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通过比较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籼稻品种9311成熟胚愈伤诱导和分化阶段,愈伤组织的基础生理代谢差异,探讨籼稻9311再生率低于粳稻日本晴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在愈伤诱导和分化的所有不同时期,在所有时期日本晴愈伤中的总氮和氨态氮含量均高于9311,在分化25天以前,硝态氮含量也高于9311。此外,在细胞代谢水平上,通过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差异分析表明,在愈伤诱导1个月至分化15天时,日本晴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9311。  相似文献   

2.
籼、粳、糯稻成熟种胚体细胞培养力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比较了不同类型水稻成熟种胚体细胞培养力的差异。结果,糯稻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长速度高于粳稻和籼稻。就愈伤组织质地和色泽而论,籼稻趋向于紧密型、淡黄色,粳稻趋向于松散型、鲜淡黄色,糯稻趋向于粘质状、淡黄色。而籼稻的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绿苗+绿芽分化率和体细胞培养力高于粳稻和糯稻。这些结果为利用种胚培养进行水稻品种改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粳籼稻两个亚种成熟胚组织培养与再生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萍  徐大勇  王罡  季静 《种子》2007,26(10):66-67
选用8个生产上大面积栽培的粳稻基因型和5个杂交籼稻亲本基因型进行愈伤诱导率与苗分化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类型水稻在愈伤诱导率的平均值上存在差异,粳稻好于籼稻。杂交籼稻亲本基因型间苗的分化率也有较大变异,恢复系恢032苗的再生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水稻愈伤分化和再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维持着超过半数人口的生存.转基因技术是水稻产量提高和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工具.然而,籼稻中大多数品种由于愈伤诱导困难以及分化率低,限制了转基因技术在籼稻中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基因型、外植体来源、培养基和外源激素对籼稻愈伤诱导和分化的影响,以及调控愈伤分化和再生的基因,为今后籼稻品种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细毛山药部分营养成分和硝态氮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5个地方品种山药的品质差异,对有重要意义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等营养成分和硝态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和硝态氮含量在5个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5个品种在这些指标中没有绝对优势;其中,可溶性糖含量以品种TG和JP为高分别达到鲜重的44.0 mg/g和38.2 mg/g,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而TG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也以品种TG和JP为最高,分别达到鲜重的11.27 mg/g和8.09 mg/g,两者之间没有差异,但品种TG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3个品种;VC含量同样是品种TG和JP的含量为高,分别是鲜重的7.64 mg/100 g和7.11 mg/100 g,极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硝态氮含量以品种TG和XC为最低,分别为404.7 μg/g和647.1 μg/g,极显著低于其它3个品种。还分析了种龄对这些指标的作用,可溶性蛋白和硝态氮含量两项指标受其影响,结果说明1年种龄栽子生产的山药为优。VC的含量与可溶性蛋白(r=0.6518)和可溶性糖(r=0.7883)的含量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可溶性蛋白与硝态氮含量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r=-0.54)。  相似文献   

