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在河南灵宝地区主要危害苹果、梨、樱桃等多种林果树木.2008-2010年3年时间,对灵宝川口林场燕子山林区苹果园内中华鼢鼠的危害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苹果园内中华鼢鼠种群密度为3~4只/hm2,略高于中华鼢鼠的种群密度经济阈...  相似文献   

2.
2016年冬季,采用大样方调查法对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虎、东北豹的主要猎物资源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东北虎、东北豹在保护区的猎物主要有狍子,群数量为1 996只,种群密度达2.78只/km~2;野猪的种群数量为1 276只,种群密度为1.79只/km~2;梅花鹿的种群数量最少,仅67只,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密度为0.094只/km~2。通过对东北虎、东北豹猎物生物量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总的猎物生物量达183 836.70 kg。  相似文献   

3.
岩羊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内蒙古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物种,为准确了解保护区内岩羊的分布及种群数量,2022年4~5月,采用样线法开展岩羊分布和种群数量调查。通过调查得出:岩羊主要分布在格尔敖包(岩画沟)和鸡鹿塞,其次是苏木图沟和阿贵庙沟,零星分布在鸡鹿塞西沟、乌斯台沟和查斯口沟;种群数量估算为490±140只,密度为0.008±0.002只/hm2,遇见率为37.5%。  相似文献   

4.
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灰孔雀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曼稿子保护区外,勐养、勐仑、勐腊、尚勇4个子保护区均有灰孔雀雉分布,潜在分布面积约222 825hm~2。春季种群密度为0. 004 60只/hm~2,种群数量为1 009只,冬季种群密度为0. 003 76只/hm~2,种群数量为858只,全年平均种群密度0. 004 18只/hm~2,种群数量平均值为931只,按照±5%的误差率来估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灰孔雀雉种群数量理论值为884-978只。灰孔雀雉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3种生境有选择偏好,分布在海拔624-1 750m的区域。针对灰孔雀雉种群保护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焉耆县霍拉山临时样地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红果小檗种群特性,通过不同生境类型分析红果小檗与地理变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红果小檗种群平均密度为75.6株/hm2;海拔750~920 m的阳坡带为其分布主生境;其空间格局介于随机到成群分布之间;长势有明显的生境差异,山谷带为最佳;红果小檗喜坡度较小的生境类型,群落多度受海拔、坡度影响明显;冠幅大小随坡位变化具有一定的梯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对内蒙古大青山古路板林场半阴坡生长的30年生油松人工林,选取5种不同密度林分,采用生物量法测定、估算碳密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林分密度大于2 940株/hm2,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密度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范围为70.47~81.09 t/hm2,平均碳密度为75.61t/hm2,油松林碳密度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27.27 t/hm2、6.13t/hm2、42.21 t/hm2,其空间分布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  相似文献   

7.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绰尔古营河林场设置了3块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兴安落叶松群落树种组成结构、直径树高分布、种群分布格局以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绰尔样地Ⅰ、样地Ⅲ为兴安落叶松纯林,密度分别为740株/hm2和380株/hm2,样地Ⅱ是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并有白桦、黑桦、山杨的混交林样地,密度为1 080株/hm2;2)兴安落叶松纯林(样地Ⅰ和样地Ⅲ)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混交林地(样地Ⅱ)的种群为聚集分布;3)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垂直规律一致: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8.
基于奇乾山地樟子松群落的野外调查,分析了奇乾樟子松群落特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奇乾山地樟子松林密度分别为830株/hm2、780株/hm2、580株/hm2.樟子松群落直径分布为单峰和多峰分布,树高分布为单峰山状和多峰山状分布2种形式;(2)奇乾山地樟子松3块样地种群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3)奇乾山地樟子松群落丰富度指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多样性指数规律: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9.
应用植物不育剂控制林木鼠害新技术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应用植物不育剂大面积控制人工林鼠害在国内外属首次。本研究表明 ;大面积应用植物不育剂可以有效控制防治地鼠类种群密度 ,鼠类种群密度下降 69.5% ,种群主要繁殖特征受到影响 ,对鼠类种群繁育控制可持续 2~ 3年 ,单位适宜控制面积 13hm2 。  相似文献   

