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制粒工艺参数对制粒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调质温度和2种规格的环模进行向中鸡料制粒生产,分别测定各调质温度下的入模粉料淀粉糊化率及各种组合条件下的产品淀粉糊化率、成形率和粉化率,结果表明:(1)入模粉料的淀粉糊化率与调质温度显著正相关;(2)产品的淀粉糊化率随调质温度升高而升高,但环模规格的影响则不显著;(3)制粒成形率与调质温度的关系取决于环模规格,而环模规格与成形率显著相关,环模孔径越小、长径比越大,成形率越高;(4)产品粉化率与调质温度负相关,且随环模孔径的减小和长径比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Mcell.  R  邓拴林 《中国畜牧兽医》1989,16(6):32-33
将饲料颗粒化,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增加采食量和某些组分的适口性,减少浪费;并能破坏抑制生长的和有毒的物质,满足一些特殊的饲养要求,还能保护某些营养成分。糊化作用(Gelatinisation) 与颗粒加工温度有关的“淀粉糊化”一词,现已广泛应用。但在某些方面,甚至在颗粒饲料的加工中,对糊化作用仍认识不一。Hoseney(1986)将糊化作用定义为“双折射”的损失。而Seib(1971)的定义是淀粉颗粒本身晶体结构的次级键发生了不可逆的断裂。许多文献曾对颗粒加工中的糊化率作过论  相似文献   

3.
<正> 颗粒饲料是由淀粉性物料连同其它物料在压力、水分和热量作用下制成的。由于淀粉颗粒局部粘贴在一起,依靠紧密的粘附力,彼此形成桥架,因此使得颗粒饲料具有内部牢固性。如果在制粒前向粉状配合饲料中加入液态脂肪,那么淀粉颗粒即为脂肪薄膜所覆盖,由于脂肪的不溶性,水(或由蒸汽产生的水)已不能够穿透入粉料内,从而大大妨碍了硬性颗粒所必需的分子间的粘结力和坚固的链的形成。因此,制粒前在已混合有脂肪的粉料内再通入蒸汽不会获得好的结果。我们认为通过采取下述措施可以改善制造硬颗粒饲料所需要的粉料吸脂率以及淀粉颗粒的粘结程度。  相似文献   

4.
王若军 《饲料工业》1992,13(6):46-47
<正> 在饲料制粒过程中,调质是压粒前或压粒过程中对物料的一种综合操作,是将待制粒粉料与一定量的水、蒸汽、脂肪或糖蜜等在调质器或调质系统内进行搅拌和捏合的过程。调质的目的,一是改善物料的流动性和粘结性,以利于颗粒成型;二是使物料软化,以减少对制粒机工作部件的磨损,提高生产率;三是通过热、水作用,使淀粉糊化,糖蜜焦化,蛋白质变性,并灭活抗营养因子,以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颗粒的硬度、耐久性和耐水性,同时还可以杀死包括沙门氏菌和大  相似文献   

5.
<正> 饲料中各种淀粉的最佳糊化温度是不同的,玉米的糊化温度为62~72℃。又据资料介绍,淀粉糊化的最佳含水率为35%。为了更好地了解物料在不同制粒工艺时淀粉的糊化和压粒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加水压粒、加蒸汽压粒和二次制粒对比试验。试验用环模式颗粒机,压模孔径4毫米,调质器长1.05米,物料在调质器中的滞留时间为4秒,蒸汽压力3公斤/厘米~2。试验结果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饲料淀粉糊化的适宜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确定饲料加工中淀粉糊化的最适宜工艺参数 ,试验研究了实验及生产条件下影响淀粉糊化的主要因素。试验一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 ,研究玉米中淀粉糊化度与加热温度和时间、物料水分的关系。温度范围为60~120℃ ,时间为5~65分钟 ,水分为12.5 %~50 %。试验二 ,按调质条件进行随机试验 ,选择现行工业生产中蒸汽制粒工艺 ,固定蒸汽压力 (0.5MPa)、调质时间 (10秒 ) ,研究调质条件对产品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水分、时间具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淀粉糊化的作用 ,水分、时间极显著促进淀粉糊化。在生产及实验条件下 ,水分均是明显决定产品糊化度的第一限制性工艺参数。在实验条件下 ,水分大于31.25 % ,淀粉糊化度迅速增加。适宜淀粉糊化度的优化工艺参数为 :温度88.6℃~95.8℃、时间26.24~33.26分钟、水分46.83~48.10 %。在生产条件下 ,提高物料水发 ,将显著增加淀粉糊化度  相似文献   

