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确定景德镇某养殖场患子宫内膜炎母猪感染的病原菌、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试验无菌采集景德镇某养殖场患子宫内膜炎母猪产道中段阴道分泌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生化试验、16S rDNA测序完成菌种初步鉴定,利用毒力基因检测和小鼠致病性试验验证菌株致病性,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为粪肠球菌;检测证实该菌株携带毒力基因cylA和gelE,并且对小鼠有致病性;该分离菌株分别对头孢哌酮和恩诺沙星表现为极敏和高敏,对万古霉素、氯霉素、多黏菌素B、环丙沙星等高敏,对其他抗菌药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耐药,将敏感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说明本试验在母猪产道内成功分离到一株致病性粪肠球菌,该细菌可能是母猪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之一,头孢哌酮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以作为治疗该养殖场母猪子宫内膜炎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常发的一种生殖系统疾病,不仅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且会导致患牛长期不孕,有的甚至造成终生不孕[1].据调查,我国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平均发病率约为20%,在奶牛不孕症中,由子宫内膜炎所致的不孕奶牛约占60.1%~92.0%[2].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由分娩或产后子宫感染病原微生物引起,其中以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最为常见.临床上多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随着病原菌耐药性的不断加重,用药剂量随之增加,这不仅提高了治疗成本,而且增加了乳产品中药物残留的风险.本文对内蒙古地区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大肠杆菌进行了分离、血清型鉴定,并测定其对2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旨在探明内蒙古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及耐药水平,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松  孙苗 《中国奶牛》2014,(14):59-61
本试验在唐山7个地区奶牛场进行了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调查,数据表明唐山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平均发生率为21.25%。对42份子宫内膜炎患牛的子宫洗出液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分离出7种细菌共计141株菌株。对所有分离株进行9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卡那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4.
为给山西省雁门关地区舍饲养殖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对该地区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进行药物及消毒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90%以上的主要致病菌株对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敏感;80%~90%的致病菌株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敏感;70%~80%致病菌株对多黏菌素B、头孢噻呋、庆大霉素、阿莫西林等敏感;小于60%的菌株对林可霉素、磺胺六甲氧、复方新诺明耐药;过氧乙酸、新洁尔灭、高锰酸钾、过氧乙酸戊二醛复方消毒剂、戊二醛等对90%以上的菌株有杀灭效果;100%的菌株(繁殖体和芽胞)对聚维酮碘耐药;100%的芽胞与43.28%的繁殖体对百毒杀耐药。说明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等抗菌药可有效治疗本地区的奶牛子宫内膜炎;过氧乙酸、高锰酸钾、新洁尔灭等消毒剂可有效杀灭环境中的致病菌,从而预防本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对泰安地区一例奶牛子宫内膜炎病牛子宫分泌物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共分离出菌株49株,其中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和巴氏葡萄球菌.采用微生态制剂对病原菌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以体外试验结果作为指导,在牧场进行了疗效试验.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对奶牛子宫内膜炎有效率95%(19/20),治愈率75%(15/20),说明微生态制剂可作为奶牛子宫内膜炎治疗药物使用,为解决生产中奶牛子宫内膜炎高发、奶中抗生素残留的难题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7,(9):107-110
采集10份健康奶牛阴道临床样品,利用MRS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与纯化,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化试验、16S r RNA基因序列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抑菌试验检测分离菌株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等致病菌的抑菌能力。结果显示,分离筛选到3株乳酸菌,其菌落特征、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均符合乳酸杆菌的特性,均具有较好的生长性能和较强的产酸能力,与Gen Bank中乳酸杆菌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对病原菌的抑菌环直径均在11.41 mm以上。研究表明分离鉴定的3株乳酸杆菌是有潜质的有益菌株,可作为奶牛子宫内膜炎防治的候选益生菌。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的分离、血清学鉴定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探明本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其对小鼠的致病力强度,为兽医临床防制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奶牛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据。