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庆利 《食用菌》2006,28(6):65-65
鸡腿菇形如鸡腿,为珍稀菇,色白,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青睐,有了市场需求,种植面积也在扩大,从大中城市发展到小集镇,栽培鸡腿菇的菇农也越来越多。因鸡腿菇属中温菇类,出菇时遇到温度偏高生长快,开伞也快随后溶为黑色。在此提醒初种植菇农,在未确定好销路,不会加工之前切忌大面积种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笔进行大棚里套中棚,中棚里套小棚的3层棚栽培方式,使低温时也能出菇,且菇质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鸡腿菇形如鸡腿,为珍稀菇,色白,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有了市场需求,种植面积也在扩大,从大中城市发展到小集镇,栽培鸡腿菇的菇农也越来越多。因鸡腿菇属中温菇类,出菇时遇到温度偏高生长快,开伞也快随后溶为黑色。在此提醒初种植菇农,在未确定好销路,不会加工之前  相似文献   

3.
吴风华 《食用菌》2004,26(3):41-42
近几年我国鸡腿菇栽培面积逐年增加,但在栽培过程中常常发生小菇萎缩、黑头、最后死亡的现象,严重时床面上造成小菇的成批死亡,给广大菇农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笔者在指导菇农生产过程中,针对死菇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中,江苏省灌南县新安镇经过考察实践,摒弃了一年单一种植菌菇模式,探索出了秀珍菇与平菇、茶树菇与金针菇等轮作种植模式,使菇棚和原料循环使用,增加了菇农的收入。  相似文献   

5.
鸡腿菇栽培中鸡爪菌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鸡腿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口感好 ,是一种食、药用菌 ,该菌适应性强能够利用多种原料进行栽培 ,栽培方法简单易行 ,成本低 ;生产周期短 ,产量高 ,经济效益好。但是 ,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栽培 ,发现有一种形似“鸡爪”的杂菌对鸡腿菇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危害 ,浸染的菇场大量减产 ,有许多地方甚至绝收 ,使菇农损失惨重。“鸡爪菌”学名叫叉状炭角菌 ,其子实体形状似“鸡爪”而得名 ,子实体初期为浅褐色或棕红色 ,内部白色木质化、有异味。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栽培试验 ,总结出了一套鸡腿菇种植全过程中对鸡爪菌的综合防治新技术 ,与广大菇农交流、探…  相似文献   

6.
在500m~1200m高海拔林场内进行“林下培菌”生产仿野生鸡腿菇的研究,结果证明,较之传统大棚或菇房设施化栽培,林下培菌生产仿野生鸡腿菇无需占用耕地,彻底解决了当地鸡腿菇栽培中的“菇粮争地”矛盾;可节省出菇棚等固定资产投资70%以上;另外生物学效率为149%,较之传统菇棚栽培提高40%左右;产出的菇品明显具有野生菇的口感和风味。另外,菌糠废料直接被林地树根就地分解利用,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改善了林地土壤结构,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减少了人工处理菌糠废料的费用,同时,由于保湿的需要以及出菇管理人员的频繁出入林场操作和巡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森林火险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7.
简易反季节栽培鸡腿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林 《食用菌》2005,27(6):43-44
鸡腿菇属中温菌类,春秋季栽培为主。为了实现秋、冬、春三季连续出菇,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笔者在农科热线专家指导下,大胆设计进行简易设施冬季栽培鸡腿菇试验。在笔者与同仁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元旦前后棚内大量出菇,反季节栽培一举成功。本试验参考了配置较高的反季节菇棚,就地取材,投资较小,技术上没有太大难度,可供有兴趣的同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豫南地区进行鸡腿菇周年栽培的一系列试验、示范和推广种植,逐步摸索出一套无公害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从场地选择、栽培季节、培养料配方、原料处理、栽培方式、出菇管理、采收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田发恩 《北方园艺》2007,(2):173-174
鸡腿菇属鬼伞科,学名毛头鬼伞。由于在低温时菇大形似鸡腿,菇农称其为“鸡腿菇”或“鸡腿蘑”。其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有益脾健胃,清神宁智,对治疗糖尿病、痔疮、降血糖去血脂有一定疗效,是一种食药兼用的菌类。鸡腿菇的常规生产是每年11~12月份装袋,第2年3~5月份出菇的生产模式;反季节栽培既每年2~3月份装袋,5~9月份产品上市。青海省湟中地区具有生产反季节鸡腿菇的气候优势,年栽培面积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鸡腿菇价格逐渐上扬.刺激了鸡腿菇生产的发展.鸡腿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回过头来看一下,却发现靠种植鸡腿菇发财的菇农是少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笔者调查了山东、江苏等省的鸡腿菇生产现状,重点剖析了菏泽市的两大鸡腿菇生产基地——东明县和单县,结合菏泽学院园林工程系食用菌实验室的试验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①生产工艺,生产程序不够科学、合理,造成食用菌大环境遭破坏,重茬病害较为严重..②菇农没有经过认真培训,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鸡腿菇栽培业持续发展,根据山东省及菏泽市各地成片速生杨树林地闲置的现实情况,总结出速生林间作鸡腿菇技术,供广大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自笔者的拙作“薄膜棚栽培草菇高产技术”发表后(《食用菌》1994第4期),该技术得到菇农的广泛运用,不少菇农提出了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现归纳解答如下:1建造多大的菇房为宜? 目前,有的菇农建大菇房;分4床,每床6~8层,每次可栽培300m2左右,有的建小菇房,分3床,每床3~4层,每次可栽培80~100m2;顶部呈屋脊形,不再另建简易屋顶。遮阳物直接覆盖在薄膜四周及顶部。大菇房可以节省成本,但上下层温差较大,出菇时间不一致,中上层出菇较早较快,中下层出菇较慢,整个菇房出菇期较长,一般需35~…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浙江平湖市一菇农成功获得12万元的理赔款,成为浙江省首例该险种的理赔案例。平湖市食用菌栽培拥有多年发展历史,拥有多个专业食用菌合作社和产业园,种植面积覆盖全市所有9个镇、街道,2014年蘑菇产业产值达2亿元以上。但在食用菌栽培中,菇农面临着很大的种植风险,除病虫害和常见性自然灾害外,还存在火灾和菇棚倾倒风险。菇棚的搭建材料都是易燃物,加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2021,(4)
从栽培场地、栽培季节的选择,菌种制备、出菇方式、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总结灰树花立体墙式高效栽培技术,为菇农栽培灰树花提供参考,以达提高菇棚利用率、促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市白金针菇生产发展迅速,栽培规模逐年扩大,菇农种植效益可观。为了探索金针菇栽培的新路子,我们于 1 998年下半年进行了大田棚式覆膜栽培金针菇初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 菌株为江山F2 1白金针菇,由本所选育。母种培养基为常规PDA培养基。原种、栽培种培养基为棉子壳 65%,麦麸 1 5%,木屑 1 0 %,玉米粉 7%,糖、石膏、石灰各 1 %。1 2 试验方法 在本市石门镇长山村的柴日洪、柴水旺两户菇农中实行示范性试验,菇棚选择荫凉、水源近、交通便利的田地,棚四周挖排水沟,菇棚用毛竹、塑…  相似文献   

