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家蚕母种继代蛾区选择方法对种性维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保持生产实用家蚕品种的优良性状,在家蚕母种继代繁育中采用5种选择方法选择继代蛾区,探讨种性维持效果。分析8年12代及F1代的成绩表明:所有性状以保持种性为主,采用选留平均数上下1个标准差范围内蛾区的稳定化选择和以茧丝质指标在平均数-0.5~1.0标准差范围内选择,并结合健康性指标选留高值的综合选择,有利于家蚕母种的种性维持。  相似文献   

2.
家蚕品种的种性维持,是指蚕品种固有的优良数量性状、经济性状在繁育过程中的延续。当前桑蚕种的繁育制度是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原原种繁育既要为蚕种良繁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原原种,同时也要选留母种继代,因而也担负蚕种的种性维持工作。蚕品种的种性能否保持,关系到该品种能否在蚕丝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及其使用寿命的长短。  相似文献   

3.
《四川蚕业》2015,(4):26-28
通过对夏芳、秋白蚕品种不同交配型式孵化率的统计分析,对不同品系间的孵化率除夏芳A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其他品系各交配型式间孵化率无极显著差异,其遗传基础基本稳定;异小系的孵化率显著高于同胞(同母号同蛾区自交,下同)和半同胞交配(同母号异蛾区交配,下同),说明异小系交配后或多或少存在有杂交优势的倾向,在确定母种继代蛾区后,应以半同胞交配为主,在蛾区间或者某些性状发生较大变化时适当采用同胞交配,有利于品种性状的维持;因此在母种继代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交配型式,可有效提高其孵化率水平。  相似文献   

4.
《四川蚕业》2017,(1):50-52
<正>家蚕品种的种性保持是指蚕品种固有性状在繁育继代过程中的延续。蚕品种的种性能否保持,关系到该品种的推广使用寿命,更关乎蚕品种在蚕桑生产中的经济价值。四川省凉山州蚕种场是我省唯一的地区级选原普三级蚕种场,蚕种的繁育制度是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在原原种繁育中既要为原种繁育提供所需的原原种,同时也要选留原原母种继代,因而担负着蚕品种的种性维持工  相似文献   

5.
不同选配方式对蛋鹌鹑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4对彼此无亲缘关系的粟羽鹌鹑,组成4个家系,每个家系后代各随机取3对全同胞随机分成3组,以尽量保证各组遗传背景一致。分别进行全同胞交配、混群自然交配、家系间杂交3种方式连续交配2代,4人探讨不同选配方式对蛋鹌鹑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全同胞近交2代显著降低后代生产性能,混群自然交配则有部分指标显著低于家系间杂交组,提示在种鹌鹑生产中尽量少使用近交或自然交配,有利于保持品种优良性能。  相似文献   

