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实验以中华蜜蜂为实验材料,通过饲喂3种不同人工饲料,检测其对中华蜜蜂春繁群势、封盖子数及工蜂初生重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人工饲料的实验组蜂群在春繁群势与封盖子数方面的饲养效果均与对照组(A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工蜂初生重方面,实验组B(饲喂花粉+熟豆粉+酵母粉+白糖)的饲养效果与对照组蜂群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另外两个实验组蜂群(C组和D组)(P<0.05)。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春繁时期小麦胚芽在蜜蜂代花粉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比例,在春繁前期,将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姊妹王群,随机分为5组,每组3群,其中A组为对照组,B、C、D、E分别为添加小麦胚芽25.00%、45.00%、65.00%、83.74%的试验组。试验期共36 d,记录期间蜂群的采食量和蜂群群势,第21 d采集各群新出房工蜂,测其初生重并在之后14 d,解剖标记蜜蜂观察中肠组织发育状态,测定中肠消化酶活性;测定1日龄和14日龄工蜂的抗氧化基因SOD1、SOD2、CAT 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D、E组蜜蜂采食量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D组蜂群群势增长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C组工蜂初生重最大,且显著高于B组(P0.05);C组蜂群的中肠组织发育状态显著优于A、D、E组(P0.05);D组工蜂中肠蛋白酶活性最强,且显著高于B、E组(P0.05);随着饲料中小麦胚芽添加比例的升高,抗氧化基因SOD1表达量无显著差异,SOD2、CAT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得出,饲喂小麦胚芽添加水平为45.00%~65.00%的代花粉饲料,可以促进蜂群群势的增长,提高工蜂初生重,促进中肠发育,提高中肠蛋白酶活性,但会下调SOD2与CAT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是危害中华蜜蜂养殖最为严重的病毒病,中蜂一旦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毒(Chinese sacbrood virus,CSBV),很难治愈。为研究营养饲喂对中囊病的防治效果,在春繁期定期对已检测患中囊病的蜂群补充饲喂花粉和橡胶蜂蜜,利用RT PCR技术检测饲喂后蜂群中成年工蜂、工蜂幼虫和雄蜂幼虫感染CSBV情况。结果显示,补饲花粉和橡胶蜂蜜后,感染CSBV蜂群中成年工蜂、工蜂幼虫和雄蜂幼虫均携带CSBV,染病率分别为917%、500%和1000%,但蜂群“烂子”明显减轻,患病蜂群由显性感染转为隐性感染。表明春繁期补充饲喂花粉和橡胶蜂蜜对中囊病有一定的防控效果,能提高蜂群的抗病力,但不能根除CSBV。  相似文献   

4.
以江西省高安、上饶、靖安、遂川、南昌定地饲养的中蜂为素材,人工饲喂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毒。从受试蜂群中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和雄蜂,作为中蜂子1代。然后用同样方法进行人工饲喂感染,培育中蜂子2代和子3代。再用中蜂与意蜂营养杂交方法来培育中蜂子4代、子5代和子6代,并测定了其感染发病率、产育力及7个工蜂形态指标;利用14条随机引物检测了其DNA多态性,并计算了遗传距离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的中蜂子3代感染发病率显著低于普通中蜂,中蜂子6代感染发病率显著低于中蜂子3代;中蜂子6代蜂群的产育力比子3代和普通中蜂分别提高6.56%和10.22%,都达到显著差异;子4代、子5代、子6代工蜂的吻长、右前翅长度、右前翅宽度、第3腹节背板长度、初生重与亲本工蜂、子1代、子2代、子3代工蜂之间差异显著;所有子代工蜂的肘脉指数和右后翅的翅钩数与亲本工蜂之间差异不显著;RAPD标记显示中蜂子6代与亲本中蜂之间的遗传距离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抗中囊病选育研究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江西省高安、上饶、靖安、遂川、南昌定地饲养的中蜂为素材,人工饲喂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毒.从受试蜂群中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和雄蜂,作为中蜂子1代.然后用同样方法进行人工饲喂感染,培育中蜂子2代和子3代.