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更加细致地甄别滤食性贝类的食物组成,于2019年8月,以北方规模化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长牡蛎的胃含物及所处养殖水体中的真核生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扩增18S rDNA V4区平均得到111,359个有效序列短片段,在97%相似性水平上划分OTUs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后得到239个类别。其中,长牡蛎胃含物中的真核生物分属于34个门,绿藻门(Chlor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链形植物(Strept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原生动物(Protozoa)等为主要类群。所处养殖水体中的真核生物分属于37个门,绿藻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藻门和硅藻门等为主要类群。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是长牡蛎的主要食物来源,链型植物和原生动物也有一定的贡献,分别占总食物贡献量的10.43%和4.11%。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态学及其在养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厦门近岸潮间带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对双齿围沙蚕扰动的响应,采用PCR-DGGE技术对室内模拟沙蚕生物修复过程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集美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主要分为后生动物(包括6个门:颚口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线虫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腹毛动物门),丝足虫门,硅藻门和囊泡虫总门(又分为纤毛虫门和甲藻门)。其中囊泡虫总门的纤毛虫门为优势类群。后生动物中的线虫门为次优势类群。Peridinium quinquecorne(属于囊泡虫总门中的甲藻门)是普遍存在的优势物种。DGGE图谱聚类分析表明播种双齿围沙蚕的处理组样品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聚为一支,并与未播种沙蚕的对照样品分开。研究表明,播种双齿围沙蚕对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沙蚕的处理组检测到了更多的线虫动物门,可能是因为双齿围沙蚕的活动促进了这些类群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latus)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分布的特色经济鱼类和增殖放流鱼类,研究黄鳍棘鲷的食性变化特征有助于了解其的食物来源及其在食物网中的功能地位。通过胃含物形态学和18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了万山群岛海域不同年龄(1~3龄)黄鳍棘鲷的食性变化特征。形态学鉴定发现黄鳍棘鲷胃含物中有贝类、蟹类和食糜。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共鉴定出黄鳍棘鲷胃含物中有真核生物16门84种,黄鳍棘鲷主要的食物来源为节肢动物门的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和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软体动物门的变化短齿蛤(Brachidontesvariabilis),脊索动物门的圆吻海鰶(Nematalosanasus),红藻门的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其共占总食物来源的66.73%。万山群岛黄鳍棘鲷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食,对植物性饵料的摄食相对较少。对1~3龄黄鳍棘鲷食性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黄鳍棘鲷的主要摄食种类逐渐由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转向脊索动物门,摄食的生物物种数量逐渐减少。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断线麦穗鱼(Pseudorasbora interrupta)在凤凰山天池的种群生物学特征,对其基础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2016年4月-2017年3月,于凤凰山天池共采集断线麦穗鱼281尾,利用胃(肠)含物分析法,分析其摄食强度、食物组成和摄食生态位。结果表明:断线麦穗鱼的摄食强度春季最低,夏、秋季较高,春秋季节差异明显。其饵料生物包括18个类群,以硅藻门占绝对优势(IRI=79.25%),其余依据IRI大小依次为绿藻门、水生昆虫、枝角类、甲藻门等。断线麦穗鱼的食物组成呈现季节变化,除全年均占绝对优势的硅藻外,次优势类群的四季差异明显。其中春季以水生昆虫和花粉较为常见;夏季以绿藻门和甲藻门较为常见;秋季以枝角类最多;冬季则为绿藻门占优。以特定饵料丰度和出现频率作图对摄食策略分析结果表明:断线麦穗鱼属于广食性鱼类,具有较为宽广的营养生态位。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贵州省黔西南州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真核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分别于2020年丰水期(11月)和2021年枯水期(5月)对兴义市万峰湖进行2次共计20个地点进行采样,采用18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序列多样性和丰度分析显示,丰水期OTUs平均为325个,枯水期OTUs平均198个,丰水期物种的丰度比枯水期丰富,而群落分布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均低于枯水期。