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退化的碱茅人工草地植物生物发育及生物量动态变化的观察测定表明,由于缺水和次生盐渍化而退化的碱茅人工草地在封育和灌溉条件下可得到迅速恢复,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以碱茅为主;碱茅和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最大值在8月底;碱茅种群和杂类草生物量生长速率季节动态具明显的差异;地上生物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
对松嫩草地羊草 五脉山黧豆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五脉山黧豆种群和羊草 五脉山黧豆群落地上生物量8月上旬达到最大值,季节动态呈单峰型,极好地符合Logistic生物学增长曲线;绝对增长速率在返青后半个月出现最大值,之后波动变化,8月下旬出现负值;相对增长速率随时间逐渐变小,也在8月下旬出现负值.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集中在7.5~42.5cm层,占总生物量的83%,7.5cm以下所占的比例小.群落第一次取样后的再生量最大,为(135.13±39.55)g/m2.再生量随着时间推移呈指数形式下降.群落的生产力在8月份上旬达到最大值,为339.37g/m2.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退化弃耕地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柴达木盆地退化弃耕地上用紫花苜蓿建立人工草地恢复植被效果良好,二龄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及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呈“S”型曲线,其高峰期在8月底。紫花苜蓿、野生杂类草和群落生物量生长速率季节动态不尽相同,紫花苜蓿种群和群落生物量生长速率的最大值在7~8月份,野生杂类草最大值在6~7月份。播种当年采用紫花苜蓿+燕麦混播处理不仅可提高紫花苜蓿新生苗的存活率和越冬率,而且使第2年返青出苗整齐,地上生物量较单播提高31.82%,还可增加当年收益。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退化弃耕地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柴达木盆地退化弃耕上用紫花苜蓿建立人工草地恢复植被效果良好,二龄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及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呈“S”型曲线,其高峰期在8月底。紫花苜蓿、野生杂类草和群落生物量生长速率季节动态不尽相同,紫花苜蓿种群和群落生物量生长速率的最大值在7-8月份,野生杂类草最大值在6-7月份。播种当年采用紫花苜蓿+燕麦混播处理不仅可提高紫花苜蓿新生苗的存活率和越冬率,而且使第2年返青出苗整齐,地上生物量较单播提高31.82%,还可增加当年收益。  相似文献   

5.
不同干湿交替频率对芦苇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沼泽是集多种环境特征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少降雨、土壤盐碱化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水是湿地结构和功能发挥的最关键因子,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被以及其他生物种群。为了节约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本文将干湿交替(35%的田间持水量和10cm的淹水层分别界定为本文的干和湿状态)应用在芦苇的发育过程中,分析芦苇不同发育期对水分的需求特征,以及其生长和光合生理响应,地上和地下器官对无机离子的吸收和积累。通过在生长季末对芦苇株高、光合特征、地上地下器官生物量和离子含量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与长期干旱和湿润条件相比,在芦苇适当的发育阶段实施1、2和4次干湿交替,可有效提高芦苇的生物量和光合速率,并积累较少的盐离子。随着干湿交替的频次增加,芦苇受干旱或者淹水单次胁迫的时间越少,不仅缓解了极端水分条件对芦苇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其生长发育。在芦苇生长发育前期补水(6、7和8月份),能显著促进芦苇的增长和生物量积累,光合能力显著增强,并且芦苇器官中含有较少的Na+。其中用水量较少的2次干湿交替(C2)和4次干湿交替(D2)有利于盐碱湿地芦苇的高产和高质培育。在芦苇生长后期补水的地上器官积累更多的Na+,因此可考虑在8、9月份向退化的盐碱芦苇草甸灌水,利用收割芦苇地上生物量,作为去除土壤钠盐离子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牧草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2007年5-9月在青海湖北岸的高寒草甸草原,定位研究天然草地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生育初期地上生物量最小,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为223.0 g/m2;地下生物量空间分布为倒金字塔型,0~10 cm层地下生物量占地下生物总量的65%,0~10、10~20和20~40 cm层牧草地下生物量在5-9月均表现为“N” 型变化规律;地下生物量周转值为0.45;在生长期内地下生物量的积累远远大于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地下生物量峰值也比地上生物量峰值提前;群落根冠比先降后升,平均值为16.1。  相似文献   

