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甘蔗凤梨病菌[Ceratocystis paradoxa(de Seynes)Moreau]核酸r DNA-ITS和大亚基区域序列,为甘蔗凤梨病菌的快速、有效分子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发生凤梨病的新台糖22号(ROC22)地下种茎分离获得1株菌株FL-1,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将该病菌在PDA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其菌落形态特征,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梗、厚垣孢子、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用引物ITS1/4和NL1/4分别对该菌株的核酸rD NA-ITS和大亚基序列进行扩增,以MEGA软件的Neighor-joining方法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用p-distance进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分离菌株FL-1为甘蔗凤梨病致病菌,具有典型的节孢子和厚垣孢子,形态特征与奇异长喙壳菌(C.paradoxa)一致。从菌株FL-1基因组DNA中分别扩增获得499 bp rD NA-ITS和563 bp大亚基片段,其序列均与C.paradoxa其他菌株的同源性为100.0%。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条序列均与C.paradoxa聚为一个独立簇。遗传矩阵分析结果表明,rD NA-ITS和大亚基均与C.paradoxa聚合在一起,种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7和0-0.008,而Ceratocystis属内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15-0.106和0.002-0.059。结合分子检测结果和形态学特征,将FL-1鉴定为C.paradoxa。【结论】来自甘蔗的FL-1菌株是C.paradoxa复合群的成员,并被划分在进化复合群的分枝1上。rD NA-ITS和大亚基适合用于甘蔗凤梨病的PCR检测及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甘蔗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二点螟以幼虫滞育和休眠两种方式越冬 ,每年发生 1- 4代 ,赤腐病是普遍发生的茎叶病害 ,而凤梨病是低温季节种苗的毁灭性病害 ,马唐和香附子是蔗田的两种恶性杂草 ,同属 C4 植物。采用农业防治为主体 ,适时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Algae have acquired plastids by developing an endo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either a cyanobacterium (primary endosymbiosis) or other eukaryotic algae (secondary endosymbiosis). We report a protist, which we tentatively refer to as Hatena, that hosts an endosymbiotic green algal partner but inherits it unevenly. The endosymbiosis causes drastic morphological changes to both the symbiont and the host cell architecture. This type of life cycle, in which endosymbiont integration has only partially converted the host from predator to autotroph, may represent an early stage of plastid acquisition through secondary symbiosis.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一步开发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并分析油茶籽等21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番茄早疫病菌、番茄芽枝病菌、甘蔗凤梨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结果表明,浓度为10mg干粉/mL溶剂时,对番茄早疫病菌抑菌活性较强的有油茶、水茄等的提取物,抑菌率分别为76.67%、78.08%;对番茄芽枝病菌抑菌活性较强的有香茅、深山含笑等的提取物,抑菌率分别为100%、69.20%;对甘蔗凤梨病菌抑菌活性较强的有油茶、甘草等的提取物,抑菌率分别为100%、74.02%。[结论]油茶和甘草的甲醇浸提物对供试的3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大庆地区的自然状况以及委陵菜属植物资源在大庆地区的分布状况,汇总了9种委陵菜属植物种类,结合实地踏查、小区试验,以及生物特征观测等方法,筛选出适合园林绿化的7种委陵菜属植物,并从观赏性、抗旱性和抗寒性、耐践踏性、环境的适应性、覆盖度、养护频度等园林应用方面对其进行评价,认为其观赏效果颇佳;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和抗寒性;耐践踏能力强,且光叉叶委陵菜、蔓委陵菜强于伏委陵菜、鹅绒委陵菜,委陵菜、翻白委陵菜、蒿叶委陵菜次之;委陵菜的植物形态、结构与其所处的环境是协调统一的;鹅绒委陵菜、蔓委陵菜、光叉叶委陵菜的覆盖度优于伏委陵菜、蒿叶委陵菜、翻白委陵菜;委陵菜植物无需人工料理和养护,是理想的园林绿化植物。在此基础上,就委陵菜属植物在大庆城市绿化中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云南麦田虉草属2种外来入侵杂草奇异虉草Phalarisparadoxa L.和小子虉草Phalarisminor Retz.的生物学特性、对小麦的竞争性与危害性以及经济阈值,为了解和防控两种外来入侵杂草奠定基础。【方法】温室条件下,以小麦云选2号作为参照和受体植物,采用密度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比较奇异虉草、小子虉草和云选2号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分析两种杂草对云选2号的竞争效应、产量性状影响以及经济阈值。【结果】营养生长阶段云选2号的株高、叶长和叶宽以及生长发育速度均显著大于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而生殖生长阶段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生长发育速度则快于云选2号,但三者的生育期却无较大差异,分别为:小子虉草(129.33d)云选2号(128.78d)奇异虉草(124.78d)。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对云选2号的竞争作用与密度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加,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对云选2号的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其中小子虉草的竞争能力强于奇异虉草。不同密度的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与云选2号混种,云选2号的产量性状受到显著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函数模型y=96.5687×(1-e-[(x+2.1672)/54.5604]^0.8220)和y=96.3346×(1-e-[(x+2.5306)/46.7132]^0.7918)可较好拟合不同密度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与云选2号产量损失间关系。田间人工防除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经济阈值分别为3.07和2.63株/m2,化学药剂精恶唑禾草灵(骠马,Fenoxaprop-ethyl,德国拜耳公司)防除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经济阈值分别为1.71和1.61株/m2。