通过两次调查,丰水期真核浮游生物主要由节肢动物门、绿藻门和壶菌门等23个门,枯水期主要由绿藻门、节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等16门的生物组成。其中,丰水期的优势物种为节肢动物门,枯水期优势物种为绿藻门。在种的水平上,丰水期由147种生物组成,枯水期由187种生物组成,两个时期均有的物种有马索隐藻、拟蛋白核隐藻和光滑鱼鳞藻等,丰水期的优势物种为右突新镖水蚤、甲藻和马索隐藻;枯水期的优势物种为真镖水蚤、马索隐藻和拟二叉角甲藻。研究表明,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浮游生物群落、优势种、浮游生物丰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评价万峰湖的水质状况,为研究喀斯特水体中生物多样...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达氏鳇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征,采集6尾喂养人工配制饲料4周的达氏鳇后肠内容物分别提取DNA,并利用16S r RNA V3-V4变异区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达氏鳇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结果显示:6个样本共获得541575条有效序列,7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73个OTUs隶属于7个门,其绝对优势菌群在门、目、科、属分类水平上分别为厚壁菌门(98.253%)、梭菌目(98.216%)、梭菌科(98.137%)、狭义梭菌属(92.892%)。序列注释发现,梭菌属中绝大部分为具有降解糖类为短链脂肪酸功能的Clostridium colicanis。此外,还分布有少量的分节丝状菌(3.99%)、鲸杆菌属(1.22%)等菌群。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鉴别在南黄海海区(33°49'N,122°10'E)采集的附着在海藻上的鱼卵种类,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遗传学方法开展了综合鉴别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卵呈微扁圆形,卵径1.95~2.38mm,粘着沉性;卵黄间隙较窄,卵黄囊呈乳白色,无龟裂;卵膜平滑,在其表面有5~7根细长角质管状卵膜丝;多油球数不定(4~145),油球径0.05~0.50mm,油球在卵黄囊中的位置随不同发育时期而不断发生变化;胚体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特征符合颌针鱼目鱼卵的特征.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鱼卵受精孔明显,位于动物极的卵膜丝之间,外缘孔径12.3μm;卵膜壁孔不明显,在卵膜表面有大量颗粒状突起,密度约为50ind·100μm-2.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鱼mtDNA Cyt b基因片段序列之间无差异,遗传距离为0,而与其它颌针鱼目鱼类序列间差异达18.72%~21.3%,遗传距离在21.9%~26.4%之间.NJ分子系统树的聚类结果也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鱵)鱼序列聚为一支,它们共享一个单倍型,而与其它颌针鱼目鱼类序列分为两大支,其亲缘关系较远.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该鱼卵为沙氏下(鱵)鱼卵.  相似文献   

8.
2016年7-11月,对唐山海洋牧场海域人工鱼礁内和礁区外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进行采样,共采集191尾,其中鱼礁内159尾,礁区外32尾,对采集的样品胃含物组成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摄食强度以四级为主(40.91%),其次为三级(23.30%),平均摄食强度为2.66。月份不同,胃含物种类不同,7-9月虾类占比100%;11月虾类占比66.99%,鱼类占比33.01%,同时底质不同,胃含物种类也不同,在礁内泥地底质中,虾类占比97.46%;石头地底质中,虾类占比64.42%,鱼类占比33.48%。对不同月份许氏平鮋饵料种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月与9月饵料相似度高。不同体长组的摄食强度等级频度不同,具体表现为随体长组的增加,摄食强度等级增加,在50~60 mm达到峰值,占比81%。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肠道及其养殖水体、生物饵料中细菌种类及丰度进行研究。测序结果显示,养殖水体、生物饵料和大菱鲆幼鱼肠道等19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547621条,可聚类于3771个可分类操作单元(OTUs),归属于养殖水体、生物饵料、健康幼鱼和发病幼鱼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个数分别为3038、1090、87和777,其中,健康幼鱼与生物饵料、健康幼鱼与养殖水体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57和0,发病幼鱼与生物饵料、发病幼鱼与养殖水体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481和31。表明幼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饵料密切相关。根据细菌注释结果,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大菱鲆幼鱼肠道中占优势地位,其中,健康幼鱼肠道微生物共聚类为8个门,发病幼鱼的肠道微生物可聚类为19个门。与健康幼鱼相比,发病幼鱼肠道门水平上的3种主要优势菌群落结构出现失衡。