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鉴定明确近年在福建新发生的李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李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对获得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66个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对这些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ACT、TUB2、CHS-1、GAPDH及ITS)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归属于刺盘孢属的6个种,包括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59个菌株、喀斯特刺盘孢(C.karstii)2个菌株、普洛柏刺盘孢(C.plurivorum)2个菌株、暹罗刺盘孢(C.siamense)1个菌株、无锡刺盘孢(C.wuxiense)1个菌株和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1个菌株,其中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为笔者鉴定出的1个新种。分离鉴定的6种刺盘孢的代表菌株,有伤接种结果显示它们均可使李叶片和果实致病,但其致病力明显不同,它们对桃、梨、柑橘和猕猴桃的致病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引起福建李叶斑病的病原菌有果生刺盘孢、喀斯特刺盘孢、普洛柏刺盘孢、暹罗刺盘孢、无锡刺盘孢和李刺盘孢6种,其中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为优势种,占刺分离获得的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的89.4%。不同刺盘孢菌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兰花炭疽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类的盘长孢属真菌,如兰刺盘孢、兰科刺盘孢等。主要危害兰花的叶片,严重时感染全株。兰属花卉中的蕙兰、墨兰、建兰、春兰等均易受害。  相似文献   

3.
甜(辣)椒病毒病(以TMV、CMV为主)、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炭疽病(由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nigrum),丛剌盘孢菌(Vermicularia capsici),盘长孢菌(Gloeoporium piperatum)三种病原菌侵染所引起)是甜(辣)椒三种主要病害。随着甜(辣)椒生产的发展,这三种病害的危害也在加剧。只有培育具复合抗性的优良品种,才能从根本上防治它们。“九五”期间开展的甜(辣)椒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的苗期人工复合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为多抗性育种提供了简便的鉴定方法和可利用的抗源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4.
<正> 1979年。河北板栗暴发栗仁斑点病,发生率一般15~20%,严重者达30~40%,使外销板栗贸易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弄清此病的性质,寻找控制的方法,受有关单位委托,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板栗种仁发生斑点,是由多种真菌侵染所致,是传染性病害,主要病原共4属6种,有盘长孢状刺盘孢、链格孢、腐皮镰孢菌、串珠镰孢菌、三隔镰孢菌以及扩展青霉,其中后5种为栗果真菌国内新记录。主要病害是炭疽菌所致的炭疽病,链格  相似文献   

5.
杨俊 《吉林蔬菜》2008,(6):78-78
辣椒炭疽病是真菌辣椒刺盘孢及果腐刺盘孢引起。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或以拟菌核和分生孢子盘在落地的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由寄主伤口和表皮直接侵入,借助空气、昆虫、育苗和农事操作传播,并在田间反复侵染。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的需求,辣椒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尤其辣椒基地的建立,导致辣椒栽培面积逐年上升,辣椒炭疽病日趋严重,已成为辣椒生产上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浙江金华太秋甜柿果实炭疽病主要病原种类,探究不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为甜柿炭疽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6—10月,通过对浙江金华永康太秋甜柿生长期果实炭疽病病样的采集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主要病原菌种类;通过对不同甜柿炭疽病病原菌在不同温度、pH值、培养基类型、光照等培养条件和致死温度的测定,揭示不同种之间的差异。【结果】3种甜柿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horii、C. siamense和C. fructicola)为浙江金华太秋甜柿果实炭疽病主要病原菌,其中暹罗刺盘孢引起太秋甜柿炭疽病为国内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果生刺盘孢、哈锐炭疽菌和暹罗刺盘孢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产孢温度为35℃,哈锐炭疽菌最适产孢温度为25℃;果生刺盘孢和暹罗刺盘孢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CMA和GA,果生刺盘孢产孢最佳培养基为胡萝卜煎汁培养基,暹罗刺盘孢产孢最佳培养基为CMA培养基;哈锐炭疽菌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和CA,产孢最佳培养基为OA培养基。pH值4~10均适宜甜柿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果生刺盘孢在pH值5和9时产孢最佳,...  相似文献   

