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粉碎的大豆为发酵底物,用深黄被孢霉进行液态发酵,通过检测发酵过程中菌丝的形态、提油量的变化和油脂成分,以探寻有助于提高大豆出油总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深黄被孢霉在以大豆为发酵底物的条件下,能观察到菌丝中有油脂的积累,并且大豆在经深黄被孢霉发酵144 h后油脂提取量最大,在提取时间3 h的情况下,油脂提取率达到了89.39%,与相同培养、提油条件下没有经过微生物发酵的油脂比较,提取量提高了31.79%,经过深黄被孢霉发酵后的大豆油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未经过发酵的大豆油增加了9%。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有害疣孢霉与不同食用菌的培养关系,为蘑菇疣孢霉病害诊断及其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形态观察及PCR方法,对供试的疑似有害疣孢霉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接种法,研究有害疣孢霉对食用菌的致病力及其发酵滤液对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并分析食用菌菌丝体发酵滤液及其子实体煎汁对有害疣孢霉生长的影响。【结果】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供试的病原菌为有害疣孢霉。有害疣孢霉能侵染金针菇、糙皮侧耳、双孢蘑菇、金顶侧耳、刺芹侧耳,不能侵染香菇;其中有害疣孢霉对糙皮侧耳、金顶侧耳、双孢蘑菇及金针菇的致病力强,对刺芹侧耳的致病力弱。糙皮侧耳、双孢蘑菇、刺芹侧耳、灵芝、香菇子实体煎汁和菌丝体发酵液均能促进有害疣孢霉菌丝体的生长;灵芝的子实体浸汁和发酵液均能抑制有害疣孢霉厚垣孢子的产生。有害疣孢霉发酵滤液能够促进供试食用菌菌丝的生长。【结论】有害疣孢霉对不同食用菌的致病力有一定差异,灵芝对有害疣孢霉厚垣孢子的产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水分、粉碎粒度)的被孢霉菌丝体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条件下的油脂萃取,确定了粉碎粒度、水分与油脂萃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钩状木霉Th12菌株最适的液体发酵条件,为研制和开发生物防治木霉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稀释土壤平板法以及平板对峙法筛选、鉴定出钩状木霉Th12菌株,并考察了碳源、氮源、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pH、接菌量、装瓶量、摇床转速对木霉菌丝体产量的影响。[结果]木霉Th12菌株的最适液体发酵条件为以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发酵温度为25℃、初始pH为6、接菌量为0.8 ml、装瓶量为50 ml、摇床转速为180 r/min的培养液C中培养3 d,此时菌丝体产量最高。[结论]木霉Th12菌株在最佳液体培养条件中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用于草坪镰孢枯萎病和褐斑病病害防治的菌丝体量。  相似文献   

5.