7.
饲料淀粉糊化的适宜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试验研究了实验及生产条件下影响淀粉糊化的重要工艺参数。试验1,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玉米中淀粉糊化度与温度、时间、水分的关系。温度范围为60~120℃,时间为5~65min,水分为12.5%~50%。试验2,按调质条件进行随机试验,选择现行工业生产中蒸汽制粒工艺,固定蒸汽压力(0.5MPa)、调质时间(10s),研究调质条件对产品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水分、时间具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淀粉糊化的作用,水分、时间极显著促进淀粉糊化。生产及实验条件下,水分均是明显决定产品糊化度的第一限制性工艺参数。实验条件下,水分大于31.25%,淀粉糊化度迅速增加。适宜淀粉糊化度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温度88.6~95.8℃,时间26.24~33.26min,水分.46.83%~48.1%。生产条件下,提高物料水分,将显著增加淀粉糊化度。  相似文献   

8.
<正> 要获得理想的膨化饲料产品,首要前提是必须使用适于膨化饲料制造要求的粉状配合饲料。其中淀粉含量要足够,一般不应低于20%,同时粉料粒径在能通过φ1mm筛孔。糊地和膨化作用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糊化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膨化的效果。而膨化过程所产生的高温和高压,又促使饲料淀粉进一步糊化。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膨化饲料时,因进入糊化、膨化的饲料承受的水分多,温度高,故对水溶性维生索破坏大,在配力平应考虑超量添加,或采用经包被处理的维生素。对于较大量的精密、油脂类物料,因其具有热敏性和不刊于挤压的滑动性、有碍于粉料吸水的隔  相似文献   

9.
<正> 颗粒饵料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促进了养殖业高密度、集约化的发展,而膨化颗粒饵料的出现则进一步推动了水产饵料的改进。颗粒饵料在成型过程中,粉状物料因挤压力的作用,使颗粒问的空隙减小,联接力增大,同时饵料中的蛋白质和糖份(即无氮浸出物)受热产生可塑性,淀粉部分糊化,形成比重约为1.30~1.50g/cm~3的颗粒。制粒,简单地说就是挤压式的热塑过程。膨化颗粒饵料是在成型过程中,利用高温高压使含高水份的淀粉迅速糊化,糊化淀粉的分子间及其水溶性蛋白质间结合成水胶休键结,形成性状十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玉米-豆粕型肉鸡全价颗粒饲料的适宜调质温度,将玉米-豆粕型肉鸡全价粉料分别在70、80和90℃三个温度进行调质后制成颗粒饲料,分别测定三种调质温度下的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颗粒耐久性和还原糖含量以评价调质温度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和颗粒耐久性均随调质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还原糖的含量则随调质温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1),玉米-豆粕型肉鸡全价颗粒饲料的适宜调质温度为70~80℃。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检测淀粉糊化度的方法在实时质量监控领域中的推广应用有明显的局限性,试验通过检测蒸汽压片玉米的淀粉糊化度及相关指标水分、容重、厚度和粉化率的关系,所得结果显示蒸汽压片玉米的水分、容重、厚度和粉化率4个指标与淀粉糊化度间均呈中度负相关(P0.01)。并建立淀粉糊化度和粉化率间的回归方程y=-0.269 75x+25.793(P0.01),相关系数超过0.65。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对糊化温度、水与淀粉的比例、氯化铵与糊化淀粉的比例、干淀粉与糊状物的比例4个主要控制因素的筛选及用不同淀粉对氯化铵进行包被效果的比较,确定了一个最佳工艺条件:糊化温度67℃,水与淀粉的比例10:1,氯化铵与糊化淀粉的比例0.8:1,干淀粉与糊状物0.6:1,包被材料为玉米淀粉。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包被的颗粒外观上颜色为白色、粒度整齐、流淌性状良好,显微镜检观测的氯化铵晶体的表面包被程度达到80%。  相似文献   

13.
为降低哺乳期母猪饲料的颗粒硬度,提高饲料中淀粉的糊化度,本试验采用熟化加工工艺,首先以水的添加量(25%~37%)、调质温度(100~120℃)和螺杆转速(150~350 r/min)为试验因素,以颗粒饲料的硬度和凝胶成型状况为试验指标,对饲料的加工工艺参数范围进行初步探索;再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各个因素对饲料中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确定各因素的适宜范围;最后,采用正交试验分析3因素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显著性及主次顺序,确定哺乳期母猪熟化软颗粒饲料部分加工工艺的最优参数。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水的添加量为31%、温度为120℃和螺杆转速为310 r/min,此时饲料的淀粉糊化度可达90.1%,颗粒硬度仅为486 g。  相似文献   

