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梨果生刺盘孢的2种致病型菌株FJ-85(产生黑点症状)和菌株FJ-11-2(产生坏死斑症状)的子囊孢子单孢培养均可产生正、负2种类型的单孢菌系。正型单孢菌系菌落浅白色,其上形成的子囊孢子再培养,可形成正、负2种类型的单孢菌系;负型单孢菌系菌落深灰色,其上形成的子囊孢子再培养,只形成负型一种单孢菌系。2个菌株的单孢菌系中,负型的比例明显多于正型。2种类型的单孢菌系对峙培养,在菌落内及菌落交界处均可形成子囊壳,而同种类型的单孢菌系对峙培养仅在菌落内产生子囊壳。结果表明同种类型的单孢菌系可同宗配合,而正、负2种类型的单孢菌系还可异宗配合。正型单孢菌系的致病力与原始菌株相近,而负型单孢菌系较原始菌株弱。2个菌株的单孢菌系在翠冠梨上引起的症状差异与其原始菌株相同。研究结果为解析梨果生刺盘孢的有性生殖与致病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2.
 对棉花抗黄萎病品种(春矮早和86-6)和感病品种(中棉17和豫棉12)的根际真菌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根际微生物区系,抗病品种根际微生物种数多于感病品种,区系组成更为复杂。抗病品种根际真菌优势种主要是漆斑菌(Myrothecium)、粘帚霉(Gliocladium)、曲霉(Aspergillus)和青霉(Penicillium)等,感病品种则多为头孢霉(Cephalosporium)、镰刀菌(Fusarium)、矛束孢(Doratomyces)、粘帚霉(Gliocladium)和漆斑菌(Myrothecium)等。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不同抗性棉花品种根际真菌区系各成员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发现抗病品种根际真菌区系中对黄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真菌种数和比率都高于感病品种,而且抗病品种根际真菌的优势种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这种差异在苗期和现蕾期更为明显,花铃期则显著减小。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与根际真菌区系组成及其对黄萎病菌的抑制能力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不同植棉省区落叶型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落叶型症状的棉花黄萎病对棉花生产的危害越来越大,为明确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化特点,采用特异性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10个主要植棉省区30个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和致病力进行了比较。落叶型黄萎病菌系在我国主要植棉省区已普遍存在,该菌系以菌核型为主,其微菌核呈放射状或环状。63.3%菌系的菌丝发达致密,其余菌系的菌丝较为疏松。落叶型黄萎病菌系之间的产孢量和致病力差异较大,产孢量变幅为3.7×107~18.8×107个孢子/mL;71.9%为强致病力菌系,25.0%为中等致病力。研究表明,不同植棉省区间落叶型黄萎病菌系的产孢量和致病力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芸苔链格孢菌种内和链格孢菌种间的酯酶同工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链格孢菌(Alternaria)不同种和芸苔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ae)不同菌系的10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IF-PAGE)和TL紫外扫描分析。试验发现,链格孢菌种间酯酶同工酶的扫描结果差异比种内菌株间要大;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芸苔链格孢菌的酯酶同工酶扫描结果表明,白帮菌系和青帮菌系间的差异大于各菌系内菌株的差异,说明白菜青帮菌系内和白帮菌系内各菌株间各自的同源性较近。可见,IF-PAGE技术可用来鉴定病原菌的致病小种和菌系,也可用来研究病原菌的致病遗传机理。  相似文献   

5.
虫生轮枝孢(Verticillium insectorum)寄生于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雌虫和四龄幼虫,此菌在浙江省棉花和黄杨根结线虫上的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0.2%和20.5%,是棉花根结线虫天敌真菌区系中的优势种,占77.3%。在25—30℃范围内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均好;当外界相对湿度达到75%时,此菌开始生长并产孢,但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95%)。基质pH值的变化对产孢影响不大,在pH5—9范围内,生长均好,但孢子萌发需较严格的pH值,以pH7为最好。此菌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和玉米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快,查彼克培养基对产孢最有利。V.insectonum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在盆栽试验中,用此菌(10~6个孢子/1克土)和南方根结线虫卵(2500粒/盆)接种棉花根围,有71.0—89.1%的雌虫被寄生。  相似文献   

6.
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籼稻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利用30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146个来自广东的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其中17个单基因系对测试菌株的致病性有较好的鉴别力。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17个单基因系和146个菌株组成的互作变量矩阵进行了因子提取,结果表明其中9个单基因系为代表的抽提因子可以解释变量总方差的80.437%,初步组建了这9个单基因系构成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单基因系鉴别寄主。按其对变量方差贡献大小排序,它们分别是:IRBLkp-K 60(Pi-kp)、IRBLi-F5(Pi-i)、F128-1(Pi-ta2)、IRBL9-W (Pi-9(t))、IRBLsh-S (Pi-sh(1))、IRBLz-Fu (Pi-z)、IRBLkh-K3(Pi-kh)、IRBL1-CL (Pi-1)、IRBLz5-CA (Pi-z5)。用这9个单基因系可将146个菌株划分为83个小种,将来自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籼稻区的54个菌株划分为26个小种。筛选的9个单基因系对我国籼稻区稻瘟病菌致病性有较强的鉴别力。在抗病性鉴定中,基于单基因系的代表菌株选择,可考虑应用聚类和变量分析法进行。  相似文献   

