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1株马铃薯疮痂病菌拮抗菌株B1进行了鉴定和盆栽防效试验.在采用皿内抑菌试验、管碟法确定了B1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的抑制作用后,通过表型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一致,其16S rDNA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的同源性高达99%,因此将其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1的培养液经80%硫酸铵提取后,所得物质对部分马铃薯疮痂病菌也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徐红艳  王卫  王彬  袁丽杰 《西北农业学报》2016,25(11):1742-1748
初步探究刺五加内生放线菌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拮抗作用,采用平板纸片法检测265株刺五加内生放线菌发酵产物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拮抗活性;运用PCR技术检测活性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PKSⅠ、PKSⅡ、NRPS、Halo、CYP;利用BOX-PCR检测活性菌株,选取谱带差异较大菌株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56株(21.13%)内生放线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抑菌活性较好的菌株大部分都能检测到至少一种功能基因,活性菌株分布于3个亚目、4个科、4个属。可见,刺五加内生来源放线菌是筛选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的重要来源,筛选所获得活性菌株为马铃薯疮痂病生防菌剂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scab)是由链霉菌(Steptomyces spp.)引起的重要病害。前期工作中筛选到一株对马铃薯疮痂病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12-82。本研究通过响应面优化方法对该拮抗菌产芽孢条件进行优化,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结果表明,当培养基组成为2%玉米粉、2%蛋白胨、0.5%CaCl_2;培养条件为发酵时间48 h,装瓶量50 mL/150 mL,接种量10%,初始pH值7.3,培养温度33℃,芽孢数量可达到3.1×10~8 CFU/mL,实验结果对该菌株的开发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马铃薯疮痂病菌拮抗菌ZWQ-1的生物学分类地位和防病效果,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和16SrDNA序列特征对菌株ZWQ-1进行了鉴定,利用纸碟法和温室盆栽接种试验测定了该菌的抑菌活性及其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结果表明,该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与枯草芽孢杆菌一致,其16SrDNA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JQ398853、JN399219的同源性高达99%,因此,将其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盆栽接种防病测试结果表明,拮抗菌ZWQ-1可显著降低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程度,对病原菌CPS-1、SHXHZ-3、CPS-3、CPS-2和NM-10的防治效果较为明显,防效分别为79.09%、78.85%、77.44%、54.68%和49.68%,说明拮抗菌株ZWQ-1对马铃薯疮痂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此外,该菌对其他18种植物病原菌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说明菌株ZWQ-1是一株较具开发潜力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中国10个省份采集了马铃薯疮痂病薯,描述了各省疮痂病的症状。在马铃薯疮痂病斑上分离得到80株链霉菌菌株,通过盆栽试验、小薯片法和萝卜幼苗检测法等3种方法对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发现其中30株具有致病性。对3种测定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薯片法和萝卜幼苗检测法适于进行马铃薯疮痂病菌致病性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及贵州省等地的16个马铃薯试验田采集根际土样,分离得到288株芽孢杆菌菌株。经筛选得到6株对尖孢镰刀菌马铃薯专化型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NZ-4、NZ-5、NZ-6、HC-Z-18、HCY-5和HC-Y-16,其抑菌带宽度均达到6.6 mm以上,抑菌圈直径均大于20.0 mm。根据它们的菌落和菌体形态特征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拮抗菌株NZ-4对马铃薯炭疽病和疮痂病、小麦根腐病等病原菌也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张北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的病菌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确定河北省张北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从该地区疮痂病薯病斑上分离并经温室盆栽接种,确定了6株病原菌菌株,结合菌株生物学特性和16S rDNA序列特征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16S rDNA序列聚类分析,菌株ZJK-851与Streptomyces scabies相似性为99.65%,菌株ZJK-855与S.diastatochromogenes相似性为99.15%,菌株ZJK-854、06-D、M1-2、M1-5与S.europaeiscabiei相似性分别为99.73%、99.44%、99.56%、98.50%;经生物学测试发现,ZJK-851、06-D、M1-2、M1-5不能利用阿拉伯糖、果糖、木糖为单一碳源。张北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至少有3种。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疮痂病日益加重的情况,以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crabies为指示菌筛选拮抗菌,优化菌株的发酵条件,检测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的抑制情况。首先,利用稀释涂布法、平板划线法和抑菌圈法分离筛选到了1株对疮痂链霉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并命名为BU108。随后,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方法,对该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适培养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浸粉,碳氮比为1:2,磷酸二氢钾(KH2PO4)为0.5 g·L-1,硫酸镁(MgSO4·7H2O)为0.5 g·L-1,氯化钠(NaCl)为5.0 g·L-1,培养温度为28℃,pH 8,培养时间为22 h。最后,通过盆栽实验检验了芽孢杆菌BU108对马铃薯疮痂病的实际抑制效果,结果显示:BU108施用浓度为1×1010cfu·m-2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91.6%,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 < 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马铃薯疮痂病的生防菌。