再用中蜂与意蜂营养杂交方法来培育中蜂子4代、子5代和子6代,并测定了其感染发病率、产育力及7个工蜂形态指标;利用14条随机引物检测了其DNA多态性,并计算了遗传距离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的中蜂子3代感染发病率显著低于普通中蜂,中蜂子6代感染发病率显著低于中蜂子3代;中蜂子6代蜂群的产育力比子3代和普通中蜂分别提高6.56%和10.22%,都达到显著差异;子4代、子5代、子6代工蜂的吻长、右前翅长度、右前翅宽度、第3腹节背板长度、初生重与亲本工蜂、子1代、子2代、子3代工蜂之间差异显著;所有子代工蜂的肘脉指数和右后翅的翅钩数与亲本工蜂之间差异不显著;RAPD标记显示中蜂子6代与亲本中蜂之间的遗传距离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酵母硒对中蜂的工蜂初生重、蜂蜜硒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2群中蜂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仅饲喂糖水,试验组饲喂的糖水中酵母硒添加水平分别为0.2、0.4、0.6 g/kg。然后测工蜂初生重,蜂蜜的硒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指标。【结果】试验组工蜂初生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蜂蜜的硒含量、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蜂蜜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蜂蜜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随糖水中酵母硒水平的增加而升高。【结论】糖水中酵母硒添加水平从0.2 g/kg到0.6 g/kg时能提高工蜂的初生重、蜂蜜的硒含量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为试验材料,饲喂不同蛋白水平的人工饲粮,检测其对中华蜜蜂春繁群势,封盖子数,蜜蜂初生体质量,幼虫蛋白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并以蜜蜂天然蛋白饲料—花粉为对照组。结果表明:25%~30%的蛋白水平对蜂群群势和封盖子影响相对较小;在初生重、幼虫蛋白和T-SOD方面,20%~35%的蛋白质水平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15%的蛋白水平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幼虫MDA含量方面,各试验组之间及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中华蜜蜂春繁阶段的最佳蛋白水平应在25%~30%。  相似文献   

8.
以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通过饲喂果葡糖浆,检测其对意大利蜜蜂蜂群育王质量和抗氧化酶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并以白砂糖为对照组。结果表明:饲喂果葡糖浆对王台接受率、单个王台产浆量、蜂王初生体质量和工蜂抗氧化酶基因mRNA的表达量与饲喂白砂糖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显花植物分泌花蜜以奖励传粉昆虫为其提供的传粉服务.许多植物分泌的花蜜中除了糖和氨基酸等物质外,还含有与植物抗虫有关的次生代谢物质,如生物碱和多酚.饲喂试验表明传粉蜂类偏爱采集含有这些次生代谢物质的花蜜.因此,花蜜中的次生代谢物质对分泌这类花蜜的植物传粉具有进化和生态上的意义.但是,花蜜中的次生代谢物质是否会影响群落中其它同花期植物的传粉尚不清楚.在2009年3-5月份,在西双版纳永久样地就中华蜜蜂(Apis cerana)的传粉行为进行研究,比较了两种饲喂条件下,整个蜂群采集花蜜的花粉种类和单个采集蜂携带的花粉团的花粉种类,以及采集蜂蜜囊中花蜜的含糖量(一组饲喂30%蔗糖糖浆,以下简称“喂纯糖浆组”另一组饲喂同样糖浆但含有0.01%槲皮素,以下简称“喂酚糖浆组”).研究结果表明:饲喂两种不同糖浆的蜂群拜访的植物种类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两组采集工蜂所选择采集植物花粉种类却存在明显差异,它们采集的花粉都包含了一些特有的花粉种类.另外,两组采集工蜂所采集含有2种以上花粉种类花粉团的蜜蜂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喂酚糖浆组明显高于饲喂纯糖浆组.两组工蜂蜜囊中花蜜的含糖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喂酚糖浆组工蜂蜜囊中花蜜的含糖量明显高于喂纯糖浆组.因此,喂酚糖浆组的工蜂拜访植物的专一性比较低,在一次采集过程中倾向拜访花蜜中含糖量高的植物.花蜜中酚类物质增加了群落中同花期植物之间的花粉传播,从而降低了整个群落的传粉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出适合蜜蜂繁殖季节饲喂的营养饲料配方,丰富蜜蜂营养生理学理论.[方法]以蜜蜂的取食性和蜂群增殖效果为考察指标,分别于2009年8月25日~10月9日和2010年8月13日~10月22日进行不同营养饲料对蜜蜂蜂群增长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在2009年的蜂群秋繁试验中,以花粉+新鲜乳品+糖粉的营养饲料配方效果最佳,其蜂群取食率达100.00%,蜂群群势增殖49.24%;而花粉+土霉素+糖水的效果最差,其蜂群取食率仅74.88%,蜂群群势增殖-10.28%.在2010年的蜂群秋繁试验中,同样以花粉+新鲜乳品+糖粉的营养饲料配方效果最佳,其蜂群取食率94.64%,蜂群群势增殖37.01%.[结论]花粉+新鲜乳品+糖粉是一种能有效促进蜜蜂蜂群增长的营养饲料配方.  相似文献   

11.
