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试验研究在玉米-杂粕型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肉鸡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将480只1日龄艾维因肉公鸡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709、1 419、2 128 IU/kg的木聚糖酶,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肉鸡,试验期44 d。结果表明:在玉米-杂粕型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和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1,419 IU/kg组44日龄肉鸡血液E花环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木聚糖酶可不同程度提高22日龄肉鸡空肠和回肠肠道肠绒毛长度,降低十二指肠和回肠隐窝深度,显著增加肉鸡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P<0.05);显著降低十二指肠固有层厚度(P<0.05);显著增加44日龄肉鸡乳酸杆菌的数量。结果显示,在玉米-杂粕型日粮中添加1 419 IU/kg水平的木聚糖酶对改善肉鸡免疫指标、肠道形态及微生物菌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玉米-豆粕型日粮和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NSP)酶对断奶仔猪肠道食糜黏度、挥发性脂肪酸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用128头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按性别、体重分为4个处理,即以玉米为基础日粮组(试验1组),玉米为基础日粮降低能量加酶组(试验2组)、小麦为基础日粮组(试验3组)及小麦为基础日粮加酶组(试验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结果表明:玉米-豆粕型日粮加酶对空肠和回肠食糜黏度没有影响,但有降低趋势;小麦-豆粕型日粮添加NSP酶显著降低了空肠食糜黏度(P<0.05);2种日粮加酶均增加回肠和盲肠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前段及空肠后段绒毛的高度(P<0.01)。结果提示,2种日粮中添加NSP酶,不同程度的降低肠道食糜黏度、增加回肠、盲肠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并改善肠道形态。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对脂多糖(LPS)刺激肉鸡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黏膜二糖酶活性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2(是否LPS刺激)×2(0或400 mg/kg RES)双因素试验设计,选用240只1日龄健康AA肉鸡公雏,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第16、18日龄和第20日龄,应激组肉鸡腹腔注射500μg/kg BW LPS,其余两组肉鸡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LPS刺激显著降低了肉鸡1~21日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显著降低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隐比和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回肠黏膜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回肠微生物OUT数量、Chao1和Shannon指数(P<0.05),显著降低回肠厚壁菌门丰度(P<0.05),显著提高回肠变形菌门丰度(P<0.05)。(2)日粮添加RES有提高肉鸡1~21日龄平均日增重的趋势(P=0.081),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和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提高回肠黏膜麦芽糖酶...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聚乳酸(PLA)对AA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功能的影响。选取192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2、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1.0%、2.0%PLA,试验期42 d。分别于肉鸡21、42日龄测定了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屏障功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小肠组织结构、小肠食糜pH和盲肠微生物。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21日龄时,1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升高(P<0.05),22~42日龄时,1、2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升高(P<0.05);(2)各试验组D-乳酸(D-Lac)含量、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3) 2、3组21日龄的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1、2组42日龄的十二指肠淀粉酶(AMS)活性显著升高(P<0.05);(4) 1、2组21日龄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H)显著升高(P<0.05),3组21日龄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升高(P<0.05),2组21日龄的回肠VH显著升高(P<0.05),2、3组42日龄十...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添加载锌蒙脱石(Zn-MMT)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发育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随机选择1日龄健康科宝公雏288只,按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低蛋白质基础饲粮,正对照组[硫酸锌(ZnSO 4)组]饲喂低蛋白质基础饲粮+40 mg/kg ZnSO 4,4个试验组分别在低蛋白质基础饲粮中添加20、40、60和80 mg/kg Zn-MMT(均以锌含量计算)。