[方法]从马铃薯疮痂病发病土壤中取样,经过稀释培养和二次划线纯化获得单克隆菌株,通过抑菌试验最终得到1株对马铃薯疮痂病具有较好抑制效果的细菌BU09,通过16S r DNA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对该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细菌BU09属于普城沙雷氏菌,对马铃薯疮痂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结论]试验结果为马铃薯疮痂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获得对辣椒疮痂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内生细菌,并对其生防机制进行初步探究,为辣椒疮痂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和理论依据.[方法]以课题组构建的内生细菌库中的268株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抑菌圈法筛选获得辣椒疮痂病菌的拮抗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明确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PCR扩增检测拮抗菌株的脂肽类物质合成基因.[结果]从268株内生细菌中筛选获得189株对辣椒疮痂病菌具有不同拮抗效果的菌株,占筛选总菌株数的70.52%,其中菌株B10(3)对辣椒疮痂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培养4 d时抑菌圈半径为21.0 mm.综合菌株B10(3)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鉴定结果,推断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faciens).菌株B10(3)的代谢产物对辣椒疮痂病菌具有拮抗作用,且能扩增出8个脂肽类物质合成基因(ituC、yndG、srfAB、srfAA、yndJ、bmyB、bioA和fenD)的目的条带.[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B10(3)对辣椒疮痂病菌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且具备合成脂肽类物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对马铃薯疮痂病具有显著拮抗作用且较强田间防效的生防细菌,采用室内平皿拮抗及田间防效应用试验,检测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的抑制效果.采用对峙培养试验确定了荧光假单孢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菌体及其发酵菌液对马铃薯疮痂病菌均有明显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5 mm和15、9 mm;将2种菌株发酵菌液按照1:1、2:1复配后,抑菌圈直径分别提高至17、28 mm,说明2种菌液复配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抑制作用可以起到一定增效效果.通过田间防效试验验证了单一菌肥施用及2种菌肥混合施用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单一菌肥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荧光假单孢菌(73.18%)优于解淀粉芽孢杆菌(49.31%),而2种菌肥配施防效显著优于单一菌肥,防效达91.7%.说明荧光假单孢菌及解淀粉芽孢杆菌2种菌肥配施可以有效防治马铃薯疮痂病,在田间应用及推广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土壤中分离到C9菌株的种类归属和生物学特性。[方法]扩增C9菌株的16S rDNA序列,并进行系统发育建树。检测C9菌株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能力,以及对不同抗生素、渗透压的敏感性。利用GC-MS法测定C9菌株的脂肪酸组分,并扩增其脂肪酸合成关键酶——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编码基因,并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基于C9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分析其菌落形态特征,初步判断C9菌株为马铃薯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但C9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与已报道的S.scabies菌株有明显差异,进一步盆栽试验结果显示C9菌株不能引起马铃薯疮痂病,其染色体上也没有扩增获得致病岛(PAI)区域中致病性相关的基因,说明该菌株不具有马铃薯疮痂病致病性,为Streptomyces scabies的一个新变种。C9菌株的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显示其主要合成棕榈油酸(C_(16∶1))和棕榈酸(C_(16∶0)),其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达36.2%,也符合马铃薯疮痂病非致病株的特征。C9菌株基因组中fabH基因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Streptomyces scabies都具有极高的一致性。[结论] C9菌株为马铃薯疮痂病链霉菌新变种。C9菌株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马铃薯疮痂病链霉菌的基础代谢机制或探索其致病机理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玫瑰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flavus)Men-myco-93-63是分离自马铃薯疮痂病自然衰退土壤中的一株拮抗菌。该菌株及其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等多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nsdA(negative regulator of Streptomyces differentiation)基因是从天蓝色链霉菌中发现的与抗生素合成相关的负调控基因。根据天蓝色链霉菌A3(2)的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出Men-myco-93-63nsdAmgh基因,经斑点杂交法验证,nsdAmgh确实在该生防菌中存在。该基因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生防菌产生抗生素调节的分子机制,也为抗生素高产菌株的获得提供了新的靶标。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拮抗细菌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对马铃薯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具有拮抗效果的细菌菌株,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农场马铃薯疮痂病发病地块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81株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生长法和牛津杯试验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初筛和复筛,获得1株对S.scabies具有明显拮抗效果的菌株BKS51,抑菌圈直径达到37 mm,盆栽防效达到81.0%.对BKS51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测定以及16S rRNA、gyrB基因序列分析,并进行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菌株BKS51的菌落为圆形、乳白色、不透明,表面有褶皱状凸起,边缘不整齐,菌体杆状、革兰氏阳性菌,硝酸还原反应呈阳性、葡萄糖发酵反应及MR反应呈阴性,结合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KS51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抑制效果,其中对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zeicola)和水稻胡麻斑病菌(Bipolaris oryzae)的抑制率较高,分别达到67.2%和62.4%.  相似文献   

15.
