,每亩产切花25000万枝/茬。株型直立,茎强直,株高110厘米。叶色深绿,不易枯萎。花簇轮廓呈圆柱形,每枝着花13~18朵。单瓣花型,花径3.5  相似文献   

16.
利用石竹属的种质资源于1997-2006年进行香石竹杂交育种试验,对部分杂交组合的亲和力、子代部分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个种内杂交组合亲和力较强,3个种间杂交亲和力较弱,但授粉均能成功;杂交后代的花色、株高性状分离广泛,较偏母本性状.试验筛选出的3个新品种‘林隆2号’、‘林隆3号’和‘四季红,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具有一定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鹤顶兰属种间和属间进行6个组合的杂交试验,并统计其有胚率、着色率和无菌播种萌发率.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所得种子的有胚率、着色率和萌发率均差异显著,其中,有胚率最高的为银带虾脊兰×鹤顶兰,着色率最高的为中越鹤顶兰×保禄鹤顶兰,萌发率最高的为鹤顶兰×黄花鹤顶兰;(2)鹤顶兰×黄花鹤顶兰组合后代,在外部形态、着色率、萌发率方面均优于鹤顶兰同株自花授粉所得的种子,说明鹤顶兰与黄花鹤顶兰的杂交亲和力较强;(3)鹤顶兰与虾脊兰属植物进行属间杂交是可行的,但其杂交亲和力显著低于属内种间杂交亲和力.该试验为鹤顶兰属植物杂交育种中选择合适的亲本、缩短育种周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切花多头菊品种基质栽培应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切花菊评价标准和菊花DUS测试技术,对引种、自主繁育的36个切花多头菊品种进行17个农艺性状观察测量、评价和分析,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切花多头菊品种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高尔夫、艾丽惊喜和艾丽金芝等20个品种适合浙江平地设施基质栽培。基于表型性状聚类结果,在遗传距离20处可分为4类,第1类占参试品种数的86.1%,表现生育期稳定,光周期反应时间适中,有利提高切花品质,这为1年多季栽培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便利。主成分分析表明,分枝数、株高、叶片数、花序长和叶刻深度等性状是造成多头菊种质资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视为创新育种种质资源评价和亲本选择的主要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基于通过人工杂交方法开展切花菊新品种选育研究,采用60个夏秋菊、秋菊品种配成90个组合,获得3083株F1代单株,从中初选出夏菊22个,早秋菊109个,秋菊160个,经过复选,共选出12个切花菊品种,其中4个备案定名为辽菊系列新品种,2个为早秋菊品种,2个为秋菊品种,均为托桂系列,植株高,茎秆挺直,中等花型,重瓣,花色鲜艳,叶质厚硬,叶色幂,生长势强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20.
利用‘神马’、‘优香’等5个切花菊品种组配成6个杂交组合,进行其杂交F1代花序直径、小花数目、株高等若干性状的统计分析,研究切花菊杂交F1代若干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与双亲相比,切花菊杂种一代的花期分离广泛,多介于双亲之间;父母本各花色遗传潜能的大小为:白色粉色黄色绿色,且白色表现出较强的偏母性遗传特点;杂种总平均花序直径、舌状花数目和筒状花数目分别相当于亲中值的85.3%、83.5%和93.6%,但不同杂交组合的杂交优势不一样,且优势表现程度依组合而异;花瓣长度、花梗粗度、株高、茎粗度表现出一定的减小趋势;各性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根据育种目标所确定的对切花菊性状的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