7.
对棉花抗黄萎病品种(春矮早和86- 6)和感病品种(中棉17和豫棉12)的根际真菌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根际微生物区系,抗病品种根际微生物种数多于感病品种,区系组成更为复杂。抗病品种根际真菌优势种主要是漆斑菌 (Myrothecium )、粘帚霉(Gliocladium )、曲霉(Aspergillus)和青霉(Penicillium )等,感病品种则多为头孢霉(Cep halosporium )、镰刀菌(Fusarium )、矛束孢(Doratomyces)、粘帚霉(Gliocladium )和漆斑菌(Myrothecium )等。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不同抗性棉花品种根际真菌区系各成员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发现抗病品种根际真菌区系中对黄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真菌种数和比率都高于感病品种,而且抗病品种根际真菌的优势种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这种差异在苗期和现蕾期更为明显,花铃期则显著减小。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与根际真菌区系组成及其对黄萎病菌的抑制能力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常熟地区蚕豆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1年在江苏省常熟地区采集了有典型枯萎症状的蚕豆标样各50个,获94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经鉴定分别属于尖孢镰孢(Fusarium axysporum)、燕麦镰孢(F.avenace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木贼镰孢(F.equiseti)、三线镰孢(F.tricinct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和茄镰孢(F.solani),其中尖孢镰孢、燕麦镰孢、串珠镰孢、木贼镰孢为该地区蚕豆镰刀菌枯萎病的主要病原菌。测定了48个镰刀菌菌株对蚕豆的致病力,尖孢镰孢、木贼镰孢、串珠镰孢和燕麦镰孢对蚕豆的致病力都较强。用蚕豆枯萎病菌和棉花枯萎病菌交叉接种棉花和蚕豆,结果表明两者存在着较强的交互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9.
河南商丘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河南商丘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型群体变异,对该地区棉花上分离的8株单孢菌株的菌落形态、显微结构、致病力、ITS序列、系统进化及菌体蛋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属于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系统进化树显示8株菌株并没有聚在同一进化枝上;8株黄萎菌菌株存在致病力差异,SQ4菌株致病力最强,属于落叶型,而其它致病力较弱的7个菌株属于非落叶型;不同致病力的菌株间蛋白谱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大丽轮枝菌培养性状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棉花,茄子、辣椒等植物上分离到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36个菌株进行了培养性状变异的研究。试验以分生孢子稀释培养的方法,检查单孢菌落的变异率.从野生型(A型)菌株分离到的92,947个单孢菌落,形成绒毛型(B型)菌落的变异率为5.85%,形成菌膜型(C型)菌落的变异率为0.07%。在绒毛型菌株的1,773个单孢菌落中,形成菌膜型菌落的变异率为0.19%。大丽轮枝菌野生型菌株培养性状的变异率,因试验菌株、单孢个体、营养条件、菌种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不同而异.绒毛型变异体的培养性状比较稳定.根据试验结果,探讨了菌种保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型鉴定(二)生理型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曾试验比较了棉花黄萎病六种人工接种方法,其中,以土壤接菌结合棉苗伤根的方法较好。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的黄萎病菌生理型做了鉴定试验。根据两个鉴别寄主——陆地棉岱字15号和海岛棉8763依的抗感反应,将测试的44个单孢菌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生理型。66.7%的菌系属于生理型I号,分布山东各主要棉区。  相似文献   

12.
 分离自玉米上的镰刀菌菌株YM9-7与分离自棉花上的镰刀菌菌株MH50进行杂交,可以产生大量4孢子子囊(95%以上),将YM9-7与MH50的杂交后代与菌株MH50回交,98%的子囊为8孢子子囊,证实孢子噬杀因子在菌株MH50内存在。这是我国首例报道孢子噬杀因子在我国李瑟组镰刀菌菌株内存在。  相似文献   

13.
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s of a collection of 71 Greek Verticillium dahliae isolates obtained from cotton plants were tested. Nit mutants were generated from single spore wild strains by selecting chlorate-resistant sectors on minimal medium amended with potassium chlorate, 25g/l. These mutants were tested against tester strains from the USA and Greece of the previously described VCGs 1, 2, 3 and 4. Forty-six of 71 isolates belonged to VCG2, because they were able to anastomose with the testers of this group, two isolates belonged to VCG4 and one to VCG1, while the 22 remaining strains could not be assigned to any of the identified VCGs. Our data demonstrated that wilt of cotton is caused only by V. dahliae in Greece, and VCG2 is the most commonly detected VCG. Some strains were found to be more virulent to cotton than other strains from the same VCG.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VCG1 of Verticillium in Greece.  相似文献   

