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的频频出现,抗生素在抗感染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研制可裂解病原菌的噬菌体制剂已为一大热点。噬菌体裂解酶是双链DNA噬菌体在基因组复制晚期合成的一类蛋白质,它能够水解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从而杀灭细菌。噬菌体裂解酶在体内外的试验中都表现出很高的杀菌性、种属特异性和安全性,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简要介绍了噬菌体裂解酶的结构性质,并对裂解酶显示出的抗菌性能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一种大肠杆菌噬菌体新裂解酶的表达与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期分离得到1株具有较强裂解能力的大肠杆菌噬菌体v B_Eco M-ep3。测序后发现,噬菌体v B_Eco M-ep3的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噬菌体中尚未报道,能够编码一种新的裂解酶,并与绿脓杆菌噬菌体裂解酶具有很高同源性。为了探讨该裂解酶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裂解活性,克隆了v B_Eco M-ep3的裂解酶基因,经原核表达和纯化,体外评价了Lysep3裂解活性。结果表明:克隆裂解酶基因Lysep3长为492 bp;表达蛋白分子质量为17.7 ku;裂解酶单独作用时,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均不能裂解,但是能够显著抑制生长;与柠檬酸配合使用(0.5 mg/m L终浓度的Lysep3和0.5 mmol/L终浓度的柠檬酸),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均表现出较好的裂解能力,作用从2~24 h持续有效,细菌数量分别下降7.2倍和17.3倍。该结果表明,v B_Eco Mep3的裂解酶不但在基因序列上与绿脓杆菌存在进化关系,在功能上也具有相关性。该研究为解析裂解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例证,同时有助于裂解酶的广谱性改造。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分离能够高效裂解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为噬菌体生物制品的研制提供候选材料。以耐氨苄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宿主菌,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噬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分离得到一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效价达2.75×1010 PFU/mL,命名为SP688。该噬菌体具有长的不收缩尾巴,属长尾噬菌体科,对7株耐氨苄西林金葡菌均有裂解效果,最佳感染复数为1,可在10 h内抑制细菌生长,在温度-20~54℃范围和pH值3~11之间活性稳定,对紫外线敏感。全基因组分析显示,SP688基因组为环状DNA,全长45 499 kb, GC含量为34.1%;预测到64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19个(29.69%)被预测功能。该噬菌体是一株新型裂解耐氨苄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广谱噬菌体,可为噬菌体治疗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O157 Stx噬菌体裂解酶的克隆表达及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大肠杆菌O157Stx噬菌体编码的裂解酶(内溶素)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克隆表达了大肠杆菌O157Stx噬菌体裂解酶,并检测其裂解作用和裂菌谱。利用PCR方法扩增大肠杆菌O157Min27株中Stx2噬菌体裂解酶基因(R基因),构建表达质粒pET28a(+)-lysEC1,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质粒在BL21中获得了高表达,目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4%,经His-trapTM亲和层析柱纯化后,获得的重组LysEC1的纯度大于97%。体外裂解活性试验证实纯化的噬菌体裂解酶LysEC1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菌株具有很好的裂解作用,这为新型噬菌体抗菌生物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1株从中华鳖养殖塘中分离得到的宽谱噬菌体NTHP01(保藏号:CGMCC No. 9623),对其感染复数、潜伏期和裂解期、热稳定性、pH稳定性等理化特性展开研究,探讨了氯化镁促噬菌体感染的最佳浓度,并考察了该噬菌体的噬菌谱。结果显示,噬菌体NTHP01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潜伏期和裂解期分别为150、60 min,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氯化镁终浓度为4 mmol/L时对噬菌体的感染促进作用最佳。