7.
对河漫滩草地不同季节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并用3头装有瘤胃瘘管的牦牛,采用尼龙袋技术对混合牧草营养成分降解率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漫滩草地地上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差异很大,呈"单峰"型表现,最大值出现在8月~9月份,最低值出现在枯草末期.营养价值随生长季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总的来说,河漫滩草地是一种具有高生产潜力的很有价值的一种草地类型.  相似文献   

8.
东北草原优势植物羊草热值和能量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羊草植株和茎热值的季节变化不规则 ,植株最大值出现在 7月中旬 ,为 2 0 .74 4kJ/g ,茎最大值出现在 5月初 ,为 2 1.94 5kJ/g。叶的热值变化从 5月初至 7月中旬基本上呈上升趋势 ,最大值为 2 1.873kJ/g ,然后保持相对平稳。穗的热值变化从 6月初至 7月中旬呈逐渐上升 ,最大值为2 4 .653kJ/g ,然后下降。立枯体热值较低 ,随着植株热值的变化发生一些小的波动。羊草种群地上部能量现存量的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 8月中旬 ,为 8518.2 4kJ/m2 。能量现存量的垂直结构 ,地上部为从地表至 30cm高度逐渐增加 ,最大值在 2 0~ 30cm层 ,为 2 154.87kJ/m2 ,然后逐渐下降。地下部变化规律为随着深度增加能值逐渐减少 ,最大值在 0~ 10cm层 ,为 17971.90kJ/m2 。能量在各器官的分配 ,5月份为叶 >茎 ;6月初至 7月初为叶 >茎 >穗 >立枯体 ;7月初至9月初为叶 >茎 >立枯体 >穗 ;9月中旬为叶 >立枯体 >茎 >穗  相似文献   

9.
春小麦、紫花苜蓿混播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麦 +紫花苜蓿混播当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测定表明 :植物在生长季节 ,各类群的地上生物量有明显差异 ,地上生物量积累最多的是小麦 ,其次是杂草 ,混播当年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很小。小麦和杂草的地上生物量季节生长速率高峰期出现在 7月下旬 ,紫花苜蓿在 8月下旬。  相似文献   

10.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生物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代军  黄文惠 《草地学报》1995,3(2):135-143
本文研究了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全植层生物量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的形成曲线为双峰型,而地下生物量的曲线为三峰型,且后者峰值的出现时间较前者早近一个月;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受两种牧草生长节律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2年的牦牛放牧试验表明:除不同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外,降水和地温是影响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草场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绝对生长率的关键因素。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草场地上总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1999年在7月份最大;1998年,冷季草场各放牧处理的绝对生长率在8月份达到最大,暖季草场的对照组和轻牧组在7月份最大,中牧组和重牧组在8月份最大。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生长率的变化不尽相同。1998年,冷季草场禾草和莎草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8月份达到最大,暖季草场禾草和莎草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7月份达到最大,且9月份出现了营养的再次积累;1999年,冷季草场禾草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在6月份和8月份出现了两个峰值,暖季草场禾草地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在7月份达到最大。对杂草类而言,1998年冷季草场的绝对生长率6月份最大,暖季草场重牧组的绝对生长率8月份达到最大,其他各处理7月份达到最大;1999年重牧组杂草的绝对生长率在6月份达到最大,其他各处理杂草在8月份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2.
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初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莎草、禾草地上生物量和总地上生物量在不同放牧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放牧率的降低,禾草和莎草的比例增加,可食杂草和毒杂草比例下降;两季草场优良牧草生物量组成的年度变化与放牧率均呈负相关(P<0.01),与杂类草均呈正相关(P<0.01)。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1999年在7月份达到最大,1998年冷季草场各放牧处理的绝对生长率在8月份达到最大,暖季草场对照和轻牧在7月份最大,而中轻和重牧在8月份最大。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随放牧率增大呈明显下降趋势;暖季草场各放牧处理0~10 cm地下生物量占0~30 cm总地下生物量的88.04%~89.37%,10~20 cm占7.14%~9.34%,20~30 cm占2.25%~3.5%;冷季草场各放牧处理0~10 cm地下生物量占0~30 cm总地下生物量的88.01%~91.14%,10~20 cm占5.44%~8.04%,20~30 cm占3.42%~3.94%。地上生物量、各土壤层的地下生物量(包括活根和死根)与放牧率之间呈负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a-bx(b>0)。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a+bx(b>0).  相似文献   