【结论】温室条件下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生物学特性与小麦云选2号存在一定差异;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对云选2号存在较强的竞争作用,与云选2号混种对小麦的产量性状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Certain C(30)-steranes have been used for identifying sedimentary rocks and crude oils derived from organic matter deposited in marine environments. Analysis of a C(30)-sterane from Prudhoe Bay oil indicates that these C(30)-steranes are 24-n-propylcholestanes that apparently are derived from precursor sterols 24-n-propylidene-cholesterols and 24-n-propylcholesterol. These widely occurring sterols are biochemically synthesized in modern oceans by members of an order (Sarcinochrysidales) of chrysophyte algae. These data thus imply that C(30)-sterane biomarkers in sedimentary rocks and crude oils have a marine origin. Screening of a few organic-rich sedimentary rocks and oils from throughout the Phanerozoic suggests that these C(30)-steranes first appeared and, therefore, their source algae evolved between Early Ordovician and Devonian.  相似文献   

8.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分析是揭示蛋白质功能的关键步骤。1个蛋白质分子能被定位到2个亚细胞位置,这一现象被称为蛋白质的"双定位"。本研究首先从Uniprot、MitoP2、MGI、TAIR、DBMLoc等蛋白质数据库及已发表文献中收集双定位于线粒体与质体的植物蛋白质数据,共获得703个双定位蛋白质,组成测试数据集。再从Uniprot数据库中选取唯一定位于线粒体的829个和唯一定位于质体的6 376个植物蛋白质,组成参照数据集,分析双定位于线粒体与质体的植物蛋白质的带电特征。结果表明,与单定位于线粒体或质体的植物蛋白质相比,双定位线粒体与质体的植物蛋白质具有更低的净电荷量;此外,双定位蛋白质电荷分布较为集中对称,线粒体蛋白质次之,质体蛋白质最为分散。本文研究结果将为揭示植物蛋白质双定位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具有生态安全和灵敏高效等优点,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藻的进展,从化感物质对藻细胞光合作用、酶活性、细胞膜、细胞超微结构、基因表达的影响方面探究了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机理。并分别就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中提取的各类化感抑藻物质的抑藻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尤其探讨了木本植物抑藻的潜在价值,为开发新的抑藻剂提供理论指导。本文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植物抑藻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0.
11.
质体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的核转化相比,质体遗传转化作为外源基因表达更精确、安全和高效的新一代转基因技术对作物品质改良和产量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给人们提供了植物育种的新思路。综述了质体遗传转化技术、筛选标记(体系)及其在植物抗性性状改良、产量提高、品质改良、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质体基因工程在植物遗传改良,尤其是在单子叶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来观赏入侵植物的种类与来源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分析中国外来观赏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长特性、首次发现或引入时间及地点、地理来源,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外来观赏入侵植物共计84种,隶属30科,其中以菊科、柳叶菜科、豆科、茄科和旋花科植物为主,且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植物占据多数; 入侵植物繁殖方式多以种子进行繁殖,部分兼具无性繁殖能力; 首次发现或引入外来观赏植物时间较集中于1890-1969年,地点主要为中国一些沿海省份以及云南省,其地理上多来源于美洲; 属于高、中、低入侵危害等级的外来观赏植物分别有8种、56种和20种,中等风险入侵植物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3.
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属于生物素包含酶类型Ⅰ,在生物体内催化乙酰辅酶A形成丙二酰辅酶A。在植物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主要有异质型和同质型2种;在动物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属同质型,分为ACC1和ACC2 2种类型。主要介绍了分布于双子叶植物以及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的质体中的异质型ACCase的亚基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编码基因。ACCase由生物素羧化酶(Biotincarboxylase,BC)亚基、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亚基(Biotincarboxyl Camer Protein,BCCP)、羧基转移酶的α-CT亚基和β-CT亚基4种亚基构成,有3个功能结构域,即BC功能结构域、BCCP功能结构域以及CT功能结构域。除β-CT亚基由质体基因编码外,其他亚基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质体中组成功能蛋白,参与脂肪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绿萝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二溴海因和活性炭对水培绿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二溴海因50mg/L+活性炭2 g/L除藻效果最好,且不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对营养液电导率的影响也较小;适宜浓度的活性炭和二溴海因除藻效果优良,浓度过低除藻效果不明显,浓度过高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所以在除藻过程中掌握合适的浓度范围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Diatoms are unicellular algae with plastids acquired by secondary endosymbiosis.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approximately 20% of global carbon fixation. We report the 34 million-base pair draft nuclear genome of the marine diatom 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and its 129 thousand-base pair plastid and 44 thousand-base pair mitochondrial genomes. Sequence and optical restriction mapping revealed 24 diploid nuclear chromosomes. We identified novel genes for silicic acid transport and formation of silica-based cell walls, high-affinity iron uptake, biosynthetic enzymes for several types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use of a range of nitrogenous compounds, and a complete urea cycle, all attributes that allow diatoms to prosper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6.