试验鸡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和ZnSO 4组相比,低蛋白质饲粮添加60和80 mg/kg Zn-MMT显著降低肉鸡1~21日龄平均日增重(ADG,P<0.05),添加80 mg/kg Zn-MMT显著提高肉鸡1~21日龄料重比(F/G,P<0.05);添加Zn-MMT对肉鸡22~42日龄和1~42日龄ADG、平均日采食量和F/G以及1~21日龄ADG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饲粮添加Zn-MMT对肉鸡21和42日龄免疫器官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但与ZnSO 4组相比,低蛋白质饲粮添加Zn-MMT显著提高肉鸡21日龄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P<0.05),且添加80 mg/kg Zn-MMT显著提高肉鸡42日龄胸腺指数(P<0.05)。3)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饲粮添加20和60 mg/kg Zn-MMT显著提高肉鸡42日龄腿比率(P<0.05);与ZnSO 4组相比,低蛋白质饲粮添加Zn-MMT对肉鸡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饲粮添加40和60 mg/kg Zn-MMT显著降低肉鸡十二指肠隐窝深度(CD,P<0.05),且添加60 mg/kg Zn-MMT显著降低肉鸡空肠CD(P<0.05);添加20 mg/kg Zn-MMT显著降低肉鸡回肠CD(P<0.05),并显著提高肉鸡回肠绒毛高度(VH)/CD(V/C)值(P<0.05);同时,添加80 mg/kg Zn-MMT显著降低肉鸡空肠V/C值(P<0.05)。与ZnSO 4组相比,低蛋白质饲粮添加20 mg/kg Zn-MMT显著提高肉鸡回肠V/C值(P<0.05),并显著降低回肠CD(P<0.05);添加40 mg/kg Zn-MMT显著提高肉鸡空肠VH(P<0.05),并显著降低肉鸡十二指肠CD(P<0.05);添加20和60 mg/kg Zn-MMT显著降低肉鸡空肠CD(P<0.05);添加20、40和60 mg/kg Zn-MMT显著提高肉鸡空肠V/C值(P<0.05)。综上所述,在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Zn-MMT对肉鸡后期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与添加ZnSO 4相比,可显著提高肉鸡免疫器官指数,提高小肠VH和V/C值,降低小肠CD,促进肉鸡肠道发育。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选取136只1日龄体重42 g左右的白羽肉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7只肉鸡。对照组白羽肉鸡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50 mg/kg的地衣芽孢杆菌制剂,试验期43 d。结果显示,43日龄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白羽肉鸡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增加6.18%(P<0.05),料重比(F/G)显著降低4.9%(P<0.05);空肠、回肠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VH/CD),血清免疫球蛋白A、G、M (IgA、IgG、IgM)含量以及脾脏、胸腺指数显著提高(P<0.05);盲肠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菌群结构显著分离(P<0.05),肠道有益微生物普拉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torques)的相对占比增加。研究表明,地衣芽孢杆菌能够改善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结构,降低盲肠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盲肠有益菌属占比,保障肉鸡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评价大麦、黑小麦、小麦和黑麦4种麦类饲料原料在肉鸡上的有效能值,以期优化现有配方数据库,逐步实现饲粮营养的精准供给。采用回归分析法,试验分2批进行,试验1评价大麦和黑小麦的肉鸡回肠消化能(IDE)、代谢能(ME)、氮校正代谢能(MEn),试验2评价小麦和黑麦的肉鸡IDE、ME、MEn。每个批次试验均选用320只1日龄雄性罗斯708肉鸡为试验动物,将其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设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1~20日龄为预试期,饲喂基础饲粮;21~28日龄为试验期,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和试验饲粮。试验1的5个组21~28日龄所喂饲粮如下:基础饲粮、含250 g/kg大麦的饲粮、含500 g/kg大麦的饲粮、含250 g/kg黑小麦的饲粮、含500 g/kg黑小麦的饲粮。试验2的5个组21~28日龄所喂饲粮如下:基础饲粮、含250 g/kg小麦的饲粮、含500 g/kg小麦的饲粮、含250 g/kg黑麦的饲粮、含500 g/kg黑麦的饲粮。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大麦、黑小麦、小麦和黑麦对肉鸡生长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大麦替代量与干物质、能量的回肠消化率以及干物质、氮、能量的全肠道代谢率,以及IDE、ME、MEn存在极显著的线性降低关系(P<0.01);黑小麦替代量与氮全肠道代谢率、IDE、ME、MEn存在极显著的线性降低关系(P<0.01),且与干物质、能量回肠消化率、IDE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或P<0.01);小麦替代量与干物质、氮、能量、氮校正能量的全肠道代谢率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降低关系(P<0.05或P<0.01),且与干物质、能量的回肠消化率和IDE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或P<0.01);黑麦替代量与干物质、能量的回肠消化率以及干物质、氮的全肠道代谢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线性降低关系(P<0.05或P<0.01);且与干物质、能量的回肠消化率和干物质、氮、能量、氮校正代谢能的全肠道代谢率以及IDE、ME、MEn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或P<0.01)。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大麦的肉鸡IDE、ME和MEn分别为9.31、10.50、10.29 MJ/kg,黑小麦分别为10.99、11.80、11.43 MJ/kg,小麦分别为10.59、11.81、11.28 MJ/kg,黑麦分别为11.97、12.56、11.83 MJ/kg。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型丁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1(饲养试验):选取1日龄罗斯308商品肉仔鸡公母鉴别雏2100只,分为5组,每组12个重复(公母分饲,各6个重复),每个重复35只。