此外,结果显示噬菌体NTHP01宿主范围宽,能够有效抑制来自不同水产养殖品种的细菌,包括嗜水气单胞菌、脑膜脓毒性黄杆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维氏气单胞菌、腐败希瓦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研究结果为噬菌体NTHP01的规模化制备及今后在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A型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裂解酶Cp51的原核表达及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原核表达A型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裂解酶Cp51并研究其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合成噬菌体裂解酶Cp51基因,并构建了pET-32a-Cp51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经终浓度为0.5 mmol·L~(-1)的IPTG诱导以及镍柱纯化后,获得了可溶性的Cp51重组蛋白;用比浊法检测Cp51重组蛋白的杀菌活性。【结果】噬菌体裂解酶Cp51重组蛋白能够有效降低7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浊度,裂解酶质量浓度在5μg·m L~(-1)以上、作用30 min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杀菌率可达到99.99%以上,而对其他种类细菌无杀菌效果。【结论】A型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裂解酶Cp51重组蛋白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有较强的体外杀菌活性和特异性,研究结果为后续裂解酶Cp51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选择6株不同裂解谱的大肠杆菌噬菌体,进行抗体与噬菌体的交叉抑制试验,并经SDS-PAGE电泳分析噬菌体间的抗原差异。结果:原裂解谱相同的噬菌体,主蛋白区域分布相同;原裂解谱部分相同的噬菌体,蛋白条带分布情况相似。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裂解谱的噬菌体,在吸附同一株大肠杆菌时所结合的位点并不一定相同;在这6株噬菌体的表面存在着部分相同的表面抗原,同时存在着各自特异的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一种可用于体内或体外沙门菌防控的噬菌体混合制剂,使用丝裂霉素C从不同血清型沙门菌中诱导并纯化获得沙门菌噬菌体,初步分析其裂解谱和理化条件适应性.为拓展噬菌体制剂的裂解谱并综合发挥温和噬菌体pP14及烈性噬菌体pSQC73的优势,制成噬菌体混合制剂并评价其体外杀菌抑菌效果.结果 表明:沙门菌噬菌体pP14可耐受50℃高温,在pH值4~12范围内活性均较稳定,和pSQC73混合制成的制剂在3h内可有效减少鼠伤寒沙门菌和鸡白痢沙门菌的数量,在1h内可使细菌数量降低90%以上,针对低浓度的细菌时,稳定杀菌抑菌时间可维持3~6 h.该制剂对体外畜禽养殖环境中常见沙门菌血清型具有较好的杀灭和抑制效果,有望作为环境杀菌剂甚至体内杀菌药物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从T7噬菌体培养液中粗提噬菌体颗粒,经热裂解后用苯酚、氯仿抽提进而获得纯净的T7噬菌体DNA。用PCR、酶切法鉴定T7噬菌体DNA的完整性。通过对不同感受态细菌浓度、T7噬菌体DNA用量、电转化电压条件的优化,建立了T7噬菌体反向遗传拯救方法。结果显示,提取的DNA结构完整,能够被特异性酶切割,多克隆位点序列正确。T7噬菌体的反向遗传拯救方法最优化条件为200 ng T7噬菌体DNA、1 ml 5×109感受态细菌、1.5 kV电转化电压,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拯救效率为3.5×105 PFU/ng(DNA)。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仔猪痢疾病原菌沙门氏菌特异性噬菌体,为噬菌体制剂的研制和仔猪痢疾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痢疾仔猪粪便中分离致病菌沙门氏菌,鉴定后以其为宿主菌,从生活污水中筛选、纯化出特异性噬菌体,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对照,检测该噬菌体的特异性。【结果】分离到了致病菌沙门氏菌,并得到了纯化的沙门氏菌噬菌体;经检测,该噬菌体只能裂解沙门氏菌,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没有作用。【结论】得到了纯化的可裂解沙门氏菌的特异性噬菌体。  相似文献   

11.
培养菌种A、B、C、Se制成悬液后与污水样品a、b、c共同培养。增殖后将混合培养液离心 ,制备裂解液 ,取上清液过滤除菌后 ,得到较纯噬菌体样品 (噬菌体的培养及分离 )。通过单层平板法鉴定是否有噬菌体的存在 (噬菌体的鉴定 )。用双层平板法纯化噬菌体 ,制成噬菌体制剂 (噬菌体的纯化 )。  相似文献   

12.
该试验从鸡粪样品中分离到一株耐药性大肠杆菌的烈性噬菌体,用单层琼脂微量点板法测定其嗜菌谱范围,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对其裂解效价、最佳感染复数以及对温度、酸碱度的耐受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噬菌体嗜菌谱范围较广,对另外2株大肠杆菌呈现完全裂解,对1株大肠杆菌呈现弱裂解;对宿主菌的裂解效价为1.20×108 PFU/ml,最佳感染复数为1;最适温度为40℃,噬菌体效价能够达到8.90×109 PFU/ml,在80℃时即失去感染活性;pH 值为5~11,噬菌体效价在106~109 PFU/ml,pH值等于4,12,噬菌体则失去感染活性。  相似文献   

13.