13.
地温影响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李英年  周兴民 《草地学报》1997,5(3):168-174
本文采用地温资料建立影响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的正交多项多积分回归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分析表明,回归模式:GW=359.6「1.9176+αk∫^111Ψk(t)X(t)dt」模式模拟的拟合率较高,平均相对误差为2.32%,达极显著相关的检验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草多年生草地地上生物量及牧草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8年7月17日-9月18日,对不同类型、不同建植期退耕还草栽培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及牧草营养成分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草不同类型栽培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在采样期内随生长均呈单峰型的变化趋势,地上生物量的最高值多出现在8月23日-9月18日。在7月17日-9月18日,退耕还草不同类型栽培草地牧草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在采样期内随着牧草生长呈下降趋势,而粗纤维含量随着牧草生长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封育后矮嵩草草甸群落生长宙冗余及补偿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现峰 《草地学报》2000,8(1):37-40
对海北站封育矮嵩草草地上生物量定期测定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在6月中旬达到最大产草量的半值,此时,草甸群落生长速率、叶面积增加速率和叶面积比率接近最大值。6月中旬以后,草甸群落进入生长冗余时期。结果与逻辑斯缔方程理论推算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不同施肥时期及氮肥用量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植物养分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时间为7月10日,施肥量为150 kg·hm-2时,地上生物量为最大值,较对照增加了2.06倍(P <0.05)。而植物氮素含量在施肥时间为7月10日,尿素用量为30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较对照增加了31.18%(P <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地上生物量与植物全氮成显著正相关,施氮量与植物全氮成线性相关。施肥时间为7月10日左右时,尿素施用水平为150~300 kg·hm-2,该类型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和土壤全氮都达到最大值,可作为优先氮素添加量来推荐。  相似文献   

17.
玛曲高寒草甸放牧强度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玛曲县高寒草甸草-畜平衡和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遥感技术,结合2016年地面实测数据和同时期的MODIS影像资料,分别建立了研究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指数(NDVI)、相对放牧强度间的回归模型以及不同相对放牧强度和NDVI值之间的幂回归模型。结果表明,6-9月调查点NDVI和地上生物量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即随着NDVI值的增加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且9月份的拟合(R2=0.510 2)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实测地上生物量和相对放牧强度之间有很好的拟合关系(R2=0.965 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地上生物量呈下降趋势;相对放牧强度和植被指数间相关性较好(R2=0.631),即随着NDVI值的变小,相对放牧强度逐渐增强,当相对放牧强度增强到一定程度时,NDVI对其响应不灵敏。  相似文献   

18.
以青藏高原东缘植物群落常见种波伐早熟禾(Poa poophagorum)为例,研究了不同水平的氮肥、硅肥添加对其多度、地上生物量和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氮肥时,随着氮肥浓度的增加,其多度、地上生物量和叶片全氮含量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单独添加硅肥时,随着硅肥添加浓度的增大,其多度、地上生物量和叶片全氮含量呈现先增大后不变的趋势,其峰值均出现在中浓度硅肥处理(8 g·m-2)下。氮、硅配施下其地上生物量、多度和叶片全氮含量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其地上生物量、多度和叶片全氮含量均出现先增加后不变的趋势,且峰值出现在硅肥为8 g·m-2处。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施氮肥时,添加硅肥有利于提高群落中波伐早熟禾的多度、地上生物量和叶片全氮含量,氮肥添加量以90 g·m-2,硅肥添加量以8 g·m-2最适宜。  相似文献   

19.
牧草营养性状与生物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穆锋海  王梅  陈远其  朱月明 《草业科学》2009,26(10):122-126
利用室外盆栽方法,就8种一年生牧草的株高、生长率、叶质量、叶面积、根长、根质量等营养性状与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采用的8个牧草种类在植株高度、生长率、叶质量、叶面积、根长及根质量等性状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牧草地上生物量分别与植株高度、生长率、叶质量、叶面积和根质量显著正相关,而与根长无显著相关关系。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各性状与生物量相关性综合分析的结果则与之不同:在多种特征中,只有株高、叶面积和生长率与生物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其他性状与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证明,在探讨牧草营养性状与生产力关系时,不仅要考虑单个性状的作用,更要全面考虑多个性状之间的综合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封育后矮嵩草草甸群落生长冗余及补偿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现峰 《草地学报》2000,8(1):37-40
对海北站封育矮嵩草草甸地上生物量定期测定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在6月中旬达到最大产草量的半值,此时,草甸群落生长速率、叶面积增加速率和叶面积比率接近最大值。6月中旬以后,草甸群落进入生长冗余时期。结果与逻辑斯缔方程理论推算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