6.
夏芳X秋白是西南农业大学和重庆市蚕桑站等单位协作选育的夏秋用蚕品种,1994年3月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目前已作为夏秋用当家品种在重庆市、四川省大面积推广.普种以其“好养、高产、优质”深受蚕农和缫丝厂欢迎.1994~1998年在我校繁育母种、原原种、原种.该品种在繁育过程中表现出纯种孵化整齐、眠起齐一、健康性好、抗高温能力强、老熟快而整齐、茧色白、丝质优、发蛾集中、交配容易、产附较好、繁育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7.
李小英 《四川蚕业》2008,36(3):37-37
家蚕夏秋用推广品种夏芳×秋白,自1994年经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以来,在四川省、重庆市等地呈规模推广,对蚕丝业健康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近年来,该品种在繁育过程中,发现华系夏芳母种、原原种、原种,蛾间、蛾内出现卵色驳杂的变异现象,表现出较大比例淡颜色卵(肉色)。该类卵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孵化不整齐,严重地影响了该品种的实用经济价值。采用传统的母种继代时单一淘汰变异卵的方法,连续几年未能解决问题,在种性维持中遇到了难题,2000年代方银、朱勇等对夏芳变异卵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在探明变异卵遗传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选除变异卵的纯化品种性状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8.
原原母种繁育是家蚕良种繁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原原母种繁育不仅影响着以下各级蚕种繁育的质量,影响一代杂交种在丝茧育中的表现,甚至影响到新品种的使用年限,保持和提高种种性是延长品种使用年限的有效方法,本人经多年的繁育工作中得出:选择是保持和提高原原母种种性的关键,而卵期和茧期的严格选择加合理的组合交配方式及建立品种内小系是提高原原母种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家蚕品种退化的内因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杂合性,外因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操作。有效防止家蚕品种退化要求一线技术员对种性认知能力强、责任心强、执行《技术规程》能力强,严格遵循遗传规律,把好引种关、防混关、数据关、环境关、复壮关、继代选择交配关,减少继代次数,能有效地防止种性退化,充分发挥品种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0.
9·芙×7·湘是我国目前推广量最大的家蚕品种之一。为了比较该品种不同地方品系的生产性能与繁育性能的差异性,分别引进了家蚕9·芙×7·湘粤系和桂系原原母种,与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繁育继代的生产品系展开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湘系原原母种在产附,孵化,经济性状,强健性方面综合性状优良,其一代杂交种的虫蛹统一生命力最高、一茧丝长最长、净度最优。粤系一代杂交种在解舒丝长、解舒率、出丝率等丝质成绩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不同蚕品种用山莴苣Lactuca indica L.饲育的适应性差异,为选育适应性强的蚕品种提供参考。从收蚁开始用山莴苣饲育,调查24h疏毛率、90%个体死亡时间、1~3龄的发育经过和眠蚕体重。供试的20个蚕品种对山莴苣均具有良好的摄食性,疏毛率都在99%以上。但不同蚕品种的存活时间、发育经过和眠蚕体重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杂交种的适应性优于原种。结论:不同蚕品种对山莴苣的适应性存在最著差异,90%个体死亡时间和眠蚕体重是衡量适应性的有效指标。通过用山莴苣累代饲养和系统选择,可以提高后代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贵蚕七号组合原蚕781×57A和7532×826的羽化和产卵性状,进行了原蚕羽化发蛾习性研究以及原蚕雌蛾产卵速度和不同交配时间对卵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原蚕羽化集中,雌蛾拆对后7h盛产卵,产卵快而集中,卵质优良。两原种对交时间在1—4h,随着交配时间的延长,不受精卵减少,产卵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家蚕春秋兼用限性品种“南·岳×星·辰”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杂交、回交与系统选育等育种方法,经春、夏、秋不同环境下定向培育及严格的后代选择,分别育成了中系限性家蚕品种南(1505)、岳(1507)和日系限性家蚕品种星(1514)、辰(1518),并根据杂交强势的原理,组配成春秋兼用四元杂交种南.岳×星.辰。实验室鉴定、农村饲养及种场繁育结果表明,该品种强健好养,产茧量高,茧丝质优良,原蚕容易饲养,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新品种春季饲养的万蚕产茧量比对照品种菁松×皓月高3.0%,虫蛹率96.20%,解舒丝长1 177.8 m,洁净95.50分;秋季饲养的万蚕产茧量比对照品种洞.庭×碧.波高6.8%,虫蛹率93.29%,解舒丝长879.7 m,洁净93.67分。新品种的幼虫均为皮斑限性,日系原蚕蛾具有米黄色花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The optimal selection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for establishing an inbred strain of laboratory animals with high performance for litter size at weaning (LSW). A Monte Carlo computer simulation was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our selection methods on the genetic change of LSW under the continuous use of full‐sib mating for 20 generations. Smaller number of growing animals of each sex per litter and genetic evaluation for selection using a BLUP animal model increased LSW. Use of information on another trait genetically related to LSW, larger population size, and greater number of generations for random selection before starting full‐sib mating were useful for establishing an inbred strain of laboratory animals with high performance for LSW. It was concluded that LSW can be increased by directional selection when establishing inbred strains.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比较了30个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育的适应性.通过调查各品种的疏毛率、眠蚕体重、起蚕率和存活率等指标,得出了各品种对人工饲料育的综合适应性指数.与疏毛率等单项指标相比,利用综合适应性指数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品种间对人工饲料育的适应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雄蚕品种的培育和应用对于提高叶丝转化效率与生丝品位具有重要作用。以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材料平30作为供体亲本,普通家蚕品种云蚕8作为受体亲本,采用回交改良的方法,育成了新的日系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红平2,用该品系与限性皮斑中系品种云蚕7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云蚕7×红平2。经实验室鉴定和农村饲养鉴定,该雄蚕品种的雄蚕率达98%以上,且具有强健好养,产量稳定,茧丝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其中在四川、湖南、贵州、浙江4省实验室鉴定的虫蛹率、茧丝长、解舒丝长、解舒率、鲜茧出丝率分别比对照品种菁松×皓月提高0.63个百分点、155 m、154 m、1.9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茧丝洁净达到97.2分。该雄蚕品种适合在云南蚕区春秋期推广饲养,可生产缫制高品位生丝的原料茧。  相似文献   

17.
家蚕夏秋用斑纹全限性品种洞.庭×碧.波的育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杂交、回交、插入杂交和系统选育等育种方法 ,育成了实用夏秋蚕斑纹限性品种洞 (限 1B)、碧 (限2A) ,与引进斑纹限性品种庭 (秋丰B)、波 (85 4B)组配成洞·庭×碧·波四元杂交种。经实验室鉴定、农村饲养及种场繁育结果表明 ,该品种强健好养、茧形匀整 ,茧丝质优良 ,原蚕容易饲养 ,蚕种繁育系数高 ,且全限性 ,综合经济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为培育耐农药污染家蚕品种和研究家蚕对农药的耐受性机制提供基础材料的目的,对包括家蚕四元杂交品种野三元中2个含野桑蚕血统的中系亲本野A、野B和2个日系亲本84Y2、784等在内的160份家蚕品种资源,以0.01 mg/L杀灭菊酯添食后进行耐药性筛选,供试家蚕品种中的野B、辐射诱变品种辐7对微量杀灭菊酯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进一步以0.1~0.3 mg/L杀灭菊酯添食诱导后,自野A、野B中筛选建立了新的耐受性品系野AJ、野BJ,另以辐7为母本,分别以84Y2、784为父本杂交后培育获得新的耐受性品系辐84Y2、辐784。从以上4个新品系中均获得了添食微量杀灭菊酯后幼虫存活率100%的蛾区。4个对微量杀灭菊酯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新品系,进一步通过农药诱导选择及系统选择提高和固定其耐受性水平后,可作为耐农药污染新品种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系统分离选育,对现行生产主要家蚕品种和引进育种素材进行改良提高,并经杂交组配筛选,育成了家蚕四元一代杂交种粤枫三号(五.选×28.32)。实验室鉴定及农村饲养和种场繁育的结果表明,该品种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抗逆性和耐氟污染能力强,孵化、眠起、老熟齐一;茧形大,茧层厚,产茧量较对照两广二号提高9.47%,茧丝质优良,一粒茧丝长1028 m,解舒丝长761 m,洁净92.25分;原蚕容易饲养,蚕种繁殖系数高。该品种已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合在珠江流域等华南蚕区全年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