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肇州县的土壤以碳酸盐黑钙土、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为主,土壤pH 值为8.02。玉米是该县耕地产出率最高的作物。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4.92 万hm2,年播种玉米面积在12 万hm2 左右,通风透光已成为玉米生产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文章以永胜乡永胜村村民的1.67 hm2 地的间作技术为例,对玉米与马铃薯、红小豆间作的成效与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黑钙土改良培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土壤旱时板结僵硬、涝时粘朽、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的现状,开展了碳酸盐黑钙土改良培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优化施肥等技术可明显改善碳酸盐黑钙土的物理性质,提高玉米产量。各处理较当地常规施肥田间持水量增加3.2%~8.1%,土壤孔隙度增加7.4%~11.3%,土壤容重降低0.07~0.10 g/cm3,玉米产量增加199.9~2 135.8 kg/hm2。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最好,增施有机肥和优化施肥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华北平原玉米‖大豆为研究对象,研究间作对农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净温室气体平衡(Net greenhouse gas balance,△GWP)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玉米单作处理(M)的CO2累积排放最高(12.6t/hm2),玉米大豆间作处理比M处理减少4.0%~8.9%。M处理的土壤N2O排放最高(16.0kg/hm2),显著高于间作处理,间作处理比M减少32.2%~36.6%(P0.05)。间作和单作处理间土壤CH4排放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CO2排放动态主要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而土壤N2O排放则主要与土壤水分含量显著相关(P0.05)。不同系统的△GWP不同,M系统的△GWP为8 681kg/hm2,高于等行距间作系统(6 635kg/hm2),而低于宽窄行间作系统(9 753kg/hm2)。结果显示,合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能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4.
设置玉米与魔芋1∶4、2∶4行比种植和净作魔芋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魔芋采用8.78、12.07、15.36和18.66万/hm24种种植密度,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和种植密度对魔芋主要生长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遮荫有利魔芋生长,表现为植株交高,生长繁茂,发病轻,叶绿素和葡苷聚糖含量套作都较净作高.综合考虑,魔芋与玉米间作,以玉米∶魔芋=2∶4的间作模式、种植密度为15.36万株/hm2最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N3:375 kg/hm2)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硝化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马铃薯间作提高了玉米和马铃薯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促进了土壤的硝化作用;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玉米拔节期(马铃薯现蕾期),间作玉米及间作马铃薯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硝化势呈上升的趋势,并在N3处理达到最大值,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并在N2处理的活性最高;在成熟期,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N2处理的活性最高,而土壤硝化势则在N3处理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硝化势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施氮及间作种植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硝化势的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河西荒漠灌区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河西荒漠灌区比较了小麦、玉米、大豆3种作物在连作、轮作、间作方式下的产量,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小麦与玉米轮作最高,为6 839.3 kg/hm2,较连作增产23.6%;玉米产量以小麦与玉米间作(小倒茬)最高,为12 915.0 kg/hm2,较连作增产50.8%;蚕豆产量以玉米与蚕豆间作(连作)最高,为3 654.0 kg/hm2,增产率达50.2%。  相似文献   

7.
玉米两垄一平台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项技术是为了解决玉米主产区玉米大面积连片种植而存在的“玉米海”问题,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提高玉米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1玉米两垄一平台栽培整地技术1.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设在肇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碳酸盐黑钙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  相似文献   

8.
由于淡黑钙土有机质含量低,碳酸盐含量较高,土壤肥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保证粮食的稳定增产,需对土壤进行改良,提升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是向土壤中添加有机物料,而有机物料的添加会影响碳酸盐的平衡。试验以淡黑钙土为研究对象,探讨添加有机物料对碳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的添加使土壤pH、HCO3-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碳酸盐含量升高,添加玉米秸秆处理的土壤碳酸盐含量下降;施用秸秆能有效提高交换性Ca2+、Mg2+、K+、Na+含量,施用有机无机肥降低了交换性盐基中交换性Ca2+、Mg2+含量,提高了K+、Na+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双城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玉米分区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黑龙江省双城市粮田耕层土壤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区施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西南部玉米主产区黑钙土养分含量比较丰富,硼含量较高,氮含量较低.土壤中B、N、S、P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变异性.土壤中B元素空间分布的偏斜程度较大.土壤养分偏斜程度与土壤养分变异系数之间存在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674.玉米分区平衡施肥取得了显著效果,较习惯施肥平均增产851 kg/hm2,平均增产率10.9%,平均增收610元/hm2.  相似文献   

10.
大豆与玉米间作关键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驻马店市常年单作大豆面积8万多hm2,玉米26万hm2左右,一般每公顷效益5 250-6 750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笔者在驻马店市郊和西平两地进行了大豆——玉米间作栽培模式示  相似文献   