以月见草种子、被孢霉菌丝体为超临界流体萃取(SFE)的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水分、粉碎度、粉碎方式)在不同萃取压力下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油脂得率的影响;确定粉碎度、粉碎方式、水分与油脂萃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松茸与宿主根际微生物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松茸菌窝土壤、菌根进行分离及松茸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松茸菌窝土壤、根际及内根圈中,深紫被孢霉是优势菌,其它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极少,几乎没有;在实验条件下,深紫被孢霉对松茸菌没有有害作用;松茸菌丝由于生长缓慢,大多数土壤微生物菌落可以覆盖松茸菌丝体,抑制其生长;而深紫被孢霉由于其生态优势,可以排斥和抑制其它土壤微生物,为松茸生存和发育创造有利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7.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或AA)是一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多种生理功能和保健功效。近年来,利用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发酵生产ARA已成为研究热点,其具有产率高、安全性好、生产易控制等特点,深受国内外研究者青睐。如何提高ARA产量及分离纯化ARA是利用M.alpina发酵生产ARA的关键技术。该文论述了M.alpina发酵过程中提高ARA产量的主要方式,即发酵条件优化、菌体老化和代谢调控,以及常用的从M.alpina中分离纯化ARA的方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高山被孢霉的菌丝生长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通过碳氮源利用试验,优选出合适的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酵母膏.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基中麦芽糖、温度和pH值3个因素的取值范围,根据Box-Benhe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子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各因子对高山被孢霉菌丝生长的影响,建立高山被孢霉菌丝生长的二次回归模型.[结果]最佳菌丝生长条件为麦芽糖含量2.46;、温度31℃、pH值7.0.在此条件下高山被孢霉的菌丝生长速率达到0.480 cm/d,比优化前提高了24.7;.[结论]生长条件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高山被孢霉的菌丝增长速率,为更好地利用高山被孢霉菌丝的生长促进有机质废弃物降解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钩状木霉Th12菌株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钩状木霉Th12菌株最适的液体发酵条件,为研发和开发生物防治木霉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稀释土壤平板法以及平板对峙法筛选、鉴定出钩状木霉Th12菌株,并考察了碳源、氮源、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pH、接菌量、装瓶量、摇床转速对木霉菌丝产量的影响。[结果]木霉Th12菌株的最适液体发酵条件为以葡萄糖为碳源、以蛋白胨为氮源、发酵温度为25℃、初始pH为6、接菌量为0.8ml、装瓶量为50ml、摇床转速为180r/min的培养液中培养3d,菌丝产量最高。[结论]木霉Th12菌株在最佳液体培养条件中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用于草坪镰孢枯萎病和褐斑病病害防治的菌丝体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得到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发酵的最佳培养基,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对影响棘孢木霉菌丝体产量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筛选,并进一步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菌丝产量的关键因素最佳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棘孢木霉菌丝体产量的关键因素为硝酸铵和硫酸镁的浓度。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的拟合和推算,得到在硝酸铵和硫酸镁浓度分别为1.7 g/L和1.43 g/L时,模型预测发酵最佳产量为0.85 g/mL,验证值为0.905 g/mL,预测值与验证值之间吻合较好,约是原始培养基产量的2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高山被孢霉利用合成培养基液体发酵产花生四烯酸(ARA)的发酵液组分进行优化。[方法]对培养基中的碳源进行了优化,对单一碳源、复合碳源进行筛选,并优化了它们的起始浓度。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多种无机氮源进行了筛选。对具有显著效应的葡萄糖、甘油、酵母粉和氨基酸混合物4个因素进行最陡爬坡试验后,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对显著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最佳碳源组合为葡萄糖80 g/L+甘油20 g/L。以酵母粉为氮源,以氨基酸混合物为生长因子添加到培养基中,可促进高山被孢霉发酵液中ARA的积累。最佳合成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80 g/L,甘油12 g/L,酵母粉20 g/L,氨基酸混合物0.3 g/L。对优化后的合成培养基进行了验证,摇瓶发酵培养7 d后检测其产量,测得平均产量为7.084 1 g/L,与预测值接近。[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ARA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得率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产黄酮银杏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健康银杏植株中分离到126株内生菌,并通过HPLC-UV检测方法筛选到8株内生菌产黄酮类物质。用察氏平板培养基分离菌株,根据菌株的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生长速率、质地、生长培养基颜色变化以及菌丝体和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初步鉴定结果分别属于匐柄霉、丛梗孢属、交链孢属、镰孢霉属、赤霉属、蜜孢霉、放线菌属和暗梗单孢霉属。  相似文献   

13.
对能有效降解作物秸秆的间型脉孢菌MB、侧孢霉SCB和放线菌FZ等6种微生物的产植酸酶特性及添加植酸钙对产植酸酶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微生物在降解秸秆过程中均表现出不同的植酸酶活性,固体发酵时脉孢菌MB和侧孢霉SCB的植酸酶活性分别高达5390 U/g料曲和3080 U/g料曲。在基础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侧孢霉MB的植酸酶活性为390 U/ml;在蔗糖液体培养基中活性提高到550 U/ml。加入适量的植酸钙有利于诱导菌株产酶活性的提高,使侧孢霉SCB与芽孢杆菌PD的植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5倍和1倍。  相似文献   

14.