14.
洪兰华 《广东饲料》2001,10(4):25-26
颗粒饲料的制粒前调质是在混合粉料中添加蒸汽、并将粉料与蒸汽进行搅拌混合,从而使之加温加湿的过程。调质时蒸汽被加入粉料中,粉料的温度和湿度升高,粉料中的淀粉随之糊化,粉料变成 "可塑”性好的粘状物,因而在制粒时就容易粘结形成颗粒,从而改善制粒状况,有效地提高制粒机的产量,并使饲料成品颗粒变得更加结实光滑。同时,由于温度升高,可以杀死饲料原料内的部分有害细菌。随着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日益发展,用户对饲料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饲料产品要有良好的内在品质,还要求有良好的外观。这样一来,制粒前的调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高淀粉饲料不同生产工艺过程各工段中抽取的物料检测糊化度、抗性淀粉、粗蛋白质、粗脂肪、氨基酸、淀粉,探究这些组分在饲料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随着物料糊化度的提高,抗性淀粉并没有增加,即物料淀粉并没有发生老化;二是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各主要常量营养指标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总和等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预糊化淀粉的英文是“pregelatinized starch”,直译是“预凝胶淀粉”,由于淀粉呈凝胶状态前必经糊化,因而又将其译为“预糊化淀粉”,天然原淀粉通常称为β-淀粉,为区别起见,又称预糊化淀粉为α-淀粉。预糊化淀粉可提高饲料的耐水性,作为黏合剂具有许多优点:溶于冷水、复水性好、糊液透明、具有较高的黏结力,有一定的黏弹性;无毒、易消化、有营养;在水中一定时间内仍能保持饲料的整体形状,直至鱼把饲料吃完;不被水中的溶质溶解、不黏设备;具有冷水可溶的特点.在饲料制粒膨化过程中不必担心产品中淀粉糊化不完全。基于以上的优点,预糊化粉糊才得以广泛地应用于水产饲料中,特别是鳗鱼和甲鱼饲料。  相似文献   

17.
膨化颗粒饲料生产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奇 《中国饲料》2002,(17):25-26
膨化饲料是由特定设备 (膨化机、熟化机等 ,不同于一般的制粒成型机或者调质设备 )在特定条件下 (高温、高压等条件 )生产出的特殊产品。膨化饲料与普通颗粒饲料相比 ,多了一道膨化过程。它除了具有普通颗粒饲料的优点———适口性好、避免分级、减少浪费等 ,还具有如下优点 :1 )饲料原料经过高温高压处理 ,使淀粉颗粒糊化 (或α化 ) ,同时又使部分蛋白质组织化 ,有利于畜禽的消化吸收 ,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2 )糊化度高的淀粉颗粒 ,在饲料组分中起到天然粘结剂的作用 ,提高了颗粒质量 ,颗粒粉化率降低 ,同时更易于运输 ,降低损耗 ,…  相似文献   

18.
饲料的颗粒质量改善动物的生长性能.研究表明,使用颗粒饲料相比粉料饲喂肉鸡其能获得更佳的日增重和料肉比.自1930年首次引用颗粒饲料生产工艺后,肉鸡颗粒料生产应用更为普遍.颗粒饲料的含粉率是衡量饲料颗粒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饲料的含粉率与配方、加工工艺参数、气温、物料水分、粘结性能等有关,主要表现在淀粉含量、淀粉组成、蒸...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共分4个处理,即粉料和颗粒料2种类型,每种类型2种状态(液态和固态)。试验选用96头(21±1)d断奶的三元(D×L×Y)杂交仔猪,试验期21 d。其中液态料按12∶.5的料水比进行浸泡。试验期间考察仔猪的耗料量、增重、腹泻情况、粪便pH值及木糖吸收情况等,并测定饲料的pH值和淀粉糊化度。结果表明:①与粉料组相比,颗粒料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提高了9.7%(P<0.05),平均日采食量提高了13.5%(P<0.10)。②颗粒料的淀粉糊化度比粉料高15%-16%。③液态组仔猪全期平均日采食量和日增重均高于固态组(P<0.05),分别提高了10.3%和12.9%。④液态料组仔猪血清木糖含量比固态料组高52%(P<0.05),且腹泻程度显著(P<0.05)降低。  相似文献   

20.
《饲料工业》2017,(6):35-40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淀粉糊化度对肉鸡生长、屠宰性能及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通过利用等量膨化玉米替代普通玉米达到制备不同淀粉糊化度饲料的目的,膨化玉米替代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10%、20%、30%。试验采用低温制粒方法,分别制备前期(1~3周)破碎料(淀粉糊化度分别为19%、33%、39%、48%)和后期(4~6周)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分别为21%、34%、42%、51%)。试验选取864只肉仔鸡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4种淀粉糊化度的饲料(按淀粉糊化度由低到高分别为Ⅰ、Ⅱ、Ⅲ、Ⅳ组),试验周期为42 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淀粉糊化度的提高对肉鸡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在生长性能方面,1~3周Ⅱ、Ⅲ、Ⅳ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料重比显著低于Ⅱ、Ⅲ组(P<0.05)。在4~6周生长性能方面,除Ⅳ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Ⅱ组外(P<0.05),在其他各项指标上各个处理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屠宰性能方面,对照组胸肌率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在全净膛率、腿肌率、翅重率、肌胃率等方面4个处理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结果,本试验认为饲料淀粉糊化度由19%提高到51%可增加肉鸡1~3周平均日采食量,并且会使胸肌率提高0.59个百分点~1.33个百分点,但对其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以及总体生长、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