14.
棉花黄萎病严重制约新疆棉花持续高产和稳产,拮抗细菌在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中潜力巨大。本研究旨在明确4株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机制,为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共培养法,研究4株拮抗细菌对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菌丝和孢子形态、膜透性和产毒素能力的影响,采用滤液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验证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愈创木酚法和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测定棉株体内防御酶系的活性。结果表明,4株拮抗细菌能够减少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破坏其细胞形态,导致其细胞膜破裂,降低其毒蛋白浓度。接种4株拮抗细菌,能够诱导棉株体内POD酶和SOD酶等防御酶系的积累,提高了棉花的抗病能力,由菌株SHZ-24、SHT-15、SMT-24和BHZ-29处理的棉花,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最高防治效果分别为73.82%、80.48%、84.91%和84.18%。4株拮抗细菌通过抑制黄萎病菌的生长和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来提高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其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菌孢子萌发液中诱导侵染活性物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报道了稻瘟病菌ZA_(51)、ZA_(49)和ZE_3的孢子萌发液对供试水稻品种秀水04和苏御糯秧苗没有致病性与其它明显毒性,但对它们的亲和性组合如ZA_(49) 秀水04和非亲和性组合如ZE_3 秀水04都有诱导侵染作用。且强致病性稻瘟菌ZA_(49)或ZA_(51)的孢子萌发液的诱导侵染活性高于弱致病性菌株ZE_3的孢子萌发液,孢子萌发液水层部分的诱导侵染活性高于脂层部分。这一事实说明,稻瘟病菌孢子萌发液中存在稻瘟病菌致病因子及有关物质,它将为补充解释水稻抗性品种的“抗性丧失”的原因,为进一步说明稻瘟病菌不同致病菌间的互作及稻瘟病菌致病机制等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对棉花枯萎病有较好生防效果的拮抗细菌,从健康海岛棉植株根围土壤中分离筛选棉花枯萎病拮抗细菌,探索研究拮抗菌株的抑菌作用,为其生物防治提供潜在资源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以海岛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为靶标菌,从土壤中分离到的120株细菌菌株中筛选拮抗菌株。测定拮抗细菌发酵液抑菌活性,通过促芽和盆栽试验筛选生防效果最好的菌株,同时测定该菌株对棉花枯萎病的抑菌效果和耐盐碱性。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分类地位。从120株细菌中筛选到1株对棉花枯萎病拮抗作用很强的菌株,编号为KX-33。促芽分析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KX-33能明显缩短出芽时间,促进棉苗生长。对病原菌DD64、DD89、DD11和DD22防效分别为75.32%、72.77%、69.48%和68.81%,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处理(P<0.05)。耐盐碱分析表明,菌株KX-33具一定的耐盐碱性。菌株KX-33镜检为革兰氏阳性菌、呈杆状、有芽胞,16S rDNA和序列与Bacillus pumilus(FJ763643.1)同源性最高。海岛棉根围土壤微生物中含有棉花枯萎病拮抗细菌,经鉴定菌株KX-33为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促生和抑菌作用显著,在海岛棉枯萎病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疆是我国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严重阻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针对新疆棉区采集分离的140个菌株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地域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显著,新疆棉区以菌核型、落叶型菌株为主;与此同时,建立了一种苗期棉花黄萎病抗性快速鉴定新方法——育苗块定量接种法,并在中植棉2号和新陆早36号上测定了部分菌株的致病力,结果发现新疆棉区以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占主导。此外,落叶型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及致病力均极显著高于非落叶型菌株。结果表明,新疆棉田大丽轮枝菌的组成与分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对品种的合理布局、抗病性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紫外线对蜡蚧轮枝菌原生质体及分生孢子的诱变,获得了3个产孢量比对照提高10倍以上的菌株,其对桃蚜及绣线菊蚜的致死率比对照菌株提高30~50%。连续三代培养、保藏半年的突变菌株,其产孢量及对蚜虫的致死率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及其致病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1998年,我们陆续从新疆各主要棉区采集和收集400余株病株样,共分离获得108株棉花枯萎病菌,对其中具有代表性菌株致病性和生理性状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小种仍为7号生理小种,但其致病性较强,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致病型主要分为强、弱2种致病型,强致病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疆棉区,弱致病型主要分布于东疆棉区。供试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在25℃培养7 d后,菌丝为白色,菌落皿底产生色素多为紫色或浅紫色,大分生孢子为10.4~44.2 μm×2.0~6.1μm,多为马特型,最适生长温度为25℃,除供试6个菌系能在35℃缓慢生长外,多数棉花枯萎病菌菌系30℃以上不易生长,吐鲁番菌系HAI-17在40℃仍能缓慢生长,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较耐高温,在40、45℃高温下并未致死。目前,尚未发现3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