1组为空白对照组(NC组),饲喂基础饲粮,不含维吉尼亚霉素和丁酸;2组为抗生素组(PC组),饲喂基础饲粮+10 mg/kg维吉尼亚霉素;3组为丁酸钠(SB)组,饲喂基础饲粮+0.5 g/kg SB;4组为三丁酸甘油酯(TB)组,饲喂基础饲粮+0.5 g/kg TB;5组为单丁酸甘油酯(MB)组,饲喂基础饲粮+1.0 g/kg MB。各组试验鸡自由采食、饮水,试验期39 d。试验2(丁酸体内代谢研究):试验动物和分组同试验1,1~2组处理同试验1,3~5组在NC组的基础上添加不同剂型丁酸(SB、TB、MB),使饲粮中丁酸根离子的浓度均达到1.0 g/kg。28日龄开始,预试期5 d,正试期3 d。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食糜,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和pH。结果表明:1)1~10日龄,维吉尼亚霉素和不同剂型丁酸对肉仔鸡料重比(F/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成活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TB组体重(BW)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低于NC和SB组(P<0.05)。11~24日龄,抗生素和各丁酸组对肉鸡F/G、ADG和成活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NC组BW和ADFI显著高于PC、TB、MB组(P<0.05)。25~39日龄和全阶段,PC和TB组F/G显著低于NC组(P<0.05)。全阶段,SB、TB和MB能提高肉鸡成活率,分别提高1.86%、1.86%和4.49%。2)与NC组相比,使用抗生素和丁酸处理对全净膛率、胸肌率、腿比率、腹脂率、免疫器官相对重量、步态和脚垫评分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丁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全净膛率(P=0.099)。3)与NC组相比,MB组回肠相对重量显著提高(P<0.05);PC、MB组回肠单位长度重显著提高(P<0.05);丁酸能在一定程度提高空肠单位长度重(P=0.052)。4)饲粮中使用丁酸可提高十二指肠中丁酸含量;TB组十二指肠和空肠中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不同剂型丁酸组肉鸡肠道中丁酸含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呈降低趋势。饲粮中使用丁酸对各肠道丙酸含量、pH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肉鸡饲粮中使用丁酸,有利于提高肉鸡增重和降低F/G,并对肉鸡肠道发育有益,丁酸经过甘油酯化效果好于SB,其中TB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抗菌肽和中草药添加剂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用600只体重相近的10日龄麻黄肉鸡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成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菌肽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抗菌肽)、中草药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中草药添加剂)和抗菌肽+中草药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抗菌肽和200 mg/kg中草药添加剂),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试验期47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0~21日龄,抗菌肽组和抗菌肽+中草药组肉鸡10~21日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22~43日龄,抗菌肽组和中草药组肉鸡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但抗菌肽+中草药组死亡率显著提高(P<0.05);44~56日龄,抗菌肽组和中草药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 <0.05),而抗菌肽+中草药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死亡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抗菌肽组肉鸡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血清丙二醛和D-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抗菌肽组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提高(P<0.05),中草药组和抗菌肽+中草药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抗菌肽+中草药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降低(P<0.05),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200 mg/kg抗菌肽或中草药添加剂可以显著提高22~56日龄麻黄肉鸡生长性能,降低血清D-乳酸含量,同时改善小肠形态结构,但两者不宜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糖三丁酸酯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10日龄雄性爱拔益加(AA)肉鸡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空白组饲喂基础饲粮,低、中和高剂量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0.10%和0.20%的葡萄糖三丁酸酯。试验期32 d。