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牦牛隐性乳房炎被认为是高原藏族地区牦牛奶产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探索和研究牦牛隐性乳房炎致病菌特性及流行病学特征,可为牦牛隐性乳房炎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本试验采集了红原地区不同牧群牦牛的80份奶样,由体细胞数、p H值测定初步筛选出了30份疑似牦牛乳房炎奶样,然后对其进行培养观察及生化检测,分离并鉴定出了牦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结果显示:80份奶样中有28份为牦牛隐性乳房炎奶样,检出率为35%;细菌学检测表明,28份奶样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0.71%,无乳链球菌占25%,乳房链球菌占32.14%,停乳链球菌占17.86%,大肠杆菌占14.29%。  相似文献   

2.
牦牛隐性乳房炎的调查及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阿坝州红原县牦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无菌采取68份无临床乳房炎牦牛奶样,采用体细胞计数、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与PCR相结合的方法分离鉴定细菌种属,并统计分析体细胞数与细菌分离情况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牦牛奶样体细胞数从4 000个/mL~240 000个/mL不等;各种细菌阳性奶样数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份,溶血性葡萄球菌30份,非溶血性葡萄球17份,大肠埃希菌2份,乳酸乳球菌18份和藤黄微球菌2份;未分离到无乳、停乳、乳房链球菌。结果表明,分离到溶血性葡萄球菌的牦牛奶样体细胞平均数显著高于未分离到溶血性葡萄球菌的牦牛奶样体细胞的平均数(P0.05),当牦牛奶中体细胞数大于90 000个/mL时,溶血性葡萄球菌的阳性率大于80%(10/12)。研究结果提示溶血性葡萄球菌是引起牦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为牦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调查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夏河县牦牛隐性乳房炎流行情况,探明引起牦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利用兰州乳房炎诊断试剂(LMT)筛选牦牛隐性乳房炎,检出率10.25%;采集非阴性乳样,对其中的病原菌分离纯化,提取细菌DNA并测序后,通过NCBI中BLAST比对,共鉴定出236株细菌,其中包含10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3.22%)、18株艾格尼丝葡萄球菌(7.6%)、13株沃氏葡萄球菌(5.50%)和29株大肠埃希氏菌(12.29%);艾格尼丝葡萄球菌为国内首次自牦牛乳中分离得到。结果表明,葡萄球菌属和埃希氏菌属可能是引起甘南藏区牦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牦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牦牛是乌兰县牧民饲养的主要畜种,牦牛乳是牧民群众主要的生活饮食品,其对提高饮食档次,改善膳食结构,提供营养成分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泌乳期牦牛患隐性乳房炎,不仅降低产奶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奶品质量,危害牧民健康.近年来,有关牦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的报道甚少,为了掌握本县牦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制定防治措施,减少畜牧业经济损失,确保乳品质量安全,2012年7月份我们对乌兰县铜普镇两个牧业村的部分泌乳期牦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采用苛性钠凝乳试验对久治县200头泌乳牦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97头被检牦牛和360个乳室的乳汁呈阳性反应,隐性乳房炎的头患病率和乳室患病率分别为48.5%和42.5%;从第4胎起,牦牛隐性乳房炎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左侧乳室与右侧乳室的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西藏拉萨市林周县牦牛乳理化指标和乳房炎主要病原菌,采集牦牛乳样品100份,开展乳理化指标和主要病原菌检测。采用CMT法筛选隐性乳房炎病例,针对筛选出隐性乳房炎阳性乳样20份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11种52株细菌,通过鉴定,其中包含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停乳链球菌,2株乳房链球菌,1株粪链球菌,8株无乳链球菌,6株大肠埃希菌,4株真菌。乳房炎63.5%的病例是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结果证实,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是导致林周县牦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北京某区各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流行情况及其主要病原菌,采用BMT方法检出隐性乳房炎乳样后,对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同时对其主要病原菌进行了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区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感染率为22%,主要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其敏感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噻呋钠、头孢拉定、氟哌酸、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经采取临床用药及改善挤奶方式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该区奶牛场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河北地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试验采用乳房炎体细胞数间接测定法(BMT)和细菌培养技术对河北地区6个牛场的720份奶样进行隐性乳房炎筛查和病原微生物诊断。结果表明:720份乳样中有182份为隐性乳房炎乳样,发病率为25.3%;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为引起河北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大,为20.9%。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1987年4—8月对海南州共和、兴海、贵德、贵南四县的390头奶牛(黑白花51头、黄牛115头、牦牛224头,计1552个乳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调查。用兰州乳房炎试验(LMT)方法,采初乳期后和干乳期前的乳样送实验室当日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从而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有效防治和合理用药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兰州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试剂(ILMT)方法对神木县某奶牛场51头奶牛200份奶样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选取强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经革兰染色,生化试验鉴定,对主要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31.37%(16/51),乳区阳性率为17.5%(35/200);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3大类,且有两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其中耶尔森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对3大类病原菌都敏感的抗生素药物有环丙沙星、四环素、头孢哌酮、庆大霉素、万古霉素5种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可选用此类药物治疗奶牛的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11.
用兰州乳房炎试验(LMT)对来自西安市某个牛场的76份奶样作隐性乳房炎检验,并对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牛场的隐性乳房炎检出率为33%,阳性乳样中细菌检出率为93.4%。阴性乳样中病原菌检出率为28%,在检出的94株细菌中,共有5种菌22株是与乳房炎有关的病原菌。其中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占病原菌总数的90%以上。是引起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奶牛乳房炎发病及综合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宁波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及主要病原菌构成,采用乳房炎诊断试剂(HMT)对宁波市8个奶牛场307头泌乳牛的1249个乳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流行情况调查,采集HMT反应阳性(++)及强阳性(+++)乳区奶样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用纸片扩散法检测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并选择具代表性牧场进行乳房炎综合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宁波市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为71.3%,乳区阳性率为33.5%。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7.1%、无乳链球菌20.4%、停乳链球菌17.3%、金黄色葡萄球菌5.1%和乳房链球菌3.9%。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和链霉素等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头孢类及苯唑青霉素敏感。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明显降低桶奶总细菌数,改善牛奶品质。  相似文献   