筛选得到一株高产凝乳酶的菌株F518,鉴定为微孢根霉。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微孢根霉F518液体发酵产凝乳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发酵产酶的最适碳源为酒糟,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培养基最适初始pH为5.0。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下30℃培养72h,微孢根霉F518产凝乳酶活性最高,达到1 001SU/mL。微孢根霉F518在凝乳酶生产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危害双孢蘑菇子实体的一种新病原——顶枝孢霉病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双孢蘑菇栽培中一种新的病原菌-点枝顶孢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症状及发病规律以及不同温度、pH、13种药物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克霉灵、甲醛、硫酸铜、有机酸和石灰水等药物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初侵染菌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种子带菌检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形态观察及存活检测、越冬病菌的苗期致病力测定表明,玉米种子不携带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其分生孢子能在玉米秸秆垛中越冬,病残体内的菌丝体能在多种场所越冬,越冬病菌接种幼苗显示了该病典型的病斑。说明玉米秸秆垛、田间和堆肥中的病残体是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改变蔗糖浓度和选用不同的氮源对交织顶孢霉RCEF0260菌株液体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氮源对菌丝体的形态影响显著.以蛋白胨和黄豆粉为氮源时,菌丝较粗,分生孢子较宽,呈卵形、长卵形至椭圆形,且黄豆粉组可见大量分生孢子和具长芽管的孢子;而以硝酸铵为氮源时,菌丝细长,孢子一般较窄,呈梭形.不同浓度的蔗糖对菌丝体的形态影响不大,但对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显著.另外,不同氮源对菌重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稻根霉菌丝体表面印迹吸附剂对Cr^6+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菌丝体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部分或全部脱去乙酰基后得到的产物,对金属离子也具有较强的吸附特性[1].采用壳聚糖对稻根霉(Rhizopus oryzae)菌丝体进行表面分子印迹,并研究了根霉菌丝体壳聚糖表面印迹吸附剂对Cr6+(铬)的吸附性能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最佳吸附pH值为3.5~4.0;在初始浓度为200mg·L-1时,动态吸附15h达到饱和,吸附容量为45mg·g-1;在初始浓度为600mg·L-1时,24h静态吸附达到饱和,吸附容量为55mg·g-1;研究结果为综合利用根霉工业发酵中的废弃菌丝体,以及菌丝体表面印迹吸附剂在重金属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研究可替代的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发酵培养基。[方法]对菌株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CGMCC 1.0134进行紫外诱变和磁场与Fe~(2+)共同诱变,获得1株丁醇产量高和稳定性好的优良突变株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UM-80,采用不同的废弃原料考察该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并筛选出合适的性价比高的培养基。[结果]突变株UM-80发酵产丁醇和总溶剂(丙酮、丁醇、乙醇)分别为9.04、17.95 g/L,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5.12%、4.12%。单独的蕨根是较好的丁醇发酵原料,当蕨根醪质量分数为15%时发酵液中丁醇浓度最高为5.50 g/L。当高山被孢霉与蕨根共同发酵时发酵液中丁醇最高产量为6.50 g/L。[结论]蕨根与高山被孢霉的复合培养基是较好的生物丁醇发酵培养基。  相似文献   

20.
以黄芪药渣为发酵底物,以棘孢木霉为发酵菌种,制备中药渣饲料添加剂,检测产物中各类活性物质。结果表明,黄芪药渣经棘孢木霉发酵后,能产生以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为主的丰富酶系;与发酵前相比,黄芪甲苷在发酵液中的释放量增加了4倍;发酵产物对变形杆菌、沙门氏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表明利用棘孢木霉发酵黄芪药渣制备饲料添加剂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