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盐碱胁迫对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在Na+浓度为10、30、90、270 mmol/L的NaCl、Na2SO4、Na2CO3和NaHCO3胁迫下进行白羊草种子萌发试验,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分析白羊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以及白羊草幼苗的活力指数、胚根长和胚芽长的变化规律,揭示白羊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不同盐碱胁迫的响应。[结果]不同盐碱种类、Na+浓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白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胚根长及胚芽长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白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胚根长及胚芽长均随Na+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平均发芽时间则随Na+浓度的增加而延长。不同Na+浓度对白羊草种子的幼苗活力指数也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其幼苗活力指数随N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不同盐碱种类对白羊草种子幼苗活力指数的影响仅有显著(P<0.05)差异,而盐碱种类与Na+浓度的交互作用对白羊草种子幼苗活力指数的影响无显著(P>0.05)差异。白羊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能力会随Na+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且在NaCl和Na2SO4胁迫下要高于Na2CO3和NaHCO3胁迫时。[结论]白羊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可耐受Na+浓度为10 mmol/L的NaCl、Na2SO4、Na2CO3和NaHCO3胁迫,对中性盐的耐受性要高于碱性盐,且盐碱胁迫对白羊草种子胚根生长的影响要大于对胚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贮藏年限对不同居群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种胚线粒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以贮藏1~4年的代县、平鲁、平定、柳林及太谷居群白羊草种子为材料,分析其种胚线粒体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 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 GR)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居群白羊草种胚线粒体的抗氧化能力与其贮藏年限关系密切。随着贮藏年限的延长,白羊草种胚线粒体SOD,CAT,APX及GR活性逐渐降低,而其MDA含量逐渐升高。不同居群白羊草种子的耐贮藏性存在差异,太谷居群白羊草种子的贮藏年限可为3年,而代县、平鲁、平定及柳林居群白羊草种子的贮藏年限最好为1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NaOH溶液脱绒处理对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种子活力的影响,为机械化播种提供便利条件。[方法] 分别利用浓度为10%、20%、30%、40%、50%(W/V)的NaOH溶液对白羊草种子进行脱绒处理0(CK)、1、5、10、15 min,分析其对发芽率(Gp)、发芽指数(Gi)、平均发芽时间(MGT)、幼苗活力指数(SVI)的影响,筛选白羊草种子NaOH溶液脱绒的最佳条件。[结果] NaOH溶液浓度及处理时间均对白羊草种子活力具有极显著(P<0.01)影响。相同处理时间下,白羊草种子脱绒1~10 min后Gp、Gi随NaOH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脱绒1 min和10 min后SVI随着NaOH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脱绒5 min后SVI随NaOH溶液浓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脱绒15 min时Gp、Gi和SVI随NaOH溶液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50%的NaOH溶液浓度下,脱绒后白羊草种子Gp、Gi和SVI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经NaOH溶液脱绒处理后白羊草种子的MGT均高于CK。[结论] 适宜浓度的NaOH溶液浸种能有效脱去白羊草种子表面的绒毛,提高白羊草种子的活力。浓度为50%的NaOH溶液浸种5 min对白羊草种子活力的促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苏丹草种子寿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贮藏年限对苏丹草种子发芽率及活力的影响,对贮藏年限为1-10年的种子进行了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电导率的测定结果表明:贮藏10年后的苏丹草种子发芽率仍达80%,说明苏丹草种子耐贮性高,种子寿命至少在10年以上,对贮藏1-10年种子的活力指数和种子寿命进行相关分析,呈负相关(r=0.9936**)高于种子发芽率与种子寿命的相关系数(r=-0.53),故用种子活力来估算种子寿命和种用价值是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贮藏期对结缕草种子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测定结缕草种子不同贮藏年限的活力水平。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贮藏,结缕草种子的活力下降较快,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TTC含量、ATP含量以及不正常种苗等指标与贮藏期限呈显著相关。TTC法和ATP法所测活力指标与贮藏期限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葡萄糖含量与贮藏期的相关性较低。在萌发初期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随着贮藏期的延长,在降低后又有所增长,但均低于1998年收获而未经贮藏的种子。贮藏1年的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不同活力种子的萌发与出苗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娟  胡小文  何学青  王彦荣 《草业科学》2011,28(6):998-1003