6.
为了得到生长状态良好的胚性愈伤组织(EC),本研究以红花玉兰的未成熟种子作为外植体,通过1/2 MS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2,4-D、6-BA、水解干酪素(CH)以及提高蔗糖浓度和使用脱落酸(ABA)两步法的措施来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更好的生长,并通过测定其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游离脯氨酸等指标来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最适合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1/2 MS+2.0 mg/L 2,4-D+0.2 mg/L 6-BA+750 mg/L CH(诱导率高达96.8%);蔗糖浓度提高到5%和6%时,胚性愈伤组织的状态较好,诱导率可达50.0%和64.7%,且测得胚性愈伤组织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当蔗糖浓度为6%时,胚性愈伤组织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组织较非胚性愈伤(NEC)具有较高的代谢活性,且经高浓度蔗糖处理后的胚性愈伤对这一刺激作出了积极的响应,为体胚分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崔广荣  吴豪  刘耀光 《种子》2004,23(3):7-10
设立不同的PPT浓度梯度分别对来自籼稻珍汕97B和粳稻台北309、日本晴成熟种子胚的愈伤组织进行天然抗性试验,并对转bar基因的幼苗进行了Basta涂抹试验,以便对转化苗早期初步鉴定.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均表现出一定的对PPT的天然抗性,转bar基因水稻在筛选抗性愈伤时,以浓度为10mg/L的PPT较为合适;而粳稻则必须提高至20mg/L为宜.叶片涂抹Basta鉴定转化植株时,以0.125%的浓度方才有效,且籼、粳稻的反应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楸树胚性愈伤组织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植物体胚发生过程中愈伤组织里存在着复杂的生化反应,不同的愈伤组织有着不同的生理生化特性。用MS培养基对楸树幼嫩种子进行培养,诱导产生出三种类型的胚性愈伤组织和一种非胚性愈伤组织,以此作为实验材料。对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楸树胚状体形成过程中三种类型的胚性愈伤组织之间以及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之间的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在楸树胚性愈伤组织中的含量都远远高于其非胚性愈伤组织;而楸树胚性愈伤组织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低于其非胚性愈伤组织。并且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在楸树不同类型的胚性愈伤组织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水稻成熟胚培养高效再生系统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测试了不同消毒方式、愈伤组织诱导、绿苗分化及生根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成熟胚培养再生成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良培养基比基本培养基处理效果更好,在改良培养基N6I愈伤诱导、MSR绿苗分化和MSC生根条件下,籼稻(O.sativa indica cv.滇屯502)、粳稻(O.sativa japonica cv.日本晴)、籼粳杂种F1(滇屯502/日本晴)和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 cv.RG105)的诱导率分别为96%、100%、98%和100%,成苗率分别为264%、286%、216%和224%。以YuhanClorox(4%NaClO)稀释一半消毒1h效果最好。由此建立了一套非常高效、可靠、重复性好的适用于不用基因型水稻成熟胚再生系统,为水稻遗传转化和多倍体化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亚麻形态发生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核酸等内容物及抗氧化物酶CAT、SOD和POD酶活性变化,探讨其形态发生过程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两个品种亚麻各阶段中,胚性愈伤中的CAT、POD、可溶性蛋白、核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这些物质含量和组分的变化与胚性的维持和细胞的旺盛分裂分化有关,而SOD在无菌苗和不定芽期含量高,初始愈伤组织中的含量是最低的,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对氮、磷胁迫反应差异及其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来源于9311(籼稻)与日本晴(粳稻)杂交后代衍生的遗传背景为9311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分析其在大田正常、低氮和低磷条件下的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低磷、低氮胁迫对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影响较大。代换系对低磷和低氮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在低氮(磷)水平下共检测到26个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片段或QTL,以及12个相对单株有效穗和相对单株产量QTL。源于日本晴的等位基因均呈减效作用。低磷和低氮下共同检测到5个导入片段影响单株有效穗或单株产量。而大部分(约81%)QTL只在单胁迫处理下被检测到。表明水稻对磷胁迫和氮胁迫的反应既存在不同的遗传基础,也存在共同的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12.
影响红掌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芽分化的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Pink champion等盆栽植株和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影响红掌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芽分化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外植体褐变率均存在显著差异,诱导率和褐变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植体、外源激素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和外植体的适宜诱导培养基不同。光照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生长素、低浓度细胞分裂素,促进愈伤组织的增殖,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及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愈伤组织芽分化;固体培养比液体培养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增殖和芽分化。  相似文献   

13.
唐菖蒲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以唐菖蒲无菌试管苗叶片、茎段、幼芽为外植体,探讨其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情况。结果表明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极低。茎段愈伤多为黄色致密的非胚性愈伤,幼芽愈伤多为乳白色胚性愈伤。幼芽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以及分化速度也均高于茎段外植体。初步表明幼芽是建立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良好外植体。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 2,4-D4.0 6BA0.5。  相似文献   

14.
Chlorate resistance is one of the reliable characters in Indica/Japonica classification.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basis of chlorate resistan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revealing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In this study, a doubled haploid (DH)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nther culture of ZYQ8/JX17, a typical Indica and Japonica hybrid, was used as the genetic material to investigate chlorate sensitivity of the parents and DH lines.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of chlorate resistanc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molecular linkage map of this population. Total of 3 QTLs (qCHR-2, qCHR-8 and qCHR-10) for chlorate resistance were detected on chromosomes 2, 8 and 10, respectively. A QTL × QTL epistatic interac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qCHR-2 and qCHR-10. Genes involved in nitrogen assimilation, such as nitrate reduction, molybdenum cofactor biosynthesis and nitrate transport were strong candidates of QTLs for chlorate resistance. A putative nitrate reductase gene (8611.t00011), and two putative nitrate reductase genes (9319.t00010 and 9319.t00012) were in the genomic region of qCHR-2, and qCHR-8, respectively, and a putative nitrate transporter gene (756.t00011) was in the region of qCHR-10. The expression of 8611.t00011, 9319.t00010 and 756.t00011 were confirmed by the corresponding cDNAs, and 2 in/del and 12 SNPs in the coding regions of these three genes were found between Indica (cv. 9311) and Japonica (cv. Nipponbare) in silico.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se three genes were candidates of the chlorate resistance QTLs. An in/del in the coding region of 8611.t00011 was used to develop a new PCR marker. A polymorphism was detected between JX17/Nipponbare and ZYQ8/9311. This polymorphism corresponds to the chlorate sensitivity of Nipponbare and 9311. This marker was located between Y8007R and RM250 on chromosome 2 in the DH population, where qCHR-2 was also located.  相似文献   