11.
玉米间作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玉米辣椒间作条件下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栽培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L9(34)法研究玉米与辣椒间作密度、剪叶剪枝及微肥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所考察的因素对辣椒产量的影响程度为:辣椒密度>微肥>剪枝剪叶>玉米密度;辣椒产量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6(种植玉米2.340万株/hm2,辣椒4.650万墩/hm2,不剪枝剪叶,喷施0.2%硫酸锌溶液);对辣椒素含量的影响程度为:玉米密度>剪叶剪枝>微肥>辣椒密度;辣椒素含量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8(种植玉米2.805万株/hm2,辣椒3.315万墩/hm2,不剪枝剪叶,施浓度0.2%硼酸溶液)和处理6;对辣椒Vc含量的影响程度为:微肥>玉米密度>剪叶剪枝>辣椒密度;辣椒Vc含量较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2(种植玉米1.995万株/hm2,辣椒3.315万墩/hm2,辣椒剪枝,喷浓度0.2%硫酸锌溶液)、7(种植玉米2.805万株/hm2,辣椒2.580万墩/hm2,玉米剪叶1/2,喷浓度0.2%硫酸锌溶液)和处理6;辣椒干物质含量较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6。[结论]综合来看,以处理6产量最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2.
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小区试验,明确了双城市黑土和碳酸盐黑钙土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及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提出了平衡施肥措施,为双城市乃至我省玉米高产优质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境内辖14个乡镇场,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总面积192.4万亩,海拔127—228米,地势为低平原,土壤以碳酸盐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本区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偏旱气候,年均降水量456.7毫米,气温低,无霜期短,种植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机械化程度较高,影响种植业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不足,耕作复杂,耕层变浅,土壤  相似文献   

14.
正1试验目的为明确和掌握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防治玉米大斑病的高效优质药剂,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试验条件2.1作物和栽培品种的选择试验作物:玉米(品种伊单26)2.2试验对象玉米大斑病2.3栽培条件试验地点双城区种子管理站试验地,玉米4月24日播种,5月23日出苗,5月23日调查出苗率达到95%。试验地土壤类型碳酸盐草甸黑钙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1∶2(IMS1,玉米1行,大豆2行)、2∶2(IMS2,玉米2行,大豆2行)3种种植方式和3种施肥水平不施氮(N0)、减量施氮200 kg/hm(N1)、常量施氮300 kg/hm(N2)对玉米生长、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IMS1下,N2玉米叶面积较N0显著提高6.30%。间作和N1处理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总产量。N1较N2的氮肥农学效率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在成熟期达到最低值。与N2相比,N1土壤硝态氮无显著变化,未对土壤养分产生负面影响并能满足作物对氮素的需求,保持高产。总体来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减量施氮有利于节肥和提高间作体系总产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吉林省东部(冲积土)、中部(黑土)、西部(淡黑钙土)不同类型土壤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玉米产量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根据玉米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结合当年玉米价格和肥料投入,得出吉林省东部(冲积土)、中部(黑土)、西部(淡黑钙土)最高产量氮肥用量和最佳经济产量的氮肥用量分别为203.3 kg/hm~2、169.6kg/hm~2、173.2 kg/hm~2和185.5 kg/hm~2、149.0 kg/hm2、156.7 kg/hm~2。综合考虑提高玉米产量和效益等因素,在吉林省东部(冲积土)适宜氮肥用量为185.5 kg/hm~2,中部(黑土)适宜氮肥用量为149.0 kg/hm~2、西部(淡黑钙土)适宜氮肥用量为156.7 kg/hm~2。另外,土壤碱解氮含量与需氮量之间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同步营养肥在春玉米上的施用效果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和黑钙土区设置大田试验,研究同步营养肥(SNF)在春玉米上的施用效果与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黑土区SNF处理玉米产量为9 551 kg/hm2,略低于常规分次施肥(CSF)处理,高于一次性施肥(SBF)处理,但与二者差异均不显著。黑钙土区SNF处理玉米产量为8 937 kg/hm2,显著高于SBF处理。产量性状显示,SNF处理玉米百粒重在2种土壤条件下均显著高于SBF处理。黑土区不同施肥处理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在苗期至灌浆期差异均不显著,成熟期以CSF处理显著高于SBF处理,而与SNF处理差异不显著;黑钙土区SNF处理植株干物质量自吐丝期开始显著高于SBF处理,植株氮素累积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CSF和SBF处理。黑土区SNF处理的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为27. 1%和7. 8 kg/kg,高于SBF处理,但差异不显著;黑钙土区分别为38. 9%和12. 2 kg/kg,显著高于CSF和SBF处理。氮素损失方面,黑土和黑钙土区SNF处理的N2O排放量、氮素淋失量分别为1. 21,26. 8 kg/hm2和1. 17,25. 6 kg/hm2,均显著少于SBF处理。这说明,同步营养肥在春玉米上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和环境效应,有利于实现轻简化条件下春玉米生产的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18.
大豆花期喷施富硒康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试验材料与方法 富硒康由哈尔滨黑土地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1999、2000年试验均在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良种站进行,1999年土壤为黑钙土,面积2hm2;2000年土壤为黑壤土,面积5hm2.前茬为小麦,秋起垄,垄距68cm,每公顷施纯氮105kg、纯磷135kg.大豆品种为北95-2,密度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正>1试验目的明确不同用量的30%胺鲜酯.乙利水剂使用后,调节玉米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效果及对玉米生长的安全性,为登记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试验条件2.1作物和栽培品种的选择玉米,品种鑫鑫2号,生育期122天。2.2试验作用调节生长、增产。2.3栽培条件试验地点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地,试验地土壤类型碳酸盐草甸黑钙土,土壤PH值7.4,试验地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4.5%,中耕两次。前  相似文献   

20.
对小麦、半夏和玉米的多种间套作模式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差异。结果表明,以小麦窄-宽-窄行的方式套作半夏,虽然小麦减产0.45%,但套种的半夏生长健壮;夏玉米与半夏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以半夏播量为480 kg/hm2,与玉米品种晋单63号、郑单958宽窄行间作的种植模式较佳,半夏及玉米产量较高,该模式纯收益比小麦、玉米轮作高出2.773万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