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科技动态     
《农家致富》2015,(6):19
长春鳊繁育取得新突破长江水系长春鳊是长江特有品种,鱼体呈长菱形,肉质嫩滑鲜甜,是上等食用鱼类。2007年起,江苏省靖江市开始探索长江野生长春鳊的人工驯养和繁育工作,通过和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系进行技术合作攻关,成功突破人工繁殖难题,实现长春鳊苗种全人工繁育。2014年,靖江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承担的"长春鳊苗种规模化繁育与池塘  相似文献   

2.
怀远县是安徽省渔业重点县,安徽省主要水产苗种生产基地。鱼苗繁育一直是该县渔业生产的重点工作,繁育的水产苗种远销豫、鲁、苏、赣、津等省市和东北地区,为安徽省乃至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做出过较大贡献。2011年春季,笔者就怀远县水产苗种繁育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目的是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怀远县水产苗种生产现状和影响发展的因素,理清工作思路,依据现代农业的科学理念提出改进工作的对策,为怀远渔业产业化发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水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我国水产养殖业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作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水产种业是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产业。着重分析了我国水产种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水产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水产种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水产种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水产种业是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充分研究其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其发展路径对水产种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中国水产苗种产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基于国家种业发展战略和现代水产种业的内涵,分析现代水产种业发展重点、现有基础、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制度管理差距,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表明,中国是水产种业大国,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丰富,资源保护体系、原良种和苗种生产体系、水产种业技术体系和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也存在种质资源保护基础较弱、先进技术集成运用不足、新品种研发层次低的问题。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运行体系尚未建立,支持政策不足,市场管理有待加强。同时,种质资源管理机构和职能少,资源保护立法和管理滞后,新品种审定及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有待完善,育种联合攻关和新品种商业化机制也有待深化。苗种行业进入门槛低,生产标准化不足。现代水产种业应围绕生物育种,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中国特色水产种业创新体系。因此,建议强化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机构及其职能,尽快完善种质资源管理办法、新品种审定办法和新品种产权保护规定。通过健全政府支持体系、提高产业进入门槛、改革人才流动机制、严格苗种许可制度、净化经营环境等,扶持优质水产种业企业快速成长。同时积极推动数字化技术运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畜禽种业》2022,(8):15-15
本刊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企业发展。做大做强种业,必须做优做强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龙头企业,着力构建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通过种业企业扶优,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农作物常年用种100亿公斤,养殖业每年需仔猪6亿多头、雏禽150亿羽、水产苗种6万亿尾,绝大多数来自企业。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14,(12):49-49
锈斑蟳俗称红花蟹、红蟹,十字蟹,是我国大型海产蟹类之一。由于过度捕捞,锈斑蟳资源受到破坏,渔获量逐年减少。最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锈斑蟳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锈斑蟳人工亲蟹培育与苗种繁育。  相似文献   