采用SC增菌液和SS琼脂从兽医临床采集的奶牛乳房炎和奶牛子宫内膜炎病料中分离沙门氏菌;对分离到的疑似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和生化鉴定;采用A~F群O抗原多价诊断血清及单价诊断血清对疑似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鉴定;采用腹腔注射感染小鼠,观察部分菌株对小鼠的致病和致死情况,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从460份病料中共分离、鉴定出沙门氏菌38株,分离率为8.3%;38株分离菌均分布于A~F群内,分属8个群、14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率最高(39.5%);选择的5株沙门氏菌攻毒后均可引起小鼠发生死亡,死亡率在50%~80%之间;在感染小鼠的心脏、肝脏均回收到了攻毒菌,且发病小鼠的心脏、肝脏和肾脏出现坏死灶,肺脏有细菌性栓子。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较复杂,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且不同血清型菌株间的毒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山东东营地区规模化猪场母猪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情况,对12头患有子宫内膜炎的母猪子宫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鉴定、生化试验、PCR试验及序列比对、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出9株大肠杆菌菌株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12份样本中有4头患病母猪的子宫内容物检测出有2种致病菌存在。本试验分离的9株细菌菌株符合大肠杆菌的形态及生化特性,6株细菌菌株符合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及生化特征,15株菌株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别对头孢曲松、氟苯尼考、环丙沙星、磺胺间甲氧嘧啶、恩诺沙星敏感;对大观霉素、阿莫西林、阿米卡星、多西环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磺胺间甲氧嘧啶、恩诺沙星等药物敏感;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说明山东东营地区规模化猪场中导致母猪发生子宫内膜炎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5个菌株对很多药物都有一定耐药性,如何采取科学手段治疗母猪子宫内膜炎值得各养殖场户重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包头地区4个奶牛场开展奶牛子宫内膜炎临床用药调查研究和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分析不同诊疗方法的治疗效果。采用常规微生物学技术分离了包头地区子宫内膜炎患牛的病原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病原菌对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在此基础上选用敏感性高的药物进行治疗试验,比较传统治疗组与治疗试验组两者的临床疗效。传统治疗结果显示,使用13种抗菌药物治疗160例子宫内膜炎病例,其中糜宫速康(氟苯尼考)最有效,青霉素类效果最差。治疗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是引起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且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头孢噻吩等抗菌药物敏感。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试验组与传统治疗组疗效差异极显著(P<0.01)。采用药敏试验筛选的敏感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且该方法可避免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10.
在调查奶牛不孕症的基础上,进行分离鉴定临床确诊的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子宫内细菌。普查了共853头奶牛,不孕症奶牛占普查牛11.8%,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占不孕症奶牛的66.3%,其它原因不孕症奶牛占不孕症奶牛的33.7%。被测奶牛子宫内容物均有细菌存在。从临床确诊的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的子宫内容物中,分离到细菌菌株119株,其中葡萄球菌36株、链球菌40株、大肠杆菌36株、变形杆菌4株、芽孢杆菌1株、化脓棒状杆菌1株。  相似文献   

11.
奶牛子宫内膜炎大肠杆菌耐药性及其与整合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奶牛子宫内膜炎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与细菌携带整合子之间的关系,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药物对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以确定菌株的耐药性;运用PCR方法检测细菌携带Ⅰ类整合子的情况。结果:所有菌株对头孢噻呋、呋哺唑酮以及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均小于35%,而对磺胺类和抗菌增效剂的耐药率较高,均在97%以上;57株大肠杆菌中有21株携带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36.8%,且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耐8种以上抗菌药物);整合子阳性菌株对链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四环素、土霉素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结果表明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与整合子携带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18年3月17日至3月19日,我园3只8周龄松鼠猴相继发生急性死亡,从死亡松鼠猴的肠道样本中分离出1株优势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观察,以及生化鉴定结果判定为奇异变形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小鼠毒力试验,表明该菌对小鼠有较强致病力;该分菌株对头孢类(头孢克洛、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及阿米卡星表现为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3.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子宫内膜发生的炎症,可使奶牛产犊间期延长、产奶量减少、淘汰率和治疗费用增加。目前主要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但南于此类药物耐药性菌株不断产生,疗效明显降低且易在畜产品中造成药物残留。而中草药有来源广泛、疗效显著、药物残留少、毒副作用小等优点。