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正>倒刺鲃属鱼类属于鲤科鲃亚科,属内有5种,分别为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云南倒刺鲃、多鳞倒刺鲃,其中黑脊倒刺鲃也叫光倒刺鲃,在福建俗称光鱼、粗鳞。此属鱼类易给人的错觉:被认为是草鱼。目前,有关倒刺鲃属鱼类的研究报道主要是前3种(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分布于我国南方乃至西南地区诸水系。3个种各有特点:中华倒刺鲃生长速度中等,绝对怀卵量大,雌鱼性成熟年龄4龄~5龄;倒刺  相似文献   

2.
3种倒刺鲤鱼种阶段主要经济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泥池和土池两种培育模式的试验,对3种倒刺鲃鱼种阶段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比较.试验表明:倒刺鲃的体重日增长率最高,其次是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最低;起捕率比较,倒刺鲃>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土池培育时,倒刺鲃的规格整齐度最高,其次是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的大小分化最明显;土池培育方式更适合倒刺鲃属3个种的鱼种培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泥池和土池两种培育模式的试验,对3种倒刺鲃鱼种阶段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比较。试验表明:倒刺鲃的体重日增长率最高,其次是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最低;起捕率比较,倒刺鲃〉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土池培育时,倒刺鲃的规格整齐度最高,其次是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的大小分化最明显;土池培育方式更适合倒刺鲃属3个种的鱼种培育。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光倒刺鲃和倒刺鲃在分类上同属于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两者间的杂交属于种间杂交。本试验对光倒刺鲃与倒刺鲃进行了杂交探索,旨在为今后的鱼类杂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又名青波、乌鳞,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是我国长江上游及支流常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中华倒刺鲃因其味美而深受市场的欢迎,已被逐步开发为一个养殖新品种。有关倒刺鲃属其他鱼类胚胎发育的研究报道较多,但鲜有中华倒刺鲃的胚胎发育报道。为了探讨中  相似文献   

7.
黑脊倒刺鲃又名刺鲃、光倒刺鲃,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因其背鳍基部前方有一埋于皮下的平卧倒刺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福建省的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交溪、漳江等水系,长江、钱塘江、海南省和台湾亦有分布.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刺鲃、中华倒刺鲃及倒刺鲃的生物学、人工繁殖、养殖研究现状。对刺鲃及其相近种类今后的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光倒刺鲃、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同属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均属江河野生鱼类。前两种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后分布于长江水系。近年来,由于传统养殖鱼类价格连年下降,养殖效益降低,而光倒刺囟巴等野生鱼类由于资源量减少、养殖少而价格较高,通常60~80元/kg。  相似文献   

10.
河道网箱养殖光倒刺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倒刺鲃,地方名:坚鱼,属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体型近长筒形,尾部侧扁,头宽,吻钝,腹部乳白.光倒刺鲃喜欢栖息于清水石底的激流河段,为中下层鱼类,食性杂,网箱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光倒刺鲃     
学名:光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Nichols),俗称光鱼、军鱼、黄娟、青竹鲩,黑脊倒刺鲃. 分类与产地: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ebiane)、倒刺鲃属(spinibarbus Oshima,1919).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相似文献   

12.
黑脊倒刺钯(Spinibarbus Caldwelli)俗称粗鳞、光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其食性杂、耐寒、抗病力强,且鱼体美观、肉质细腻、味道鲜美,鱼汤具清凉、消暑、解毒的作用,卵用热水浸泡外敷可止血,具有美食和药用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黑脊倒刺鲃养殖过程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周期较长,为了达到高产和商品可当年上市,笔者从2002年开始进行黑脊倒刺鲃池塘养殖生产,从中摸索出黑脊倒刺鲃池塘养殖高产经验,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益,现将主要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以促进黑脊倒刺鲃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洪贵 《水产学报》2010,34(7):1062-1071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光倒刺鲃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州市实施以光倒刺鲃等为主的"一条鱼"工程,培育光倒刺鲃等为主的特色养殖,是梅州渔业发展的"品牌鱼",在促进渔农增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通过水产研究所近年养殖经验,总结光倒刺鲃养殖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特点、养殖条件、鱼苗放养、投饲技术、日常管理、收获和常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为广大光倒刺鲃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卢友龙 《齐鲁渔业》2009,26(4):42-42
黑脊倒刺鲃亦称光倒刺鲃,俗称光鱼、溪魁、粗鳞等,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主要分布在钱塘江、闽江、珠江、沅江等,为重要淡水经济鱼类。黑脊倒刺鲃肉质鲜美,并且有一定药用价值,抗病力强,易于养殖和运输,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品种,深受福建地区广大养殖户、特别是网箱养殖户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光倒刺鲃是一种江河经济鱼类,俗称:美娟、娟中.光倒刺鲃食性杂,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体形美观、肉质佳、味鲜美,是中上等食用鱼类.光倒刺鲃对水质条件要求较高,比较适合网箱养殖,我们从1999年7月开始进行水库网箱养殖光倒刺鲃试验,经过一年的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贾俊威 《中国水产》2012,440(7):69-70
光倒刺鲃属鲃亚科,倒刺鲃属,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耐低溶解氧,易养殖等优点.笔者于2011年在安徽省宁国山里仁港口湾渔业有限公司,利用水泥池培育光倒刺鲃苗种技术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从化拟建流溪河光倒刺鱼巴产业体系从过度捕捞到品牌建设中间隔着多年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起光倒刺鲃,广州市从化区的不少当地人要从儿时记忆说起了,上世纪90年代时,从化区的流溪河里,还可以看到光倒刺钯成群结队洄游繁殖,但由于过度捕捞,这个场景如今是很难见到了。为恢复光倒刺鲃野生资源,提高养殖光倒刺鲃的品质,2007年,从化区建立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随后,当地农业局联合有关企业,通过增殖放流,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养殖及推广工作。现今,从化将建立光倒刺鲃产业体系,通过组建流溪河光倒刺鲃养殖专业合作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4月23日,上犹县南河水库一养殖户的一只网箱内倒刺鲃大量死亡,该养殖户的其他网箱内的倒刺鲃未出现死亡。经现场诊断:该发病的网箱内活的倒刺鲃体表除鳍条苍白外无其他异常,水质检测各项指标正常,主要原因是肝胆综合征造成大量倒刺鲃死亡,经对症施药治疗,5天死亡数量减少,10天后治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基本情况发病的网箱面积20米2,高度2米。2012年12月投放平均规格30克的倒刺鲃鱼种5860尾,2013年10月出售658尾,到2014年4月16日估计该网箱内约有4000尾平均规格400克的倒刺鲃。4月23日接到养殖  相似文献   

20.
正光倒刺鲃具有食性杂、生长快、病害少等特点,近年来由于江河环境污染、大规模采沙以及酷渔滥捕等经济活动,严重影响了光倒刺鲃的自然生境,其野生资源遭到巨大破坏,且至今未发现光倒刺鲃能在池塘中自然繁殖。为保护其种质资源,近几年赣州市水产研究所对光倒刺鲃的健康高效养殖技术进行了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养殖经验,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