摘要:研究测定了老化处理后几种禾本科牧草种子的萌发、幼苗以及出苗期的相关指标,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除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子外,老化处理显著降低其他参试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胚芽以及幼苗长度,出苗率、出苗速率;2)牧草种子的耐老化能力因种而异,休眠可显著提高种子自身的耐老化能力,如羊草;3)除羊草种子外,其他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胚芽以及幼苗长度与出苗率、出苗速率极显著正相关(P<0.01);4) 相比其他萌发指标,发芽率用于种子活力批次的划分在所有物种中表现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铅锌矿区存在的干旱和铅污染交互胁迫的情况,以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模拟方法分析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铅胁迫对白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以及幼苗根长、苗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的土壤水分条件和铅胁迫处理对白羊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存在抑制作用,发芽率、根长和苗长的抑制效应顺序为根长 >苗长 >发芽率。水分和铅交互胁迫对白羊草SOD、POD和CAT活性的影响规律不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或拮抗效应;而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则显著增加(P<0.05),表明交互胁迫对白羊草生物膜系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综合分析说明,白羊草对水分和铅交互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土壤相对含水量70%,铅含量700 mg·L-1的条件下仍能存活并生长),而且适当的交互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92.6%,铅含量100 mg·L-1)可以促进白羊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因此,白羊草可以作为西北地区铅锌矿区生态系统修复的先锋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晰斜茎黄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不同盐胁迫的适应性。[方法]分别采用NaCl溶液、Na2SO4溶液和Na2CO3溶液对斜茎黄芪种子进行盐胁迫处理,每种溶液均设置0(CK)、10、20、30、40 mmol/L 5个浓度梯度,每种溶液每个处理浓度设置3次重复。计算不同盐溶液处理下斜茎黄芪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相对盐害率,测定幼苗株高、根长。[结果]随着盐溶液浓度逐渐升高,斜茎黄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与CK组相比,NaCl、Na2SO4、Na2CO3处理组在盐溶液浓度为40 mmol/L时,斜茎黄芪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显著(P<0.05)降低,幼苗株高及根长显著(P<0.05)降低。Na2SO4处理组在盐溶液浓度为10 mmol/L时,幼苗根部较CK组长5.5%,低浓度Na2SO4溶液促进了幼苗根部生长;Na2CO3溶液处理对斜茎黄芪种子造成严重的盐害,各浓度处理组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均显著(P<0.05)低于CK组,且各处理浓度之间差异较大。[结论]斜茎黄芪种子对3种盐胁迫的耐受程度为Na2SO4>NaCl>Na2CO3。低浓度Na2SO4溶液对斜茎黄芪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Na2CO3溶液则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硅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盆栽条件下证实了硅能够促进紫花苜蓿生长的基础上,研究了水培条件下硅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对紫花苜蓿种子初始萌发时间和最终发芽率没有影响,但硅处理明显缩短了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所需时间,显著增加了发芽指数,种子活力和发芽势(P<0.05),说明硅不能改变紫花苜蓿种子品质的优劣,但能提高其活力。硅对紫花苜蓿幼苗茎叶和根系生长的影响并不一致,表现为硅处理紫花苜蓿幼苗茎长显著大于对照处理紫花苜蓿幼苗茎长(P<0.05),而硅处理紫花苜蓿幼苗根长和对照幼苗根长差异不显著。硅处理紫花苜蓿幼苗生物量显著大于对照处理紫花苜蓿生物量(P<0.05)。紫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数,发芽势、幼苗根茎长度和生物量对硅的响应不存在浓度剂量效应。研究表明,硅至少直接参与了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且紫花苜蓿对硅的需求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源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引发对老化燕麦(Avena sativa)种子活力的影响。[方法]以人工老化后的燕麦种子为试验材料,经不同浓度(0、0.01、0.10、0.50、1.00、10.00μmol/L)的BR溶液引发0(CK)、1、6、12、18、24 h,分析其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和幼苗活力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不同外源BR浓度、引发时间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老化燕麦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幼苗活力指数均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BR浓度为0.01μmol/L引发24 h时,老化燕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幼苗活力指数均最高,平均发芽时间最短;在BR浓度为10.00μmol/L时,1~24 h老化燕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均低于其他浓度,而平均发芽时间显著(P<0.05)高于其他浓度。[结论]低浓度外源BR引发能够提高老化燕麦种子活力水平,而高浓度则降低其活力水平。该试验条件下,浓度为0.01μmol/L的油菜素内酯引发24 h是缓解燕麦种子老化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1.