运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就从上海市浦东新区黄瓜地土壤中分离获得的1株对马铃薯疮痂病原(Streptomyces scabiei)及多种植物病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的芽孢杆菌(菌株Ba0002)进行鉴定.结果表明,Ba0002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通过液体发酵和剂型处理,将Ba0002菌株制成悬浮剂(Ba0002-SC),用于对马铃薯疮痂病的大棚盆栽和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与所施用的Ba0002-SC浓度正相关.当Ba0002-SC的施用浓度为100倍液时,在大棚和大田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59.72%、66.44%,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多菌灵(稀释500倍)和空白对照处理.大田试验的测产结果表明,经Ba0002-SC处理的植株,马铃薯产量为2923.38 kg/667 m2,显著高于经多菌灵处理的产量(2776.42 kg/667 m2).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16S rDNA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16S rDNA序列对来自中国8个省(区)的34株马铃薯疮痂病菌和15株参比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采用链霉菌通用引物对34株测试菌株的基因组进行16S rDNA序列扩增,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比对,选取同源性较高的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34个测试菌株均为链霉菌属,其中Streptomyces scabies 12株、S. galilaeus 8株、S. bobili 6株、S. turgidiscabies 1株、S. acidiscabies 1株、S. diastatochromogenes 2株、S. setonii 1株、S. enissocaesilis 3株。其中S. galilaeus、S. bobili和S. enissocaesilis等种均为新发现的疮痂病病原。对各菌株的分布分析发现,山东省的疮痂病菌有4种,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有3种,四川省、河北省和山西省均有2种,黑龙江省为1种。【结论】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且分布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30株马铃薯疮痂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同时测试菌株的生理生化及生长限制因子等指标,利用SPSS软件将结果与11株链霉菌标准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0个测试菌株中包括Streptomyces scabies种群10株,S.bobili种群7株,S.turgidiscabies种群1株,S.galilaeus种群6株,S.diastatochromogenes种群2株,S.setonii种群1株,S.enissocaesilis种群3株。【结论】由此可见,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组成具有明显多样性,其中S.galilaeus,S.bobili和S.enissocaesilis等种群为新发现的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烟草黑胫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29份根际土样进行分离,共获得239株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得到48株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占筛选菌株的20.1%,根据形态和培养特征,48株拮抗放线菌被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诺卡氏菌属(Nocardia),以链霉菌属为主,占拮抗菌的97.92%.对拮抗作用较好的4株放线菌进行了发酵液拮抗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4株放线菌平均抑制率为59.80%,其中菌株A27-12最高,为70.59%,菌株A30-19抑制率最低为50.00%,两者呈显著差异.4株菌株的温室盆栽防效测定结果表明,菌株A30-19效果最好,其平均防效为78.79%,与58%甲霜灵锰锌800倍液的防效无显著差异,另3个菌株A36-15、A27-12和A20-8对烟草黑胫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7.95%、57.41%和50.46%.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种培养基对舟山沿海潮间带底泥微生物进行分离,并对分离的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拮抗实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分离真菌、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分离放线菌、MR2A培养基分离细菌的效果较好,从7个采样点分离到的484株菌株中,82株为放线菌,331株为真菌,71株为细菌;其中154株菌株(31.8%)具有抗菌活性,有部分菌株有较广的抗菌谱和强抗菌活性,拮抗菌株主要以抗革兰氏阳性菌为主(74.6%),抗革兰氏阴性菌(40.3%)和抗真菌(35.4%)的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多种培养基对舟山沿海潮间带底泥微生物进行分离,并对分离的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拮抗实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分离真菌、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分离放线菌、MR2A培养基分离细菌的效果较好,从7个采样点分离到的484株菌株中,82株为放线菌,331株为真菌,71株为细菌;其中154株菌株(31.8%)具有抗菌活性,有部分菌株有较广的抗菌谱和强抗菌活性,拮抗菌株主要以抗革兰氏阳性菌为主(74.6%),抗革兰氏阴性菌(40.3%)和抗真菌(35.4%)的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