随着人们对绿色畜产品的需求,应用中草药作为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替代产品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将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山西省部分奶牛养殖场、户的奶牛进行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进行致病性的研究,并研究出子宫内膜炎灭活疫苗,同时对该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奶牛场的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以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为主,分别占47.1%和27.1%;接种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小白鼠72 h全部死亡:将这两种细菌研制成灭活疫苗后,接种牛群,抗体效价高峰时达到1:512,高峰期维持63d,然后开始下降.经84d逐渐下降到1:64.本课题组自行研制的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好,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生物防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复方杨黄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方法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进行细菌学检查;以液体培养基对倍稀释法测定复方杨黄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以双黄连注射液作对照,观察复方杨黄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疗效。结果:37例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中共分离到49株细菌,其中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葡萄球菌分别占30.61%、28.57%和24.49%,其他菌的比例较低。复方杨黄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对照药物双黄连注射液作用相仿。复方杨黄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愈率为88.06%,疗效优于对照药物(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健康奶牛生殖道分离筛选益生乳酸菌,为未来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益生菌菌株并为开发防治此病的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方法】 采集10份健康奶牛的生殖道分泌物样品,用MRS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将所得序列结果与NCBI核酸数据库参考菌株进行相似性比对,确定各分离菌株的种属。利用牛津杯法分离筛选出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菌株,研究这些筛选出的菌株的生长曲线、产酸能力及抗菌药敏感性,并对其主要抗菌物质进行检测。【结果】 从10个样品中共分离出13株乳酸菌,经染色镜检和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出13株乳酸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11株、殊异肠球菌和鼠肠球菌各1株。单株抑菌试验得到5株对大肠杆菌抑菌能力较好的乳酸菌,5株乳酸菌生长特性及产酸能力均良好,对氨苄西林、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甲氧苄啶、氯霉素和青霉素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强。其中21和35号菌株的抗菌物质为过氧化氢和细菌素,而25、33和34号菌株的抗菌物质除过氧化氢和细菌素外还包括有机酸。【结论】 从奶牛生殖道中分离得到的3株乳酸菌有望作为微生态制剂用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防治,其具体防治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7.
在调查奶牛不孕症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的子宫内膜炎性不孕症奶牛子宫内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共普查了853头奶牛,不孕症奶牛占普查牛的11.8%,子宫内膜炎性不孕症奶牛占不孕症奶牛的66.3%,其他原因不孕症奶牛占不孕症奶牛的33.7%。被测奶牛子宫内容物均有细菌存在。从临床确诊的子宫内膜炎性不孕症奶牛的子宫内容物中,分离到细菌菌株119株,其中葡萄球菌36株,链球菌40株,大肠杆菌36株,变形杆菌4株,芽孢杆菌2株,化脓棒状杆菌1株。  相似文献   

18.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子宫内膜发生的炎症,可使奶牛产犊间期延长,产奶量减少,淘汰率和治疗费用增加。目前,主要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但由于此类药物耐药性菌株的不断产生,疗效明显降低,且易在畜产品中残留,已开始限用此类药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包头不同辖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葡萄球菌致病菌的分离菌株及分离率,以期为指导该地区兽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从包头市所属昆区、青山区、九原区及石拐区的奶牛养殖场采集到子宫内膜炎患牛的子宫分泌物120份,对其进行了葡萄球菌分离试验,并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种属水平鉴定。从120份奶牛子宫内膜炎患牛的子宫分泌物中共分离到50株葡萄球菌(41.7%),结果显示:昆区、青山区、九原区及石拐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分泌物的葡萄球菌分离率分别为43.3%(13/30)、36.7%(11/30)、40%(12/30)、46.7%(14/30)。分离的葡萄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2株(64.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8株(36.0%)。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产色葡萄球菌8株(16.0%),腐生葡萄球菌5株(10.0%),表皮葡萄球菌2株(4.0%),头葡萄球菌2株(4.0%),溶血葡萄球菌1株(2.0%)。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对小鼠腹腔注射40h内,10株分离菌株均能引起小鼠死亡,其中,致死率最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80.0%);致死率最低的是溶血葡萄球菌(40.0%);其他菌属的致死率在50.0%~70.0%之间。  相似文献   

20.
奶牛患了子宫内膜炎,炎性产物及细菌毒素直接危害精子及胚胎存活而引起不孕,它是影响奶牛的妊娠、繁殖和产奶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化脓杆菌等。对子宫内膜炎,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的较多,由于治疗奶牛其它疾病过程中也经常应用抗生素药物。因而容易对该药物产生抗药性,影响了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为了探索疗效更好的药物,我们选用杀菌力强、消炎快、解毒效果好的植物性抗菌药——桉叶素溶液,于84年12月——85年9月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