佟莉蓉  任星远  董洁  宋雨  胡燕  董宽虎 《草地学报》2022,30(4):1007-1012
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种子上的散发性簇状绒毛致使其相互粘连,严重影响了机械化播种。本研究采用H2SO4和NaOH对白羊草种子进行脱绒处理,探究两种化学试剂对白羊草种子的脱绒效果。结果表明:当NaOH的浓度在30%以上时对种子的脱绒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但随着NaOH的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种子的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显著降低;而以浓度60%的H2SO4处理10 min的方式可有效地脱去白羊草表面绒毛,并且对脱绒后的白羊草种子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没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用浓度60%的H2SO4处理10 min,是白羊草种子脱绒处理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2.
程映杰  李敏  朱慧森  岑慧芳  郭鹏 《草地学报》2022,30(10):2685-2691
香豆素是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产生的主要化感物质,为筛选适宜补播草地早熟禾草地的种子材料,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0,20,40,60,80,100 μg·mL-1)的香豆素处理'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Jinnong No. 1’)、'太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 'Taihang’)、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和3个品种的草地早熟禾:'幸运星’(Poa pratensis 'Luckystar’)、'珠峰’(Poa pratensis 'Everest’)、'新歌莱德’(Poa pratensis 'Nuglade’)进行发芽试验,测定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指标,计算综合化感效应指数。结果表明,达乌里胡枝子、白羊草分别在20 μg·mL-1和40 μg·mL-1香豆素处理下,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受到化感促进作用最显著;随处理浓度升高,白羊草受化感抑制程度最轻,其次是达乌里胡枝子。结合天然草地中的共生情况,推测'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和'太行’白羊草适宜与草地早熟禾组合,在草地补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补播试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苗期劲直黄芪根浸提液对8种西藏野生植物即天蓝苜蓿、垂穗披碱草、小叶棘豆、羊茅、紫花针茅、丝颖针茅、藏北嵩草和黑穗画眉草的化感作用规律,采用室内生物学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0.1、0.05、0.025、0.0125 g·mL-1)劲直黄芪根浸提液对8种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阐明劲直黄芪根浸提液对8种植物的化感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劲直黄芪根浸提液对8种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高、根长、苗干重和根干重具有显著的化感作用(P<0.05),且8种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浸提液对天蓝苜蓿、小叶棘豆和羊茅种子萌发生长具有促进作用(SE>0),而对垂穗披碱草和紫花针茅种子萌发生长具有抑制作用(SE<0),对丝颖针茅和黑穗画眉草种子萌发生长的作用无明显规律。采用植物平均敏感指数分析劲直黄芪根浸提液对8种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的化感作用发现,其对劲直黄芪根浸提液的平均敏感性趋势总体为:垂穗披碱草>紫花针茅>丝颖针茅;促进作用大小顺序为:小叶棘豆>藏北嵩草>黑穗画眉草>羊茅>天蓝苜蓿。  相似文献   

14.