结果显示:1)15~42日龄时,低、中和高剂量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2)28日龄时,高剂量组腿肌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2日龄时,低、中和高剂量组腿肌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3)28日龄时,中和高剂量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42日龄时,中和高剂量组血清TP和ALB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中剂量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4)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中、高剂量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中和高剂量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高剂量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低和高剂量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中剂量组盲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中剂量组盲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葡萄糖三丁酸酯可以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并改善肠道黏膜形态,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暴露对断奶仔猪血清及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30头21日龄临床检查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体质量(6.87±0.41)k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饲喂含1,2 mg/kg的DON日粮,试验期为60 d。试验结束时,所有仔猪经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于检测免疫因子含量;同时每组随机选择5头仔猪进行屠宰,收集免疫器官及各段小肠,用于检测免疫器官指数及小肠组织中免疫球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ON处理组仔猪血清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3(C3)及补体4(C4)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试验组仔猪脾脏指数较对照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小肠各段肠黏膜中免疫球蛋白表达水平均随DON含量的增加而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DON可降低断奶仔猪的体液免疫及肠道黏膜免疫水平,改变仔猪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2017年秋,我国开始采用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二价灭活疫苗,对家禽实行强制免疫。为评价该疫苗在合肥市家禽中的免疫效果,科学制定该地区免疫计划和防控措施,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春季和秋季集中强制免疫后,分别随机抽取养殖场、交易市场和自然村散养户家禽血清样品,进行3次集中抗体监测;在2018年春季集中免疫前和免疫后,选取22个固定家禽养殖场,开展定点抗体监测。集中监测结果显示:高致病性禽流感抗体场点合格率从2017年秋季的48.0%,分别提高到2018年春季的96.6%和秋季的95.5%,2018年的H5、H7亚型个体合格率均高于2017年秋季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定点监测结果显示:免疫后21d,H5亚型禽流感抗体个体合格率由92.6%降到58.2%,但60d后又大幅回升到90.8%,差异极显著(P<0.01);而H7亚型抗体合格率却直线上升,个体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述结果表明,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二价灭活疫苗防护效果较好,可显著提升H5和H7亚型抗体场点合格率和个体合格率,使其达到免疫保护水平,因此应继续加强该疫苗的免疫、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免。  相似文献   

13.
周芬  吴东  陈胜  李杨 《中国饲料》2019,(13):114-117
为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血液肝脏功能的影响,选取体重为(80±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猪2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7头),分别饲喂4种不同处理日粮,即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0、100、200 μg/kg AFB1,预饲期7 d,试验期28 d。结果发现:日粮中添加AFB1,高剂量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下降了9.1%(P < 0.01),而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9%、3.3%(P < 0.01)。添加AFB1高剂量组血清红细胞(RBC)比对照组提高14.6%(P < 0.05),低、中、高剂量组血红蛋白(HGB)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4.4%、13.6%、18.7%(P < 0.01);高剂量组白细胞(WBC)比对照组降低了22.9%(P < 0.05),低、中、高剂量组血小板(PLT)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6.5%、45.0%、51.2%(P < 0.01)。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别提高33.8%、65.5%、93.2%(P < 0.01),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分别提高24.1%(P < 0.05)、137.7%、195.5%(P < 0.01),中、高剂量组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分别提高25.8%(P < 0.05)、62.2%、131.0%(P < 0.01)。而肝脏中AKP、GOT、GPT活性随AFB1添加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GOT活性分别降低16.9%、23.1%、25.1%(P < 0.01),AKP活性分别降低19.1%(P < 0.05)、42.2%、43.9%(P < 0.01),GPT活性分别降低5.0%、6.8%(P < 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AFB1超标,尤其是含量达到100 μg/kg以上时,肥育猪生长性能下降,并且肥育猪的血液肝脏功能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免疫程序对母猪初乳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抗体水平的影响,以及PEDV抗体的ELISA与琼脂扩散试验(琼扩试验)检测相关性,选取5家免疫程序不同的大型猪场,用PEDV IgA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其初乳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选OD值大小不同的5组初乳样本,琼扩法检测其PEDV抗体效价并分析。