7.
在山东省泰安市林业局实验林场泰山黄精栽培基地采集泰山黄精病株,用组织分离法对其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共分离出寄生真菌18株,其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7株、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真菌5株、镰刀菌属(Fusarium sp.)真菌2株,其他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Diaporthe eres、数丝顶多毛孢(Bartalinia robillardoides)各1株。  相似文献   

8.
利用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糠栽培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和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并测定农艺性状、产量和营养成分,以研究利用刺芹侧耳菌糠栽培草菇和双孢蘑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用刺芹侧耳菌糠栽培草菇产量为6.34kg/m2,相比常规稻草栽培草菇增产49.17%,其蛋白质含量为27.9%,也高于稻草栽培草菇(24.9%);刺芹侧耳菌糠栽培双孢蘑菇的产量与稻草栽培双孢蘑菇产量相近,而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含量都低于稻草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由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引起的柑桔黄斑落叶病的防治药剂,2014年通过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及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几种药剂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室内,25%咪鲜胺乳油、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乙蒜素乳油、25%吡唑醚菌酯乳油等药剂均能完全抑制小孢拟盘多毛孢菌的菌丝生长,25%咪鲜胺乳油、25%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乙蒜素乳油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等药剂均能完全抑制小孢拟盘多毛孢菌的孢子萌发。在田间,25%吡唑醚菌酯乳油250或175mg/L单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50mg/L与99%矿物油乳油(2 973或4 950mg/L)混用,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400mg/L的表现较好,防治效果均在96%以上,可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苹果免套袋生产已经成为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然而去袋后,主要由胶孢刺盘孢和尖孢刺盘孢侵染引起的苹果炭疽病会引发烂果、落果,严重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且面临果面农药残留的问题。为此,筛选可用于防控上述病害的生物源杀菌剂至关重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首先测定了8种生物源杀菌剂对2种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50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300亿cfu/g解淀粉芽孢杆菌对2种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对胶孢刺盘孢的EC50值分别为1.489×10-5、5.911×10-1、1.717×10-5μg/mL,对尖孢刺盘孢的EC50值分别为2.810×10-4、1.302×10-1、1.110×10-2μg/mL。进而分析了上述药剂与常用化学药剂43%戊唑醇的最佳复配比,结果表明,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与43%戊唑醇按1∶1比例复配时,对胶孢刺盘孢的抑制效果最好,增效比为...  相似文献   

11.
目前鸡(土从)菌尚不能进行人工栽培,而与其内生生长的拟盘多毛孢菌也许是影响其栽培的因素之一.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鸡(土从)菌上分离出一株拟盘多毛孢菌,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鸡(土从)菌上分离出一株拟盘多毛孢菌,对其进行了培养特性分析及形态学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ITS区进行了克隆测序,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得到Pestalotiopsis属进化树,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其为忽视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neglecta.  相似文献   

12.
1989-1993年,在甘肃苹果产区采集红星或元帅品种病果和无症状果实,逐果取果心组织分离,获得30余个真菌分离物,以链格抱(Alternariaalternata)出现率最高,占51.3%;其次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roseum)、棒盘孢(Corymeumsp.)、节孢状镰刀菌(Fusariumarthrosporioides)、狭截盘多毛孢(Truncatellaangustata)等,依次占11.8%、12.0%、8.9%、7.9%。每个单果大多是只能分离出一种菌,少数出现2一3种菌。不同症状的果实,出现的真菌种类不同,霉心果以链格孢出现率最高,占60%-80%;心腐果中链格孢出现率显著较少,占10%-30%;而粉红单端孢、节孢状镰刀菌、棒盘孢、狭截盘多毛孢等5种菌的出现率较高,占7.8%-25.5%。用果心不带菌的果实人工接种,对12种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看出,不同菌株之间致病力有明显差异,致心腐的病菌主要有5种,分别是粉红单端孢、棒盘孢、节孢状镰刀菌、狭截盘多毛孢和一种不产孢的浅色丝状菌。链格孢主要致霉心症状。混合接种试验表明,如有几种真菌进入果心,则致病性强的一种首先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3.
经过实验对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sp.)与黑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生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盘多毛孢菌是黑木耳在针叶树基质上生长发育的伴生菌。  相似文献   

