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周汉忠 《茶叶科学》1966,3(1):64-68
利用采穗母株在剪穗前进行遮荫黄化处理,对于促进插穗提早发根与生长,效果较显著。本试验是研究茶树母株遮荫黄化处理对插穗发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7月和8月是6月扦插的插穗发根成为独立单株而进入旺盛生育的时期。夏季管理好坏,可以说是茶树快速育苗能否成功的关键。在6月份,插穗扦插后10天左右,插穗地下部的切口形成愈合组织,20天后在茎的中部形成根源体(根基);并且很快开始发根;约40天后,几乎全部插穗都发根。最初由插穗的茎伸长初生根。然后由初生根到第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茶树短穗扦插的成活率与插穗性质的关系、提高插穗发根和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扦插发根解剖学研究、茶树扦插全息生物学、生理生化研究等 5个方面对茶树短穗扦插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并指出了今后茶树短穗扦插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沈程文  刘富知等 《茶叶通讯》2001,(1):44-48,F003
本文从茶树短穗扦插的成活率与插穗性质的关系,提高插穗发根和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扦括发根解剖学研究,茶树扦插全息生物学,生理生化研究等5个方面对茶树短穗扦插研究进行了概述,并指出了今后茶树短穗扦插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政大、福大、梅占、水仙、毛蟹和浙农2号等六个品种插穗经NAA+IBA(萘乙酸+吲哚丁酸)混各水溶液处理后,能提早插穗发根,发根率、平均根数和最长根平均长度均比其他几种理为优。NAA引起根数较少而粗壮,  相似文献   

6.
茶树插穗发根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浙农12等七个无性系茶树品种扦插发根过程的显微切片观察和主要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茶树红棕色枝和绿色枝的不定根原基分别起源于木栓形成层和中柱鞘内侧的韧皮薄壁细胞。根据插穗基部解剖学和形态学特征的变化,茶树插穗不定根的形成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即:根原基未分化期、根原基分化期、根原体分化前期、根原体分化后期和不定根形成期。用80ppm IBA 喷射母树两周后,个别品种的插穗在离开母树时已分化出不定根原体。插穗母叶内的淀粉和非蛋白氮高,母茎内的碳、氮比高,以及母叶内的蛋白氮含量低的品种,具有较强的发根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年中可进行短穗扦插的时间较长,一般地区为2~10月,南部地区几乎全年都可以进行。然而,在不同时期的效果就不一样。因此,可以根据插穗的发根情况、扦插苗的长势以及扦插的经济效果,把扦插时期划分为最适期、适宜期、次适宜期及不适宜期。各时期的主要指标如下: 1.最适扦插期插穗发根迅速(插后30~50天可发根);成活率高(中小叶种一般应在80%以上,大叶种的成活率目前尚不稳定,差异较大,暂不确定);苗木生长健壮(平均苗高在30厘米以上);合格苗(苗高15厘米以上)占总苗数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8.
ABT生根粉对茶树扦插应用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ABTⅠ、Ⅱ号生根粉,采用种浓度处理槠叶齐、79-10-04、茗丰3个品种,认为:ABTⅠ、Ⅱ号生根粉有促进发根和生长的效应。建议对发根较困难的珍贵茶树品种扦插繁殖时,采用ABTⅠ号500mg/L(5s)或1000mg/L(1s)浓度的溶液,速蘸插穗基部,促进发根生长。  相似文献   

9.
插穗发根后,不论是茶苗株还是部或地下部,不论是长度 是重量,均呈现出某种变化模式, 且茶苗的几种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穗茶粗极地制红着茶苗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10.
茶树插穗成熟度对扦插苗影响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槠叶齐等六个品种(系)为材科,初步观测表明插穗成熟度对扦插发根及茶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因品种而异。作者认为在湖南提倡早秋插,并应注意棕褐枝和半硬枝的利用。  相似文献   

11.
茶树短穗扦插是茶树无性繁殖中的主要方法,它不仅繁殖系数高,而且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国内外茶叶科学工作者都重视研究短穗扦插,尤其注重研究促进插穗早生根、多生根以及壮苗的技术措施。关于不同色膜覆盖下茶树插穗的愈合、生根过去已有一些研究。有的表明用绿色膜覆盖,对扦插苗成活率、根系生长均有不良影响;有人试用黄色塑料薄膜覆盖,发现对较难发根的无性系的发根性比无色薄膜有明  相似文献   

12.
1.本文阐述茶树枝条上不同部位的插穗的生活力及成熟度与阶段发育的关系,并讨论插穗的选择与无性系品种退化问题。 2.茶树枝条成熟度是随新梢部位,由上而下逐渐加深。以枝条上部初木质化绿色硬枝作为插穗,生活力最强,成苗最壮。其次为中部半木质化红棕色枝插穗,而枝条下部全木质化麻杆的插穗较差。可见生活力是随枝条从上到下成熟度增加而减弱,并不是随枝条阶段发育年龄从下到上而减弱. 3.枝条顶梢未木质化绿色软枝,在愈合和发根时期仍能表现较强的生长势,终因积累养分少,含水量多,不能充分供应新器官生长的需要,也难于保持水分生理平衡,所以幼苗根系不发达,生长差,成活率低,也不是由于阶段发育年龄较老所致。 4.长期连续用无性繁殖的品种,仍能保持原品种特性,生产上未见有退化现象。是否在扦插过程中出现了枝条阶段性的解体,或是新植株重新回到了年幼阶段,这样说明了阶段发育在扦插过程中并非不可逆性。 5.枝条上中部绿色硬枝及红棕色枝,发根较快,易于育成壮苗,这段枝条应优先选用作为插穗材料。枝条下部麻杆,亦能育成壮苗,一般亦可采用。在穗源不足情况下,枝条顶梢绿色软枝,亦可适当利用,插后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成活率和培育壮苗亦有可能。这样充分利用枝条,育成壮苗,提高繁殖系数,缓和当前生产上良  相似文献   