10.
《林业资源管理》2015,(6):160-164
基于Google卫星地图,采用踏查与典型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岛琼北地区海口、文昌、琼海、澄迈和临高等5个市县海岸带的海杧果种群进行了种质资源调查。结果表明:5个市县中仅发现海口与文昌有成片海杧果种群的分布,但分布面积十分有限,且破碎化严重,海杧果成树平均分布密度仅为95.59株/hm2;因农田开垦和营造人工海防林等的干扰和破坏,有限的海杧果种群仅残存于木麻黄人工林的边缘、田头地埂或次生林中;海口海杧果种群的林龄结构属于幼龄林,文昌则属于成熟林,文昌海杧果种群的结实量显著多于海口,分别为58,6枚/株;海杧果天然更新能力较强,2个分布区幼苗幼树的平均更新密度达2 600株/hm2。  相似文献   

11.
采取路线调查法,在1990~2014年对武威东沙窝地区的喜鹊环颈雉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比较来说明该地区25年来两者数量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005年前,喜鹊数量明显下降,环颈雉数量显著增加;2005年后,喜鹊数量逐渐恢复和增加,而环颈雉数量逐渐减少。主要是因前期大量使用而后期控制使用剧毒农药和杀鼠剂,引起食物链中位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鼠、猫数量变化引起的。喜鹊环颈雉数量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干扰造成的。因此,要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干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使种群间通过天然食物链关系而健康共存。  相似文献   

12.
基于森林生物量相容性模型长白山天然林生物量估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中国第四次(1997年)二类森林调查数据,借助长白山天然林森林生物量相容性模型,以汪清天然林区为例,对阔叶林、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等不同森林群落进行森林生物量及其分量的估测,研究区森林生物量密度及碳密度估测值分别为110.06 t/hm2和51.73 t/hm2,碳库估测值为0.0119 Gt C.阔叶林生物量占总森林生物量的59%,在该研究区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辽东半岛地区主要火险林型及燃烧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外业调查确定了辽东半岛地区的主要5种火险林型,分别为油松人工纯林、日本黑松人工纯林、栎树天然纯林、杂木天然林、刺槐人工纯林。阔叶树林型下的灌木层、草本层的种类和盖度均明显大于针叶树,针叶树的凋落物层盖度大于阔叶树。主要林型下地被可燃物的载量分布较高,变化范围为6.47~12.08t/hm2;地被可燃物燃烧性能是针叶树明显大于阔叶树,其综合燃烧性由大及小的排序:日本黑松人工纯林>油松人工纯林>天然栎树林>刺槐人工纯林>天然杂木林。  相似文献   