结果表明,人工羽化[温度(34.5±0.2)℃,相对湿度35%-45%]与自然羽化工蜂(ApismelliferaL.)的封盖期、吻长、翅面积和背板长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初生重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2.
3、6、9、12、15、18、21、24、27、30日龄意蜂工蜂取毒后,其寿命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缩短.3-30日龄取毒的工蜂总体寿命缩短9.47%,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利用意蜂生产蜂毒,应考虑工蜂寿命缩短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对西方蜜蜂工蜂不同虫态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筛选和功能注释分析,揭示与工蜂生长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为深入解析工蜂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西方蜜蜂工蜂的3日龄幼虫、1日龄蛹和1日龄羽化工蜂3个虫态为研究对象,利用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Seq2筛选不同虫态样品间的表达差异基因,然后分别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经转录组测序,在西方蜜蜂工蜂3日龄幼虫与1日龄蛹间筛选出4823个差异表达基因(51.86%上调,48.14%下调),在1日龄蛹与1日龄羽化工蜂间筛选出3295个差异表达基因(57.51%上调,42.49%下调),在3日龄幼虫与1日龄羽化工蜂间筛选出5267个差异表达基因(52.95%上调,47.05%下调)。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显示,3日龄幼虫与1日龄蛹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43个GO功能条目,1日龄蛹与1日龄羽化工蜂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45个GO功能条目,3日龄幼虫与1日龄羽化工蜂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44个GO功能条目,主要涉及细胞过程、细胞部分及结合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3日龄幼虫与1日龄蛹间有2905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332条KEGG信号通路上,其中17条KEGG信号通路呈显著富集,涉及核糖体、氧化磷酸化和昆虫激素生物合成等;1日龄蛹与1日龄羽化工蜂间有1644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331条KEGG信号通路上,其中45条KEGG信号通路呈显著富集,涉及氧化磷酸化、生热作用和胰岛素分泌等;3日龄幼虫与1日龄羽化工蜂间有2958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337条KEGG信号通路上,其中14条KEGG信号通路呈显著富集,涉及核糖体、蛋白酶体和胰岛素分泌等。6个随机挑选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即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结论】昆虫激素生物合成通路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调控与西方蜜蜂工蜂各虫态JH滴度变化规律一致,氧化磷酸化信号通路则与各虫态的营养摄入和活动行为相关,而胰岛素分泌通路涉及各虫态的营养调控、脂肪体合成及细胞凋亡。可见,昆虫激素生物合成、胰岛素分泌和氧化磷酸化3种信号通路在西方蜜蜂工蜂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密林熊蜂出归巢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野外试验和观察的方法,进行产卵前、后熊蜂王、工蜂出房后但未成大群的蜂王和工蜂以及成群后蜂王、工蜂出归巢情况的研究。发现:产卵前蜂王40%蜂王不出巢,60%出巢但不归巢;产卵后的蜂王20%能归巢,80%不出巢;工蜂出房后但未成大群的蜂王和成群的蜂王不出巢,工蜂出归巢状况良好,熊蜂野外过夜现象普遍。  相似文献   

15.
以鱼粉作为对照,用黄粉虫、蚕蛹干粉半量和全量替代鱼粉,配制5组等蛋白质水平(40%)的饲料,对黄颡鱼幼鱼进行36 d的饲养.结果表明:对照组幼鱼的增重率、蛋白质消化率和饵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黄粉虫和蚕蛹全量替代组的增重率显著低于半量替代组(P0.05);全黄粉虫组幼鱼的蛋白质消化率与2种半量替代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蚕蛹组的蛋白质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替代组;除半量黄粉虫组幼鱼的饵料系数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全量替代组和半量蚕蛹组的饵料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机体含水率外,各替代组幼鱼机体的粗蛋白含量只有全蚕蛹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全蚕蛹组和半量蚕蛹组幼鱼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除半量黄粉虫组幼鱼的粗灰分含量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3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幼鱼肝胰脏、胃、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均最高,除胃蛋白酶活性与半量黄粉虫组间的差异显著外(P0.05),肝胰脏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与半量黄粉虫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2种全量替代组(P0.05).