此外,对各样品中丰度最高的100位OTU分析显示,幼鱼肠道优势菌种类与生物饵料中的优势菌种类密切相关,而每个发病幼鱼肠道优势菌种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研究旨在为大菱鲆健康养殖和微生态调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21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2年1月(冬季),采用规范方法调查监测和分析受面源污染的浅水铁哈拉泡(46°30’~46°50’N,123°59’~124°15’E)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湖泡水生态保护和治理提出了建议。连环湖铁哈拉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6属115种及变种,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优势占比较大,占总种类数的85.22%。浮游植物的总平均丰度为464.4×104ind./L,总平均生物量为1.533 3 mg/L,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丰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其他门类,其中蓝藻门平均丰度(217.8×104ind./L)和平均生物量(0.489 4 mg/L)均最高。铁哈拉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显著,春季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门类;夏季和秋季分别为蓝藻门的微囊藻(Microcystis sp.)和硅藻门中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凸显出较大优势;冬季则演变为隐藻门、裸藻门、甲藻门和硅藻门共同占优势的群落结构。TSIM评价结果表明,湖泡营养状态为轻微的富营...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洞庭湖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在2016年对洞庭湖浮游植物开展了季度调查。结果表明洞庭湖浮游植物样品中共检出6门53属,其中蓝藻门4属、绿藻门19属、硅藻门21属、隐藻门2属、裸藻门4属、甲藻门3属。洞庭湖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28.6×104cells/L,其中硅藻门最为丰富,占总密度的43.1%,其次为蓝藻门占23.4%、绿藻门占18.9%、隐藻门占8.8%、裸藻门占3.9%、甲藻门占1.9%。空间分布上,东洞庭湖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其次为南洞庭湖、洞庭湖出口、入湖口和西洞庭湖。时间分布上,6月份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其次为9月、3月和12月份。洞庭湖全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9.9,为中营养水平,其中东洞庭湖出现了轻度富营养化,尤其是大小西湖在夏秋季节有水华爆发的风险。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表明总磷和透明度是影响洞庭湖藻类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9月 ̄2005年3月长江江苏段枯、平、丰3个水期的浮游植物的采集调查,共检出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10门96属168种(包括未定种),其中绿藻门64种,占38.10%;硅藻门58种,占34.52%;蓝藻门25种,占14.88%;裸藻门8种,占4.76%;黄藻门5种,占2.98%;金藻门3种,占1.79%;甲藻门2种,占1.19%;红藻门、隐藻门和轮藻门各1种,占0.60%。丰水期浮游植物优势群为直链藻(Melosira)、颤藻(Oscilatoria)、脆杆藻(Fragilaria)和纤维藻(Ankistrodesmus);平水期优势群为直链藻(Melosira)、颤藻(Oscilatoria)、脆杆藻(Fragilaria)、微孢藻(Microspora)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枯水期优势群为星杆藻(Asteri-onella.)、新月藻(Closterium)、直链藻(Melosira)和脆杆藻(Fragilaria)。各江段浮游密度都以枯水期最高,基本以丰水期为最低。  相似文献   

13.
云贵高原渔洞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对云南省昭通市渔洞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常见浮游植物共7门、96种;其中,绿藻门52种,硅藻门22种,蓝藻门13种,甲藻门3种,隐藻门、金藻门和裸藻门各2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冬季较低,夏、秋季较高,且在8月达到浮游植物生物量(以细胞数计)最高峰值1.19×107个/L,叶绿素a最高峰值可达28.6μg/L。渔洞水库全年以硅藻门的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和尖针杆藻(Synedra acus)为主要优势种;另外,3-5月甲藻门的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及金藻门的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是显著的亚优势种。将周年调查结果进行RDA分析,可见影响浮游植物季节演替的主要因素是水温,水温变化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62,P<0.01);与浮游植物种类数成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721,P<0.01),与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成显著负相关关系(r=-0.638,P<0.05)。  相似文献   

14.