7.
刺参作为滋补保健品深受大家喜爱,刺参养殖业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重要的产业之一.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苗种,投喂是刺参苗种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刺参苗种进行合理的投喂关系到刺参以后的成长发育.针对刺参育苗投喂问题,设计了基于案例的刺参育苗投喂专家系统.通过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获取投喂数据构建案例库,通过相似度计算,从案例库中寻找最相似的案例和相应的投喂数据,用户对推理的投喂数据进行实践可以形成新的案例,从而实现案例库的更新,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最后给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产种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十一五"以来我国水产种业科技创新链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水产种业科技取得的成果,描述了其创新发展现状,分析了它创新的特点,并从人才培养、构建现代种业体系、提高科研产出效率、突出育种企业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水产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前不久,海南省应用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项目"花刺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由海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现场验收,这意味着海南花刺参苗种规模化繁育获成功。该研究项目负责人、海南大学教授冯永勤介绍,花刺参分布于海南省沿海地区,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产品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海南省是我国海参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发展海参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此次成功实现花刺参苗种规模化繁育,为海南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书  高磊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153-155
对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对水产种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根据国家水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和产业发展趋势,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政策措施方面提出了加快水产种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淡水珍珠种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淡水珍珠生产国,其产业和种业发展分为4个时期,本文综述了不同时期产业和种业发展特点。第一发展时期,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天然水域苗种供不应求,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破坏严重;第二发展时期,突破淡水珍珠蚌人工繁殖技术,确定三角帆蚌与褶纹冠蚌为我国最佳淡水育珠蚌,淡水珍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第三发展时期,民营珍珠企业发展迅速,促进淡水珍珠养殖和苗种生产商业化,淡水珍珠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至今,进入提高珍珠产量向提高珍珠质量转型期。目前,淡水珍珠蚌苗种生产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户自繁自养模式仍占较高比重,苗种生产工业化程度较低。在种质创新与利用方面,种质资源评价、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等工作逐步开展,但现代育种技术应用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突出。最后,根据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要求,展望了我国淡水珍珠种业现代化、商品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推动淡水珍珠种业乃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谷子种业创新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原始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中国农作物种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中国农作物种业原始创新研究提出了明确期望.谷子是中国起源的传统粮饲兼用作物及特色杂粮作物,生产及消费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作为粟类作物,谷子在中国农业生产及农耕文明的起始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钧镒  刘康  赵晋铭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303-3315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国内外种业的发展推动了种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种业科学是围绕“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发展而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科类群,作物遗传育种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和种子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示范和营销的理论与技术构成了种业科学技术的主体,在相应的遗传、生理、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等学科知识的配合下成为相对集中的学科体系。中国的种业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之中。文章在回顾作物育种科学技术进展包括传统的作物育种科学技术和现时分子生物育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归纳出现时重要的8个育种理论和技术问题,继而回顾了作物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科学技术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提出要围绕种业发展的需求,建成相对完整的种业科学技术学科体系;要顶层设计,建设成企业种业科技和公益性种业科技两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种业科学技术研发力量;要优先研究和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包括规模化育种技术,资源富集、遗传解析与创新,常规育种的分子辅助技术,转基因育种与安全技术,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制度与品种审定制度的完善,配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并确立种子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作物杂优化研发使杂种化成为中国未来种业的特色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蔬菜育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智远 《农学学报》2018,8(1):21-27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蔬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蔬菜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产值、出口量等方面均位居农作物首位,已成为中国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这其中离不开蔬菜育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强力支撑。当前,中国蔬菜产业正面临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继续大力发展蔬菜育种科学技术、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种业发展是其必由之路。本文回顾了中国蔬菜育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蔬菜育种取得的成绩,如不断壮大的科研队伍和取得的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以及迅速发展的种业企业等;文章还对中国蔬菜育种科学技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根据中国蔬菜育种目前存在问题及市场的需求,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做好的工作,包括建立新型蔬菜育种技术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做好种质创新工作、规范蔬菜种业市场和保护育种者的知识产权等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谷子起源于中国,是旱作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栽作物。国家启动产业技术体系十年来,创制出一批抗除草剂、商品品质显著提升、蒸煮时间显著缩短的育种材料;基因组测序、单倍型图谱和高通量转化技术体系构建等推动了谷子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育成了一批中矮秆抗除草剂新品种,创新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单户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倍以上,单产提高90.8%,总产提高85.7%,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实现了谷子生产方式历史性变革。谷子是完全市场化作物,近十年来总体价格呈上升趋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发展迅速,正在形成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产业优势区。随着产业发展的带动,品种权保护与转让逐步增多,一批谷子种业开始起步。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新的时代背景下,谷子的营养、生态、文化属性给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谷子种业和产业也面临着种子繁殖系数高、品种权落实力度不够、科研和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缺乏突破性大品种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谷子特色产业发展将助推乡村振兴并带动种业发展;季节性休耕区、压采地下水区的生态需求将促进谷子生产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种业、科研、产业融合呈加快发展趋势。攻克谷子种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构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实现科研、种业、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是中国谷子种业的发展方向。中国谷子种业发展必须坚持原始创新、坚持产业需求、坚持服务主产区、坚持差异化发展、坚持市场主体地位。未来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需攻克的重点任务:突破性新种质创新、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构建、突破性新品种杂交种培育、构建种子生产技术规范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提升种业管理服务能力、布局优化制种基地、打造种子优势企业。  相似文献   

16.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优良的蔬菜种子对提高蔬菜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育种是蔬菜种业产业链的核心与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蔬菜种业市场不断扩大、商业化育种体系不断完善,我国蔬菜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机遇。依据相关数据资料系统分析了我国蔬菜商业化育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发展蔬菜商业化育种的建议,以期推动蔬菜商业化育种进程,强化蔬菜种业科技创新,培育“育繁推一体化”蔬菜种子企业,驱动全国蔬菜产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提升蔬菜种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推进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正确处理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中国海水养殖业破除发展瓶颈,由海水养殖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中之重。本文在构建中国海水养殖业资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其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2011~2018年中国海水养殖资源与环境发展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经济发展指数则在振荡中上升;中国海水养殖复合系统处于低发展水平下的高耦合中级协调状态,资源-环境及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呈濒临失调的振荡下降态势,资源-经济系统呈振荡增长态势,复合系统协调度地理分布呈北高南低发展态势。建议各地区聚焦发展短板,加强养殖技术创新,以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期推进海水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展水产养殖的国家,在水生动物养殖方面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当今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式下,水产品已成为人体摄入蛋白质的主要方式。然而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模式及不科学的养殖技术和其他外界污染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水产品的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本文从介绍当前养殖现状着手,对新时代下的污染源头进行细致性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实现养殖与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物种业发展的问题、机遇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业是农业的核心,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制约中国生物种业发展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专业化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生物种业研发链断层,尚未建立企业主导的商业化育种体系等,同时指出目前中国生物种业正迎来政策利好、资本青睐以及行业整合等良好内外部环境,表明中国生物种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生物种业的发展策略,即依托资本及人才优势加快建设现代生物种业研发链,构建企业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同时,整合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振兴民族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