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狄斯瓦螨侵袭西方蜜蜂蜂群后工蜂出现的畸形等级和形态差异,参照1988年Ruttner提出的形态测定标准,测定了蜂螨侵袭后采集蜂巢内正常蜂、畸形蜂、爬行蜂的喙、翅、足、背、腹等躯干的形态特征值,划分西方蜜蜂的致畸等级。结果表明:畸形蜂的腿长(8.188±0.122)mm、蜡镜面积2.451 mm2、翅脉指数Ci(-0.501)小于其他3种蜂,畸形蜂的经济性能消失;爬行蜂的蜡镜面积3.072 mm2、第六腹板宽指数(93.686)最大,而背腿比(56.759)最小,从形态结构上来说,背部与腿部的比例失调可能造成了工蜂爬行;按累积贡献率>85%原则确定了蜂螨对工蜂致畸性的8个主要成分;聚类分析显示,爬行蜂在形态上不能与正常工蜂区分开,因素分析显示畸形蜂划分为3个等级:A型趋近正常工蜂;B型中度残缺,表现为翅膀残缺;C型重度残缺,翅膀、腹、腿完全畸形。蜂螨入侵后翅膀与腹部首先发生变化,表明这个部位具较强的脆弱性,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可能是蜜蜂抗蜂螨的一种抗逆适应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饲料添加剂对球虫感染肉鸡早期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400只1日龄健康AA肉公鸡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4组分别为基础日粮组、基础日粮+0.08%抗生素组、基础日粮+0.05%益生菌组及基础日粮+1%绿茶粉组。每组肉鸡14日龄时分别灌喂1mL(5×10~4)柔嫩艾美尔球虫和生理盐水。每2周空腹称重1次。分别于球虫侵染后的第4、7、10天收集粪便,用于球虫卵计数。于19、24日龄每组的5个重复中各取1只,共屠宰40只鸡,检测各肠段长度和重量,并截取其2cm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用于制作切片。结果表明:球虫侵染第10天时,抗生素组和益生菌组的虫卵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绿茶粉组球虫虫卵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1%绿茶粉降低肉鸡早期(0~14d)增重(P0.05),肉鸡第15~28天增重在各饲料添加剂组间无显著差异;益生菌组回肠长度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回肠壁厚显著低于对照组与绿茶粉组(P0.05),与抗生素组差异不显著;绿茶粉组回肠壁厚、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绒隐比和盲肠壁厚与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综上,球虫感染影响肉鸡肠道发育,导致空肠发育缓慢,盲肠壁增厚。绿茶粉可以缓解因球虫感染导致的体重下降,但对肉鸡早期(0~14d)生长发育无显著促进作用。益生菌不影响肉鸡15~28日龄增重,并减少球虫感染后粪便中的虫卵数。  相似文献   

18.
采集区域产卵和自然产卵2种不同人工育王方式培育下的蜜蜂(Apis L.)群各3群。参照Ruttner提出的38个蜜蜂形态指标进行测定,每群测定15只工蜂,每只测定40个指标。结果显示,18个跟蜜蜂体型大小相关的指标中,有15个指标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其中跗节长、第三腹板长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吻长、胫节长、跗节宽、第三腹板蜡镜长、第三腹板蜡镜斜长、第三腹板蜡镜间距、第六腹板长、第六腹板宽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控制蜂王在特定区域产卵的方法能使其后代工蜂的体型增大;而试验组的肘脉a和肘脉b都减小,11个翅脉角中有7个减小,后翅翅够数也减小,说明不同的育王方式能引起蜜蜂翅型和翅脉的变化,但多数差异不显著。在8个跟蜜蜂体色相关的指标中,试验组的小盾片颜色K、颜色B和喙的颜色Lab1均大于对照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试验组第四背板颜色小于对照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的育王方式能引起蜜蜂体色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表明,不同的人工育王方式能使后代工蜂的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为培育优质蜂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乳果糖替代饲用抗生素后对AA肉仔鸡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方法]选用18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阴性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添加0.3 g/kg那西肽和0.25 g/kg硫酸粘杆菌素预混剂;试验组分别添加0.5;、1.0;和1.5;乳果糖.测定生产性能及胴体指标.[结果]各组肉仔鸡活体重分别为2 164.22、2 057.58、2 101.43、2 208.86、2 172.00 g,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分别为2.15、1.90、1.95、1.96、2.02,抗生素组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13.16;(P<0.05),但其它各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乳果糖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较抗生素组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抗生素、1.0;、1.5;乳果糖肉仔鸡的存活率显著提高.乳果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肉仔鸡的胴体品质,其中0.5;、1.0;乳果糖组比抗生素组腹脂率分别降低3.48;(P>0.05)、17.24; (P >0.05).[结论]添加不同水平乳果糖替代饲用抗生素后均具有提高肉仔鸡生产性能、改善胴体品质的趋势,综合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来看,1.0;乳果糖的替代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