We analysed the stomach contents of fish species inhabiting fresh and brackish waters of South Korea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feeding preferences and competition among them. The stomach contents of 54 fish species contained 237 genera, 187 families, 84 orders, 37 classes and 25 phyla. Faunal food items included 164 genera, 129 families, 47 orders, 23 classes and 16 phyla. Floral food items were relatively limited, comprising 73 genera, 58 families, 37 orders, 14 classes and nine phyla. The most consumed faunal food item was Chironomidae (Diptera), whereas the most consumed floral food item was Fragilariaceae (Fragilariales). The 54 fish species were classified into six groups using hierarchical and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based on their food preferences: Group 1 (G1) fishes were zooplanktivores; group 2 (G2) fishes mainly consumed Malacostraca, Maxillopoda and other fishes (e.g. Osmeriformes); groups 3 (G3) and 4 (G4) consumed Chlorophyta, Cyanobacteria and Bacillariophyta; and groups 5 (G5) and 6 (G6) consumed macroinvertebrates. Network analysis was used to link fishes with their food items. The highest hub score for food items was for macroinvertebrates, including Diptera (13.9), Ephemeroptera (11.1) and Trichoptera (8.2). Niche breadth analysis represented the diversity of food items among the feeding groups (G1–G6). Food item diversity was high for planktivores (G1 and G3) and omnivores (G4). Conversely, the dietary diversity of carnivores (G2) and insectivores (G5) was limited.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shes, as represented by the niche overlap in G5 (insectiv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tween other groups.  相似文献   

15.
池塘主养草鱼三种养殖模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10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少潭河水库坝下陆基鱼池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三种混养模式(模式Ⅰ,草鱼、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鲫(Carassius auratus)分别放养250、35、40和15尾;模式Ⅱ,草鱼、鲢、鳙、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和鲫分别为250、35、20、20和15尾;模式Ⅲ,草鱼、鲢和鲫分别为250、35和15尾)浮游植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18属279种,其中,蓝藻门20属29种、绿藻门63属137种、硅藻门20属59种、裸藻门7属45种、金藻门3属3种、隐藻门2属3种、黄藻门2属2种以及甲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分别为7.66×107、6.95×107、6.74×107ind./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0.71、62.12、85.52 mg/L;模式Ⅱ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养殖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并在9月时处于三个模式中的最高水平,说明模式Ⅱ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越来越稳定,处于一种更好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6.
长江天鹅洲故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水质的进行评价,为长江天鹅洲故道江豚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故道上下游共布设10个采样点,于2011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2012年1月(冬季)和2012年8月(夏季)各采样1次。结果表明,长江天鹅洲故道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77属、143种,其中蓝藻门(Cyanophyta)14属、28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19.6%;硅藻门(Bacillariophyta)14属、22种,占15.4%;绿藻门(Chlorophyta)32属、64种,占44.8%;甲藻门(Pyrrophyta)3属、4种,占2.8%;裸藻门(Euglenophyta)3属、12种,占8.4%;隐藻门(Cryptophyta)3属、4种,占2.8%;金藻门(Chrysophyta)8属、9种,占6.3%,以喜好富营养型水体的蓝藻和绿藻为主。天鹅洲故道浮游植物的年平均密度为5.6×107个/L,其中以蓝藻为主,占总密度的88.8%;其次为绿藻,占总密度的7.7%。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为7.2 mg/L,以硅藻、蓝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61.5%、17.9%和12.8%;其中12种优势种中的富营养型指示种粘液胶鞘藻(Phormidium mucicol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和四角十字藻(Crucigenia quadrata)以群体形式存在。现存量法、优势种群法以及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天鹅洲故道水体属于富营养型,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水质为中污染水平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高位虾池养殖后期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7月1~15日,在广东省红海湾对虾养殖区域选取3口养殖84~98 d的高位池,对养殖水体浮游微藻和常规水质因子进行每天1次采样分析.共检出浮游微藻6门25种,其中绿藻10种,硅藻两种,甲藻7种,裸藻4种,蓝藻1种,金藻1种.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介于5.13×108~4.01×109ind/L,生物量为42.92~181.73 mg/L,数量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01~1.30,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83~2.27.优势种主要是蛋白核小球藻和绿色颤藻,二者的优势度之和高达90%,控制着浮游微藻总数量的变动趋势.从各门藻类生物量对总生物量贡献多少来看,对虾高位池养殖后期是以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优势类群而组成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