15.
光温条件及碳源对苎麻愈伤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用湘苎2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光照时数和碳源、不同温度和碳源对苎麻愈伤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用葡萄糖作碳源比蔗糖更有利于苎麻愈伤生长;12h光照/12h黑暗最有利于苎麻愈伤的生长,其次是全光照条件,黑暗条件下愈伤生长最慢。用葡萄糖作碳源时,愈伤生长量在30℃、28℃、25℃条件下均极显著大于23℃条件下;蔗糖作碳源时,在25~28℃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增殖,而过高或者过低都是不利的。光照处理对分化是有利的,而相对较高温条件虽然能比较好的促进愈伤增殖,但这种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再生不如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生长的愈伤。  相似文献   

16.
影响月季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萨蔓莎”(Samantha“)、金斯莱克”(Jimthelanky“)、休姆主教”(HumeBasil)等9个月季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影响月季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诱导数量差异显著。细胞分裂素BA、KT、ZT和生长素NAA、2,4-D6种激素中,KT或ZT与NAA组合能够较好地诱导月季愈伤组织。试验选择了含有不同浓度KT和NAA以及ZT和NAA两组培养基试验不同激素浓度对月季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激素浓度主要影响愈伤组织的颜色和质地;一般生长素浓度越高,愈伤组织颜色偏向于黄色,质地也越松散;但是有些品种当生长素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发生不定根;并且不同品种适宜的激素浓度不同。愈伤组织形成后在原培养基中继续培养或转接于含有不同浓度ZT和NAA以及含有TDZ、NAA和GA的两组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中,结果表明,在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生长素仍然是必要的;GA对愈伤组织增殖具有负作用。暗培养和固液两相培养基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分化。试验得到了月季品种“金斯莱克”的再生植株以及“萨蔓莎”愈伤组织分化的芽状体和叶状体。  相似文献   

17.
红掌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品种、基本培养基、激素处理、愈伤组织切块大小对红掌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红掌愈伤组织的芽诱导率、生长速度、生长状况相差较大; 1/2MS基本培养基中芽诱导效果最好,分化苗粗壮、较高、叶绿;激素配比以BA 2.0 mg/L、NAA 0.1 mg/L最佳,不定芽分化数量最多,平均每块愈伤组织产生14.8个不定芽;愈伤组织切块为10×8×5mm3时,愈伤块膨大倍数高、不定芽分化数多,且分化苗长势较好。  相似文献   

18.
提高红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分化及壮苗率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糖类、培养条件及活性炭对红掌幼嫩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分化及壮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改良MS+6-BA1.0mg/l+2,4-D0.1mg/l,添加葡萄糖30g/l和暗培养,可获得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在继代培养中添加活性炭1.0g/l,有利于提高幼芽分化和壮苗率。各个品种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与植株分化率有一定差别。红掌组培苗无需另行作生根培养即可获得较为健壮的小苗,移栽成活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9.
萝卜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褐变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萝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供体基因型、光照与温度以及蔗糖浓度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同时比较研究了花药愈伤组织褐变过程中几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如下:P403在2.0mg/L 2,4-D+1.0mg/L 6-BA+2.0mg/L KT的MS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愈伤组织开始褐化的时间晚,抗氧化酶的活性较高;同时进行低温预处理、高温预培养和初期暗培养的协同效果较任何一种单独处理好;6%的蔗糖浓度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天蓝苜蓿单倍体再生植株,本研究以野生天蓝苜蓿花药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设计L16(44)筛选适宜天蓝苜蓿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比较不同基本培养基及生长调节剂组合筛选适宜的分化培养基,并用1/3MS、1/2MS和MS添加不同浓度的NAA研究不定生根。结果表明:天蓝苜蓿现蕾15~25 d的花药其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高达60.5%。4℃低温预处理2~4 d有利于愈伤组织诱导,诱导率达77.2%。适宜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NB+2,4-D 1.0 mg/L+NAA 0.5 mg/L+6-BA 0.5 mg/L+TDZ 1.0 mg/L,诱导率达78.5%。比较不同基本培养及生长调节剂的不同组合发现,NB培养基愈伤组织分化效果优于B5和MS,NB+NAA0.5 mg/L+6-BA 2.0 mg/L适宜愈伤组织的分化,分化率为66.3%。不定芽在1/3MS+NAA 0.5 mg/L中培养,生根率最高,为86.55%。本研究建立了天蓝苜蓿花药培养再生体系,获得了单倍体植株,为天蓝苜蓿的育种实践及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