15.
温室黄瓜套栽鸡腿菇是一种仿野生栽培鸡腿菇的好方法,既充分利用空间又充分利用土地,高产高效,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这种新的种植模式很受广大菜农的欢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不少经验,但不少地方的菜农、菇农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6.
陆金相  苏仕龙  陆飞 《食用菌》2010,32(1):57-58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养牛的农户越来越少,栽培巴西菇的主要原料牛粪的回收量也越来越少,同时农户搭棚栽培巴西菇需要很高的投入,严重制约了巴西菇生产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巴西菇的营养需求特性和栽培特点,总结出一套巴西菇无粪无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该栽培方法不必备粪,不须盖棚,接种后10~20d即可出菇,比常规接种快10~20d,产菇13~15kg/m^2,比常规栽培增10%。与本地常规种植对比,具有产量高、质量好、省工、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是值得推广的一项实用新技术。现将其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L135属于低温弱抗性香菇(Lentinula edodes)品种,因其菇型圆正,较易形成花菇(图1),对于栽培花菇的菇农来说,是花菇栽培的首选品种。但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菇农移民下乡造成栽培地海拔变低(500 m以下)、种植规模变大造成菇棚连片通风性能变差、遮阳网取代天然遮阳物以及菇  相似文献   

18.
苗立军 《食用菌》2003,25(1):41-41
近几年鸡腿菇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栽培。然而在鸡腿菇栽培过程中普遍发生一种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杂菌 ,因其子实体形似鸡爪 ,常被称为“鸡爪菌”。“鸡爪菌”常发生于鸡腿菇出菇阶段的中后期。轻者造成减产 ,重者造成二、三潮菇绝收。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防治“鸡爪菌”几项措施 ,希望对菇农有所帮助。1 培养料的处理 培养料在发酵前各种成份都要打碎、磨细、暴晒 3~ 4天 ,尤其是有些配方中要加入畜禽粪类 ,这些粪类原料不经过充分暴晒是不能使用的。目前在生产上多用发酵料来栽培鸡腿菇。建堆时首先把所需各种成份混合…  相似文献   

19.
茅盛浩 《食用菌》2004,26(3):34-35
白灵侧耳又名白灵菇,由于近年来市场价格较高吸引了不少食用菌栽培者。但是不少栽培过白灵菇的栽培者反映。种白灵菇不赚钱。不赚钱主要原因是白灵菇出菇率低.不能保证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在多年野外菇棚和工厂化可调温菇房内栽培白灵菇的生产实践中,我们也碰到过类似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摸索了一套白灵菇高出菇率栽培  相似文献   

20.
代料香菇菌棒暴发性出菇多发生在出菇的第一潮,指在生产管理中对菌棒采取催菇措施后,菌棒密集出菇,每个菌棒出菇50个以上,甚至超过100个,栽培者往往来不及采收处理,俗称"暴菇",暴菇会使菇农经济效益严重下降,打击菇农的种植积极性,造成种菇富民的社会效应日益下降.暴发性出菇一直是困扰香菇生产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介绍了暴发性出菇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种防控手段,供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