14.
细辛精油对5种木本花卉病害的离体抑菌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细辛精油对引起木本花卉叶部病害的5种病原菌(牡丹炭疽病、牡丹拟盘多毛孢叶斑病、月季黑斑病、肉桂链格孢叶斑病和龙血树镰孢叶斑病)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细辛精油对牡丹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为最好,EC50分别为120.43 mg/L和110.66 mg/L;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细辛精油对牡丹炭疽病菌和肉桂链格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对牡丹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和龙血树镰孢叶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1侵染及发病规律架豆炭疽病菌为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以菌丝在种皮下或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昆虫、病体接触等传播。该病在凤县5月上中旬开始初侵染,此时架豆两片子叶展开,子叶上有淡红褐色近圆形病斑,中心呈黄褐色,凹陷呈溃疡状。在6月中旬成株期危害叶片,造成叶面发黄,叶背沿叶脉产生黑褐色小斑点,最后扩展至全叶。6月下旬至7月下旬危害豆荚及叶,严重时荚面出现直径近1 cm圆形病斑,中  相似文献   

16.
正在食用菌菌种生产中,链孢霉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灾害。笔者现根据生产实践和多年经验介绍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希望能对生产者有所帮助。1病原链孢霉亦叫脉孢霉、粗糙脉孢霉、红面包霉,俗称红霉菌、红娥子,常见的有粗糙脉孢菌和间型脉孢菌。在分类学上属子囊菌亚门、粪壳  相似文献   

17.
凤舞剑  朱强  白耀博  曹丹  陶佩琳 《蔬菜》2021,(12):40-45
为了有效防控草莓根腐病,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徐州地区草莓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分离、纯化后获取了5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碱基序列测定结果比对发现:CMGF-1是胶孢炭疽菌或其亚种,CMGF-2和CMGF-3是棒孢拟盘多毛孢或其亚种,CMGF-4和CMGF-5是串珠镰刀菌或其亚种。黑根根腐的致病菌主要是镰刀菌和拟盘多毛孢菌,而红中柱根腐的致病菌是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18.
长江淮河流域以南广种的双孢菇 ,近些年迅速北移。滨州市地处黄河末端的鲁北平原 ,双孢菇种植遍布滨州的 7个县区 ,1998~ 2 0 0 0年笔者对上述区域内的菇棚进行调查时 ,发现该区域危害双孢菇的除狄氏裸囊菌外 ,还发现疣孢褐地碗菌这种较少在双孢菇栽培中发生的病原菌。1 疣孢褐地碗菌1.1 生物学特性 这是一种不常见的竞争性杂菌 ,国内未见该菌为害双孢菇的报道。滨州的 7个县区范围内仅沾化县流钟乡菇棚内首次发现此菌为害。疣孢褐地碗菌 (Peziza badiapers)属子囊菌门、盘菌纲、盘菌目、盘菌科、盘菌属 ,子囊盘直径 1~ 3 .1cm,圆形 ,…  相似文献   

19.
银杏叶部病害诊断及其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苏州、泰州和南通等银杏产区的叶部病害调查及对致病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发现危害银杏叶片的病害有5种:根杏黑斑病、炭疽病、叶斑病、环斑病和黄化病。经分离和鉴定的病原菌有4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sp.)和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 sp.)。进而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单孢分离是食药用菌获得单核体菌株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的菌刺洗脱法可对猴头菇进行简单高效的单孢分离。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直接将猴头菇菌刺上的担孢子洗下来,不需孢子收集器,操作简单、快速,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率,缩短单孢分离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