曲婷  周立业 《草业学报》2022,31(6):91-100
少花蒺藜草为科尔沁沙地的一种恶性入侵杂草,靠种子进行繁殖,其同一果实刺苞内多包含2粒种子,种子具有异型性(其中一粒相对较大、外形似芒果且有一小部分外露在刺苞中,称为M型种子;另一粒相对较小、外形似李子,称之为P型种子),野外调查发现少花蒺藜草通常以M型种子萌发为主。为探究少花蒺藜草刺苞果皮对异型种子的萌发是否产生影响、M型种子是否对P型种子的萌发产生抑制以及两异型种子的萌发在种群拓展中的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少花疾藜草带刺苞(正常条件下)、去刺苞(将果皮解剖取出单独的M型、P型种子)、模拟刺苞(以纱布模拟刺苞果皮将取出的两异型种子进行再次包裹)4种处理下两种异型种子的萌发特征以及正常条件下的刺苞(只萌发M型)、单独的M型、P型及刺苞内P型种子(去除刺苞中已萌发的M型种子形成的幼苗)形成幼苗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刺苞果皮对两种异型种子的萌发均无显著影响;2)M型种子抑制P型种子的萌发,抑制率达到52.5%;3)刺苞内M型种子形成幼苗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分别比刺苞内P型种子形成幼苗增加0.1298和0.1068 g·株-1,M型种子形成幼苗的叶面积、根冠比分别比P型种子形成幼苗显著增加84.3%和356.3%。上述研究表明:刺苞内M型种子比P型种子具有更强的发芽能力,M型种子形成的幼苗具有更好的存活策略,P型种子作为备用种子当年或翌年补充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盐碱胁迫对内蒙古兴安盟野生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为优质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利用NaCl溶液(20、40、80、120 mmol/L)、Na2SO4溶液(10、20、30、40 mmol/L)、Na2CO3溶液(20、40、60、120 mmol/L)对野生大豆种子进行盐碱胁迫处理,以不做盐碱胁迫的处理为对照组(CK)。每种溶液每个浓度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50粒种子。测定并比较3种溶液处理下野生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相对伤害率,以及幼苗的根长、苗长。结果 用NaCl溶液处理野生大豆种子时,80 mmol/L处理组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最高,相对伤害率最低;根长、苗长随NaCl浓度增加而降低,80、120 mmol/L处理组根长、苗长显著(P<0.05)低于20、40 mmol/L处理组。用Na2SO4溶液处理野生大豆种子时,30 mmol/L处理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最高,相对伤害率最低;根长、苗长随Na2SO4浓度增加而降低,10 mmol/L处理组野生大豆的根长及苗长最长,与CK差异不显著(P>0.05)。用Na2CO3溶液处理野生大豆种子时,随Na2CO3浓度的增加,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呈逐渐降低趋势,相对伤害率呈逐渐升高趋势;120 mmol/L处理组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为0,相对伤害率为100%;20 mmol/L处理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与CK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低浓度盐碱胁迫对内蒙古兴安盟野生大豆种子萌发指标影响较小,弱碱、中性盐在一定浓度内可以促进其萌发;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均对野生大豆幼苗生长性状有影响,浓度越高,伤害越大。  相似文献   

16.
孙守江  马馼  祁娟  师尚礼  刘文辉 《草地学报》2022,30(10):2549-2557
为探讨老芒麦种子响应自然老化的抗氧化作用机制和细胞染色体端粒酶活性变化规律,本试验以'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Qingmu No.1’)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常温贮藏1,2,4,5和6年后,老芒麦种子活力、生理生化代谢产物、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增加,老芒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芽长和活力指数均逐渐降低,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含量和浸出液电导率明显上升;贮藏初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缓慢降低,贮藏2年以后,上述指标活性急剧下降,从而加快了老芒麦种子的老化进程。老芒麦种子在自然贮藏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造成活性氧不能及时清除,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膜通透性增加,继而影响了种子的萌芽以及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