13.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从长春某奶牛场采集39份隐性乳房炎奶牛的乳样进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致病菌对西索米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磷霉素敏感.结合该奶牛场的饲养管理与奶牛疾病防治现状,制定了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陈志艳 《当代畜牧》2013,(15):46-47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多发病,此病症会对奶牛养殖业造成重大的损失。采集某奶牛场的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样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及无乳链球菌等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致病菌对庆大霉素、磷霉素、西索米星和环丙沙星等敏感。笔者将试验结果与奶牛疾病防治现状相结合,制定出针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措施,以降低因奶牛隐性乳房炎造成的奶牛场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贵阳市某乳业有限公司奶牛场隐性乳房炎流行情况及其主要病原菌,采用CMT方法检出隐性乳房炎乳样后,对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同时对其主要病原菌进行了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公司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感染率为40%,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细菌,其敏感的抗菌药物有先锋V霉素、利福平、丙氟哌酸、氟哌酸、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经临床用药观察,有效地控制了该公司奶牛场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16.
奶牛隐性乳房炎不表现临床症状,发病率高,乳品质降低,一般隐性乳房炎乳区泌乳量可降低10%~15%,不仅影响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给公共食品安全带来隐患。笔者用不同免疫增效剂(盐酸左旋咪唑和蓝环清)对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预防效果对比试验,旨在为临床防治隐性乳房炎筛选无抗生素残留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本试验选取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某规模化奶牛场39头隐性乳房炎患牛,利用Chelex-100方法直接提取奶样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停乳链球菌DN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利用Chelex-100方法直接提取奶样中病原菌DNA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简单、快速、经济、无污染、PCR敏感性高等优点,对PCR快速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徐州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生范围广,发病率尤其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临床用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奶业的健康发展。本试验通过SMT法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并对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33.4%,乳区阳性率为17.97%;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头孢噻呋对3种菌株均高度敏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对无锡6个奶牛场做了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调查,并对采集的63份临床乳房炎乳样和61份隐性乳房炎乳样分别做了细菌学检查,将样品分别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普通肉汤琼脂平板、Todd-Hewittbroth(THB)琼脂平板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挑取纯化平板上的单菌落进行生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等。药敏试验表明,三种主要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都产生了耐药性。  相似文献   

20.
奶牛乳房炎严重影响奶产量和乳品质,显著降低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本试验以天津某大型奶牛场隐性乳房炎普查阳性个体为试验对象,对凡士林药膏的药用疗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凡士林药膏可以有效控制隐性乳房炎的发展,阻止其向临床型乳房炎转变,较适宜在秋冬季节对奶牛乳房炎进行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