14.
Accordilgtothemoleculargenehcs,thekeyOfbiodiversitywassequenceofal1tinoacidsinPrOtelnwhosegenehclnformahonwerestoredinDNA.Inl958,CrickPOsedthefamouscentraldogmaandthesequencehy-POthesisandalsofOrcastedaPpearaceofthe.lll.Proteintaxonomy.InthefOllowing3Oyears,lotsofProteinswerepuredandsequenced.Thecomparisonofhomologenousproteinse-quencesfromvanousorganismsshowedthattheclosertwOsPecieswere,themoresimilarsequencesofawhnoacidswere,oronthecon-trary.ResearchesbasedonfossilsbycomparingsubshtU…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对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995年全区森林总面积为 9996 1hm2 ,其中 ,天然林 80 37 8hm2 ,人工林 195 8 9hm2 ,森林覆盖率为 76 7%。森林活立木总蓄积 792 5 71m3,针叶林 174 731m3,阔叶林 5 75 4 83m3,针阔混交林 39919m3;其中 ,幼龄林占 9 6% ,中龄林占 60 0 % ,近熟林占19 1% ,成熟林占 10 9% ,分别比 1982年增长 171 7%、 96 2 %、 169 1%、 5 6 2 %。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主食竹种及其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大熊猫分布在四川西部37个县市区、陕西南部5个县和甘肃南部1个县,栖息地面积约200,000 km2,竹林面积约600,000 hm2,竹子蓄积量约18,000,000 t。分布范围在λ(E)102°00′~108°11,′ψ(N)27°53′~33°55,′常年活动在海拔(1 200)2 000 m~3 000(3 600)m之间。从南到北长度直线距离约750 km,东西宽约50 km~180km,处于我国地形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过渡地带上,呈狭长状弧形分布外貌,但并不连续而是作岛状的间断分布。大熊猫主食竹种在其分布范围内,分隶于竹亚科仅有的箣竹超族和北美箭竹超族2个超族中,前者含5属19种,后者含6属45种,一共采食11属64种竹子。其中除箣竹属的孝顺竹、硬头黄竹,慈竹属的慈竹及苦竹属的斑苦竹为栽培外,其余8属51种均为野生竹种,并有大面积的天然竹林。慈竹属、刚竹属、筇竹属、巴山木竹属和箬竹属等5属为我国特产,占大熊猫主食竹属的45%。筇竹属、镰序竹属、方竹属、箭竹属、玉山竹属和巴山木竹属等90%以上的种类产于我国西南部山区,而且大熊猫分布区也是该6属的分化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大熊猫分布区的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成分复杂。在大熊猫天然采食的64种竹种中,除峨眉箬竹分布区域小和数量零星,不足以形成独立的群系外,其余63种竹子均可在竹林植被型中形成独立的群系。中国大熊猫栖息地主要是针叶林和阔叶林两个植被型组,有时偶见活动于灌丛植被型组区域。在针叶林植被型组共有5个植被型中的寒温性针叶林、温凉性针叶林、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等4个植被型及以竹子为次优势层片的59个以上植物群丛组,阔叶林植被型组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等3个植被型及以竹子为次优势层片的56个以上植物群丛组,总计针、阔叶林有7个植被型及115个以上植物群丛组是大熊猫的栖息地。其中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又是大熊猫的最主要栖息地,周年四季都有活动足迹和采食其林下竹种。大熊猫栖息在有竹子为次优势层片的森林植物群落中,不但有食物的保障,而且有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大熊猫得以长期延续生存繁衍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诚 《江西林业科技》2002,(2):32-33,38
回顾了江西省主要造林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将其划分为针叶树种遗传改良,阔叶树种遗传改良及工业原料原料林定向培育,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3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同时展望了林木育种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江西省林木育种工作近一二十年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自2001年5月至10月间,在韩国雪岳山国立公园大青峰地区进行了红喉歌鸲(Luscinia calliope)的生境选择研究。繁殖种群的调查结果表明,该研究地区可分成此种鸟的高、中、低3种密度分布区。红喉歌鸲多选择岳桦(Betula ermanii)和雪松(Pinus pumila)林为其栖息地,并喜欢在矮丛林和稠密灌丛中活动。表1参9。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两点法原理和方法,对大兴安岭地区的落叶松和樟子松人工林地位指数表进行分析,建立了大兴安岭人工针叶林标准化生长模型,按模型导出各生长指数级和各龄阶理论值,并建立了标准化地位指数表。理论值检验结果表明,该标准化地位指数表符合精度要求。本项研究解决了大兴安岭地区针叶林同一立地类型不同树种地位指数和不同树种不同立地类型地位指数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20.
Agroforestry system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areas with high conservation potential, and there is a need to quickly assess the biodiversity and tree stocking density available in these systems.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if the commonly used fixed area plot is most efficient for sampling such landscapes, or if a different method could provide equivalent data with less effort. Thus, a field and simulation-based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compare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a variable area transect versus the fixed area square plot. Field efficienc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habitat types, robusta coffee plantations, arabica coffee plantations and a privately owned forest fragment, in Kodagu, southern India. A simulation study of bias,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the two methods for tree density estimation also was carried out using variou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densities. The variable area transect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icient per unit effort in the field than the fixed area square plot. In the simulation tests both methods performed equally well under random spatial distribution. However, under simulated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both methods were positively biased (square plot up to 12% at low density, variable area transect 9–12% at all densities), and under simulated regular distribution the variable area transect was slightly negatively biased (−5 to −7% at medium to high density). The variable area transect thus can be recommended over the square plot for rapid assessment of tree diversity and density, when the vegetation is expected to be randomly disper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