质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和贮藏有机物的细胞器。Fibrillin是一种由核基因编码的质体脂类结合蛋白,起源于光合原核生物蓝藻,并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质体中。其分子大小介于21~42 kDa,pI为4~9。它们含有导肽、脂类结合基序DLDKLQGKWRLLY和细胞粘附基序RGD以及蛋白激酶C结构域。研究表明,该家族基因的表达增强可以维持植物质体的稳定性,调控质体醌(PQ)、三酯酰甘油(TAG)和茉莉酸(JA)的合成,介导脱落酸(ABA)的抗逆信号传导过程。而且该家族基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耐逆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了Fibrillin家族成员的蛋白结构特征、基因的表达与功能研究进展,并提供了本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海南海尾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保护海尾湾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和水体环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7月(夏季)和9月(秋季)及2020年7月(夏季),对海南岛海尾湾近岸海域的12个固定采样点(站点)进行3个航次的水样采集调查,返航后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水质及周边环境等进行鉴定和记录,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2019—2020年的夏季航次采集水样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147种,以硅藻门种类(121种)为主,其次是甲藻门(18种);优势种包括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并基角毛藻(C.decipien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 Gmelin.)、冰河星杆藻(Alexandrum catenclla)及拟旋链角毛藻(C.pseudocurvisetus)等;各调查站位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密度为17.50×104 cells/m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3.07~4.33,Pielou均匀度指数(J')介于0.58~0.85,丰富度指数(D)介于1.34~5.12。2019年秋季航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86种,其优势种包括旋链角毛藻、拟旋链角毛藻、覆瓦根管藻(Rhizosolehia imbricata var.Schrubsolei)、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中华根管藻(Rhizosolenia sinensis)及菱形海线藻等;各调查站点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密度为53.80×104 cells/m3,H'介于1.80~3.35,J'介于0.33~0.63,D介于1.66~3.39。影响海尾湾海域浮游植物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是水温、SiO4和NH4-N;RDA分析结果表明,旋链角毛藻群落结构与SiO4和COD呈正相关,而拟旋链角毛藻群落结构与水温、化学需氧量(COD)和pH呈正相关。【结论】2019年夏季—2020年夏季海南海尾湾海域的水生环境良好,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高,影响海尾湾海域浮游植物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是水温、SiO4和NH4-N。因此,在掌握海尾湾海域内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间的相互关系后,应定期重点监测海尾湾海的SiO4和NH4-N变化,避免赤潮发生,同时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海水养殖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进行检测和治理。  相似文献   

18.
对海南沿岸采集到的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细毛横丝藻(Acrochaete leptochaete)、石莼(Ulva reticulata)和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进行了形态学观察,采用18S rRNA通用引物,通过PCR技术,从这4种绿藻的基因组中扩增到各自的18S rRNA基因序列,并测序。与Genebank中已收录的6种绿藻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所得10种绿藻的18S rRNA基因长度为727 bp,变异位点为266个,保守位点为453个。刚毛藻目与蕨藻目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376;刚毛藻属内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10。采用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显示:细毛横丝藻、葡枝横丝藻、石莼、礁膜、羽状尾孢藻和皱溪菜聚为一支;团集刚毛藻与扭曲刚毛藻单独聚为一支;长茎葡萄蕨藻与总状蕨藻聚为一支。说明18S rRNA序列可以作为大型绿藻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9.
基于藻类的不同指标对草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结果存在差异:藻类丰度、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的富营养水平偏高,绿藻指数、Margalef指数评价的富营养水平偏低,藻类综合指数评价富营养水平可靠性不高,该文探讨了适于草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浮游植物指标,结果表明,Shannon-Weaver指数评价的富营养水平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藻类生物量评价标准不适用草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评价。  相似文献   

20.
菹草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池塘中菹草着生藻类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的种类 ,共 5 0属 6 8种 ;常见优势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菹草整个生活史中 ,着生藻类的平均着生密度以硅藻门最大 (2 9.90× 10 3 ind ./cm2 ) ,其次为绿藻门 (16 .87× 10 3 ind ./cm2 )和蓝藻门 (13.5 2× 10 3 ind./cm2 ) ;就平均生物量而言 ,硅藻门 (70 .2 0 μg/L)较其他藻类高得多。着生藻类的着生与菹草生长相互抑制 ,着生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