结果显示,5家猪场初乳PEDV IgA抗体阳性率均较高,阳性率为94.00%~100%,阳性样本平均OD值为1.858 8~2.148 0,差异不显著;PEDV抗体琼扩几何平均效价与ELISA检测的OD值存在正相关性。分析表明,母猪产前进行猪流行性腹泻活疫苗和灭活苗各一次的组合免疫较为合理;对PEDV抗体检测琼扩法一定程度上可做为ELISA法的替代。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猪肉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试验选取86头杜长大猪的背最长肌进行部分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大理石纹与肉色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肌内脂肪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拿破率与失水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pH24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研究发现测定的猪肉品质的指标间相互存在着重要联系,为更好地提升猪肉的品质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最重要的猪疾病之一,具有高度接触性、发病率高等特点。ASF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在家养易感猪中引起免疫抑制和极高的死亡率,疾病暴发后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自从1921年在非洲肯尼亚报道以来,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爆发。在接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国外科学工作者对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原因及防控工作做了大量的研究,如ASFV以气溶胶形式短距离传播,在粪便及尿液等介质中保持传播能力时间有限,反而在价值链中传播速度加快。因此,做好生物安全和商业枢纽模式相结合进行干预措施是有效的防控方案,值得国内养猪生产者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江淮地区不同品种光敏型高丹草(Sorghum-sudangrass hybrid)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海牛Monster(HN)、帕卡Pa Kahuna(PK)、大卡Big Kahuna(DK)和高丹草BJ0603(GDC)4个品种,利用传统法测定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使用试剂盒测定根际土壤酶活性,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根部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品种差异;PK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与土壤总氮(Total nitrogen,TN)及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含量变化关系较大。综上,不同品种土壤微生态环境差异显著,因此,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制定引种及管理方案可以在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为可溶性表达重组鸡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hGM-CSF)与猪干扰素α1(PoIFNα1)融合蛋白,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本研究分别提取鸡、猪肝脏细胞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ChGM-CSF和PoIFNα1基因,经linker连接上述两种基因后将其克隆于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coliBL21(DE3)菌株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表达产物。在ST细胞/VSV病毒测定系统以细胞病变抑制法滴定该融合蛋白的抗病毒活性;同时用MTT法检测其对鸡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PCR扩增并融合后的ChGM-CSF和PoIFNα1融合基因约为1000bp,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后,诱导表达的rChGM-CSF-PoIFNα1融合蛋白分子量约55ku,主要存在于破碎菌体的上清中,表达量较高。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分别能够与ChGM-CSF多抗和PoIFNα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其抗病毒比活性约为1.1×10^6IU/mg,并且具有促进鸡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本研究为rChGM-CSF-PoIFNα1重组融合蛋白的研制及其相关活性的测定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安徽省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发病率较高,给全省的养猪业造成较大危害的状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安徽省7个地区21个养猪场的187头疑似发病猪的血清进行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检测,并对阳性猪的流行病学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猪PRV平均阳性率为34.2%;其中安徽省南部地区PRV阳性率最高,北部地区最低,规模养殖场PRV阳性率明显低于散养户,其结果为安徽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中双组分系统phoP/Q与鞭毛Ⅲ型分泌系统(鞭毛T3SS)蛋白之间的联系。运用软件进行功能分析,预测phoP/Q与鞭毛T3SS的关系,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APEC野生株和ΔphoP/Q缺失突变株进行转录组的差异性比较,筛选鞭毛T3SS基座中变化较大基因,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变化量。结果显示:经STRING预测发现phoP/Q可能通过调控鞭毛T3SS基因座附近的双组分系统来间接调控鞭毛T3SS。基因芯片筛选与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phoP/Q缺失能使鞭毛T3SS核心组件的大部分基因表达差异显著,同时也影响了双组分中motA、motB与cheY的表达。本研究对phoP/Q双组分系统与鞭毛T3SS的关系进行了预测与探索,为进一步研究揭示细菌的活动与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