该试验从鸡粪样品中分离到一株耐药性大肠杆菌的烈性噬菌体,用单层琼脂微量点板法测定其嗜菌谱范围,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对其裂解效价、最佳感染复数以及对温度、酸碱度的耐受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噬菌体嗜菌谱范围较广,对另外2株大肠杆菌呈现完全裂解,对1株大肠杆菌呈现弱裂解;对宿主菌的裂解效价为1.20×108PFU/ml,最佳感染复数为1;最适温度为40℃,噬菌体效价能够达到8.90×10~9PFU/ml,在80℃时即失去感染活性;p H值为5~11,噬菌体效价在106~10~9PFU/ml,p H值等于4,12,噬菌体则失去感染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载体介导噬菌体入胞及抗胞内寄生菌的最新研究进展,利用文献综述法检索近年载体介导噬菌体入胞的相关文献,从功能发挥、试验技术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对可应用于介导噬菌体入胞的载体进行整理讨论。结果表明:1)噬菌体作为一类能够感染和裂解细菌的病毒,其天然存在的抗菌特性使其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广泛存在,但其靶向胞内寄生菌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鲜有报道。2)与游离噬菌体相比,以无机纳米微粒、脂质体等作为载体介导噬菌体入胞,能够防止噬菌体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和免受细胞内环境影响。3)脂质体因其作为载体可有效提高噬菌体入胞效率及杀菌效率,现已成为研究最广泛的噬菌体入胞载体之一。因此,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载体介导噬菌体入胞及抗胞内寄生菌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不同介导噬菌体入胞的载体特性、入胞机制以及如何提高入胞效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更有效地利用载体投递系统高效投递噬菌体解决细胞内细菌感染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耐黏菌素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治疗方法,本研究以耐黏菌素大肠杆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山东烟台某养鸡场污水样中分离纯化得到裂解性噬菌体SDYTW1-F1-2-2。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温度稳定性,酸碱度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测定,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噬菌体SDYTW1-F1-2-2噬菌斑呈现透亮,外周无晕圈,形态学观察显示其具有可伸缩性尾鞘。2)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为50 min,爆发期为40 min,爆发量为(331±9)PFU/cell。在温度4~40℃,pH为4~12的环境下,噬菌体活性较为稳定。3)通过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及核酸类型鉴定显示,该噬菌体基因组全长为74 752 bp,双链DNA,GC含量42.1%。在噬菌体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21个编码蛋白(CDS),包括结构组成、DNA代谢与复制和包装以及细菌裂解相关的功能基因,发现一个tRNA基因,且未检测到如stx-1等致病性基因和mcr-1等耐药基因相关的基因。综上,噬菌体SDYTW1-F1-2-2裂解谱较宽,具有良好的酸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不同噬菌体混合对茄劳尔氏菌(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裂解能力和对噬菌体抗性产生的影响,了解4种噬菌体的作用受体。【方法】将4种噬菌体P1556-1、P1556-2、P7-1和P1521两两混合后,比较其在青枯菌平板上产生的噬菌斑大小;噬菌体与青枯菌混合培养测定青枯菌对噬菌体的抗性;通过噬菌体与脂多糖和膜蛋白的吸附试验测定噬菌体的作用受体。【结果】噬菌体P1556-1产生的噬菌斑最大,裂解青枯菌的能力强。4种噬菌体两两混合产生的噬菌斑与单一噬菌体产生的噬菌斑大小没有显著差异,但可延缓抗噬菌体的青枯菌产生。噬菌体P1556-2可被青枯菌的脂多糖吸附,P1521能被脂多糖和膜蛋白吸附,而P1556-1和P7-1均不能与脂多糖和膜蛋白作用。【结论】不同噬菌体混合不能提高其裂解青枯菌的能力,但可以延缓抗性青枯菌的产生;不同噬菌体作用受体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分离自生鲜牛乳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宿主菌,从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噬菌体,命名为RPCSa20091。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该噬菌体属于微球形有尾目噬菌体;宿主谱较宽,裂解率为81.8%;在40℃条件下噬菌体相对稳定,45℃条件下不生长;pH值在3~10时较稳定,pH值在1~2和11~12时噬菌体完全失活;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为15 min,裂解周期为75 min。本研究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用于奶牛乳腺炎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的滥用使越来越多的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因此寻求新的抗菌素已经变得极为迫切。噬菌体以及噬菌体编码的内溶素的发现和应用,为耐药性细菌的治疗和预防开辟了新的途径。文章综述了近几年噬菌体和内溶素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为宿主菌分离并筛选出1株烈性噬菌体YH6,根据电镜下的形态特征,YH6为短尾噬菌体家族的成员。通过对YH6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确定了其裂解酶基因,并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噬菌体的裂解酶Lys YH6。菌落计数及浊度下降法表明:该裂解酶在EDTA(25 mmol/L)存在的条件下对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了显著的抑菌活性。具有抑菌活性裂解酶Lys YH6的获得为治疗和预防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大肠杆菌vpr基因突变株的蛋白表达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确定vpr基因及相关蛋白的功能。【方法】在获得vpr同源基因突变株MC1061△vpr的基础上,构建了vpr基因突变株的回复株MC1061-C,并进行了噬菌体裂解试验、细胞壁吸附试验、蛋白表达和印迹试验。【结果】亲本株MC1061和回复株MC1061-C对VT2噬菌体C43b的裂解敏感,突变株MC1061△vpr抵抗噬菌体C43 d的裂解。噬菌体吸附细胞壁试验中,吸附30 min后,亲本株和回复株的上清液中分别存在6.4%和 5.2%的游离噬菌体,吸附到90 min时未有大量的游离噬菌体释放。噬菌体与突变株的细胞壁吸附30 min后,上清液中有85.4%的游离噬菌体存在,表明VT2噬菌体能与亲本MC1061和回复株MC1061-C的细胞壁不可逆吸附,但不能与突变株MC1061△vpr的细胞壁发生不可逆吸附。在蛋白表达中,Western blot显示回复株和亲本株均能转印出特异性90 000蛋白主带,而突变株没有。【结论】vpr基因表达的分子量为90 000的Vpr蛋白与VT2噬菌体的裂解敏感性有关,可能是VT2噬菌体的裂解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