13.
短穗扦插育苗用茶树堆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短穗扦插营养钵育苗通常以新土及天然表土作为扦插土壤,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新土和天然表土不易获得。用修剪过程中废弃的茶树枝叶制成茶树堆肥,含有较丰富的营养元素,可促进插穗愈伤组织的形成及发根,适用于短穗扦插营养钵育苗。  相似文献   

14.
1.本文阐述茶树不同成熟度的枝条和留叶量对扦插发根与生长的影响,探讨其在育苗上应用的价值。2.茶树的新梢由上而下,表皮从绿色依次成红棕色而至麻杆,成熟化程度亦逐渐加深,生长势随之递减,与枝条上不同部位的芽的解剖结构表现相一致。绿色巳硬化枝,愈合、发根最快、地下部与地上部生长均甚良好。依次为红棕色枝和麻杆。绿色硬枝和红棕色技易于育成壮苗,应优先选用这段枝条作为插穗。麻秆虽出圃率略低,也能育成壮苗,一般亦可采用。3.未木质化绿色软枝,在大田扦插亦能成活,不过成活率低。如能在发根前加强水分管理,发根后加强肥培管理,可望提高成活率和育成壮苗。在穗源不足的情况下,这段枝条可以适当采用。4.多叶插发根速度与一叶插相似,但根群发达,地上部生长良好,是培育壮苗的一个途径。由于枝条利用不经济,影响繁殖系数。在穗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2—3叶插。  相似文献   

15.
茶树短穗扦插,是福建省安溪县茶农在长期辛勤劳动中的宝贵创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于1953年将安溪农民的短穗扦插技术,进行系统的总结,现已推广到全国各茶区,其他主要产茶国也都在运用这种繁殖方法。国内外茶叶科学工作者都重视研究短穗扦插,以往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八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研究促使插穗早发根,多发  相似文献   

16.
茶树短穗扦插能保持和提高优良品种的遗传性状,生长快,根群发达,成活率高。同时,繁殖工作不受时间限制,我省一年四季均可扦插,在良种选育、繁殖上必须大力提倡和推广。但是在一年中什么时候扦插,才能使插穗发根快、成活率高,这与不同季节的生育环境条件密切相关。1980年,我们进行了短穗扦插的观察对比,以探索扦穗的  相似文献   

17.
用IBA、IAA、2.4-D和NAA四种生长素的200、100和50PPM三种浓度处理苦丁茶的插穗,并用不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四种生长素的三种浓度处理的促根效果都比对照好,除IAA外,多数处理比对照都呈非常显著水平。结果还表明,从发根部位、根鲜重、发根率和成活率的综合表现,以NAA的促根效果最好,其200PPM60分钟和100PPMl20分钟处理的促根效果都很突出;2.4-D200PPM60分钟处理、IBA200PPM60分钟和100PPM120分钟处理也有较好的促根作用,而IAA三种浓度处理的效果均较差。  相似文献   

18.
短穗扦插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茶树良种繁育方法,其重要技术之一是苗床铺设不含或含有少量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红壤或黄壤心土,为插穗发根提供良好的根际环境.但由于心土需求量大,铺心土用工多且劳动强度高,因此心土资源短缺和用工成本高已成为短穗扦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近年来,笔者模拟传统育苗方法中心土的功能研制了4种具有对土壤消毒、促进插穗生根和抑制杂草滋生三重功效的土壤处理剂配方,进行本土扦插育苗试验,并从中筛选出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配方(暂名为"旺苗")应用于多个茶树品种的本土扦插育苗.现将有关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采用沙培方法,对10个杂交稻组合苗期发根性状与生育后期根系SOD活性、TTC还原力及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期发根数、发根鲜重和发根力与孕穗期根系TTC还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发根数还与乳熟期SOD活性极显著正相关,与齐穗期TTC还原力显著负相关;发根鲜重和发根干重分别与大部分穗部性状密切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用“发根数×平均发根长”表示发根力能全面地评价杂交水稻苗期发根性状。  相似文献   

20.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茶树发根高频诱导与遗传转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以两种野生型发根农杆菌菌株、三种共培养培养基和六种外植体为试材,建立了茶树发根高频诱导体系,最高发根诱导频率达30%以上。最佳发根诱导体系为:OD600为0.5~0.8的发根农杆菌菌液侵染已培养60~70βd苗龄无菌苗茎段10~50βmin,在添加100βmmol/L乙酰丁香酮的YMB固体培养基上共培养2βd,在含500βmg/L头胞噻肟钠的MS培养基上诱导发根。发根在不含激素的LG0培养基上生长迅速,产生大量侧枝和根毛。PCR证实,发根农杆菌Ri质粒T-DNA的rolA、rolB和rolC基因已经插入到发根基因组DNA中。应用此发根诱导体系,以含携带Bt基因的双元载体质粒pCAMBIA2301的发根农杆菌15834,侵染茶树外植体诱导出发根,PCR和GUS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外源基因已经插入到基因组DNA中并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